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9年级语文上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高效课堂)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4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叶赛宁) 课件 (共23张PPT)

请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诗中是怎样体现 这一主旨的?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 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 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 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 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 前。
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别董大>>、<<山居秋暝>>
<<赤壁>>、<<过故人庄>>
<<钱塘湖春行>>、<<春望>>
<<山居秋暝>> <<过故人庄>>
中国田园诗的特点:
标举隐逸 寄情山水 歌咏田园生活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英)济慈
作者简介
约翰· 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 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 ,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 《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 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 大的影响。
自读,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 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 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 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ppt课件2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渲染了“蝈蝈 的乐音”浓郁、 喜悦的感情色 彩
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在寂寞的冬天的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
表现了严冬寂寞宁 静的冷清景象和人 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这首外国诗并不以词语的精炼见长,而 是以意境深远、情感隽永出色。试着体验诗 中的情感和意境。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 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蝈蝈与蛐 蛐.swf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理解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气氛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 的景象,烘托了夏天 白日“蝈蝈的乐音” 的美妙
1.“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 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共32张PPT)

右的青少年参加。(删除“超过”或“左右”)
C.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了解作者的全面生平以
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将“环境”改为“背景”)
D.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
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研究”和“了解”互换)
4. 仿照前面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
整段话语意连贯。
种子在泥土中等待,因为它渴望光明;小溪在奔 小鸟在飞翔中等待 , 流中等待,因为它心系大海;________________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对待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1. 知识储备
外国诗两首
名师导学
课文节选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诗人们以自然风 光或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对生活、自然的各种 情感融入到细腻的风光描写中。这些诗歌的主要特 点是“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
2. 内容梳理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
“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
C. 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
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 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
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
久违的乡音。(在“久违”前加上“听到”)
B.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 000万名左
C.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了解作者的全面生平以
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将“环境”改为“背景”)
D.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
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研究”和“了解”互换)
4. 仿照前面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
整段话语意连贯。
种子在泥土中等待,因为它渴望光明;小溪在奔 小鸟在飞翔中等待 , 流中等待,因为它心系大海;________________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对待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1. 知识储备
外国诗两首
名师导学
课文节选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诗人们以自然风 光或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对生活、自然的各种 情感融入到细腻的风光描写中。这些诗歌的主要特 点是“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
2. 内容梳理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
“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
C. 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
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 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
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
久违的乡音。(在“久违”前加上“听到”)
B.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 000万名左
人教版九年级《蝈蝈与蛐蛐》《 夜》课件

请选择一种大自 然的事物,寄托你的 某种思想感情,用诗 歌的形式写下来。
探究讨论1:
这首诗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 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 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 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表达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由衷赞美。
探究讨论2: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的语言 构思有什么特点?(体会诗歌的 语言美)
2何把握这首诗的语言美的? 1.比喻: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大河银星万点./给周围的一切披 上银装. 2.排比: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 鸡不再欢嚷. 3.反复: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4.摹色:银装/银星/银波/银色光芒
①整首诗充满了拟人的手法 ②压i 与in韵,读起来顺口,很容易投入 ③文采斐然,从动到静,从无到有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 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 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夜
作者介绍: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 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读诗,讨论归纳 诗歌的主要内容或用 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歌 描述的夜景有什么特 点。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是一位大自然的 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 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 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诗歌写出了夜 静谧、美丽的特点。
自由论坛:
1、这首诗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一下。
俄罗斯诗人叶塞宁的《夜》犹如一首小 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 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 安适、宁静的心境。
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4精品PPT教学课件

同: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
美丽的月色。
这首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
异: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
静的心境;《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
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
说的遐想。 2020/11/21
13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 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 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2020/11/21
14
布置作业:
1、练习三,任选一题。 2、注音: 昏晕yùn 树篱lí 栖息qī 撒下sǎ 喧响xuān 3、解释词语 沉醉: 栖息: 喧响:
4、读背两首诗。
草茸茸róng
2020/11/21
15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叶赛宁
9
俄罗斯著名抒情诗 人谢尔盖·叶赛宁
(1895~1925)
2020/11/21
被誉为“天才 的乡村歌手”、 苏维埃诗歌奠 基人之一的谢 尔盖·叶赛宁出 身农民家庭, 9岁开始写诗, 15岁迈入诗坛。
10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
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
特点?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
样的心境?
5
自读,思考:
美丽的月色。
这首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
异: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
静的心境;《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
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
说的遐想。 2020/11/21
13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 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 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2020/11/21
14
布置作业:
1、练习三,任选一题。 2、注音: 昏晕yùn 树篱lí 栖息qī 撒下sǎ 喧响xuān 3、解释词语 沉醉: 栖息: 喧响:
4、读背两首诗。
草茸茸róng
2020/11/21
15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叶赛宁
9
俄罗斯著名抒情诗 人谢尔盖·叶赛宁
(1895~1925)
2020/11/21
被誉为“天才 的乡村歌手”、 苏维埃诗歌奠 基人之一的谢 尔盖·叶赛宁出 身农民家庭, 9岁开始写诗, 15岁迈入诗坛。
10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
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
特点?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
样的心境?
5
自读,思考: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件

