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线上教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线上教学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学生版)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2.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4.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三、教学方法1.加强阅读,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
2.加强导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结合文意,进行探究,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议论特点。
4.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
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板书题目)(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二、作者和背景: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就能够”、“”等。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和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7. 板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意象:山水、树林、清风、明月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对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比较其风格特点。
高二年级语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饭讫.()猥.亵()休憩.()玄灞.()辋.水()沦.涟()犬吠.()舂.米()曩.昔()轻鯈.()
青皋.()麦陇.()朝雊
..()黄蘗.()
二、解释加点字词。
景气
..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
..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复与疏钟相间.()多思曩昔
..()
非子天机清妙
....者()因.驼黄蘗人往()
三、词类活用并解释。
与山僧饭.讫而去()夜.登华子冈()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
村墟夜舂.()步.仄径()
四、特殊句式。
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
明灭林外()步仄径,临请流()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因驼黄蘗人往,不一。
六.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王维知多少?
2. 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能够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山水诗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感受。
提问:大家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梁伟新授课班级:高二(1)班一、教学目标:1、读通本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感受古代书信的典雅美,王维诗文意境美。
3、引导欣赏王维裴迪间的脱俗友情。
二、1、教学重点:感受此信“文中有画”的特点2、教学难点:欣赏王裴间脱俗友情三、教学准备:1、导学案2、口译且背诵文章四、教学时长: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导练法、读思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王维诗《相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注:裴迪酬赠王维的诗歌有28首,王维写给裴迪的有30多首2、析题:“书”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山中”在哪?“秀才”时代不同解。
3、感知鉴赏全文:①师生共读文章。
(范读、个人读、齐读)②文言知识检查落实。
(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重点句翻译→学案体现)③王维写信给裴迪的目的何在?为什么?(用原文回答,理由要三条以上)4、感悟:为什么王维能感受到山中别致的美?为什么只能邀请裴迪才能共赏?结合诗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来谈。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认为更多时候,生活不是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面对美时缺少共振的心灵。
)5、表达:《与老梁书》的回信《与诸生书》6、作业:①《与老梁书》升级版。
②阅读文评《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尝试反对作者的观点,写草稿200字左右。
与诸生书诸生在信中予吾一切关注、关切、关爱,老梁一并谢过。
“老梁”确定会成为“老老梁”;“老梁”会不会成为“梁老”,这事难说的很。
即使海威抬爱说我已是“梁老”。
常小妞的糖大家都尝过。
黄丽记着老梁发糖时的一抹微笑和一句洋洋自得的话语:什么样的人就会买什么样的糖。
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那糖最最精致。
张陶认为老梁上课像爱唠嗑的东北大妈。
啟元不太同意此观点,他认为老梁是“金刚怒目”。
老梁一直认为自己是菩萨低眉、尼姑思凡。
老梁平生乐事就是看丑女出嫁、美女出家,看好人不高寿、贼人老不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增强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意境。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作者王维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意象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3.1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朗读课文,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收获和不足。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课文文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参考译文:提供中文译文,帮助学生理解。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表演,分享诗歌的美妙。
6.2 活动时间安排诗词创作:1课时(40分钟)诗歌朗诵会:1课时(40分钟)第七章:学习任务与作业设计7.1 学习任务阅读理解: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精细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一、自读提示1.王维与裴迪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
裴迪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
2.王维,字,代诗人、画家。
盛唐诗派代表作家。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
崇尚佛道,后半生多过着生活。
3.王维存诗以描绘和歌咏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4.题目《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山”指,“裴迪”是的好友,“书”指。
5.古代“信”的别称,有书、(竹片)、笺(小竹片)、牍(木板,又叫尺牍)、札(小木板)、(白绢,又叫尺素)、函等。
6. 猥()憩()玄灞()辋()水舂()相间()曩()昔仄()径轻儵()青皋()朝雊()二、自主学习(一)、理解与翻译文中加点词语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句式、修辞等。
1.2.2 文化背景: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以及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
1.2.3 课文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1.2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2.2 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古代书信文化。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和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介绍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4.1.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1.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4.1.4 写作练习: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10分钟4.2.2 讲解课文:20分钟4.2.3 课堂讨论:15分钟4.2.4 写作练习: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5.1.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编辑高二语文雷小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鉴赏,品味作者文章写景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山村春景文段的艺术及构思方法。
二、教学难点
2.体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理解文中“深趣”的含义。
相关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二、背景简介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王维的辋川别墅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墅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墅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预习检测
一、读准生字:
比涉玄灞()辋()水沦涟()多思曩()昔步仄()径
轻鲦()出水因驮黄檗()人往猥()舂()皋()
二、重点词语和句子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
殊:特殊
B.猥不敢相烦。
相:互相。
C.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曩昔:以往,从前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B.夜登华子冈
C.辋水沦涟,与月上下D.步仄径,临清流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初步感知
1. 作者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原文提示性的语句。
分析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集中写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用相关形容词概括出景物特点。
2.思考作者在写景上面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示:可以从写景角度等方面去思考)
3. 这些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①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
今湖南省桃江县人。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
接舆也曾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讽刺孔子的积极从政。
⑴本诗一联和三联写景有何特点?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
答案:
1/答案:C(A、很,十分;B、代词,代“你”;D、举,张开)
2/答案:B(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译文: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邀请你呢?
延伸:古今异义:天机:(古)天性/(今)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
⑴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蓝田辋川的秋景。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常见的写景技巧
(一)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
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二).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