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拿大英语诗歌之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anadian
Postmodernism
作者: 李文良[1]
作者机构: [1]唐山学院学生处,河北唐山063000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3-7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加拿大文学;后现代主义;区域性;戏仿;互文性
摘要:加拿大地域幅员辽阔、民族构成复杂,其文学在欧美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呈现了区域性、边缘化、多元共存的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一批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加拿大学者,试图用具有鲜明的加拿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逐渐淡化、消解欧洲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促使处于边缘地带的后殖民文学移向中心,争取了世界当代文学的话语权。

《颂歌[加拿大]司各特》读后感

《颂歌[加拿大]司各特》读后感

《颂歌[加拿大]司各特》读后感在蓝天,没有珊瑚—暗礁、龙涎香,石岩中也不曾藏匿可爱的海葵,深海的夜晚更没有奇异的动物和启明星比翼飞升,透过明澈的月光,即使一条冷漠的鱼也不能不炫示它的斑斓色彩,在贝壳里,没有任何幼小的珍珠,像满轮新月一样,茁壮成长;如果你想寻觅美,就请到美的寓所。

在碧海,没有落日—西天的红霞,波的峰谷也没有浓密的松林容纳光的阴影,这里没有雾霭月升,没有彩虹没有绵绵细雨,更没有秋落春放的鲜花,音乐从未感动过荒寂的芦丛和四翅银钟,如果你想寻觅美,就请到美的寓所。

(张锦译)【赏析】从一个无法确证的历史时间开始,人类选择仰望天空,赞叹大自然的神秘、广袤与变幻莫测,天空是美的,蓝色的天空尤甚。

它用神秘的蓝色带给人类无限的遐想。

邓肯·司各特是一个乐于同大自然对话的诗人,他同样仰慕天空的魅力。

那么,《颂歌》究竟为谁而歌?蓝天常常正是因为它宏大的单调而变得奇幻异常。

“在蓝天,没有珊瑚—/暗礁、龙涎香,/石岩中也不曾藏匿可爱的/海葵”,它就这样执著地蓝着,正如与之相对的同样蓝色的大海,具备同样的缺失。

大海中也看不到飞翔其中的奇异的鸟兽、昆虫,甚至最为明亮的启明星。

但是,这里却是一个隐匿的美的源泉,其中有沉寂的暗礁,有大自然的精华龙涎香,甚至小小的海葵,惹人怜爱。

大海的一切魅力在于其广袤与含蓄,哪怕是最为普通的一条鱼也能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散发出奇异的色彩——“不得不炫示”。

大海是美丽的,然而又不像传说夸大的那样是财富的源泉,并不是每一个贝壳里都有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珍珠,绚烂多彩的贝壳才是海洋献给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所以,使人发出了深情的邀请,大海才是真正美的源泉,美的所在,它是另一片蓝天,却有着更加深邃的内涵,“如果你想寻觅美,/就请到美的寓所。

”第二诗节中,诗人继续抒发对大海的感慨。

诗人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欲擒故纵,以人之有,反衬己之无。

在碧海之中,你看不到瑰丽宏大的落日景观,也不会有西天变幻莫测的红霞;碧海之内有海浪起伏波的峰谷,但是跟蓝天之下的山峰不同,你看不见茂密林立的高树,“容纳光的阴影”;碧海之内同样不具备四时区分,在这里没有朦胧的暮霭弥漫,也没有浪漫的月明更替,一切是简单的,澄明的存在。

体裁的流变:加拿大当代文档诗的文体重构

体裁的流变:加拿大当代文档诗的文体重构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4), 278-28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4049体裁的流变:加拿大当代文档诗的文体重构 徐 露,张 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5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7日摘要 加拿大当代英语文坛的三部著名长诗:迈克尔·翁达杰的《比利小子作品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苏姗娜·穆迪日记》与安·卡森的《红的自传》,都是在原有的历史材料或文学文本基础上再创造的“文档诗”。

