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合集下载

蜀道难主题

蜀道难主题

《蜀道难》主题浅析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难》,激情奔放、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

关于李白的《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

总结起来大概有六种:一、刺严武说。

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房馆、杜甫,这首诗系担心房、杜而作。

二、讽玄宗入蜀说。

此诗是规劝唐明皇而作。

三、讽章仇兼琼说。

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蜀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他不受中央节制,作诗以讽。

四、送友人入蜀说。

詹瑛《李白诗问文系年》谓送友人王炎人蜀而作。

五、即事成篇,别有寓意说。

此诗只是歌咏蜀地山川。

六、劝世说。

认为李白意在表达自己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的心境。

从时间上来看,前三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按许多专家考证,《蜀道难》大约作于开元18年(公元730年),于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收入唐代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

而据唐史记载,“严武之镇成都乃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事”,比《蜀道难》晚31年;唐玄宗幸蜀是在天宝末(公元755年),比《蜀道难》晚25年;而章仇兼琼为益州司马防御副使是在开元27年,比《蜀道难》晚了9年。

第四种说法有些无中生有。

全篇不仅没有提到友人,没有回味友人间的感情,没写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反而大肆渲染蜀道的艰难可怖,不合常理。

所以,我认为,第四种说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所做的揣测,是诗词研究中的歧途,是不可信的。

第五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蜀道难》用的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合理的一面,李白确实从始至终都在歌咏蜀地的山川,但是,李白的《蜀道难》绝非在静止地描写蜀地山川的奇险,在歌咏蜀道的同时,字里行间时时刻刻透露悲愁恐怖的气氛。

所以,第五种说法也不是很合理。

我认为,只有最后一种说法是合理的。

一、从当时的背景看,以蜀道喻仕途,在唐代已蔚然成风,这时的李白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去蜀“遍干诸侯”,但却未遇知己,于是他又于这年春天第一次到长安,但仍然有志难酬,这些,使李白大失所望,败兴而归。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诗中描绘了蜀地的艰险与险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

读完这首诗,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同时也被李白那种豪放不羁、直抒胸臆的诗歌风格所打动。

首先,我被诗中那种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所吸引。

李白以生动的笔触,将蜀道的艰险、险峻以及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夸张的手法,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险峻的蜀道之中,感受到了那种惊心动魄的壮美。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李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也令我印象深刻。

李白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还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他借蜀道之难,暗示了人生之路的曲折与坎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这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此外,李白的诗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那种豪放不羁、直抒胸臆的风格,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应该学习的。

总之,《蜀道难》不仅是一首描绘蜀地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杰作。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人生、自然和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这首诗歌将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古代诗人的乡愁情结:《蜀道难》阅读指导教案

古代诗人的乡愁情结:《蜀道难》阅读指导教案

古代诗人的乡愁情结:《蜀道难》阅读指导教案。

《蜀道难》写于唐代中期,描写了李白从巫山出发,经过700多里的蜀道,最终到达了故乡。

这条蜀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险峻的山路之一,即使是现代的汽车也需要一番慢慢蜿蜒才能通过。

当时的交通条件都较为落后,更不用说是旅途中种种不可预计的危险。

李白在诗中描写了他沿途所经历的艰苦和危险,以及回到故乡的感动。

李白描绘了蜀道这条路的困难和危险程度。

在诗中,“滴滴涕泗零如雨,云霄四望哭未休”,李白形容自己有多么难过,流泪如雨。

他的泪水,就像飞溅的水珠,流向四面八方,衬托出这条蜀道的艰难。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这条路的险阻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李白还刻画出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在诗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少年头,香衾纨被卧残秋”,李白表达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弥漫在整个诗篇中。

李白的《蜀道难》中还蕴含了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他描写了自己面对蜀道的险阻时,会选择何去何从。

他写道,“地势坤而应顺,水势渊而去旋,各自峰峦依著,更吹山鸡司晨。

”这些场景,折射出李白的决心和勇气,也传达了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应该怀着坚毅、勇气的心态。

《蜀道难》通过深刻的描绘和表达,将乡愁情结与人生哲理紧密结合,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也让读者获取了一些深刻的
启示。

