大政贾谊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贾谊为政的文言文翻译

贾谊为政的文言文翻译

贾谊为政,首重德行。

曰:“政者,正也。

以正治国,以德服人。

”夫德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

故为政者,必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贾谊以为,德行不正,虽智谋过人,终不可为政。

其次,贾谊主张重视法治。

曰:“法者,国之权衡,民之准绳。

”法者,所以正人心,平天下。

夫法之立,必先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刑为威。

仁者,法之灵魂;礼者,法之仪轨;刑者,法之峻令。

三者兼备,则法度可行,国家可治。

贾谊为政,尤重国家利益。

曰:“国家者,天下之本,万民之宗。

”故为政者,必以国家为重,以万民为念。

贾谊尝言:“利者,国之宝也;民者,国之基也。

”夫利民之政,必先富国,然后强国。

富国强兵,方能为天下所敬重。

贾谊为政,主张节俭。

曰:“政之急务,在于省事节用。

”夫省事节用,所以养民也。

民者,国之根本,无民则国不立。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节俭为要。

贾谊尝言:“节俭者,国之宝也;奢侈者,国之殃也。

”贾谊为政,注重选拔贤能。

曰:“为政之道,在于用人。

”夫用人之道,必先察其才,次观其德,再问其行。

才德兼备,方可任用。

贾谊尝言:“贤能者,国之宝也;庸碌者,国之灾也。

”贾谊为政,强调诚信。

曰:“政者,信也。

信者,国之宝也。

”夫诚信者,政之根本,民之依归。

故为政者,必以诚信为本,以公正为行。

贾谊尝言:“诚信者,政之纲纪也;虚伪者,政之败坏也。

”贾谊为政,主张教化。

曰:“教者,政之本也。

”夫教化者,所以导民向善,化民成俗。

故为政者,必以教化为先,以道德为基。

贾谊尝言:“教化者,国之利器也;风俗者,国之盛衰也。

”总之,贾谊为政,主张以德治国,重视法治,强调国家利益,注重节俭,选拔贤能,强调诚信,主张教化。

其政治理念与行事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家的风范,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译文如下:贾谊为政之道,首重德行。

他说:“政治,就是端正。

以端正治理国家,以德行服人。

”德行,是国家的栋梁,民众的父母。

因此,为政者,必须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译文1、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译文李贽《贾谊》原文及翻译李贽原文: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

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

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

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

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

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

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

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

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

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

三表五饵,非疏匪拙。

彼何人斯?千里之绝。

汉廷诸子,谊实度越。

贾谊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贾谊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贾谊论阅读答案附翻译贾谊论阅读答案附翻译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 )然③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

②昼:地名。

③趯(yu )然:跳跃的样子。

李贽《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4)

李贽《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4)

李贽《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4)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岂不可笑。

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

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

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

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

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

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

(贾谊是否)通达国体,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

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

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
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

2019年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2019年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闻于郡⑤中/吴廷尉爱(喜爱)。

①名:【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②(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⑤郡:为行政单位。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贾谊《过亲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共为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

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

】⑥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掌刑狱。

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⑦河南守:又称“郡守”,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历代延置不改】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陈情表》:“后刺史臣举臣秀才”)孝文①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②,故③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④,乃征⑤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⑥之书。

文帝召以为⑦博士⑧。

①孝文:即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谥号为“孝文”,庙号太宗。

②立(登基继位)•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1、治国平天下。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③故:过去,旧时④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⑥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任命……作为⑧博士: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设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

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①议(商议)下②,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③为之对,人人各如④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却)以为(认为)能不及也。

贾谊论翻译

贾谊论翻译

贾谊论翻译贾谊论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

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

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

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

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

”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

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

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

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

贾谊论 阅读答案附翻译

贾谊论 阅读答案附翻译

贾谊论阅读答案附翻译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 )然③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

②昼:地名。

③趯(yu )然:跳跃的样子。

趯,同跃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B 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C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夺取D 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B、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C、王其庶几召我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14.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3分)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B、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1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2019-2020】《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9-2020】《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9-2020】《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贾谊论》〔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政贾谊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大政贾谊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贾谊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

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

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

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故自古至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

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

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

戒之戒之!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矣。

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

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劝也。

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

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

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则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

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

故虽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闻善则献之于上,知善则献之于上。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

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

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

故官有假①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

故位下而义高者,虽卑,贵也;位高而义下者,虽贵,必穷。

呜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穷困及之。

【注】①假:给予、赐予。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6A.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粹:聚集B.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简:简约C.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忌:畏惧D.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道:引导【解析】B项,简:简慢;C项,忌:招致怨恨;D项,道:原则。

【答案】A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解析】C项,代词,他。

A项,介词,依照;介词,因为。

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D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C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A.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B.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C.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D.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答案】C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自古至今,凡与人民为敌者,或早或晚,人民一定能战胜他。

这体现了贾谊的民本思想。

B.作者指出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并举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为例,告诫当今统治者要执法为公。

C.贾谊把天灾与人祸联系起来,告诫统治者不要把政治上的过失归咎于“天命”,要更多地进行自省。

D.贾谊认为官职有假的,但品德没有假的;地位有低下的,道义也有低下的。

地位低的不一定会尊崇义;像国君地位高的因为尊崇义必然不会遭受困窘。

【解析】D项,官职可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

地位低的尊崇义,地位虽然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

【答案】D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

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答案】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

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

所以做臣下的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

大政贾谊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

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

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叫做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

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

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可以简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

所以从古到今,凡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定会胜利。

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悖,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昏庸。

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圣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

啊,要谨慎再谨慎啊!难道要依照狂悖与昏庸的标准行事吗?圣明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

对此要慎之又慎啊。

惩罚和奖赏不能不慎重,所以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漏掉有罪之人。

所以对于给人定罪的事情,若有疑问就要以无罪免除处罚;对于有功者的奖赏,若有疑问就要予以奖赏。

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惩处,没有有功劳而得不到奖赏的情况。

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

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因而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

因此对于一个人定罪时若有疑问,就不要马上予以惩处,所以不贤之人会改正;对一个人的功劳奖赏时若有疑问,不要背弃奖赏的许诺,所以愚昧的百姓也会得到鼓励。

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政的名声。

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

对此要慎重啊,要慎重啊!谨慎地对待臣下,所以惩罚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对百姓的惩处,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遗弃他们。

所以君主做了错事,臣下就要进谏并能予以制止,用正确的原则纠正他;臣下做错了事,君王就要同情并宽恕他,以正确的原则赦免他,并感化和宽容他。

所以即使有不贤之民,也能教化并使之也不过如此而他们所看重大臣的做法,因而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回到正道上来。

.已。

做臣下的原则是想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听到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了解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

人民只有国君才能领导他们,做臣下的要帮助国君管理他们。

所以做臣下的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

做君王的以了解发现贤能者为圣明,做官员的以爱民为尽职尽责。

所以说大臣能尽职尽责,君王便会圣明,这便叫做圣明的君主。

所以,官职可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

所以说,地位低的尊崇义,地位虽然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

唉,要慎重啊,要慎重啊!如果行为有违于善道,一定会落入困窘的境地。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10月 127四王志忠生物圈10 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12月114 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xx- 20X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