这三首长诗在重述、整合与虚构文档的同时,也分别对自传、日记与作品集这三种载体形式进行了颠覆性解构。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分别以照片的空白、模糊与变形对摄影这种相对现代且纪实的形式的后现代主义的处理,在探究文档诗在体裁重构过程中的叙事哲学与策略的同时,亦能管窥当代加拿大文学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式多元化探索和走向。

关键词加拿大,英语诗歌,文档诗,文体重构The Evolution of Genr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nres in Canadian Documentary PoemsLu Xu, Wen Zh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May 25th , 2023; accepted: Aug. 7th , 2023; published: Aug. 17th , 2023AbstractThree famous long poems in contemporary Canadian English literature: Michael Ondaatje’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Billy the Kid , Margaret Atwood’s 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 and Anne Car-son’s Autobiography of Red , are all “documentary poems” recreated on basis of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or literary texts. While restating, integrating, and fabricating documents, these three long poems subversively deconstruct the three carrier forms: autobiography, journal, and collec-tion. The three works deal with photography, the relatively modern and documentary form, by taking the blankness, blur, and distortion of photographs as clues, which can explore the narrative徐露,张雯philosophy and strategies of documentary po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nres, and can also glimpse the postmodernist diversified trend and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Cana-dian literary creation.KeywordsCanada, English Poetry, Documentary Poems, Genre Reconstruc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自传、日记与作品集通常被认为是纪实性或史料式的体裁,然而加拿大当代英语诗坛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级”长诗,即安·卡森(Anne Carson)的《红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Red)、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苏姗娜·穆迪日记》(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与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比利小子作品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Billy the Kid),虽然分别题为“自传”、“日记”与“作品集”,却又分别对这三种文体进行了后现代式的阐释与重构,进而重新定义自传、日记与作品集。

诗歌在当代的价值,作文

诗歌在当代的价值,作文

诗歌在当代的价值,作文英文回答: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oetry still holds great value. Despite the fast-paced and technology-driven world we live in, poetry continues to serve as a powerful means of expression, reflection, and connection.Firstly, poetry allows individuals to express their deepest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a unique and artistic way. Through the use of vivid imagery, metaphors, and symbolism, poets can convey complex ideas and feelings that may be difficult to articulate in ordinary language. Poetry gives voice to the human experience,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love, loss, joy, and pain.Moreover, poetry serves as a form of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In a world filled with distractions and constant noise, poetry provides a space for contemplation and self-exploration. It encourages readers to slow down,engage with the words on a deeper level, and connect with their own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rough poetry, individuals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Furthermore, poetry has the power to foster connection and empathy among people. It transcend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arriers, touching the hearts of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Poetry has the ability to unite people through shared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creat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understanding.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spark conversations, bridge divides, and promote empathy in a world that often seems divided.In conclusion, poetry remains relevant and valuab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provides a means of expression, reflection, and connection that is unique and powerful. Whether it is through the beauty of language, the exploration of emotions, or the fostering of empathy, poetry continues to touch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individuals around the world.中文回答:诗歌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加拿大琪客文学【初稿】

加拿大琪客文学【初稿】

加拿大琪客文学的文化效能【摘要】琪客文学是近二十年在英美文学界新兴的女性文学流派。

一般由此风格形成的作品都由年轻女性作家所写,定位于年轻女性读者,由于在英美俚语中,人们通常将年轻女性戏称为“琪客”(原文为chick,语义为小鸡雏),琪客文学由此得名,在世界范围内,琪客文学流传很广,在加拿大地区文学中对文学效能产生重要影响。

1 引言加拿大琪客文学属于非本土发生的文学,非本土文学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本土文学缺失,二是外来完备文化介入。

加拿大地处边缘地带,由于文化发展初期进入是土著人原始部落的环境,文学是口头传说,没有发生由文字承载的书写文学。

欧洲人进入加拿大时已是欧洲文明发展完备之时,完备的外来文明在文学缺失的环境中发生了新的非本土文学。

本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主导非本土文学发生的内容,称为环境发生学;介入文化主导非本土文学发生的形式和风格,使之在介入文化的预设结构中运行,具有介入文化的本质特征,称为传承发生学。

