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
校歌校训征文范文

校歌校训征文范文校歌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承载着学校的理念和价值观,激励着师生们追求卓越、奋发向前。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学校的校歌和校训进行阐述,以期展现出其清晰的条理。
我所在学校的校歌《砥砺前行》是我们学校的精神旗帜。
它以激昂嘹亮的旋律为背景,歌词中展现出对学校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校歌的开篇部分是对学校的感激和自豪:「铭记往事,感恩伯时赋予的魂魄,品读百年岁月薪火。
」这一句以铭记和感恩作为校歌的情感基调,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氛围。
接下来,校歌鼓励每一位师生积极向前,努力奋斗的精神态度:「砥砺前行,奔腾年华,扬帆远航,让理想之帆涤荡心灵;砥砺前行,成就未来,奉献心血,铸造胜利的玫瑰。
」这部分体现了学校对于每个师生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期望,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整个校歌结构紧凑,意境优美,向人们传达出坚定的信念和奋发向前的动力。
我所在学校的校训《精勤求学、知行合一》是我们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
校训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追求真知、实践真理。
首先,校训中的「精勤求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要求学生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其次,校训中的「知行合一」则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整个校训的条理清晰,表达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
总而言之,我所在学校的校歌和校训在表达内容上条理清晰,情感饱满,既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和感激,又鼓励了师生们不断奋进的精神。
它们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凝聚力和激励力的作用,帮助师生们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校歌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对于提高学校整体素质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训的文化蕴含及其功能--刘凤枝

校训的文化蕴含及其作用摘要: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代表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办学历史的积淀。
校训发展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校训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一所老牌学校的校训,规范着师生的行为,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一、校训的内涵校训乃一校之魂。
不同的汉语词典对校训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
《说文解字》对“训”的解释为“训,说教也”。
《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校训则被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
显然,从始至终,校训都是其所属学校为实现说教训育的目的,以精粹的语言凝练办学方针、教育理念的箴言警句。
这就是说,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学校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与灵魂。
二、我校的校训及办学理念我校创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
从第一任校长魏俊山到现在的校长,共经历了11任校长。
在这所老校曾涌现出以武长城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长,以唐玉兰、高银兰老师为代表的一批名教师,以薛丽、秦亮为代表的优秀学生,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90年代,由任职年限最长的老校长武长城,在广泛走访历任校长、听取老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最终确定将“严谨文明,勤奋创新”作为校训。
这八个字的校训,不仅是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反映了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
明珠璀璨——九江学院校歌唱响的不仅是校歌,更是大学本身

明珠璀璨——九江学院校歌唱响的不仅是校歌,更是大学本
身
程靓珠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1(000)046
【摘要】校歌既是学校人文历史的再现更是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航标,更是学校精神、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一个公告牌。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归集人才和激励同学开拓创新的精神作用。
九江学院校歌:“易懂、好记、宜唱”,一所大学的校歌不仅仅只是唱出我校的风光秀丽,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师生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建设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页数】1页(P10-10)
【作者】程靓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延安大学校训校歌为例 [J], 高曙光;王升文;申圆圆
2.西南科技大学校歌——为西南科技大学60周年庆典而作 [J], 佚名;谢立山
3.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 [J], 吴叶林;崔延强
4.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 [J], 吴叶林;崔延强;
5.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 [J], 祖国华; 陈明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训对于学生的意义

校训对于学生的意义
校训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校训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学生通过了解和理解校训,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所希望培养的学生品质。
其次,校训可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和发展全面素质。
校训中通常
包含正面的词语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等。
学生通过践行
校训所传递的精神,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挑战的
精神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
此外,校训也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引。
校训一般对学生的行为和
品德提出要求,鼓励学生磨砺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
规范。
通过校训的引导,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
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
总之,校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学校所倡导的价值
观和教育目标。
它可以引领学生走上正道,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全
面发展的潜能,同时也提醒学生要陶冶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社会有
用之人。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从1999年迄今,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准设立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有93个了。
12个春秋过去了,应该说这些基地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不仅提高了基地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提升了大学的文化品味与办学格调。
但是,目前大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核心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的认知不同,不少学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甚至在个别学校还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文化“秀”现象,使得国家设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初衷难以实现,对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人才不利。
本文主要就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与澄清,这是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与文化素质相关或者相近的词语很多,比如有综合素质、素质、人文素质、素养、通识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文化修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带着各自对这些词语的不同理解在研究和讨论一个问题,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对内涵与外延的把握相异,那么我们的讨论、建议、措施等就可能迥然不同。
把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必须明确以下四组关系:首先是明确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一般认为,“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同时大家一般也认为,文化素质是以如何做人为核心与根本的素质。
这样一来,这两个“共识”之间就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很显然,如何做人的问题必然包括甚至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样,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否则就缩小了文化素质的外延。
其次,明确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关系。
上述“素质”概念里没有明确“科学素质”的地位。
校徽、校歌、校训的内涵

