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版别

合集下载

古籍版式(有彩图)

古籍版式(有彩图)

版式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图1)。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

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

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

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

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

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

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

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

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

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

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图2)。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

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

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

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图3)。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

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图4、5)⑿版记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图6)。

⒀书衣即封面。

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

又称书皮、封皮(图7)。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

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

古代图书版本常识(全)

古代图书版本常识(全)

古代图书版本常识(全)钞本钞本也称“写本”,只要手写的,统统都称钞本。

一般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钞本”。

清乾隆以前的称旧钞本,清末民初称近钞本,民国以后的称新钞本。

由于宋以后雕版盛行,现今流传下来的宋元钞本很少,但明代钞本还较多,清钞本更多。

现存最早的钞本书是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写的佛经残卷,因为当时尚无印刷术。

钞本有优劣之分,取决于所抄底本与抄者。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地称为精钞本。

钞本价值比较高,因为一是钞本一般比较完整;二是钞本源出古本,错误较少;三是有些未刊刻仅存钞本的,或是原刊已供,或是可补他本之不足的钞本,钞本价值就很高;四是钞本有的出于名人之手,书法等价值较高,如手写本中往往有特别罕传的书籍,尤其是著名藏书家等的钞本,一般用自家专门钞书格纸,版心或栏外印有堂号,书中常常有校,有钞书题记,铃有印记,这种所谓名家钞本大都属于稀见之物。

因此,钞本图书一直为研究工作者所重视。

对钞本的鉴定,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了解并分清各个时代的书法和风气;了解并分清各个时代的纸墨和质量;熟悉各个时期的藏书名家、学者及其室名、别号和图书印章以及手迹字体。

如从纸格的颜色看,人们往往称红格钞本、蓝格钞本、黑格钞本,或称朱丝栏、乌丝栏,大体上,明人多蓝格,清人多红格、黑格。

影钞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做影写本,又叫做影钞本。

主要有影宋钞本和影元钞本两种。

《天禄琳琅书目》卷四《周易辑闻》:“明之琴川毛晋,藏书富有,所贮宋本最多。

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购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钞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钞。

于是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资鉴赏,而宋乘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

”影宋钞本创自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抄摹非常精工,后人称之为“毛抄”。

清代藏书家也往往有借宋元刻影抄的。

一些宋元原刻亡失已久,借自影元钞本,可以看到原刻面目,所以收藏者对之颇重视,其价值仅次于旧刻本。

古籍版式介绍古籍版式

古籍版式介绍古籍版式

古籍版式介绍古籍版式凡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

下面WTT来给大家介绍古籍版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边栏:也称版框,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

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

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界行: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

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

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

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

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

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

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古籍版本学一

古籍版本学一
代表人物是元代的王 幼学、清代的郑机。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古籍版本的类型

古籍版本的类型

古籍版本的类型展开全文作者:敝卷半箧斋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已有一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历代雕印出版的书籍,真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种类特别多,呵呵。

可以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根据刊刻时代不同可分为:唐卷子本、北宋本、南宋本、金本、元本、明本、清本和民国本等。

2、根据古书刊刻者的单位性质不同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一、官刻本中又可细分为:中央机关刻本和地方机关刻本。

中央机关刻本有:国子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内府本等。

地方机关刻本有:府学、郡庠、州学、县学刻本,各路儒学刻本,藩府刻本,各地书院、官书局刻本等等。

二、家刻本中有以室名标示的,如世采堂本、晦明轩本、汲古阁本、知不足斋本等等;有以刻主姓名标示的,如黄善夫本、周必大本、吴勉学本、许梿本等;也有单以姓标示的,如“王本《史记》”,闵刻、凌刻等。

三、各朝代各地区凡以刻书为商业来经营的,不论其名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等,其所刻书统称为坊刻本。

3、根据刻书地区的不同可分为:浙本、闽本、建本、蜀本、平阳本、朝鲜本、高丽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浙本中又可细分为:杭州本、衢州本、婺州本、台州本等。

闽本中又可细分为: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4、根据雕版印刷情况可分为: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家藏本、抽印本、翻印本、递修本、百衲本、三朝本、通行本、普及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5、根据雕印先后可分为:原刻本、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

6、根据字体大小、订本大小不同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

7、根据印制颜色的不同可分为:蓝印本、红印本、朱墨套印本、三色、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在版画中又有饾板、拱花等。

8、根据增删和批点、评注情况可分为:增订本、删本、节本、足本、不足本、批点本、评本、注本、残本、配本等。

9、根据活字排印的材料可为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铁活字本、瓢活字本。

活字印本,自清乾隆以后,也统称为聚珍本。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一、古籍版本分类1.刻本与活字本刻本和活字本是最基本的古籍版本分类。

刻本是指使用木板或金属版等刻划字形,再用刻划出来的印版印刷的版本。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铅排或活字木排,排印字句,制成版本的印刷体。

2.抄本抄本是通过人手抄写而成的版本。

通常是在丝绸、竹简或纸张上抄写版本,因此有着抄本这一名称。

3.摹刻本摹刻本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古籍而运用摹刻技术制作的复写版本。

从表面上看,它往往与刻本相近,但是摹刻版没有用针刻字,而是用刷子书法字迹,并且版本质量很参差不齐。

4.拓片本拓片本是通过将古代石碑、石刻或者铜器等表面嵌刻的文字及图案拓印而成的版本。

因为是拓印而来,所以如果原版有损坏或者遗失,往往也能得到复原。

二、雕刻本鉴定雕刻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而且古籍学研究中也不可或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历史文献的一大重要工具。

鉴定雕刻本主要需要从字体、箔色、尺寸等几个方面入手。

1.字体雕刻版一般都是按照权威官方印刷,统一规定书法字形的书写,因此雕刻版的字体一定是极为规范的。

如果发现雕刻版字形有错、字体笔画与原书不符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有刻者的意图。

2.箔色雕刻版的箔色颜色鲜明,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版块和各版本之间的箔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分。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箔色生锈、褪色,那就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假冒伪劣的雕刻本。

3.尺寸雕刻版的尺寸大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这个尺寸是有一定规范的。

如果计算出来的尺寸不太符合规范,那就可能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4.版木雕刻版的版木一般是用质地结实、木质紧密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版木的选择和刻法都是关键的,因为一好的版木不仅能够保证版面长时间保存,还可以保证版面线条更加流畅、均匀。

5.特别考虑内容如果在鉴定雕刻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版本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古籍内容有很大区别,那么不用多想,这一版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在鉴定雕刻版时,也需要特别对此作出考虑。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2011-01-02 21:38ZT古籍版本知识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z h{,.c(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古籍的版式常识

古籍的版式常识

古籍的版式常识古籍的版式常识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籍的版式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古籍书页版式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

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

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

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x 行x字”,有的径称“x行x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x字”。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

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

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的版别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按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

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

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祐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

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

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此外,流传到我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

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

"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

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了,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

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

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

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

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

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按刻书地域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

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

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

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

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

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

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

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

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

我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我国。

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按刊刻时代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59年)刻印的图书。

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

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

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

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

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

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

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

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

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刻印的图书。

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

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

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

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

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

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

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

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

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

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按刻书机构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

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

主要有: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

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

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

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

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

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

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

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

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

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

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