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新人教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比新、旧中国实行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②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大体方针的学习,培育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绩,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德育目标:①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②对新中国外交成绩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解决所揭露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以“新中国十大外交官”的图片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教师先出示近代一幅漫画,再提问按照所学历史知识和漫画思考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创设情景)学生可能回答:屈辱、不平等……教师总结: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教师提问:近代外交是这样一种情况,那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教师展示“建国大典”图片,引用“毛泽东的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彼此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成立外交关系。

”从中归纳出新中国的外交应该是平等、独立、自主。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绩。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绩1.与新中国成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与我国成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并着重介绍第一个与我国成立外交关系的苏联。

在这里需讲清两个问题:(1)为何苏联是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国家。

(结合战后形势示用意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策)(2)我国与苏联交往的史实。

(结合图片)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师展示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时的照片,接着讲述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面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3、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态度,实行_____________政策。
板块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认真阅读教材77页内容,结合课本图片小字内容,归纳: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是:
3.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缅甸
发表联合声明,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让历史开拓我们的视野,让历史启迪我们的智慧!
1、【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知识点。
2、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5.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关于亚非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10分钟)
展示方案:
方案一:(提示预案:1、针对自研板块一逐项展示于黑板;2、回顾历史)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概括近代中国处交的基本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向全班展示二者有何不同。最后需指出不同的外交环境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1.旧中国的外交特征是: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3.二者的不同是: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板块三: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阅读教材79页“自由阅读卡”、导言框和78页内容,结合小字、图片内容,知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展示主要成就)展示地图:“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师引导生指图落实,强调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强直观性。

指出印度的位置,展示“周恩来访问印度”图片,导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该部分内容的处理分以下几步:1、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获取与主题相关信息。

2、A、B组各选一名“小老师”到黑板前板演知识题纲如时间、国家、内容等,并通过口答、默写、接龙比赛的形式进行知识竞赛。

3、分组调查:A组: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边界上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没有被其它国家接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探索、交流、讨论、整理、展示,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由历史遗留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想到香港、澳门、台湾的解决办法,进行知识延伸,旨在让学生感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和产生的作用。

师引领生思想提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还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团结更多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导入万隆会议。

该部分内容处理如下:1、生阅读课本78页第一段获取信息: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主题和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等。

2、同位之间相互提问补充,师巡视课堂深入学生,听取意见。

3、身临其境(展示课件):假如你是一名出席万隆会议的记者,请你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做一个现场报道。

生稍加思考,就地演练,师选一人到台前报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掌声)现场记者报道的很好,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想象会议是否能正常进行?生:不能,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帝国主义国家搞破坏。

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我们假设下面两种情况(展示课件)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生:A、B两组分角色辩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进而理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顾伯方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重点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能力目标: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情感目标:体会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三、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年就与_____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_____年底,周恩来接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_、和平共处。

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

(二)、万隆会议1.召开:_____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2.第一次没有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国际会议。

3.意义:周恩来提出“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三、合作探究1、新旧中国的外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此大的差异?2、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在联系,若是用于邻里相处你认为最哪一项最关键?3、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你认为朋友相处可以借鉴吗?四、拓展延伸当今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你知道中非黄岩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吗?你能对中国政府,菲律宾政府,日本政府说些什么?应该怎样处理彼此的关系?。

第15课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导学案

第15课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导学案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2、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3、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自我评价、师生互动探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剖析知识(阅读教材,书中勾划)4、在课本上勾划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一分钟背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什么影响?知识点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6、在课本上划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会议的主题、贡献分别是什么?7、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产生了什么影响?二、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自学成果三、分层讨论 合作交流:(小组任选一个问题合作探究)1、根据78页“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 )政策,具有丰富的( )经验,( )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 )、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 ),及时提出( )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 ),扭转了会议( )。

2、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3、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有何共同之处?“存异”的含义是什么?四、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五、巩固提高 检测反馈 A 卷(达标)1、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互不干涉政策D、民主自由的政策2、新中国建立后,对新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是 ( )A、美国B、苏联C、英国D、日本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A、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B、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C、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D、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4、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xx 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 15 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三、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

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这里展示了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场景,这些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同学回答)这些条约是平等的吗?是中国自愿签订的吗?有自主权吗?这是一种屈辱的外交。

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 。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屈辱的状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导入,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始,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课教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示预习提纲(见板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这些问题。

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提纲,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师引导]大家都已经完成预习提纲了,完成的情况如何,我们一一来检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告⋯⋯[学生齐读]“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求同存异”的方针。

2、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学习重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互动导入新课:1、组织同学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反击,被动外交,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2、我们经常说的,弱国无外交,想要在外交上取得成功,必须是一个独立有主权的国家。

可以说,慈禧太后控制下的清王朝,袁世凯控制下的北洋政府以及蒋介石无疑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那么新中国怎样才能树立好自己的形象?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呢?那就是要和旧中国外交一刀两断,翻开中国外交新的一页。

【知识梳理】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2)建国后,新中国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__ __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_ 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概括周恩
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图片及史料的分析,提升读图、解图及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明确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

【课前预习】
请例举中国古代及近代外交的典型事例并概括其特点。

【自主学习】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向世界宣告的内容体现了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有多少个国家?苏联和美国是如何对待新中国的?
1、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及地位。

2、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及讨论的内容,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遭遇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周
恩来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课内探究】
1、请结合课本知识及视频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同:
异:
2、对比新旧中国外交,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课堂小结】
一个政策:
一个原则:
一个方针
【达标检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最早提出,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第1、2题
1.材料中“……”应是中国哪位领导人()
A.毛泽东 B.朱德 C.陈毅 D.周恩来
2.下列所列举的内容中,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求同存异 D.平等互利
3.(2011四川内江)以下三幅图片再现了哪一位历史人物的活动?()
A.贺龙 B.毛泽东 C.朱德 D.周恩来
4.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下列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达到团结的目的②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5.周恩来是世界著名的外交家,下列与他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出席APEC会议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参加中国加入WTO的谈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6.百年巨变话外交。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以下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图一《辛丑条约》签字图二日本投降仪式图三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1)请把下面的结论与图片对应起来: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非常低下
C.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请试着写出这三幅图片各自发生在哪一年?
7、通过以上探究,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