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六年级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

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

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伯牙绝弦(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以读促悟教学准备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三、读懂课文内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

“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

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伯牙绝弦》篇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六年级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六年级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张七珍一、名言导入1.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吗?(课件出示名言)(1)海内存(), 天涯若比邻。

(2)士为()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3)莫愁前路无(),天下谁人不识君。

(4)千金易得,()难求。

(5)人之一生,得一()足矣。

(一起回答)2.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些句子,都是有关——(知己的)是啊,正所谓的“相交易得,而知己难求”。

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寻觅着知音。

但是谁又能找到呢?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千古流传的,有关“知音”的故事。

【板书课题】4.谁来读课题?(多选几个读)同学们念的真准,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字,你也读准了,我们一起来(生齐读课题)二、纵情吟诵识“知音”1.释题。

(1)什么是绝弦?(预设——生:再也不弹琴了。

)那“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把琴弦割断,一辈子不再弹琴)那么课文讲的是谁与谁的故事?(明白了这2个人物就把握了课文大意)2.初读。

(1)初读正音。

(同桌交流、互读)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琴师,自小热爱音乐,甚至把音乐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一辈子不再弹琴”的决定呢?(出示全文)让我们走进课文,按照前面掌握的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读读课文,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汇报读:请一组读,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出示正确的停顿的课文。

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全文只有5句话,可它是古文,节奏韵律上与我们一般的文章不同。

你读了,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设计意图:在“兮”和“哉”的停顿上。

师:是的,“兮”和“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朗读语气词时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你们自己先试试。

(好,请你来试试——生读——善哉,读得真有味道。

)(再请你来——生读——你掌握诀窍了。

)(我们一起来,注意停顿和延长——齐读)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把整篇古文读下来?(生读)——真不错,已经有点古文味了。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叙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意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其次次遇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拟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教师的欣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足。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细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播送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衬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哀思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心情到达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觉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知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留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凹凸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到达六遍之多,学生依旧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展有机地结合,比方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快乐、感动、赞扬的语气,读出知音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快;文章的后半局部,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孤独、孤独,无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尝语言,在品尝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终,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殊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知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解释,这能帮忙同学们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七珍一、名言导入1.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吗?(课件出示名言)(1)海内存(), 天涯若比邻。

(2)士为()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3)莫愁前路无(),天下谁人不识君。

(4)千金易得,()难求。

(5)人之一生,得一()足矣。

(一起回答)2.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些句子,都是有关——(知己的)是啊,正所谓的“相交易得,而知己难求”。

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寻觅着知音。

但是谁又能找到呢?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千古流传的,有关“知音”的故事。

【板书课题】4.谁来读课题?(多选几个读)同学们念的真准,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字,你也读准了,我们一起来(生齐读课题)二、纵情吟诵识“知音”1.释题。

(1)什么是绝弦?(预设——生:再也不弹琴了。

)那“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把琴弦割断,一辈子不再弹琴)那么课文讲的是谁与谁的故事?(明白了这2个人物就把握了课文大意)2.初读。

(1)初读正音。

(同桌交流、互读)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琴师,自小热爱音乐,甚至把音乐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一辈子不再弹琴”的决定呢?(出示全文)让我们走进课文,按照前面掌握的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读读课文,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汇报读:请一组读,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出示正确的停顿的课文。

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全文只有5句话,可它是古文,节奏韵律上与我们一般的文章不同。

你读了,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设计意图:在“兮”和“哉”的停顿上。

师:是的,“兮”和“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朗读语气词时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你们自己先试试。

(好,请你来试试——生读——善哉,读得真有味道。

)(再请你来——生读——你掌握诀窍了。

)(我们一起来,注意停顿和延长——齐读)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把整篇古文读下来?(生读)——真不错,已经有点古文味了。

谁再来试试?(一生读)——是啊,古文就是这样,会越读越有味的,就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

(齐读)三、高山流水遇“知音”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史有区别的。

有些词语的意思变化很大。

以第一句为例“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没有这个意思了。

文言文中,每个词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2、提示方法,合作学习这是小学期间第2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杨氏之子》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挑战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单:(1)、探究“善”,体会“一字多义”现象:“善”的解释:A 好的B 善于擅长 C 好的行为;长处。

D熟悉善鼓琴:善听:善哉:《〈论语〉六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墨池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为以废,而因为及其迹邪?”《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2)、探究“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现象伯牙所念:志在高山:(3)、选择题:将“谓”字解释的正确序号填入括号里。

“谓”的解释有: 1、对……说 2、评论 3、认为A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B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4)、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用自己语言解释大意。

3、交流汇报4、反复诵读,思考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情境联想,感受“峨峨”、“洋洋”、江河师:读着读着,听着伯牙的琴声,当他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

师:请你把看到的读出来。

(生读好)——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也仿佛才出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生读不好)——泰山比你读的,要显得更加气势雄伟。

请你再来读读。

师:当伯牙志在高山,你看到了——(生答:云雾缭绕的,巍峨的泰山)师:你来读。

(生读)是啊,泰山是如此巍峨壮阔,一起读。

(齐读)师:那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奔腾不息的江河)请你来读出这种气势。

(生读)听着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随意的江河。

它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你能猜一猜吗?(长江、黄河)师:真了不起。

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生:(有气概)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好,能不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生读)师:好,气宇不凡。

你呢?想到哪些词句?生:奔腾不息。

师:请你读。

生读。

(澎湃的江河,我们一起读)5、想象说话。

如果你是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还会听到什么呢?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师: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

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6、“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7、“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师:看来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中的……(情感)倾注在琴声中的……(孤独)。

除了孤独,伯牙还想借助巍峨的泰山和浩瀚的江河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师:这样想来,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单纯地想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景物,更是想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啊。

师:而这一切都为子期所得之,这才是真正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五、破琴绝弦祭“知音”(最后一句)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

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

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

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

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4、拓展延伸:自学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琴,并写下了一首短歌来祭奠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学习单: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1)(根据上句判断下句红色句的停顿)(2)用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全文意思意思:忆昔去年春(想想去年的春天),江边曾会君(曾经和你一起在江边)。

今日重来访(今日再来江边),不见知音人(却见不到你)。

但见一抔土(见到的只是一个土堆),惨然伤我心(惨淡的情形让我伤心)!伤心伤心复伤心(我非常的伤心),不忍泪珠纷(忍不住眼泪纷纷落下)。

来欢去何苦(来的时候充满期待,回去的时候何等的哀愁),江畔起愁云(看着江面上的云彩,都好似为我而愁)。

此曲终兮不复弹(和你再见面的机会没有了,这里借用“曲子”来说自己的思念),三尺瑶琴为君死(我的心就死了)!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生: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生:(齐答)没有!师:伯牙绝弦,断绝的不只是琴弦,不只是他曾经那份对于音乐的热爱,更是断绝了对知音的所有的期待啊!(生再次齐读)5、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6、布置作业板书:知音?知音!知音!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前面《国学》课上学生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字义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文言文词语理解的拓展,根据考试题型,设计了几题训练题,有一些难度的题目,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时间关系,再加上难度较大,学生完成不理想。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教学句子意思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在读通读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读出文言文的特点。

但在理解文言文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朗读,没有引导孩子读出人物的情感。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要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