环境发生学和承传发生学分工合作,共同推进非本土文学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一、琪客文学发展的外在效应了解琪客文学,需要首先了解环境发生学和传承发生学是两个基本概念,非本土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环境和传承两大因素结合、互动的结果。

环境主导文学发生的内容,传承主导文学发生的形式,二者完备的结合就是文学的成型。

文学的发展也是环境和传承的互动,环境主导新发生的文学类型或流派的内容,传承主导新发生的文学类型或流派的发展和成熟。

萌芽期环境因素更重要,以移民为主体的人文环境形成以前,环境发生学因素不具备或不完备,文学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表现为记述性文字。

移民环境形成后,才发生了早期的移民拓荒文学。

环境发生学因素具备后,文学传承成为关键因素,传承因素的完备与否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加拿大文学对英、美文学的传承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现代主义阶段时传承时间差基本上消失,达到了和英、美现代文学的同步发展。

叶嘉莹: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守望者

叶嘉莹: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守望者

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守望者王晓骊在众多海外汉学研究者中,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无疑是最中国化、同时也是对大陆学界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叶嘉莹先生就以讲学和著述的方式开始了她在大陆的学术生涯。

近三十年来,她往来于东西文化之间,不仅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

此外,她还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推动了大陆古典诗词的普及。

叶嘉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词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上。

从1980年大陆出版其第一部词学论文集《迦陵论词丛稿》至今,她的词学论著和论文不断付梓出版或发表。

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迦陵文集》收录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名家词论稿》、《唐宋词十七讲》、《清词丛论》、《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古典诗词讲演集》、《汉魏六朝诗讲录》、《我的诗词道路》等十种论著,是大陆较完整的叶嘉莹文集。

其中的大多数此前均已出版或以论文形式发表,但仍有供不应求之势,可见其影响之大。

在叶嘉莹的众多学术论著和论文中,笔者以为,以《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和《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岳麓书社1990年版)最为重要,也标志着叶嘉莹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迦陵论词丛稿》是作者的词学论文集,其中收录的论文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主要内容集中于对具体词人和词作的批评与鉴赏,虽然这些文稿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有计划的系统化研究成果,但其中彰显出的叶嘉莹的学术个性已十分明显,影响也颇为深远。

