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多核计算01-04多核发展

合集下载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PU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计算机CPU开始,逐步介绍CPU的发展历史过程。

一、早期计算机的CPU早期的计算机CPU采用的是电子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功耗、体积庞大、易损坏等缺点。

该阶段的计算机CPU运算速度较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

代表性的早期计算机有ENIAC、EDVAC 等。

二、晶体管时代的CPU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CPU得以进一步改进。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该时期的计算机CPU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即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内存中。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等。

三、集成电路时代的CPU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集成度大幅提高,体积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CPU开始出现微处理器,即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颗芯片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4004、Intel 8008等。

四、个人计算机时代的CPU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得到大规模普及。

此时的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微处理器架构,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Apple Macintosh等。

五、多核处理器时代的CPU21世纪初,多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种技术通过在一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心,实现更高的并行计算能力。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Core系列、AMD Ryzen系列等。

六、现代计算机时代的CPU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CPU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如14纳米、10纳米工艺、超标量架构、超线程技术等。

CPU发展历史

CPU发展历史
案例分析
《英雄联盟》游戏性能评测。在该案例中,通过使用专业的游戏性能测试工具,记录不 同配置CPU在运行《英雄联盟》时的帧数、延迟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
而得出不同CPU在游戏性能方面的差异。
专业应用领域中的性能评测需求
科学计算与仿真
需要高性能的CPU以加速复杂的数学计算和物理仿真 过程。
超线程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超线程技术能够提高处理效率,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 战,如线程调度、资源争用等问题。未来,随着处理器设 计和调度算法的不断优化,超线程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 CPU的性能和效率。
多核CPU的崛起与挑战
多核CPU的优势
多核CPU的挑战
多核CPU是指在一个处理器芯 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心,每个 核心可以独立执行指令。多核 CPU通过并行处理提高了计算 能力和效率,满足了日益增长 的计算需求。
RISC(精简指令集计 算机)架构
与CISC相反,RISC架构追求简洁 、高效的指令集,以降低功耗并 提高处理速度。RISC架构在嵌入 式系统、移动设备等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如ARM处理器。
CISC与RISC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 不断发展,CISC与RISC架构逐渐 走向融合。一些现代处理器设计 结合了CISC和RISC的优点,以实 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率。
集成电路时代
微处理器时代
19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进一步缩小了 CPU的体积,提高了性能。
1970年代,Intel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标志着CPU进入了微处理器时代。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制造工艺的挑战
随着CPU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制造成本不断上升,同时 物理学的限制也使得进一步提高制造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 。

2009多核计算05-08多核功耗计算

2009多核计算05-08多核功耗计算
随着微处理器的主频提高,微处理器消耗的能量也会不断提高,这意 味着用户在设备的冷却和电费支出也将大大增加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agenda
节能需求 能耗定义 节能技术 芯片级节能技术 系统级节能技术 多核节能案例 温度感知计算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信息安全产品消耗能源巨大
需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法采用关机、休眠等方式进行节 电,否则将造成网络中断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带宽需求的增加,用户对信息安全产品性能的 要求也越来越高,业内通常采用提高微处理器主频的做法来提高 安全产品的性能。
独立显卡目前已能支持高效的节能技术在常规任务下显卡的能耗可以同集成gpu相差无几amdturion64x2intelpentiumsse4指令可在相同频率下实现更高的性能英特尔从pentium4到core架构的改变将一些产生较多热量的任务从温度较高的cpu上迁移到温度较低的cpu上从而实现能耗的均衡ibmpowerexecutive允许用户计量任何单一物理系统或一组物理系统的实际电力使用数据和趋势数据协同调度整数和浮点线程这将会更加高效利用指令发射队列寄存器文件和执行资源多个内核具有差异较大的ipc将导致某些内核的空闲周期相对较少温度上升过快可以在一个处理器内核功耗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将这个内核上的负载转移到另外相对闲置的内核上去动态线程转移策略通常由操作系统完成且尽量要使得整个转移过程的时间相对于转移目标内核的处理时间最小从而最小化性能的损失在保证吞吐量不会降低的前提下使功耗密度较大的内核减小负载进而冷却下来多时钟域体系结构使用了一个全局异步但是局部同步的时钟方案从而允许在未来更苛刻的高时钟频率下保持同步设计的方法在多时钟域方案中每个处理器内核为一个时钟域其内部是同步的但是多个处理器内核之间是异步的或者是在这些部件的性能相对降低的情况下功耗或者面积可以有极大地下降限制了取指令阶段处理器的频度从而减少了引起流水线高频率活动的因素进而达到低功耗的目的根据先前的采样区间内发现的某个寄存器文件使用的频度来决定的浮点寄存器文件和定点寄存器文件的重命名都是可以被阻塞的部分激活cache

