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7、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静止有条件,相对,暂时,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同一8、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是其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
9、实践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联系观(4个)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共同创立的一种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力量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演进是一种客观规律,经济关系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迁。
2.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奠基于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冲突的结果。
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进化的过程中矛盾的对立推动社会的变革。
3.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分析之一。
他认为,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4.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结构中存在阶级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他认为,最终会有一个无产阶级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公有制,实现经济的公平分配,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6.暴力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不会自愿放弃权力,无产阶级需要通过暴力手段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观点体现在马克思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
7.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它的存在和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将逐渐消亡,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8.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全球性的。
他们倡导国际主义,反对民族狭隘主义和帝国主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也出现了多样性和变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发展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统一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主要是阶级斗争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消灭阶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实践工作、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
首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工人运动的产物,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就是说,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道德法律等都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对立统一法则,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外部表现,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阶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的政治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观、价值观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实践观、历史观、辩证法等的辩证统一。
承认外部世界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源泉。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践观与物质观、辩证法、主体论、认识论,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的辩证统一。
体现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价值观与唯物论、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为政治立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力和魅力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重要概念。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主义还强调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推动的。
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念,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矛盾统一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革命理论,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
革命理论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包括实践哲学,实践哲学认为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哲学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性。
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革命理论和实践哲学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引导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目标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05324049
姓名: 朱金平
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1)、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①、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浩浩长江,由西向东流向大海,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在很久以前,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是由于地质的原因慢慢改变,变成由西向东流,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
现在,珠穆朗玛峰仍在缓慢的增高。
二、见天的花开时间比一个世纪前早10天
(1)、今天的植物花开为什么会提前?
答: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
的相互联系之中。
研究人员收集了从1885年开始的一些植物的数据和资料,并
在1980年到2002年利用20年时间着重分析和观察了229种开花植物,通过对比,他们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
开花季节在2月到5月之间的植物。
(2)、这一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
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而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在2月到5月之间的植物。
②、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开花,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植物的年龄和大小等,其中,地域因素也非常重要。
③、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植物开花季节发生变化,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
④、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全球变暖在全世界范围内还不完全一样,因此也不排除这种变化仅仅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变化,这种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全球变暖这一问题。
三、转基因植物
(1)、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相继开始进行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转基因植物大都具有对害虫、病毒、除草剂、逆境等的抗性,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更快、更新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科学家们认为香蕉最适合生产培植疫苗,将来孩子们可以不必为打预防针而哭泣,吃个香蕉就可以了。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农作物、花卉的品种改良外,还可以了利用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糖类物质、抗体、疫苗、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及工业用酶等。
④、矛盾具有斗争性。
转基因植物多人们有着有利的一面,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定论,人们担心转基因植物会不会导致超级毒草和致病力更强的病毒产生,是否含有过敏源等问题,因此,人们会不时听到欧洲人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的消息,转基因有好也有坏,这些都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四、马加爵事件
(1)、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马加爵事件?
答: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总是同周围其他人或事物相互联系着。
马加爵与那四个被杀死的同学都有联系,他们常在一起打球,然而马加爵容易动怒。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次要矛盾占据次要地位。
马加爵容易动怒,而且爱记仇,加上同学们有时会无意中惹到他,这会让他起了杀意。
③、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马加爵以前的中小学老师讲,马加爵读书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后来,他开始变得孤僻。
(2)、如何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看待马加爵事件?
答:①、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加爵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把别人对他的看法态度错误的认为是人们对他的否定,在他的意识中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马加爵把同学的误解扩大化,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致杀死四名同学,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大学生应该从马加爵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答:①、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处理好与周围同学的关系。
②大学生要充分学习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