本书自结集以来,即受到了专业学者和普通诗词爱好者的共同肯定。

对于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这几乎可以算作一种奇迹。

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叶嘉莹化用西方文艺理论,细绎文本,对一些词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又莫衷一是的老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凿登魔犍现代犍理论逮"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反思性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理论中,他用"反思性"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对所有人类活动的一种界定,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吉登斯,1998:62).关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有如下要点:1.这种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大多发生在实践意识层面,即行动者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行动,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体现于话语层面;但不论体现在哪个层面,反思性监控都以行动的理性化为基础.2.尽管这种反思性监控是例行性的,但它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即行动者可以借由对自己身体姿态, 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4)调解处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5)促进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等等.(四)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研究,尤其是一线实务中,加强专业自律,有效满足社区和公众的需求,提高对公众服务的专业水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专业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注册制度和执业制度的建立,为专业的发展和成熟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口编辑/李聆(上海)张钰张襄誉衣着装饰,用语,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意控制和警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agency) 和资格能力(competency)的正常行动者.3.这种反思性监控并非仅仅指自我意识,即它不仅指向行动者自身,还包含着对他人行动的期待以及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二者融合在同一个过程中.4.这种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互为前提:没有行动者对自己,他人和互动情境的从不松懈的反思性监控,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维系和延续;没有在时空向度上连续(不断重复)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结构和制度,反思性监控就会失去中介而无所凭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氏说:"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同上)反思性的概念在吉氏的结构化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被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的结构,既是反思性监控的中介,又是这种连续反思性行动的结果.如果抽掉了反思性概念,那么着名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正如上文所言,没有了反思性监控,连续的社会行动将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结构也就无从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反思性概念视为结构二重性原理的一种动态表述,它展示了行动(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①李芹,《略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②孙莹,2001,《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政策考虑》,(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200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通讯》第14期.④民政部网址www.Ⅱ40?社会2002?1O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与现代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要基础.现代性的反思性在吉氏的理论中,"反思性"的第二种涵义与现代性相联,被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如果我们把作为反思中介的规则和资源视为由某种知识构成的话,那么不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 还是现代性的反思,都可以在"利用知识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的意义上来理解.所不同的是,现代性的反思性是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再生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体行动者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境的监控.在传统社会中,对行动的反思监控与社区的时一空组织融为一体.在这种社会中,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的范围极为有限,作为反思中介的所谓知识大多局限于行动者个人及其所属共同体的经验,习俗,惯例等,这些本地知识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发展和获得其有效性.尽管文字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时一空伸延的范围,使知识的跨时空传播成为可能,但反思在这时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解释传统,而非创造未来.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而得以制度化.社会功能分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时.空延伸和脱域(disembedding)——社会关系日益脱离共同在场的情境而跨越时空进行重组——程度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逐渐分割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由这些专家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专门知识——新的理论,概念和发现,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外行大众,成为对行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中介.换言之,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与传统相比,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如下特点:1.它们是脱域性的,从根本上说是非本地和去中心的(deeentered),"因为它是建立在可以脱离情境而制定和发展的客观原则之上的"(贝克,吉登斯, 拉什,2001:107).2.它们依靠程序理性和以知识的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理性而获得其合法性,而不是依靠仪式性的语言.3.它们本身的发展和积累依赖于专家系统内部的反思性过程,因此各子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有点类似于卢曼(NicolasI山mann)所描述的系统的自我塑成(autopoietic)和自我参照(serf-referentia1).4.它们对任何有时间,有条件,有才能去把握它们的人都是"开放"的,而并非被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垄断.由于不存在所谓全面的专家,所以任何专家相对于其他专家系统又都是外行,因此不仅个体行动者,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都必须以外来的专门知识的再嵌入(reernb~ding)为前提.在现代性中,几乎找不到哪一个实践领域不是由专家系统的知识参与建构的.