校 训: 诚信尚礼 厚德博学
解读:它浓缩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具体说,厚德,“德”为人之“魂”。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崇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诚信,“诚”乃为人立世之“根”。倡导和激励学生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博学,“博”为安身之“道”。专心治学,潜心求知,做到知书达理,博学广识,掌握先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尚礼:“礼”为行之“本”。“不学礼,无以立”,礼乃待人、接物、处事之基本准则。
歌词反映了我校学子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小壕兔中心小学校歌是一首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歌曲,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这种作用甚至可以让我们一生都铭记在心。它不仅具有时代精神,而且能唤起同学们的自尊心,从而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为完成肩负的使命而自强不息、发奋努力。
校歌作为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文化标识,她在激励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增强学校独有的群体观念、培养同学们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常常是一个学校教育思想的号召与激励,精神风貌的展示与宣扬,她反映了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和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与成长心声。
3、上方为一轮红日,代表着每位教师都像太阳一样永远那么炽热、兴旺发达,照射他人造福人类,永远长盛不衰。同时也希望学校每位朝气蓬勃的红领巾像朝阳一样,前途一片光明,成功的路上阳光普照。
整标简单大方,欢乐向上,稳重中流露着几分活泼,主题明确。
二、校歌解读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
二校歌解读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乂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用传统的圆形作主体,显得稳重大方。
校训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校训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校训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下,我们将探讨校训文化的内涵、意义、价值体现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挑战。
校训作为学校的精神纲领,对于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塑造校园精神氛围以及培育学生品格特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校训的定义。
校训是学校为了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彰显办学特色而确立的一种精神标志。
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校训文化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而校训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训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它倡导传承优秀传统、倡导创新精神和强调人文关怀。
一方面,校训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校训文化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师生敢于探索、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校训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校训文化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校训文化引导学校发展方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
其次,校训文化塑造了校园精神氛围,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校训文化培育了学生品格特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校训文化在现实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学校可能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校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校训文化可能存在雷同现象,缺乏独特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校训文化的重视,紧密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创新,确保校训文化在实际中得到有效应用。
总之,校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以及学生的品格培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歌感悟心得体会

