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三年级小实验报告300字30篇

三年级小实验报告300字30篇

三年级小实验报告300字30篇实验一:测量温度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了解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只温度计和几个物体,例如水杯、铁勺、纸杯等。

2. 将温度计插入物体中,等待温度计指示数字稳定。

3. 记录每个物体的温度。

实验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物体的温度是不同的。

铁勺的温度比水杯高,纸杯的温度比铁勺低。

实验结论
温度计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不同物体的温度是不同的。

实验二:观察植物生长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些植物种子和几个种植盆。

2. 将种子分别放在不同的种植盆内。

3. 给每个种植盆提供不同的条件,如阳光照射、水分供应等。

4.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在充足阳光照射和适当水分供应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更好。

实验结论
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

...
(继续写入实验三至实验三十的内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学生分组实验 )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学生分组实验 )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学校
班级
—年级—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间
实验名称
观察土壤(P28-29)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找到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实验器材
土壤、放大镜、培养皿、筛子、实验盘、水、烧杯、玻璃棒、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初步观察土壤的组成。
2.取干燥的土壤,倒入筛子中筛,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的分层情况。
4.将湿润的土壤置于密封的塑料袋中;将干燥的土壤置于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论
我发现:初步观察土壤的主要组成泥土颗粒;取干燥的土壤,倒入筛子中筛,筛子上面有大块石子和大颗粒的沙,筛子下面漏下细颗粒的黏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到沙子沉到水底,黏土漂浮水中,其他细小轻质杂物漂浮水面;将湿润的土壤置于密封的塑料袋中,放在阳光下过一会观察到塑料袋壁上有小水珠;将干燥的土壤置于水中,观察到从土壤里冒出小气泡。
班级
—年级—班
实验教师
时间
实验名称
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的渗水性(P32)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土壤类型其渗水性是不同的,渗水性由强到弱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器材
矿泉水瓶、湿巾纸、橡皮筋、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实验步骤
L用矿泉水瓶做3个相同的漏斗。
2.往漏斗中装入等量的三种不同土壤,并做好标记。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实验器材
天平、皮球、打气筒
实验步骤
L给皮球打足气。

三年级实验报告

三年级实验报告

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与他人的矛盾孩子儿童时期与他人发生矛盾很常见,家长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相反,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妥善解决问题,还有助于他塑造健全的人格。

通过前期调研,结合自身带娃经历,我想就此问题浅谈几点意见。

一、家长的四类不良表现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问题时,家长一般会出现四类不良表现。

一是保守型,降心相从。

有的家长过度信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学,让孩子用妥协、退让、吃亏的方式解决与他人的矛盾。

有的家长好面子,怕别人说自己“护犊子”,总是不问是非,当着对方家长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示自身家教严格、“不徇私情”。

二是冲动型,睚眦必报。

有的家长见不得自己孩子受委屈,不分情况,一味强调让孩子“打回去”,甚至亲自出手教训对方孩子。

有的家长格局小,好冲动,将孩子之间的一般性矛盾升级到家长之间的激烈冲突。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外被人欺负,就责怪孩子窝囊,不仅不加安慰,甚至还责罚打骂,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三是粗略型,草草了事。

有的家长简单化处理问题,仅仅把缠斗的孩子拉开,对口角中的孩子加以制止,不会进一步了解矛盾原因,也没有跟上思想工作。

有的家长用成人的标尺去度量孩子的世界,缺乏对孩子的共情。

抢了一块糖、碰倒了堆好的积木对大人来讲是不算什么,但是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

四是焦虑型,瞻前顾后。

有的家长很纠结,当孩子和他人闹矛盾时,想让孩子退让,又怕他受委屈;想让孩子反击,又怕他把事闹大。

想替孩子出头,又拉不下脸;想让孩子自己解决,又不放心。

想让孩子和别人玩,怕他被欺负;想把孩子圈在家,又怕他没朋友。

二、家长要把握的四个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孩子与他人矛盾,应准确把握四个辩证关系。

一是既不能过于轻视,又不能大惊小怪。

当前,虽然未成年暴力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仍层出不穷,孩子入学后,家长更要对该问题引起重视。

三年级实验报告

三年级实验报告

三年级实验报告
实验主题: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凝固过程,加深对水的物态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水、冷冻室、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适量的水倒入一个玻璃杯中。