所以我们说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抽象系统层面,并且,专门知识在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嵌入还是系统有机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吉氏把制度性的反思性(institutionalreflexivity)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吉登斯. 2000:34).社会科学与反思性在现代性的反思性中.吉登斯特别强调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科学是对这种反思性的形式化(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这种反思对作为整体的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说,又具有根本的意义"(同上,p35).他甚至认为: "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同上,p38).在这个问题上,吉氏引入了一个关键概念——"双重阐释"(doublehemleneu- tic),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世界与关于它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行动者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生产出来的高度抽象和专业化的理论和概念又持续不断地介入,脱离,再介入它们所由此得来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生活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既重构着其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吉氏实际上是想要强调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作为反思性中关键的一个专家系统,在参与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对现代性建构的深刻作用,即他所谓的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他曾举例说:以l7世纪欧洲思想家提出的主权理论为例.这些理论来自对社会趋势的反思与研究,又反过来卷社会2OO2?10?4l?入这些社会趋势.不借助以话语形式阐述的现代主权国家理论,就不可能产生现代主权国家.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自我监督"方面明显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孕育出的社会气候与知识氛围,正是产生社会科学"专业化,职业化"话语的源泉,而后者在表述前者的同时,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吉登斯,1998:55).同样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外行行动者都在实践意识层面掌握了诸如"资本","市场","投资","工业"等经济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中介反思性地积极建构经济活动,现代经济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普通大众对有关家庭,婚姻,财产,两性关系,性知识等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一无所知的话,现代家庭生活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些话语,概念,理论和发现以此反思性地重新建构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身也学会了用社会学方式思考"(吉登斯,2000:38).反思性现代性的后果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第一,去传统化(de~adi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在结构层面,得益于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成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它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16).尽管任何人类活动由于其固有的反思性特征都具有潜在的变迁可能性,但只有当以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中介的时候, 习俗和日常实践才能受到如此严重的改变,以至于日益快速地远离其地方性情境,而由不在场的抽象系统主导行动.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传统都已经了无踪影,而是指即使现代社会生活出于合法化的目的,还在各方面依靠传统甚至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但这时候"传统"的意义已经远异于前现代文明中的"传统".现代性中"传统"是可以并且必须不断接受质疑和推论式(discursive)证明的"传统",其权威受到民主对话的限制.如果不是'以前如此'正好与(人们根据新获知识发现的)'本当如此'在原则上相吻合.则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与过去就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仅仅因为一种实践具有传统的性质就认可它是不够的. 传统,只有用并非以传统证明知识来说明的时候,才能够被证明是合理的.……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吉登斯, 2000:33—34).人类学像社会学一样直接卷入了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即使是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土着文明,其传统也由于人类学家的工作而得到重新证明,表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如今的夸丘特尔人以博厄斯的专论为指南,忙于重建它们的传统文化,而澳洲的土着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一些群落则正在根据人类学平行研究的成果争夺土地权"(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25).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是发生在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一个双重过程,二者依靠抽象系统的脱域而得以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全球化就是对'距离的行动';缺席主导在场,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时问的积淀,而是因为空问的重构"(同上,p121).而传统则总是与"在场"和"本地"相联系.因此,现代反思性的制度化——即社会关系抽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导致一个全球社会(迈克卢汉称之为"地球村")的出现;而跨越全球的知识传播也必须导致行动日益从其地方性传统的限制下脱离出来.具体来说:(1)抽象系统的发展随着晚期现代性的到来而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2)人类学家的工作促进了知识的跨文化传播;(3)现代电子媒介技术迅猛发展.这一切共同导致了全球性知识对本地行动情境的再嵌入——对行动和系统再产生的反思性监控在现代性条件下再也不能脱离全球背景,全球化成为内在于任何现代社会实践的显着特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决策,其缘由和后果都可能因跨越遥远的时空范围而难以预料和控制.第二,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尽管现代性的反思意味着动用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对行动进行越来越严密的监控和规划,但它本身发展的逻辑却必然导向一个难以预期的未来.虽然权力,价值和未预期后果等因素在其中也起着注1.吉登斯认为,尽管全球化使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单一"的.但却被不平等的权力严重地撕裂开了;尽管知识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知识却不能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作出选择;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人们借以行动的知识总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于是便导致预期之外的结果发生.见《现代性的后果》, 第38—39页,第135页.42?社会2002?lO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思性本身却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新知识总是不断地被嵌入到它所由以得来的社会领域中去,因此而不断地改变着社会世界的性质,使之转向新的方向,远离我ffJ的预期.这里的重点不是今天的生活变得比从前更不可预测,而是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根源变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人类知识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235).