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咏物诗》优秀教案

《咏物诗》优秀教案

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练习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答:(1)"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二)、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咏物诗教案

咏物诗教案

《品读咏物诗》教案教材分析教材选自倪文锦主编的《古诗百首赏析》。

我根据教学班级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分类,有计划地选择4首咏物诗《卜算子·咏梅》《咏柳》《石灰吟》《竹石》进行解读。

咏物诗虽写物,却字字关情。

语浅、意深、境远是对咏物诗最好的概括,所以咏物诗不能仅仅停留在“懂”和“背”上,更需要学生进行“品”和“悟”。

学情分析 1.专业性:我所教授的是高一幼师班,音乐美术口语是其专业课,学生有较好的审美能力、画面感知能力以及朗诵能力。

2.排斥性:古典文化基础薄弱,对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之美,学生普遍感觉可望而不可及。

教学理念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情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之美。

能力目标:通过读品唱的方式鉴赏咏物诗。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的情思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之美。

难点:体会咏物诗中的情思之美。

教法学法运用激趣法和陶冶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感受。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自学课前我将关于本课的资源包发至班级QQ共享,让学生自行下载学习,资源包内容包含朗诵音频、以及导学案。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负责一篇诗歌)结合导学案,上网查找资料。

1.下载资源包学习,分组完成导学案。

1.使用“导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前自学进行引导。

美美地读1.展示齐白石的画,请学生猜一猜作品名字。

2.教师讲解朗读要点:音读、义读、情读。

以《卜算子·咏梅》为例。

(1)音读:读准字音。

如“更著(zhuó )风和雨”“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2)义读: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断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3)情读:根据情感词定诗歌情感基调。

寂寞”“独自愁”展示了作者悲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分析典型咏物诗,培养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3. 咏物诗的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相关咏物诗的文本材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咏物诗产生兴趣。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二、教学内容展示(20分钟)1. 分析典型咏物诗,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咏物诗的定义、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才华。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咏物诗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此外,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11> 咏物诗四首【旧知检测】默写1、,。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2、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观猎》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积雨辋川庄作》4、,。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考点呈现】1、鉴赏诗歌的形象;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物诗】1、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2、主要类型:(1)“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2)“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3、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4、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常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题型归纳】1、形象鉴赏: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描述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中的XX具有怎样的特点(品格)?2、作品思想内容及情感:寄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尝试练习】阅读《赏牡丹》,完成下列问题。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笔下的牡丹高贵富丽。

比艳丽妩媚的芍药更有格调,比高洁清净的荷花更有情致,是国中最美丽的女子,所以花开时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座长安城。

2、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使用了衬托手法,用艳丽妩媚的芍药、高洁清净的荷花来衬托牡丹有格调、有情致,高贵富丽。

用比喻手法,把牡丹比喻成国中最美丽的女子,花开时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座长安城。

写出牡丹的姿色远在其它诸花之上。

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总结规律】:一、鉴赏咏物诗的思路:(1)所咏何物:确定对象。

咏物诗教案--最新

咏物诗教案--最新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Dingyunfeng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写作技巧。

2、了解咏物类诗歌的常见题型掌握一般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答案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1教时导入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一、真题回放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7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2009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文。

(2)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图片、故事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咏物诗1. 《题西林壁》2. 《池上》第二单元:写景诗1. 《望庐山瀑布》2. 《赠汪伦》第三单元:叙事诗1. 《静夜思》2. 《寻隐者不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文。

(2)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1)古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朗读与背诵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六、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咏物诗(2课时)1. 学习《题西林壁》(1课时)2. 学习《池上》(1课时)第二单元:写景诗(2课时)1. 学习《望庐山瀑布》(1课时)2. 学习《赠汪伦》(1课时)第三单元:叙事诗(2课时)1. 学习《静夜思》(1课时)2. 学习《寻隐者不遇》(1课时)七、教学资源1. 课本:三年级上册古诗文内容。

咏物诗教案

咏物诗教案

咏物诗四首
荣山中学黄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2、理解四首咏物诗的歌咏对象以及所言之志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鉴赏咏物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具体分析诗句,联系背景,品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梅》进行导入
二、概念的学习
1、何谓咏物诗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概念
三、鉴赏导学
五、拓展阅读
蝉[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六、资料补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情感寄托
七、作业
通过网络等各种手段,搜索更多古诗中常见的及情感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的态度,后者表现了的态度。
明确: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问: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菊花的什么特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问:对菊花的赞美中寄寓作者的什么深意?
还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诗人借咏物以言志,将菊花的自然特点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和老师一起做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板书
反思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明确: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
40分钟
(接上节课)练习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问:一、二句采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
通过描写,写作者爱菊。“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立新学校教案(编号:)
教师姓名
周传芬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高一(2)(3)班
科目
语文
课题
咏物诗鉴赏(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策略
探究-----合作-----讨论------总结
附注: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抓哪些词语来,分析小松特点?
明确:“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描写)
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是指,后者指。
明确: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
明确: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