2. 将玻璃杯放入冷冻室中,设置低温。

3. 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

4. 每隔10分钟,取出玻璃杯观察水的情况。

5. 继续观察直到水完全凝固。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水的凝固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刚开始,水依然是液体状态,没有凝固。

2. 大约10分钟后,水的表面开始出现薄薄的冰层,但内部依然是液体。

3. 经过20分钟左右,冰层逐渐变厚,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完
整的冰。

4.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冰层不断变厚,直到最后水完全凝固,形成一块坚硬的冰块。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水的凝固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当水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时,水分子开始凝固形成冰。

从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冰层的形成是从表面向内逐渐扩展的。

在整个凝固过程中,水始终保持了它的质量和体积不变。

实验启发: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凝固过程,还加深了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水可以从液体变成固体,我们称之为凝固。

这个过程是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加而引起的。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补充思考:如果我们将凝固的水放到室温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可以尝试一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冰的物理性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结晶分离的实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结晶分离的实验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2.制作彩色结晶树枝
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绘画颜料,搅拌均匀,对盐水进行着色。
2、将着过色的盐水分别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
3、不能将树枝直接放入烧杯中,应使用小碟子,这样冷却结晶容易依附树枝,而且时间短。(教师演示的可以放在班级中让学生持续观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调制饱和盐水
1、在三个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所用的水尽量温度高一些。
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4、几天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成品带回学校展示、评比。
3.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将待冷却的溶液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蓝色和红色的混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蓝色和红色混合后的颜色变化,并探索颜色混合的原理。

实验材料:•2杯透明的玻璃杯•蓝色颜料•红色颜料•1杯清水•搅拌棒实验步骤:1.在第一个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蓝色颜料。

2.在第二个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红色颜料。

3.各自向玻璃杯中加入相同的清水,使颜料与水的比例相同。

4.用搅拌棒搅拌每个玻璃杯中的混合物,确保颜料充分溶解。

5.将两个玻璃杯中的混合物倒入一个新的玻璃杯中。

6.用搅拌棒搅拌新的玻璃杯中的混合物,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后,我们发现颜色变成了_____________(填入实际观察到的颜色)。

实验分析:颜色的变化是由于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的颜色混合相互作用所致。

在光的折射和吸收过程中,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的颜色被混合,形成了新的颜色。

实验结论: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得出了颜色混合的结论:蓝色和红色混合后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填入实际观察到的颜色)。

实验拓展:你还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颜色的颜料进行混合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混合反应。

你还可以探索不同比例下颜色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你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颜料溅到眼睛或衣物上。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不要乱扔废弃物。

•实验结束后要将玻璃杯和搅拌棒清洗干净,以便下次使用。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颜色混合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颜色混合实验。

希望同学们能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并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结论
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
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学生实验报告单
班级
四年级班
时间
月日
记录人
实验名称
怎样加快溶解
(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教师
实验材料
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




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现象。
实验二: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一: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不搅拌的烧杯中
冰糖溶解得()。
实验二:()中冰糖溶解得快,()中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三: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




()、用()、将物体()可以加快溶解。
新三下)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三年级(下)
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指导教师
实验器材
手电筒(“电筒光”代替“阳光”)、
铅笔(代替阳光下的物体)
实验过程
物体不动,拿手电筒模仿太阳从()到()、
到(),一天中在空中的(),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影子总出现在()一面;
影子在一天中有()不同和()变化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东小学三年级科学《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二、教材分析: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

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

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

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

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

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

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4.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5.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6.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八、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教师活动 1.简单复习上节课对温度的认识与读写。

2.师: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什么?PPT演示,出示各种温度计(红液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高温计、体温计……)板书:测量水的温度学生活动认读教师出示的温度设计意图明确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二、探究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活动 1.师:你准备选择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水温?2.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提供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并用文字详例操作的方法及步骤。

)3.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后: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2.学生阅读测量水温的方法。

3.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设计意图真正领会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和相应注意事项。

达到生生知晓、生生掌握的目的。

三、共同探究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活动(一)对1号杯(自来水)的温度的测量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测量水的温度,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温馨提示:温度计要小心拿放,如有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热水烫手,注意安全;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测量1号杯内的自来水的温度,听清楚了吗?)(二)对不同温度的四杯水的连续测量1.师:现在要求同时对四杯水进行测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内。