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因为启蒙理性曾经告诉我们,确定的知识的积累能够增加行动的合理化程度,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不仅社会知识大量地嵌入社会生活会改变原先预期所赖以实现的条件,并且即便是社会化的自然界,也可能由于社会知识的循环通过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例如,关于地球变暖的危险是否将成为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究竟有多少人相信全球变暖这一前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未来',在现在依据知识对其赖以发展的环境的缓慢动员中被反思性地组织起来.而就是这同样的过程,以明显悖论的方式经常挫败这种知识所昭示的期望"(吉登斯,1998:3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这种反作用.首先,知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行动资源,它往往成为行动者作出决策的基础.新增加的知识往往使个体行动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行动计划,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但行动者们集体的行为转向又可能使新知识的可能增效丧失其实现的条件,导致他们的期待集体落空,这便是所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似乎永远难以消除的矛盾.另一方面,行动者总是依据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和对他人对自己的预期的预期来作出行为决策的.知识的增加使行动者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预期和对预期的预期增加落空的可能性.第三,"现代专家知识的专业化本质直接导致现代性的无规律的失控品质"(同上,p33).因为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很有可能使它们之间彼此矛盾,行动者只好求助于知识之外的资源——比如信念,批评进行选择. 这时就没什么确定性可言了.第三,自我的反思性规划.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不仅遍布整个社会的结构层面,而且已经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reflexivepro- ject,本文笔者认为以译为"反思性规则"为妥)."【同上,p35)在现代性的情境下,自我认同的形成越来越成为行动主体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他们依据大量来自抽象系统的知识以规划理想中的自我及其发展."变化的自我作为连接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同上).现代社会中自我的反思性一方面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自我愈益成为个人关注的焦点,接近一个自我参照的系统而导致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封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性在自我层面的渗透又可以理解为日益加剧的个人化趋势.另一方面它也显示出抽象系统对生活世界入侵的分割."抽象系统主要的不仅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秩序中,而且包含在自我的形塑和连续体中"(同上,p36)."即便在最隐秘的私人领域,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专家知识的指导和干涉; 吉氏甚至还把公共领域的政治模式移植进来.指出有所谓"情感民主化"的可能性.心理学在这里同样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对"潜意识",焦虑" "自我"等心理学专业术语及其相关理沦的掌握,为他们的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参照系.吉氏甚至指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应付新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反思性的表达"(同上).批评与讨论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现论以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核心,经验地描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他自己称为"晚期时代性")的现实特征.以广泛的政治支点和强大的分析能力处理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50),同时义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更为可贵的是,它出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正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争论提供了颇富教益的启示.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理性"的阐释之争."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倾向于被概念化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并作为一个超越文化的现代化工程的框架.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被看作是文化的等价物,它得到权力的支持,因而它不是理论家理解世界意义的基础.而是对它的一个歪曲"(尼?多德,2002:5).而吉登斯认为,理性既不是不断增加的必然性的驱动力量,也不是完全依赖权力支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讲究方社会2002?10?43?式方法的怀疑源"(同』二,p232).任何事物都得接受怀疑——这是一开始就包含在启蒙理性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知识能够建立在毫无疑义的基础之上;任何确定的科学知识都必须以怀疑为前提,否则它们将倒退为教义,并且恰恰与理性本身相分离."从其自身的前提出发,科学可以而且必须被视为是有问题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神圣的'这个原则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权威也不能例外"(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ll1).吉登斯称之为"理性的自我循环",它成为吉氏现代反思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吉氏那里既非服从于普遍必然律的现代阶段,也非一个充斥着虚无,结构和纯粹游戏的所谓后现代,而是现代性自身的激进化,是现代性试图理解其自身,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以及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了吉氏理论的缺点:1.在拉什(ScottLash)看来,吉氏的反思性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所谓"认知反思性"(cognitive flexivity),表现为自我监控;而拉什认为,随着产品越来越与形象(inmg~)联系在一起,而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多地采取设计(design)而非认知的形式,因此反思除了控制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一实用主义维度之外,还增加了一个自我表现和阐释的维度,他称之为以"模拟"(allegory)为中介的美学反思性(aestheticreflexivity).2.在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吉氏的抽象系统和专门知识等同于具有权力效应的话语.从反思性的客体方面来说,尽管吉氏的反思现代性理论显示出个人的能动作用日益脱离社会结构的限制,行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但这种增长了的自主权严重地依赖抽象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权力通过主宰人的心灵来控制人的肉体.从反思性的主体方面来说,抽象系统对人的心灵的占据不仅窒息了自由,而且通过瓦解生活世界中的共同体而抽空了存在的意义.3.吉氏关于有意识的反思性监控和知识在控制中的反作用的论述,模糊了他自己关于"反思性"的定义.而在这一点上,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曾经做过清晰的区分.他严格区分了反省(reflection)和反思性(reflexive)注2.在他看来,反省是注2.对于reflexive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译成"反思".在本文,笔者将前者译成"反思性",将后者译成"反省".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监控,表现为知识和科学化的增加,吉登斯的反思性(reflexive)主要是这层含义上;而反思性首先是指一种"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即"工业现代化的自我应用,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