多核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多核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多核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发展关键词:多核;性能;Amdahl定律;并行;体系结构0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与性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提高处理器性能的各项技术。

影响处理器性能的技术指标很多,在体系结构上能采取的主要方法有:提高主频,多线程,提高IPC(每拍的指令数),2Bump技术等。

在当前处理器大都采用相同的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发展并行算法,即多核处理技术,是解决当前问题最主流的趋势。

从英特尔在2005年推出第一代双核处理器,到如今每秒峰值运算速度超过200万亿次,拥有上万核心的超级计算机,多核技术以不可阻挡的速度迅猛发展。

1多核技术的产生背景我们知道:处理器性能= 主频x IPC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衡量处理器性能的主要指标是每个时钟周期内可以执行的指令数(IPC: Instruction Per Clock)和处理器的主频。

因此,提高处理器性能就是两个途径:提高主频和提高每个时钟周期内执行的指令数(IPC)。

处理器微架构的变化就可以提高IPC从而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但是,对于同一代的架构,改良架构来提高IPC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单核处理器时代通过提高处理器的主频来提高性能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不幸的是,给处理器提高主频不是没有止境的,从下面的推导中可以看出,处理器的功耗和处理器内部的电流、电压的平方和主频成正比,而主频和电压成正比。

因为:“处理器功耗正比于电流x 电压x 电压x 主频”,“主频正比于电压”所以:“处理器功耗正比于主频的三次方”。

如果通过提高主频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就会使处理器的功耗以指数(三次方)而非线性(一次方)的速度急剧上升,很快就会触及所谓的“频率的墙”(frequency wall)。

功耗问题限制了单核处理器不断提高性能的发展途径。

过快的能耗上升,使得业界的多数厂商寻找另外一个提高处理器性能的因子,提高IPC。

提高IPC可以通过提高指令执行的并行度来实现,而提高并行度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处理器微架构的并行度;二是采用多核架构。

多核计算机平台——L结构技术简介

多核计算机平台——L结构技术简介

粗粒度多线程多线程
当发生诸如Catche失效等代价 较高的延迟时才切换线程;减少了 线程切换的需求;主要缺点是发生 短阻塞时,流水线排空与重填的开 销大。
线程级并行技术
需要采取某种措施来保存多个线程的执行现场 以及保留现场副本的个数: 软件的方法:速度慢; 硬件的方法:费资源。 由于上述原因,到目前为止线程级并行技术 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没有实用的处理器问 世;
指令步骤级并行
流水线处理器
流水线处理器
按功能 :
单功能流水线:只能完成一种固定功能的流水线; 多功能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可以进行不同的连 接, 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按同一时间内各段之间的连接方式 :
静态流水线:在同一时刻,流水线的各段只能 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 动态流水线:在同一时刻,流水线的各段可以 按不同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优点:能提高流 水线的效率。缺点:会使流水线的控制变得复杂。
线程级并行技术
可在MIMP多处理器中实现 多线程。 可在单个处理器中实现多 线程。
在单个处理器中实现多线程
多个线程以重叠的方式共享一 个处理器;为此,处理器必须为每 一个线程复制并保存该线程动态的 状态。
细粒度多线程多线程
每执行完一条指令都切换一次 线程;优点是可以隐藏阻塞引起的 吞吐率损失;缺点是延缓单个线程 的执行,因为一个无阻塞的线程的 执行会由于执行其它线程的指令而 延缓;同时,线程的切换需求大。
编程语言和 编译技术 接口设计 (ISA)
应用
操作系统
测量和评价
历史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定义
1964年C. M. Amdahl在介绍IBM 360 系统时提出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Computer Architecture)定义。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 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属性。

