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3.地质考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质考察,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3.制定考察路线和安全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讲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展示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究地质构造。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火山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喷发的过程。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探索地震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2. 掌握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震现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4. 演示:用PPT展示地震预测及防范的方法。

5. 练习:学生完成地震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章: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2. 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二者关联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地震带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四章:火山地震灾害与防治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地震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地球的板块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2. 掌握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3. 了解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教学难点:板块相互作用和火山地震的形成教学准备:地球板块构造图、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2. 讲解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如碰撞、俯冲、拉裂等;3.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的认识和感受。

巩固练习:1. 根据地球板块构造图,简述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2. 解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和讲解板块运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和板块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火山与地震的特点教学目标:1.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特点;2.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3. 学会观察和描述火山和地震现象。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地震仪模型教学过程:1.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2.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如板块边缘和地壳活跃地带;3. 演示地震仪模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监测和预警;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特点的认识。

巩固练习:1. 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2. 简述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火山地震的预测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物理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恐惧心理也需要加以引导和缓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了解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难点: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火山地震监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和地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火山和地震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火山地震的分布及预测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地图、地球仪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火山和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五、作业设计(5分钟)
上网查找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有关知识,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
火山——地球内部的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的力。
③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火山喷发的实验。
实验前向学生明确提出实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8分钟)
1、观看有关地震的视频。
2、分组讨论地震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河北唐山 四川汶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资源
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火山结构示意图 三角架 铁盒子 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火柴 纸箱 木块 笔 图片资料等。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整反思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8分钟)
1.复习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出示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火山和地震》学案设计
教学内容
《火山和地震》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以及他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实验、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交流讨论:看了图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揭示课题。
过渡揭题:同学们,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身伤害,灾难的画面是那么得令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
那么,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4 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火山和地震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壳运动对火山和地震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火山和地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片教学法:利用生动的火山和地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3.动手操作法:设计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和示意图,用于直观展示。

2.准备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如橡皮泥、火山岩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这两个自然现象。

提问:“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火山和地震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火山和地震》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火山和地震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掌握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2.难点:地震的成因和应对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学生活动材料:小组讨论记录表、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通过地球仪等工具,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地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如何应对地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总结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火山概述1. 火山的定义2. 火山的类型及特点3. 火山喷发的影响第2课时:地震的基本概念1. 地震的定义2. 地震的成因3. 地震的破坏力及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像、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火山图像,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火山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3. 分析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第2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地震相关图像,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

3. 分析地震的破坏力及影响。

4.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火山和地震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定期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第3课时:火山与地震的监测与预防1. 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方法2. 火山和地震预警系统的运作3. 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第4课时:火山和地震实例分析1. 分析著名火山喷发和地震事件2. 总结火山和地震的规律及特点3. 提高学生应对火山和地震的能力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火山和地震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实时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第3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火山和地震监测设备,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方法。

3. 介绍火山和地震预警系统的运作。

4. 分析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

5.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和地震》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收集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了解火山的形成。

2.能用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分析火山的结构及形成原因。

3.学会在学习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火山的构造及成因
教学难点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火山地震的图片资料,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新授
(一)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全班交流、小结,展示。

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
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子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

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像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讲解:(出示课件)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

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看书:第22页第1小节。

(二)模拟火山形成实验
准备实验材料: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并给于适当的提示(实验过程:在铁盒子里放上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口里放入番茄酱,并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观察番茄浆的外溢现象。


学生展示并讲述火山喷发的理由。

(三)火山喷发的原因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
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三、练习
1.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___沿着地壳的___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1991年法国火山学家_________夫妇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炸时,不幸双双遇难。

2.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___、最___的自然灾害之一。

3.火山将要喷发前,会冒出___和___。

4.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内部______。

四、总结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的地质活动造成的,今天我们研究了火山喷发的秘密,而地球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五、作业
试述火山喷发的原因。

你是怎样做火山喷发的实验的,试着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六、板书
火山和地震
火山喷发实验:
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