在这篇古代诗歌中,诗人通过自己的留恋故乡的情感,借助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深入挖掘人内心的感受和生命的意义。

《蜀道难》成为了唐代的经典之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也是人们共同文化的财富。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以乐府旧题为载体,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蜀道的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首先,我认为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将蜀道的艰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采用了律体与散文间杂的文体,使诗歌更具灵活性和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李白独特的创作个性。

其次,李白在诗中传递了深刻的信息和思想。

他通过对蜀道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

同时,他借蜀道之难隐喻人生之路的艰辛,警示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勇敢攀登高峰。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励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此外,这首诗所传递的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社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李白的诗歌启示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攀登人生的高峰。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感恩每一个际遇,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总的来说,《蜀道难》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诗歌,它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险来隐喻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更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积极向上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些思想和启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它以酣畅奔放的语言,表现属地雄奇险峻的山川,感情之列,想象丰富,全市色泽光怪陆地,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伟大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特册。

《蜀道难》的语义自唐以来的说法颇为分歧。

大致将来,可分四说:1、真伪视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

杜甫晚年,与房琯拒载属地为当地地方长官厌恶的部下。

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时希望他俩早日离蜀。

2、认为是为规劝唐明皇而作。

安史乱起,唐明皇逃避如数。

李白认为属地不可久居,故作此时。

3、认为是讽刺章仇兼琼。

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属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它不受中央节制。

作诗以讽。

4、认为只是个用属地山川。

李北属地人,《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别无寓意。

按《蜀道难》是收入唐代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这部唐诗选本编辑与玄宗天宝十二载,因此这首诗的产生,绝对在天宝十二载之前,这是无法动摇的。

杜甫,房琯依靠严武,玄宗逃难如数,都在天宝十二载之后,因此1、2两说都不足信。

章仇兼琼任属地长官虽在天宝十二载之前,但考察历史记载,兼琼只有驱迫人民的恶迹,并无跋扈不受中央节制的现象,反之他到是希望到中央去做官,结果目的也达到了,因次第三说缺乏事实根据,也站不住。

剩下来的第四说比较可信,但需略加补充。

我们认为这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

它采用乐府诗集,描绘蜀地道徒的艰险和环境的下呢,希望有人不要久留属地,重返长安。

胡震亨《历史通》(卷四)说:“欲为《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逼近有为而作。

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李白喜欢以乐府旧题写新词,全集中这类作品很多,《蜀道难》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们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调曲中有《蜀道难》题,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简文帝、陈阴铿、唐章宗的诗作,不过都没李白写得好。

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雄襟开拓,气概豪迈,特别喜爱雄伟壮丽的江山。

《蜀道难》:反思生命与人性的诗篇

《蜀道难》:反思生命与人性的诗篇

蜀道难:反思生命与人性的诗篇简介《蜀道难》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震撼力和绝妙意境的长诗之一。

该诗以描写修建蜀道中困难险阻的艰辛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

正文1. 描述蜀道困难险阻之旅诗中首先通过对蜀道山川崎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工程施工困难的描写,展示了蜀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这种艰辛的旅程不仅体现了物质层面上的困难,更凸显了人们内心所遭遇到的种种考验。

2. 生命如此脆弱在《蜀道难》中,李白将登山过程与生命相联系,将其视为对人生无常和死亡无奈的思考。

作者透过描绘途中发现的尸骸、恶劣气候等元素来表达这一触动人心的主题。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因为它是如此短暂而又脆弱。

3. 人性的考验和挣扎在登山旅途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他亲身经历的痛苦和忧虑。

他感到世间万物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上的难关,也包括了对人类心智的考验。

从个体到团体,诗中呈现了各种形式的挣扎、自私、嫉妒和争斗。

4. 坚定信念与积极态度然而,《蜀道难》并非完全沉浸于悲观主义之中。

尽管作者意识到生活艰辛,但他仍保持坚定信念和积极态度。

通过描绘登山者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李白表达了他对人性坚韧与勇敢面貌的赞美。

结论《蜀道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重要的诗篇,通过描写蜀道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勇敢坚韧的态度,最终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保持乐观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这首诗篇激发了读者对于自我反思和人性探讨的思考。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1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