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处理器技术解析

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处理器技术解析

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处理器技术解析2009年是芯片领域飞速发展的一年,众多全新的理念与技术均在09年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Intel与AMD的大力推动下,四核处理器不仅离普通消费者的脚步越来越近,一些全新的概念诸如双芯片平台也已经正式推出。

CPU可以说已经开始进入了整合时代。

在“Tick-Tock”的路线方针的策略下,Intel已经在09年成功的进行了全新Nehalem架构的普及工作,并且首度展示了32nm整合处理器Westmere。

在09年,Intel也成功的推出了LGA1156接口产品。

完成了从高端LGA1366,性能LGA1156和大众LGA775接口全系列产品线的扩张。

持续占据了处理器领域头把交椅的位置。

09年初Intel展示的首款32nm工艺整合GPU处理器在另一位领军企业AMD那里,虽然在08年的表现不佳,但是并没有妨碍09年的产品扩张,不仅推出了自己旗下的45nm系列产品,更在09年创下了多项处理器超频世界纪录,这也充分体现了45nm在处理器技术上的价值。

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张,AMD也成为了第一个将四核处理器全面普及的企业。

在这一点,AMD也走在了Intel之前。

竞争让技术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可以说09年的整个技术工艺的发展完全是在竞争下展开的。

同时,Intel与AMD之间的竞争也加速了工艺技术的发展。

现在距离09年的离去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本年度的新品及新技术发布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即将迎来新年度的时候,让我们回首一下本年度的技术发展,看一看09年都有哪些处理器技术最具影响力。

睿频技术说起睿频技术可能会有些读者朋友感到陌生,因为这个名词自诞生之日起至今不过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从他的英文名字来说的话,这项技术的推出已经有长达1年的时间了。

从08年11月酷睿i7 900系列处理器的上市开始,睿频技术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推广,不过由于限定在了高端范围内,并没有使这项技术全面推广,因此真正了解并且使用到这项技术的用户也并不算多。

多核计算机系统结构概述精品PPT课件

多核计算机系统结构概述精品PPT课件

本科生课 程知识点
多核平台 编译优化
多核多线 程程序的 性能评测
方法
多线程编 程对多核 的支持
多核系统 软件对并 行编程的
支持
研究生课 程知识点
技术
典型多核 芯片
多核操 作系统
多核芯片
多核平台 与传统技
结构与芯 片组支持
技术
术差异 多核下的
多核SOC 芯片技术
各种硬件
嵌入式
并行体系 与多核体
设计技术
Core0 Core1
Front Side Bus
同构和异构多核
• 按计算内核的对等与否,CMP可分为同构多核和 异构多核。
• CPU核心数据共享与同步
– 总线共享Cache结构:每个CPU内核拥有共享的二级 或三级Cache,用于保存比较常用的数据,并通过连 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
– 基于片上互连的结构:每个CPU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 单元和Cache,各个CPU核心通过交叉开关或片上网 络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 原因 – 风冷芯片技术的最大功耗几乎已达到极限 – 指令级并行很难再有效提高 – 存储器时延难以降低
• 因此,人们转向了多核技术
– 2004年Intel取消了高性能单一处理器的研究计划,宣 称将通过同一芯片上的多处理器而不是更快的单一处 理器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性能
– 标志着一个转折的到来
多核意味着什么?
• 为什么要发展多核处理器?
•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70年代的最初25年, 计算机的性能以每年25%的速率提高。
• 70年代末,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和微处理器的出 现使得计算机性能以每年35%的速率提高。
– 两个变化
– 实际已经很少使用汇编语言,降低了对目标代码兼容 性的要求

