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进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进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进展的要紧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试探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要紧成绩,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试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提高学生明白得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那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进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进展做出了奉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南方经济的进展教学难点南方经济的进展的缘故。

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思路1、第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结构:教材从3个方面表达了南方经济的进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展的缘故和表现,最后的出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和“活动与探讨”部份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明白得和熟悉。

教学进程『导入』:幻灯片显示:钱塘江怀古袁枚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同窗们,这首诗里面包括了一个神话故事,既导入框里的“钱镠射潮”的故事,请大伙儿看导入框的内容。

学生看书………在五代十国那个骚乱时期,什么缘故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域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转变呢?带着些问题,咱们一路走进咱们今天的课堂,一路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新课』:板书: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请同窗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表达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进展的?(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线索)学生看书。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七年级历史第10课_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10课_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备注栏
情境导入
㈠.南方农业的发展
1.发展条件:①战乱较少;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
③条件的变化。
2.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3.农业产量的提高:①太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粮仓。
②居粮食产量首位。
③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㈡.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业的水平提高------和江浙。
2.业的兴起----从兴起,南宋时已发展到
3.业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瓷都。
4.业的发展----朝的业居当时世界。
㈢.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的发展-----最大都市是和。
2.海外贸易的发展:①、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设立管理海外贸易。
3.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
②南宋-----与并存
③纸币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发展。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时间:
标志:①南方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超过了。
②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特别是地区。
问题探究
㈣.合作探究
动脑筋:“想一想,人们为何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展示交流
建构知识网络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发展
粮食
作物
稻的引进与推广;、成为重要粮仓;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潍城区中小学教师优质课申报表
姓名
秦春霞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99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名师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名师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一、明确目标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1、农业的发展:①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 __________ ,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

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

②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2、手工业发达:①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 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

宋时棉织业由______ 发展到东南沿海。

②浙江______烧制的______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宋时______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③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3、商业繁荣:①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和______ 。

出现了______ 和______ 。

②宋朝时,_______ 、 ______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______和______ ,远达______ 和______ 。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 _ ,管理对外贸易。

③______ 前期,______ 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产生。

4、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四、合作探究1、材料一: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西汉2470685 1 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南方北方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经济重心南移学案

经济重心南移学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班级:姓名:命题人:管阿俊【知识链接】课本P13: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方面!【课前检测】1、年,建立北宋,定都。

2、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定都。

【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明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认识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内探究】一、南方农业的发展:自主学习:1、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注意:请同学们在课本上作好标记)2、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①新品种的引进:②、成为重要粮仓;跃居粮食首位。

③、的种植与栽培得到推广。

[总结]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自我训练: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西汉时期B.三国时期C.南宋时期D.隋朝时期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自主学习: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提示:可与唐朝作比较)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在课本上作好标记!将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填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① ② ③ ④ 合作探究: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自我训练:1、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冠天下”的是 ;朝廷用的丝绸绝大部分来自 。

2、兴起于北宋,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邢窑B.越窑C.景德镇D.杭州3、两宋时期,我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你知道,棉纺织业兴起的地点吗?( )A.江浙B.两广C.四川D.海南岛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自主学习: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都市的发展:以 和 为代表[特别强调]以 为代表的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北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导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汇总的教案分享知识。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繁荣的表现。

2.知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了解南方制瓷业、海外贸易、纸币的出现和发展。

◆学习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1.列表法《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当时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描述,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通过列表方法将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表):2.图文结合,交叉记忆本课图片和资料很多,但它们都存在着许多联系,学习时能结合图片记忆的知识,就不要独立记忆。

图文并茂,交叉记忆,形象而有效。

如通过《泉州出土的南宋船》就可以体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先进,理解海外贸易的发达等。

3.图示法通过简易的图示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及其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4.分析法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的历史,来认识由于北方的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还要进一步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一段漫长的历史。

分析纸币出现的原因、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当时商业的繁荣。

5.归纳法通过本课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学习,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如农业发展表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耕作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交流,种植区域的扩大,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等。

6.图文结合法结合文字内容正确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读图的能力。

如教材中的《耕获图》,可以通过如下问题的思考: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宋朝时能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等。

通过根据图片进行的这些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宋朝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课导入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________,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自然条件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时。

2.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南宋时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阅读课本第一目结合以下材料,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

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
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2.阅读课本第二目,找出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3.阅读课本第三目,找出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
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2.这是一艘福建泉州
出土的南宋海船,有
13个密封的船舱。


想看,这种船有什么
优点?
3.有这样一座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
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你们知道是哪一座城市吗?东京城与它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食住行方便的角度考虑,你愿意住在东京还是在长安?
(二)学以致用
1.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2.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四、巩固检测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A.定窑B.钧窑 C.景德镇D.哥窑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下列关于纸币“交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首先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③交子出现后,原先作为货币的铜钱被废除④交子的出现,表明宋代商业发达⑤应合理安排交子的发行量,否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能力拓展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学案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1)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②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③政府的鼓励提倡。

④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2)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纺织业方面:①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②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③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1)宋代的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城市的商业十分繁荣,商品丰盛,店铺林立。

(3)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这张图里有牛耕、播种、插秧,收割、打场、舂米、入仓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2.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3.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

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

产品种类: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

愿意住在东京
(二)学以致用:
1.(1)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

(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3)今天的货币有国家同意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围更广,印刷更精美,防伪
技术更高。

同时纸币的发行和管理更加的科学。

2.(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三、归纳总结(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填好表格)
四、巩固检测
1.A
2.C
3.D
4.D
5.(1)苏州、湖州,水稻
(2)南宋
(3)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
(4)①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②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③政府的鼓励提倡。

④4.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