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34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34 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以及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而言,这一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的校园文化塑造模式迫切需要转型与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与期待。
此时,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重塑校园文化,提供了多样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首先,移动互联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借助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高校可以迅速传播校园活动、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的信息。
通过创建专门的校园公众号或群组,学校可以及时更新活动动态,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关注度。
这种实时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增强对校园生活的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将校园文化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新思路。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关于课外活动、志愿服务、校园大赛等内容的视频,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打动人心,激发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形式更具吸引力,不仅能够吸引在校学生,还能传播至校外,同时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其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在线投票等工具,学校可以快速收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反馈。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方案。
此外,利用数据来评估活动效果,可以不断优化和改进后续的活动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每一项活动都能真正惠及广大学生群体。
同时,建立虚拟社区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沟通的平台,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例如,通过网络论坛、QQ 群等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小圈子,从而促进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交流。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不足。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推进新的文化建设举措并强调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密不可分,通过不断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思路,高校可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值得高度重视和持续探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意义、多元化、氛围、新举措、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综合素质、重要性、适合、发展、探索、实力。
1. 引言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打造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引起高校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只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 缺乏核心价值观引领: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清晰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导致校园文化缺乏凝聚力和引导力。
学生在校园中容易迷失自我,缺乏方向感。
2. 单一化的文化氛围: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这种单一化的文化氛围容易导致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3. 缺乏创新性和活力: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举办上缺乏创新性和活力,重复性较高,容易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兴趣。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分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备创新性,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宣传和推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较为有限。
而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将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的体现在于,要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在线宣传推广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和及时化,他们更善于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搜索和传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活动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突出特色与个性。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高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个性,吸引优质生源和人才。
而且,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宣传的空间和渠道,高校可以通过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形象塑造来进行校园文化的推广,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高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增强高校的品牌影响力。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注重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
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高校的校园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高校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备创新性,包括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突出特色与个性以及注重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如何利用线上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利用线上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线上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这一手段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呢?一、线上教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的新契机1、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校园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学校官网、在线课程平台、社交媒体等,将校园文化的内涵、特色活动、优秀作品等展示给更多的人,不仅包括在校师生,还能涵盖校友、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这种广泛的传播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丰富文化内容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线上教学可以为校园文化注入更多丰富多样的元素。
例如,通过制作精美的视频、动画、音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学校的历史、传统、校训等文化内涵;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开展线上文化主题活动,如线上文艺演出、线上文化讲座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线上教学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论坛、社交媒体群组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分享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这种互动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利用线上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1、整合线上教学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元素教师在设计线上课程时,应充分挖掘和整合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选取体现学校精神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历史课程中,可以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作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创新路径,以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
一、构建高效的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创建一个高效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将大学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大学校园文化信息发布平台,包括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APP等。
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以及分享学生的创作和成果。
大学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学习平台,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
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外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大学校园可以建立一个在线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社交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经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开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面向特定的人群,容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可以通过组织短视频拍摄比赛,鼓励学生用短视频的形式展示校园文化和个人创作。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组织线上文化讲座和互动活动,邀请知名的学者、艺术家和社会名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可以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可以组织线上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和创作的机会。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三、加强大学校园新媒体素养教育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素养,大学可以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可以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新媒体技能和应用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新思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新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思维来促进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建设工作。
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网站,定期发布学校文化建设相关信息和活动动态,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
还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展创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举办线上文化艺术展览、举办线上文化讲座等。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拓展多元化文化形式。
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拓展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
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以举办各类文艺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在体育健身方面,可以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
通过拓展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个性化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以沿袭学校的传统文化,弘扬校园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注重挖掘学校的地域文化,举办各类地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可以关注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注重个性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塑造高校校园文化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趋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中职学校应尽快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配备智能化开关、智能化照明、智能化教学设备等。
同时,加强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整合、管理与共享,推动课程资源的在线开放与共享,鼓励教师、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和在线教育资源,构建数字教室,实现全程数字化教学管理。