大学校歌感悟心得体会大学校歌是一首歌曲,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和灵魂。
它既是学校的文化传承,也是每一位学子心中的精神图腾,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心中。
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们会多次听到这首校歌,每当听到它的旋律,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奋斗的激情和热血的力量,引发我对于大学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大学校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传递出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内涵。
它所表达的对于追求卓越和创造力的崇尚,对充满激情的青春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每一位大学生心中的共识和目标。
当我们在校歌中唱出“勤奋进取、真理求索”的歌词时,我们不禁会被这种勉励和鼓励所感染,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动力和决心,使我们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大学校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谱写。
在校歌的激昂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位学子们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看到了无数彩虹般的梦想即将在校园中绽放。
这首校歌正是大学中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并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和人民中,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在大学校歌中,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对于家国情怀的悸动。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所在的国家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
校歌所表达出来的对国家繁荣和富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为大学生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奋发向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校歌中的“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发展,更要关注他人、回馈社会。
大学校歌也是一本永不关闭的书籍,一种可以随时启迪我们的智慧。
校歌的歌词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它教导我们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知识,同时也告诫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持正道,不要被功利和诱惑所蒙蔽。
每一次唱校歌,都会唤起我的思考和反思,使我更加明白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唱校歌,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凭空降生于这片土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作者:高曙光王升文申圆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9期摘要:大学校训校歌反映着大学的文化特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指引学子们前进的明灯,本文通过对延安大学校训产生过程之历史回溯,通过总结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特点来提炼和升华大学精神,进而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校训校歌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的传承,阐释了教育实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本文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时代特点等出发,以延安校训校歌为实例,探讨校训校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训校歌;文化内涵;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63-03一、延安大学校训校歌产生过程及蕴含的时代意义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3~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其历史可以上溯到陕北公学成立之时1937年。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延安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吴玉章为首任校长。
延安大学校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首任校长吴玉章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定位,首任校长吴玉章在首届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延大的教育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应注意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延大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更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
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实践证明了吴玉章校长办学理念的正确性。
“立身为公”的“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同时隐含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等引伸意。
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
“公”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
“立身为公”意思是培养树立“公平”、“公正”、以天下为已任的大公无私品质。
“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
“学”是学习、学业,“用”是实践、运用。
“学以致用”,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
数年来,延安大学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的普遍评价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了被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优良传统。
作为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既是对延安大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永恒意义。
延安大学校歌由老一辈革命家作词谱写,激昂高亢的旋律和催人奋进的歌词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内涵本质。
延安大学在每年新生军训都会组织合唱比赛,延安大学校歌是必选曲目。
延安大学前身之一的陕北公学的校歌由校长成仿吾作词、鲁艺音乐系负责人吕骥作曲。
校歌既洋溢着严肃活泼的集体主义的乐观精神,又充满慷慨激昂、一往无前的战斗豪情,表达了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
1988年,延安大学迎来了50周年校庆,陕北公学校歌的曲作者吕骥又专门创作了延安大学校歌,这首校歌既表达了老革命家对延大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又寄托着对延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当延大师生在建校70周年庆典晚会上深情地歌颂母校的荣光时,在场的所有新老延大人都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为自己身上流淌着的红色血液而自豪,他们深信延大的红色文化基因必将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二、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与功能特点1.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
校训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典范并深刻体现其办学宗旨、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和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延安大学的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在当今时代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宗旨定位就是培养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的人才服务基层: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扎根基层: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2.校歌是将校训和校风的内容用旋律节奏等表达出来,使之形象化和艺术化,更容易走进师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美感的表现形式。
延安大学校歌高潮部分“为挽救祖国危亡,为争取民族解放,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前进呀前进,革命的熔炉,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美好理想,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前进呀前进,革命的传统,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
”这首校歌既表达了老革命家对延大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又寄托着对延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大学校训是大学校本文化的灵魂和旗帜,校歌是大学校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这对一所大学来说,校训、校歌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评价作用。
作为对学生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的校训校歌,有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为标准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2)凝聚作用。
校训、校歌借助群体成员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精神纽带来团结校内成员,建立起和谐、信任、友谊、理解、尊重的群体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凝聚力。
(3)激励作用。
校训、校歌创造了团结进取、严谨治学、勤奋读书、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
激励当今大学生勇于探索、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困难。
(4)辐射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要接触社会,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校训、校歌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把好的习惯、品质和风气带到社会。
提升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
三、大学校训校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大学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大学教育、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
提起大学,首先出现在脑海的便是具有标志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校训和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校歌,校训校歌的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价值观念、人生教育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导向功能。
大学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校训则起到了关键作用。
校训可以体现高校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将影响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延安大学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公平、公正、大公的高尚品质和高雅操守的道德品质人才,就是我们教书育人过程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2005年,延安大学毕业学生3584人,其中志愿到西部就业者达2800余人,这些就业者中又有1600人留在了陕北;在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者多达3000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6%。
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除了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更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就是在校训激励下的文化导向功能的真实体现。
2.教化功能。
校歌对师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别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意识,这种群体的意识一旦确立,学生的努力方向就会得以确定,校歌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理想就会因此而实现,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如延安大学校歌所唱“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这种催人奋进高亢激动人心的革命意志歌曲不仅教育我们不要忘记革命岁月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3.育人功能。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肩负着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上急需人才的历史重任,为共和国的诞生培养了一大批精英。
当时,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满怀报国热情,闯过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延安这块火热的革命根据地。
而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药,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喝的是南瓜汤。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延安大学师生锻炼了革命意志,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和意志在校训和校歌中均有体现,培养我们的学子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
4.价值功能。
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和人格精神的培养上,那种身体力行、重于实践、乐观精神、勇于向前的品质高尚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是校训和校歌的在当今大学生身上的体现。
数年来,延安大学毕业用于生能够积极面向西部,融入陕北,服务基层,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建设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与学校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培育机制分不开的。
为了鼓励学生融入基层,延安大学还通过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陕北地区建立长期的、固定的实习与实践基地,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树立在陕北和西部建功立业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在上岗之前就为服务基层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结束语延安大学的校歌校训诞生于革命年代,但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指引和价值意义,这种“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朴实校歌内涵不仅会影响延安大学的学子,而且也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校训为核心进行,这句话是对大学校训的文化功能的最好注释。
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应充分重视校训的精神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功能,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校训精神的有效途径,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大批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1]延安大学.红色文化显特色延安精神铸校魂[Z].延安大学.[2]高延龙,石玮.延安大学校歌与延安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8-05-14(9).[3]徐军.校训的文化内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4]滕少华.我国大学校训的导向功能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7,(3).基金项目:本文是延安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高曙光(1981-),男,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