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语文 Word版缺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射洪中学2016年下期高2015级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6级高二下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几段文言文,完成1—3题(9分)(一)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二)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四川省射洪县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请将1、2、3、4、10、11、12、17、18、19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对应的...题号上,其余题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题3分)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

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

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

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

“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

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

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

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

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

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

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机读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

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

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

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

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

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

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

《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

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

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

如“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

寿,即上酒。

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

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

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

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年秋学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年秋学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2017年秋学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鼙.鼓(pí)回眸.(mú)潺.湲(yuán)巨擘.(bó)B. 奴婢.(bì)日晷.(guǐ)薜荔.(bì)骈.文(pián)C. 掣.肘(zhì)欢谑.(xuâ)溽.暑(rù)澧.水(lī)D. 车毂.(gǔ)哂.笑(shěn)小觑.(qù)枇杷.(bà)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娉婷轻歌慢舞踯躅纵横捭阖B. 轩冕佶屈聱牙绸缪尽态极艳C. 肯綮变换莫测凄恻讳疾忌医D. 编纂皓首穷经滥觞秉烛夜游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孟子在研究《诗》时尚且懂得以意逆志....的道理,比秦汉以后的经学家穿凿附会的本事实在高明得多。

B. 在回答企业家们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时,李克强妙语连珠....,既让企业家们明白了道理,又让企业家们感受到了总理的亲和、平易。

C. 这个人在就职演说时信哲旦旦....,表示决不辜负上级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可是登上官位不久,就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了。

D.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独树一帜....。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领域比较广阔,在学校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示范引领下,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给学生推荐符合学段实际的学科专业阅读书目B.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是无庸置疑的客观事实C. 近日,由江西人导演、全部取景于江西的励志电影《网络妈妈》在全国各地热映,引起强烈反响,对这部关注少年的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

射洪县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6级高二下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

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射洪中学高2014级高二下期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机读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阴为内助暗中B.一鸣辄斥去离开 C.百官迁除贬官 D.各有常度制度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3分)( )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11月月考试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11月月考试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机读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洪中学高2015级高二(下)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命题:文先前刘涛蒲进唐红江审校: 文先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请将1、2、3、10、11、12、17、18、19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对应的...题号上,其余题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宋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

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明代唐宋派作家推崇唐宋文风,时或将古文作法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和抒发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

促进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王鏊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2分)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

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

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

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

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

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

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这与京城中“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

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

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

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

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谱生》。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

贵州的龙冈书院、江西的濂溪书院和浙江的稽山书院,构成了王学传播的主要路线。

王阳明的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

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

另一篇是《象祠记》,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相关链接:①王阳明11岁时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释教道教,再遍读朱熹之书,经过26年的艰难探索,终无所得。

直到37岁时在龙场的绝境中,王阳明放下得失荣辱,向死而生,终悟圣人之道。

《王阳明年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②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过一物一物去格,得知万事万物之理,最后豁然贯通,成为圣人。

而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致知”是良知。

王阳明从此与程朱分道扬镳,初步建立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体会:“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明,当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忽略了他“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

B.流放到环境恶劣的龙场之初,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艰难困苦超乎寻常,王阳明产生了种种消极情绪,对人生非常绝望。

C.贵州龙场偏僻闭塞,贬官流放的王阳明躲在龙场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山洞里沉思、品玩《易经》,心情好转,生命又恢复了生机。

D.与王阳明无亲无故的“夷民”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底层人民以“真情”让王阳明感知到了“良知”的可贵。

E.“千古龙冈漫有名”,王阳明以诗明志,把自己比作隐居卧龙岗的诸葛亮,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5.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6.王阳明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善心安石榴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

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

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臵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

这都是可能的。

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

尽管它们的关系有点暧昧,也挺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一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

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

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

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

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