2、明明诗歌两个层次很清晰,前面写 蝈蝈,后面写蛐蛐,可末行又写蝈蝈。 为什么?
这是诗人的联想。先写夏天蝈蝈,再写冬 天蛐蛐,最后又联想到蛐蛐,诗就不会变 成两截了。使诗歌有了整体感。 有如接力赛,蝈蝈将接力棒传给蛐蛐,蛐 蛐再传给蝈蝈,这样就四季歌声不断了。 突出了诗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 息” 的主旨。
1、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
大自然的感情。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
美
蝈蝈与蛐蛐
济慈
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 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 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 的巨星。他的诗歌想象 丰富,诗中有画,色彩 感强,有一种永恒的美, 多体现对自然、自由的 向往。
月色(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安 适 宁 静 的 心 境
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 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反复诵读,在头脑中形成 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 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蝈蝈与蛐蛐.swf
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溪水悄悄的 醒来了,轻轻的为大家唱着催眠曲。慈 祥的明月洒下她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 披上银装。
作业:
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
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 歌的形式写下来。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仅写了蝈 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叫,却足 以表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 的主题,这是为什么?
蝈蝈与蛐蛐分辨代表盛夏和严冬两个 季节以及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的大自然 的声音。谁都知道,春、秋两季是百鸟争 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但是夏、冬两 季蛐蛐儿不同。夏天的“骄阳”致使很多 鸟儿“昏晕”无力,严冬的酷寒使许多鸟 虫下声匿迹。这两个季节里蝈蝈与蛐蛐担 负起了大自然歌手的重担,其意义不言而 喻。夏、冬两季尚且有如此美好的歌声, 其它季节就更不用说了。
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课件PPT课件

2020年10月5日
10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 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 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 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 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 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 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 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2020年10月5日
12
2020年10月5日
13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 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 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
比较阅读:
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蝈蝈与蛐蛐》
2020年10月5日
4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2020年10月5日
5
这两首外国诗并不以词语的精炼见长,而是 以意境深远、情感隽永出色。试着体验诗中 的情感和意境。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
2020年10月5日
8
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 特点?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精品教学课件

<<过故人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中国田 园诗的 特点:
• 1标举隐逸 • 2寄情山水 • 3歌咏田园生活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育网 -
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 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 面别具匠心?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 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 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 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 命 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 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 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约翰· 济慈(1795—— 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 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 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 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 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 《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 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 2“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三、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通过对盛夏“蝈蝈的 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 儿”的描写,赞美“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英)济慈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蝈蝈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蛐蛐
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复诵读,在头脑中形成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什么新意?
让冬天“蝈蝈的歌儿”呼 应盛夏“蛐蛐的乐音”,在诗 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 伏的“不停息”的“大地的诗 歌”,富有内涵,给人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 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 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第一层:用动静相称的手法描写盛夏时蝈蝈的乐音。 第二层:用动静相称的手法描写冬日蛐蛐的歌儿,并 将前一节的画面叠加起来,交织成大地的诗歌。
细节感悟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 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为什么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 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盛夏酷暑难消,严冬寂寞冷清, 在这两个极端的季节里,都能听到 昆虫的歌唱,那么春秋两个百鸟争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 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 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 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
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
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自然就不
必说了,表面上虽只写两个季节的
景象,实际上写的却是一年四季的
情景。
为什么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
这两种昆虫的鸣叫,而没有描写其
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蝈蝈和蛐蛐只是最普通的,最
被人们所忽略的两种昆虫,它们的
叫声居然也能称之为诗歌,那么其 他的百鸟千虫自不待言了。
诗的末尾,人们感到“蛐蛐的歌儿”仿佛就是“蝈
整体感知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写作背景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 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
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
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 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 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 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
4 外国诗两首—— 夜
R·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领略画面的意境,体会作者色思想感情。
3.学习一些简单的写景方法。
新课导入
宁静而悠远的夜让人产生无限瑕思,让我们闭上
眼睛,尽情地享受这美妙的时刻。随着轻柔的音乐放
飞我们思想的翅膀,在星空下欣赏月色美景„„
走近作者
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 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 异。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
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 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 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 《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
4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R·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
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 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 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 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 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
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课后作业
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从多个
角度去赏析。请用“我欣赏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的形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欣赏第四行,特别是“飘荡”,使我觉得蝈蝈
唱歌很好听,悠扬回荡。而且是在“新割的草地的树篱”
周围“飘荡”,感觉很好。
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
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 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 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 缳自尽。
背景介绍 《夜》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与叙事诗不同,抒 情诗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可以有生活细节。 抒情诗的主人公常常就是诗人自己。这个“诗人自己” 不仅仅是指作者本人,还代表某一社会群体内心深处 的理想和愿望。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
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 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 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
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找出主旨句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