多核CPU发展

多核CPU发展

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些双插槽主板是否只支持ATI的交火双显卡模式,就像目前英特尔的975X主板一样,或者英特尔和Nvidia将会最终走到一起,并且新增对英特尔芯片SLI的支持。自从Nvidia凭借自身的nForce SLI芯片组获得一席之地,从任何角度来讲,英特尔X38芯片组都将证明会被游戏爱好者广泛接受,并且对于内存和图形性能都有提升。
面对主频之路走到尽头,Intel和AMD开始寻找其它方式用以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保持住或者提升处理器的能效,而最具实际意义的方式是增加CPU内处理核心的数量。多核时代开创于2005年春季,其标志是Intel的Pentium D 2=800双核芯片,而AMD紧随其后发布了Athlon 64×2芯片。在第一轮Benchmarks的肉搏战中,AMD获得了很大的优势,而Intel随后在2005年秋季发布的Pentium D 900系列并未对AMD的×2产品线造成实质性反击。
Fusion:集成了CPU与GPU的移动平台
多核路线图 2005年4月: 至尊版Pentium D 840
2006年1月: Pentium D 900系列
2006年1月: 双核
2006年7月: 二代双核
2006年11月:至尊版二代双核QX6700
2005年5月: Ahtlon 64 X2
2楼
2007年第二季度 Santa Rosa发布
在Athlon 64×2处理器扳倒Intel的Pentium D芯片后不久,Intel开始把芯片工艺转移到65纳米,并且全球发布了广受好评的Core 2 Duo处理器,接着AMD便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熟悉的落后者的角色。AMD在2006年第升级了Athlon 64×2产品线,首次引入65纳米工艺。而在今年,AMD将会继续扩展65纳米工艺Athlon 64×2处理器,得益于耗电量的下降,可能会采用更高的时钟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核计算
01-04课多核发展 01-04课多核发展
陈天洲,施青松,胡威 {tzchen, zjsqs, ehu}@ 2009年11月25日,玉泉校区曹西101
课程简介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教师
陈天洲、施青松、胡威
{tzchen, zjsqs, ehu}@
双核心处理器
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 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
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 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RISC处理器领域
双核心甚至多核心都早已经实现
/fatlab
从486开始采用,32位
IA-64:英特尔推出的64位CPU,采用EPIC指令体系 x86-64:AMD公司,兼容于x86-32架构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
/fatlab
EPIC
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显性并行指令计算 集成RISC和VLIW各自的优势技术 指令字长为128位,包含三个40位的指令和一个8位的模板代码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多核体系结构
多核
片上多处理器CMP(Chip Multiprocessor) 在一块硅晶片上,集成多个计算核心 每个计算核心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计算单体 核之间通过特定的硅晶片内通信方式互连
例如总线、共享缓存
考虑多个处理核之间的功能分工、通信方式、存储层次和制造工艺 等约束
什么是超线程技术?
通过在硬件上的微小改变
增加独立的一套指令指针、寄存器别名表、返回栈指针、高级编程中断 控制器等一些硬件投入
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 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角度来看,单处理器CPU表现为两个或更多的逻 辑CPU
逻辑CPU间采用共享的Cache、总线等重要 资源,从而能保持较低的成 本增加
/fatlab
CPU功耗增长
CPU可以煎蛋?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双核处理器的发展
高端的RISC处理器中
在上个世纪末,HP和IBM已经提出双核处理器的可行性设计,成功推出 了拥有双内核的HP PA8800和IBM Power4处理器 Sun在2003年10月微处理器论坛中,发表双核心UltraSPARCⅣ处理器
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 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
制造工艺
180nm 130nm 90nm (中国) 65nm 45nm(2007年) 32nm(2008年) 22nm(2009年)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指令集 的主要性能指标
每款CPU指令系统不一样
兼容机是基本一样 Intel,AMD都是IA32架构 有各自的微架构
指令的强弱不同 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
计算机专业会学习这两种指令集汇编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课件、工具、录像、代码、 课件、工具、录像、代码、答疑
资源网站
ftp://
仅限校内 随着课程更新

