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学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版教材期末复习重点、考点、知识点

注意:(1)知识点包含标题和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加粗线的为重点原理,重点原理容易作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本知识点仅作为要点提示,具体内容要根据本知识点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矛盾性的认识,提出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重要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的报酬之间存在不平等,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实现剥削。
2.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市场经济则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民的共同财产观念。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形式,强调国家对经济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人民民主和法治的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民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法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原理1.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为我们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时代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的认识,反对片面、片段的认识,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为了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时代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更,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大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大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指以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爱和追随,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社会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被用来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社会意识。
三、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主张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和暴力手段实现阶级解放,推翻压迫者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大学教育中,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被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阶级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生产力是人民群众用来改造和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主张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必须更新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教育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被用来研究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社会主义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消除一切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共享,构建人类共同的美好社会。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总结

实践 ……
感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的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
反映深度 特 点 现 直接 象 形象
理性认识
本 间接 质 抽象
反映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 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轻视科学理论 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实际工作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质变量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是事物相对稳 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转化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 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 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什么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 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 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这些具有 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认识的 主观性及差别性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和相对性(从广度看:真理只是部分地正确反映 客观世界;从深度看:真理只能是近似正确的反映客观世 界。)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引言大学生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社会所固有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
不同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构成的。
阶级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产生的。
社会的发展就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
阶级斗争是指两个相对矛盾的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而进行的冲突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追求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
价值与剩余价值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所得到的报酬时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手段。
马克思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消灭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共同管理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的理想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
总结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可以深刻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心得体会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心得体会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心得体会引言:作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幸修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这门课程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我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内涵和核心要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通过学习这两个基本原理,我们深刻认识到,它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认识世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这两个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持。
2.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其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这些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建立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科学论证,为我们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加强了我们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2)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P26-P28)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等。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只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实践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辨证唯物论把实践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做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进程,从而使得辨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区别于其他论的地方9.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③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11.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物质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四真理1.真理的属性:①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②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所以说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永远达不到顶峰,只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无限接近于真理,具有过程性。
2.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五社会发展问题1.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P124)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主体动力——人民群众巨大杠杆——科学技术①阶级斗争(P127)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革命(P131)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③社会改革(P133)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④科技革命(P134)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2.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①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②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③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④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六唯物史观等问题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
(P139)3.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P139-P140)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4.人民群众(P140-14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①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②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某些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④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7.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历史主义原则)②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原则)③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接触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原则)④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全面分析原则)七商品的二因素和二重性问题1.二因素:①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社会属性)二者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二重性及其关系(P152-P153)①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②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八金融寡头垄断1.垄断的实质(P203)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形成的原因 (P20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含义(P205-P206)资本: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寡头: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九马克思主义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所决定:①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最具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②资本主义条件下,唯一被完全剥夺生产资料的阶级,唯一与资产阶级直接和完全对立的阶级,因而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③在斗争中不断成熟的阶级。
3.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①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③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④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与和平。
5.社会主义基本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①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②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③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④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