二、拓宽文化渠道中职学校应通过线上研学、读书、文化课程的方式,拓宽文化渠道,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同时,可以设立校园BlOG和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让学校与社会互动交流,传递校园文化信息,推广学生优秀事迹,提升师生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适应多样化文化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文化需求多种多样,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如诵读经典、团队合作、社会实践、音乐制作等,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成长发展的各种需求,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学校软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应注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营造良好的师生交往环境,建设美丽、安全、整洁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和谐、敬业、责任、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等新趋势,借助互联网技术及时开展信息化建设、拓宽文化渠道、适应多样化文化需求,注重软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视阈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新媒体视阈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各种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如文艺比赛、音乐会、话剧演出、书法展等。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切实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
其次,新媒体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门槛大大降低,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智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倾听和接收学生的意见和反馈。
最后,新媒体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地点,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和展示,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寻求新的路径和模式,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化。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1、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校园文化活动也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专业化。
比如,在音乐、舞蹈、话剧等方面设立相关的俱乐部,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比赛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机会。
2、增强交互性,创造互动性的文化活动传统的文化活动基本上以观众为主,学生们座无虚席地观看演出、表演。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开展互动性文化活动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比如,在音乐会上邀请观众参与合唱、合奏,或者在话剧演出中加入角色扮演环节等等,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有效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品牌高校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创造更多精彩的文化内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或微信分享自己的才艺和智慧,或者参加校园文化节并在抖音、快手上上传自己的演出视频,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学校的文化,也能够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作者:兰青张儒奎张明会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5期摘要互联网的人群日益增长,继而带动了互联网的多元化应用。
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满足了大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但冲击了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同样可以适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
关键词互联网+ 校园文化高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12.010Abstract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has le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Internet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e convenient mobile devices like mobile phones, tablets,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information, but it impact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choo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effective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good mental outlook,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the values. In 2015,the concept of "Internet +" appeared in the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s government work report,putting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is kind of thinking on the innovation can also be applied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Keyword Internet +; i campus cultural; i institutions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就是李克强总理2015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互联网+”概念。
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是互联网与传统百货市场的结合,支付宝、余额宝是互联网与传统银行的结合,互联网与传统交通的结合便有了优步、滴滴打车等,而互联网与传统的红娘相结合,便出现了各种交友网站和平台。
“互联网+€讇仔幸怠保üチ拧⑵降取⒒ザ忍匦杂氪衬J降娜诤希罱ㄐ碌钠教ǎ诖笫莘治龅幕∩希孕畔⒂懈嫉陌盐眨佣姓攵孕缘乜构ぷ鳌8咝8萌绾卫谩盎チ?”这个时代机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依托,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新时代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给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多样性的网络内容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很多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虚拟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 互联网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1 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1)互联网开阔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象牙塔”等说法,说明了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也说明了大学生们相对有限的文化活动范围。
不止是大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与社会没有太多的交集。
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大学生能快速获取外界的信息,这使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空间更加广阔,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思路。
(2)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互联网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也让大学文化更加多元。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网络也迅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展示平台。
网络环境中丰富多样的素材、快捷发达的媒介载体,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网络技术将任何信息都可以快速地进行分析整理,并快速地以图片、文本、音频和视频等方式传播。
广泛的素材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快速提高,将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都扩展到了极致。
(3)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高校一直与外界联系较少,也一直固守传统文化,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的主导。
互联网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性使校内外信息的互通交流不断加速,在高校中所发生的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增强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走出高校,走向社会”——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展现着它的独特魅力,互联网也成为了高校展示自我形象的平台。
1.2 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1)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导向。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教师的权威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养成都与教师的培养息息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呈积极向上态势。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生动具体的图片、视频信息更便于理解和传播,胜过传统的说教。
教师的权威性减弱,师生关系得以重构,互联网与传统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陷于迷惘甚至堕落。
高校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主流导向在互联网环境中也就无从谈起。
(2)外来文化的强势扩张冲击高校校园文化传统。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很多外来文化走入了校园。
外来文化繁荣了校园文化,同时也对校园文化传统构成了强烈的冲击。
外来文化的交流实践和融合碰撞,都蕴藏着外来文化强势扩张的威胁。
很多大学生在与多样的外来文化交流的同时并不会进行正确吸收。
诸如自由主义、极度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负能量的外来文化,让大学生迷失成长的方向。
2 建设“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2.1 建设正能量的“互联网+校园精神文化”许多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投入,如校园美化、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完善等,但是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较为薄弱、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往往还是停留在学校传统的内容上,校园文化活动只注重活动本身,形式上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效果不明显,对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作用也并不明显。
建设“互联网+校园精神文化”,利用学生喜欢的互联网,实现各类信息的交互和碰撞,从全员育人、深度育人的角度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都可以将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网络平台作为主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 重视管理多元的“互联网+校园新媒体”高校都有校园报社、校园编辑部、校园广播站等,而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些校园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社会上很多的媒体单位推出了各种网页报纸,手机报等,极大地引起了高校学生的关注度。
高校校园也开始流行新型媒体,校园中也开始传播很多学生自己制作的网页、打造的公众平台。
网络媒体的兴起,一方面需要高校提高对网络媒体的认识,重视网络媒体并将网络媒体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由学校统一领导管理。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独立的网络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园网络站、网络信息中心、青年媒体中心等等,都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
另一方面,想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网络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呈现都显得特别重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下,每天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得海量信息,将更多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网络中,因此,关注学生之关注,及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形式,与学生间建立最有效的联系,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工作。
高校要支持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加大校园手机媒体建设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发展。
2.3 打造便利有效的“互联网+校园服务平台”高校校园内的广大师生都在应用手机媒体网络,将校园服务的阵地向手机互联网转移,从服务结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逐一调整,打造新的校园平台体系,将互联网时代性、开放性、凝聚性、创新性的特点与校园平台服务充分融合,并从制度上完善和保障网络时代下的校园安全。
以“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的服务宗旨,上线“互联网+校园服务平台”,比如依靠互联网实现图书借阅查询、成绩查询、教师查询、校园卡充值等功能。
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登录“互联网+校园服务”平台,集快速导航、特色直达、新闻浏览、便民服务、校园公示等多种模块,实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模式。
网络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新型载体,并不是高校校园所特有的。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学生是主体核心。
高校校园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思维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繁荣校园文化,传播正能量,将中国青年的好故事、好声音传递到校园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7年度全国高校共青团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7LX280共青团陇南市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qtyjkt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