多核的功耗
低功耗已经成为与面积和性能同等重要的设计目标 多核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核处理器功耗过高的问题
只能在不影响芯片工作频率的情况下相对地降低单个核心的功耗
/fatlab
多核处理器结构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lab
当运行单线程应用软件时,超线程技术甚至会降低系统性 能,尤其在多线程操作系统运行单线程软件时容易出现问 题














/fatlab
多核出现的背景(续) 多核出现的背景(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多核平衡设计
Cache设计
使用多级Cache来缓解处理器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差距 独立的Cache
芯片面积较大、功耗较高 一致性问题
共享Cache Cache
/fatlab
一定程度上的带宽争用
带宽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超线程技术
超线程: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
/fatlab
逻辑的、虚拟的 双处理器 同时执行2个线程 性能提升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fatlab
扩张指令集
多媒体、复数、压缩、编解码、矢量运算 Intel的MMX、SSE、 SSE2、SEE3 AMD的3DNow!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内核和I/O
缓解了带宽压力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多核软件设计
优化操作系统任务调度算法
全局队列调度和局部队列调度
多核的中断处理
多核的各处理器间需通过中断方式进行通信 同步与互斥机制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多核核间通信
核间通信机制
多核CPU 的各个核心之间需要数据共享与同步
片上高效通信机制主要有两种
通过连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
共享的二级或三级Cache 通过连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 简单、通信速度高 可扩展性较差
/fatlab
基于片上的互连结构
每个CPU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单元和Cache,各核心通过交叉开关或片上网 络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各CPU核心间通过消息通信 可扩展性好,数据带宽有保证 硬件结构复杂,软件改动较大
目前多核进入X86领域
Intel和AMD相继推出自己的双核心处理器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超线程技术与双核心技术的区别
很多普通用户可能分不清楚超线程技术与双核心技术。例如,开启了 超线程技术的Pentium 4 530与Pentium D 530在操作系统中都同 样被识别为两颗处理器 它们究竟是不是一样的呢?这个问题确实具有迷惑性 从最简单的方面讲
一般用于服务器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处理器指令体系 的主要性能指标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复杂指令集
IA-32:(IA,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体系架构
/fatlab
功耗降低,致使发热量减少,运行温度不过高的CPU可以与系统更好的 配合 降低电压是CPU主频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封装与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 高密集度是趋势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缓存 的主要性能指标
内存是非常慢的期间,需要缓存(cache)加速 L1 Cache(一级缓存)
CPU第一层高速缓存 可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
/fatlab
L2 Cache(二级缓存) L3 Cache(三级缓存)
均为fatlab成员
/fatlab
/fatlab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参考资料
多核计算与程序设计,周伟明, 多核计算与程序设计,周伟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多核程序设计,陈天洲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多核程序设计,陈天洲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8月 月 多核程序设计技术-通过软件多线程提升性能 通过软件多线程提升性能,电子工 多核程序设计技术 通过软件多线程提升性能 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7年3月 业出版社 年 月
x86平台
AMD和Intel在2004年公布了各自的双核计划 AMD率先在服务器和工作站领域引入双核架构 Intel率先在台式机领域引入双核技术!
/fatlab














/fatlab
/fatlab
CPU的位和字长
字长
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目前主流是32位,也有64、128位
字节和字长的区别
8位称为一个字节 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 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fatlab
CMP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Datawave结构中
设计可并行的处理器来解决视频处理中的大量数据计算
根据处理器中各个核类型的不同,多核芯片可以分为
同构多核体系(Homogeneous CMP) 异构多核体系(Heterogeneous CMP)
多核技术指标
浙 江 大 学 软 硬 件 协 同 设 计 实 验 室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前端总线(FSB)
总线频率,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 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 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
FSB已经被放弃!
目前是QPI,网状结构 FSB一般只有1.6G,QPI可以到25G FBS是总线,QPI是点对点,实际不是总线,无需原来的总线仲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