加拿大原住民诗歌

加拿大原住民诗歌

加拿大原住民诗歌是加拿大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加拿大原住民诗歌的例子:
1. 祈祷词:加拿大原住民常常用祈祷词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这些祈祷词通常具有深厚的诗意和哲理,如“在您的羽翼下,我们找到了庇护/在您的气息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

2. 故事诗:加拿大原住民的故事诗通常讲述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和神话传说。

这些诗歌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如“白狗之歌”讲述了一个部落的复仇故事,“海达公主”则讲述了海达族公主为拯救族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3. 战争歌:加拿大原住民的战争歌通常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和勇气。

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战斗气息,如“红翼之歌”描述了一位战士在战斗中的勇猛表现,“战士之歌”则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4. 自然诗:加拿大原住民的自然诗通常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这些诗歌具有深厚的诗意和哲理,如“狼之歌”描述了狼的孤独和坚韧,“风之歌”则表达了对风的敬畏之情。

5. 爱情诗:加拿大原住民的爱情诗通常表达了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

这些诗歌具有浪漫和感人的风格,如“爱之歌”描
述了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情人之歌”则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这些诗歌反映了加拿大原住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看法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开拓 精 神 。代 表 性 人 物 有 : 查尔斯 ・ 奥尔森 、 罗 伯 开放 的能 量 传 递 过 程 , 形 式就 只能 临 时 生成 , 是传 统
特 ・ 邓肯 、 罗伯特 ・ 克里利等。他们统一表现为 : 拒 理念 中先 人 为主 的结构 , 或新 批 评 派极 力崇 尚 的经典 绝 现代 主义 遗 风 的 阳春 白雪 , 提倡 回归 一种 基 于 感 性 形式 。与此 同时 , 黑 山派秉持 的尺度 亦 非传 统 意 义 上 经 验而 非 固定结 构 的文 学创 作 , 认 为 这样 的作 品具 有 的诗 歌韵 律 , 它 是 在 创 作过 程 中 临时 生成 的 , 具 有居
追求 所谓 的终 极价值 和本 质 意义 , 在 自欺 欺 人 的漩 涡