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

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

而我们的解放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

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

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

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李白《蜀道难》主题赏析引言:《蜀道难》是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对于《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很多人颇有争论,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主题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蜀道难主题赏析(一)《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但是对于其作意和主题,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本世纪初以来,李白研究学者或沿用旧说,或对旧说加以补证,或对旧说提出商榷、自立新说,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玄宗幸蜀说徐嘉瑞的《颓废之文人李白》持此说,该文假定《远别离》不是天宝初年后作,是咏幸蜀,那么《蜀道难》也可类推了。

二诗大约在玄宗出长安后作。

"李白起初听见谣言说明皇生死未卜,才作了远别离。

忽然得了确实消息,才知道他是去四川,大吃一惊的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下又说一大篇咨嗟太息愁眉不展的话,都是抱怨唐明皇千错万错,不应该去四川。

"王瑶在其《李白》中也认为:"孟棨《本事诗》记载贺知章曾经见过这诗,但这传说亦不可信;它开头就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而李白并不是由蜀中至长安的。

"" 和李白生平和思想联系起来看,应以萧说为是。

"俞平伯的《〈蜀道难〉说》也同样认为萧士赟讽玄宗奔蜀说最可信。

他认为《河岳英灵集》殷璠序说"此集起甲寅,终癸巳"不可靠。

书名既为"河岳英灵",所收当是已逝的作家,云"终癸巳",其时太白尚在,离他卒年宝应元年,相距甚远。

今本《河岳英灵集》是否殷氏之旧,或有出后人附益处固不可知。

此说后来附议者寥寥。

送友人入蜀詹锳的《李白蜀道难本事说》认为,《蜀道难》和《剑阁赋》、《送友人入蜀》"俱是先后之作","当在天宝初间,时太白方在长安未久,尚未得志。

"《蜀道难》,敦煌写本诗选残诗作《古蜀道难》,则其本为规模古调当可想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李白《蜀道难》一出,世人即以为奇。

殷璠《河岳英灵集》言:“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稍后孟《本事诗·高逸第三》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宴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可见,即便是与李白同时及稍后的唐五代人,也认为《蜀道难》甚奇。

既奇,寓意难明即是自然之理。

探求《蜀道难》寓意之人代代有之,结论也异彩纷呈,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影响较大的传统说法:一、罪严武;二、讽玄宗幸蜀;三、讽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詹锳先生在《李白蜀道难本事说》一文中辩驳颇详,基本推翻了以上四种传统说法,兹不赘述。

詹锳先生据李白同时所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认为这两篇作品与《蜀道难》为内容相近之作,同为借送友人入蜀而抒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①的感慨。

安旗先生在《蜀道难新探》一文中更明确提出《蜀道难》一文写于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仕长安将离去时,并认为李白“在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中,步步艰难,处处碰壁,备受蹭蹬之苦,饱尝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艰险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它是这时期蹭蹬失意生活的总结概括,它是郁积于心的失望、悲哀、愤懑的总爆发,它是作者在经历一番大幻来后谱出的血泪交织的乐章”。

本文同意安旗先生述坎坷,抒愤懑之说,但认为,在这些情感的深处,跳动的是李白思归怀蜀之心。

兹论述如下。

阅读《蜀道难》,触目而来的是大量瑰幻奇谲的蜀地神话。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按:刘逵《三都赋》注引扬雄《蜀王本纪》:“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

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按: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

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

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按:此语本《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

”)六龙回日,是指羲和驾着六龙所拉的车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这一中原神话,兹不详述。

关于高标,刘逵注:“言山也。

”萧士赟曰:“《相经》,高标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

”本文认为,高标一词,蕴含着一个相当古老,并与羲和驾日相类似的蜀地神话。

所谓“六龙回日之高标”,不是“使六龙回日之高标”,而是“六龙回日”这样的“高标”。

高标,字面上指高树、高木。

与左思时代颇近的东晋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之《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言:“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袅其首。

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极重苦。

”东晋另一僧人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七有“或以木贯置高标上”一语。

元魏慧觉所译《贤愚经》卷十三也有“斩截手足,劓其耳鼻,悬于高标”之说。

可见,在西晋时期,高标是有高树之意的。

但六龙回日之高标,却不仅仅指高树,而更是指太阳栖息的神树。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一大批殷商晚期的古文物,其中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两株高大青铜神树最引人注目。