2.对数据进行分析。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3.引出科学概念(大屏幕PPT显示):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学生活动 1.学生用温度计尝试测量同样温度的水(自来水),及时记录在表格中“自来水的温度”下。

2.学生测量并记录测量所得温度于表中。

3.学生测量后汇报交流。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别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4.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水温度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设计意图1.本阶段,要求每一小组先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因为自来水的温度是目前四杯水中最稳定的一杯(处于常温),很容易测出准确结果。

而其他2、3、4号杯的水在常温下温度会慢慢减小,难以把握。

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测量“自来水的温度”2.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四、猜测水温的变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想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有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过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3.师:这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希望大家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老师演示:往冰箱自带的制冰槽内倒入自来水,放入冰箱冷冻柜内)学生活动 1.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把水放入冰箱,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设计意图这是一项猜测活动,但也希望对猜测进行验证,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冰柜内,以待下节课观察水发生的变化,也是为《水结冰了》一课的教学活动而准备。

板书设计:2.测量水的温度测量方法:结论:————————————————————。

1年级:三时间:名称:观察植物的叶成员:器材:各种树的落叶、同一种树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猜想:树叶的大小不同,新鲜叶和落叶的颜色不同,叶的结构不相同步骤:1、仔细观察叶的结构2、比较新鲜叶与落叶3、观察同一种植物的叶,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观察到现象:一片完整的叶有叶片、叶脉、叶柄结论:我认为一片完整的叶由叶片、叶脉、叶柄组成。

指导教师:2年级:三时间:名称:观察蜗牛成员:器材:放大镜、蜗牛猜想:蜗牛的身体是硬的,由头,腹,尾巴组成步骤:1、观察蜗牛是什么样的动物 2、观察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方面的特点验 3、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观察到现象:蜗牛的身体柔软,身体的外面有贝壳。

结论:蜗牛是软体动物,有壳、触角、腹、头指导教师:3年级:三时间:名称:观察蚂蚁成员:器材:面包、白糖、死掉的小昆虫、放大镜、蚂蚁猜想: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步骤: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观察蚂蚁的身体 3、观察蚂蚁的运动和反应,4、交流发现观察到现象:1、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 2、蚂蚁头上长有触角结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指导教师:4年级:三时间:名称:比较材料硬度成员:器材:卡纸、铁钉、塑料尺、木条各2根猜想:卡纸最软、铁钉最硬。

步骤:1、用一根木条分别取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观察木条在它们表面留下的痕迹; 2、分别用卡纸、铁钉、塑料尺重复上述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表格里观察到现象:4种物品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结论:硬度的排序是铁钉、塑料尺、木条和卡纸。

指导教师:5年级:三时间:名称:比较材料韧性成员:器材:塑料条、铁片、卡纸条、钩码、木条猜想:韧性由大到小:塑料条、铁片、木条步骤:1、在相同厚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2、在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另一端挂上一个相同的重物度的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一端上分别标出刻度3、把塑料条、铁片、卡纸条、木条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

观察它们弯下去了多少观察到现象:弯曲程度最大的是塑料条,弯曲程度最小的是木条。

结论:弯曲程度最大的是塑料条,弯曲程度最小的是木条。

指导教师:6年级:三时间:名称:比较材料沉浮成员:器材:水槽、水、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猜想:轻的物品浮在水面上,重的物品沉下水步骤:1、将水倒入水槽中2、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观察到现象:一1、石头、铁块会下沉2、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浮在水面结论:物体在水中游的沉(石头、铁块),有的浮(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指导教师:7年级:三时间:名称:空气占据空间成员:器材:1个玻璃杯、1个水槽、纸巾、1个瓶子、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猜想: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步骤:1、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将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另一根插入水里,然后用嘴往瓶子里吹气,观察并记录结果 2、将一团纸巾放在一个被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观察到现象:1、水从另一根吸管被挤出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水浸湿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指导教师:8年级:三时间:名称:观察凤仙花成员:器材:软尺放大镜凤仙花猜想:发现凤仙花的组成部分步骤:1 将事先准备好的凤仙花放在桌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