流 派渊 源 : 黑 山派诗
西 方后 现代 主 义起 源于 诗 歌创 作 , 逐 渐 蔓 延成 一 中越 陷越 深 。为 了彻 底 改变这 一 现 状 , 黑 山派 倾 注 于 种影 响 深远 的 全球 文 化 思 潮 。诗 歌 领 域 内 的后 现 代 创作 一种 开放 性 诗 歌 , 竭 尽所 能 维 护 世 间各 种 “ 神 秘 主 义 运 动 以美 国诗 人 的影 响最 为 广 泛 , 主要 流 派 有 : 存在 ” 的本 真状 态 , 使 其 在 控 制 欲 极 强 的 现代 主义 冲
长期 遮 蔽 的文本 “ 历史性” 和“ 世俗 性 ” 。该 流 派 源 于 程 , 诗 人 的 职责 不 是 简单 地 提 供 一 种 结构 框 架 , 而是 上世 纪 5 0年 代 中期 的美 国黑 山学 院 , 与 后来 一 度 名 将其 吸 收的外 在能 量不 断延 伸 至形 式 , 从 而 将 这 些 能 声 大噪 的垮 掉派 相 比 , 它 在 诗歌 美 学 的破 旧立 新 上 更 量传 递 给读 者 。不 难 理 解 , 既然 诗 歌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
文 学 中拥有 绝 对 权 威 的逻 格 斯 中心 主 义进 行 大 胆 质 地建 构 起 了能 量 、 自然 、 结 构 等 后 现代 诗 歌 要 素 之 间 疑, 挑 战 现 代 主 义 诗 歌 一 贯遵 循 的 空 间逻 辑 , 诟病 长 的联 系桥 梁 。“ 形式 先 于 内 容 ” 的本 体 优 势 在 后 现代
二元 对 立 ” 根源 , 对 歌在 后 现代 语境 下获 得 了前 所 未有 的蓬 勃 发展 , 不 仅 西方 实证 主义 与理性 思维 之下 的 “ 构建 了英语 文学 的 主体 , 还 为世 界 文坛 镶 嵌 出一 幅 色 其备 受关 注 的普 遍 性 与 隶属 性 提 出质 询 。他 认 为伴
黑 山派 、 垮掉派 、 自白派 、 纽约派 、 深 层 意 象 派 等 。作 动下 摆脱 被异 化 的命 运 。
为 二 战后 的第一 个 反学 院诗 派 , 美 国黑 山派 诗 对 传 统
奥 尔森 倡 导 的 “ 投 射 诗 ”( P r o j e c t i v e V e r s e ) 成 功
马赛 克 图 案 。
[ 关键 词]加拿 大 ; 后现代 ; 黑 山派 ; 含 混性 [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 2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7 - 0 0 0 3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5一O 3— 2 0
第3 1卷
Vo l _ 31
第 7期
No. 7
兰 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0UR NAL O F L A 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 UC AT I ON
2 0 1 5年 7月
J u 1 .2 0 1 5
论 加 拿 大 英 语诗 歌之 后 现 代 性
郑 宇, 郭 政 敏
( 乐 山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四川 乐山 6 1 4 0 0 0)
[ 摘
要]后现代主 义思潮为“ 理解 与尊重差异” 营造 的宽松 氛围 , 对成长 于多元 文化 背景之 下的加拿 大英语诗歌 具有
重 要 意 义 。后 者 以 其 特 殊 的 “ 区域 化 ” 和“ 含 混性” 彰 显 出 典 型 的 后 现 代 主 义特 征 , 为世 界 文 坛 镶 嵌 出一 幅 色 彩 斑 斓 的
彩斑 斓 的 马赛 克 图 案 。本 文 将 从 流 派 渊源 和诗 学 灵 随形 而上 学对 精神 领域 的不 断侵 蚀 , 人类 存 在 逐 渐偏 魂 等视 角对 加拿 大后 现代 诗 歌进 行深 入探 讨 。

离原 有 轨 道 , 主 要 表 现 为疏 离 身 边 的熟 悉 事 物 , 盲目
更 大 的开放 性 , 能够 对生 活 产生 深刻 的渗 透作 用 。 无定 形 、 灵活 嬗变 的特 征 。与此 前 因循 守 旧 的学 究式 黑 山派 诗学 强 调 艺 术 创 作 只 需 关 注 瞬 间 出 现 的 标准 相 比, 这 种在 灵 感 驱 使 下 自发 生 成 的瞬 间 性 “ 尺
后 现代 思潮 为 “ 理解 与尊 重 差 异 ” 营 造 的 宽松 氛 抗 的活力 与能 量 。但 事实 表 明 , 最 终 结果 往 往 会 陷入 控制 ” 与“ 反控 制 ” 的 恶 性 循 环 。奥 尔森 在 《 特 殊 的 围, 对在 多元 文化 背 景下 成 长起 来 的加 拿 大 英语 文 学 “ 具有 特 殊意 义 。相对 于 现实 主 义戏 剧 , 加 拿 大 当代 诗 历史视野》 中以“ 后现代人” 自居 , 致力于挖掘潜藏在
久 拘泥 于 形 式 结 构 的 创 作 手 法 。它 果 敢 地 冲破 形 而 语境 下发 生 了根本 性逆 转 。黑 山派 诗 学认 为 , 创 作是 上学 体 系 的桎梏 , 宣告“ 闭合 诗 ” 的终结 , 转 而 探 索 被 诗人 描绘 自己 和周 围事 物 发 生 碰 撞 时 内心 变 化 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