据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考证,此神树即类似古代神话中的扶桑和若木,为太阳升起和降落的地方。

②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神树并没有随三星堆文明的消失而消失,我们在东汉时期的四川和云南、贵州以及甘肃和青海东部墓中随葬的铜制摇钱树上又看到了三星堆神树的影子。

关于东汉铜质摇钱树是否与三星堆神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现在出土的完整的摇钱树中,有一朱雀和三足乌的形象。

而朱雀及三足乌,代表的正是太阳。

由此,虽然我们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三星堆神树、汉代摇钱树与高标之间的渊源关系,但它们所共有的树与太阳这点,则是显然的。

李白生长于蜀中,对蜀地这一古老的土著太阳神话自应有所了解。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按: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

”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望帝去时,子规鸣。

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王注:“按子规即杜鹃也。

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

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

”)以上四则蜀地神话,单看起来,各有其旨,互不相关;但当它们被李白借用到《蜀道难》中后,便在蜀道难这一主题的笼罩下,有了统一的意蕴。

首先我们来看蜀道这一主题。

正如安旗先生所言:“早在唐代以前,阴铿《蜀道难》已有功名难求之意,唐卢照邻《早度分水歧》也是既描写蜀道艰难,又感慨仕途失意。

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也是如此。

诗末有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思,此中兼见宦途情’,就更为明显。

《全唐诗》中写蜀道的诗数以百计,凡失意者,蜀道则难;得意者,蜀道则易。

可见蜀道难易之感,关系仕途穷通甚明。

”③而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更是直接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羞归者,欲归而不得也。

姚合这一论点,无疑正接触到《蜀道难》的核心。

上列四则蜀地神话,便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

具体而言,第一,隐喻作者渴望与君王交识而建功立业;同期所作《长相思》也表达了这主题。

第二,隐喻其初到长安的希望。

第三,借回日喻交识阻隔。

第四,借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诗人内心潜在的呼唤。

李白一生都惦念着故乡,遇到人生挫折时更是如此。

早在安陆时期,李白便写下了《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秋夕旅怀》、《静夜思》等思乡之作。

他晚年的《宣城见杜鹃花》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其实李白内心归去的呼唤并不总如《蜀道难》这般隐秘。

在同期所作的《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结尾,李白就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的呐喊。

但为君王辅弼的理想未实现,怎能轻言归去呢?只好借神话聊抒心中之情。

而“这种神话情境的瞬间再现,是以一种独特的情感强度为标志的”。

“原型的影响激动着我们(无论它采取直接经验的形式,还是通过所说的那个词得到表现),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短暂的意识,进入永恒的王国。

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为人类的命运,也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的那些仁慈的力量。

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

”④这正是李白这篇《蜀道难》“惊风雨”、“泣鬼神”,“奇之又奇”之魅力的秘密所在。

李白不仅借神话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思归情绪,在《蜀道难》的后半部,还以招魂般的语气,发出了游子返故乡的呼唤。

试比较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与《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而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兮!不可久淫些!……”两者固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个基本点却是一致的:一是对路途恐怖的渲染;二是对游魂凄厉的呼唤。

在《蜀道难》中,李白正是借对友人进蜀的劝阻,表现了自己潜意识的思蜀情绪。

这种倒置现象,在潜意识的表现中,是一个很常见的途径。

李白这种曲折表现自己的潜意识的写法,不仅借助神话,而且通过梦境来表达。

这一点在李白的另一篇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陈沆在《诗比兴笺》里说得好:“盖此篇则屈子《远游》之旨……太白被放之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寄意。

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如见,置身云宵,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

‘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

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可见,李白是善于运用神话、梦境等题材表现隐秘意识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篇都是在宦游失意的情况下写出的,又都深受楚辞的影响,同为李白“奇之又奇”的代表作。

这也许不仅仅只是巧合吧?────────【注释】①[南朝·陈]阴铿:《蜀道难》②[日本]林巳奈夫:《中国古代的日晕与神话图像》,载《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③安旗等:《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④[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改革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