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共3篇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共3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1《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材分析《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运用生动的文字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海棠花开放的场景,既有自然景物的美丽,也有人类情感的温馨。
文章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很好的阅读价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本篇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其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发现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奇妙,同时也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 在阅读和感受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章的词汇和文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2. 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文章的描写理解海棠的形态和美丽的景象。
3. 适当引导学生去感受海棠花与人的关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情感因素。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生动的语言描写中构想海棠花开的场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 薰陶法。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浸润他们的情感生活。
2. 阅读法。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段落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阅读技能。
3. 想象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活动丰富自己的思维,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六、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借助图片等教具,向学生展现海棠的形态,让学生了解海棠花生长的环境并引导学生观察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引导学生产生对海棠花的感受。
2.阅读篇章阅读孩子们喜欢的文章《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通过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并让学生发挥阅读能力,对段落进行朗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宋爱华2009.5.17《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写的内容;进而理解题目的含义,交代写文的原因,睹物思人。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默读、思考,给课文令拟标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2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流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谁能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地点,景物,“又”即不是第一次。
)生:答(二)把握课文内容师:海棠花又不是第一次开,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呢?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什么事?(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生:朗读,思考生:答师:说得对,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那么,课文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生:默读课文,思考生:答生:补充师:提问,你从哪儿看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2、3、4段,因为爱海棠花,①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②花团锦簇,果实累累。
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驻足观赏,以此得以稍稍休息。
③鸿雁传花)生:读描写海棠花的段落,并分析。
生:补充师:补充师:作者与周恩来有着深厚的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却没有一句带有思念二字,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这种思念之情?体会一下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法即托物抒情。
(见探究和练习二)生:答师:你能不能以你的理解给课文换个题目?并谈谈理由。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引入西花厅是我校园内一处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四季之中常有不同的绿植花卉在此生长。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是西花厅中一种美丽的花卉——海棠花。
在春天这个季节,海棠花又再次盛开了,我们来一起欣赏海棠花的优美风姿。
学习目标1.掌握海棠花的基本特征。
2.了解海棠花的生命周期,探究其生命力的源泉和繁衍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花卉的美学意识,让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4.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步骤1. 观察海棠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海棠花的外形特征。
可以用显微镜对海棠花细节进行观察,比如花瓣上的细毛、花蕊的构造等。
2. 介绍海棠花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海棠花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幼苗、长成期到开花期等。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释海棠花的生命力源泉——光合作用和生物代谢等相关知识。
3. 讨论海棠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探讨海棠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它如何为昆虫提供食物,如何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等。
4. 欣赏和表达感受学生可以进行集体欣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于海棠花美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海棠花的情感和感受。
5. 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课后去实地观察海棠花,在笔记本或者纪念册上记录海棠花的生长情况、开花期间的状态等。
教学资源1.包含海棠花的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显微镜、投影仪等教师教学资源。
评价反馈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来进行评价,比如记录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详尽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物品等来进行评价,考核他们对于海棠花的了解和对美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情感。
能够解释并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文中细节推测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目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亲情和家庭的感情。
2.2 教学难点:解释并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深入分析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原文。
相关生僻词语的解释词典。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花朵,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与文中相似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全文,理解文意。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文中情节和细节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花朵的作文,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5.2 评价方式:学生的作文将进行分组评审,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海棠花的相关知识,如海棠花的种类、生长环境等。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和欣赏花朵的美丽。
6.2 课堂活动:通过PPT或幻灯片展示《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棠花的美丽。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对优美文字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周总理的生平介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引导学生思考:中的“又开了”有什么特殊含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预习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周总理的品质的。
4.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海棠花的盛开,抒发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6. 小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身边某个人的品质的作文,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周总理的其他相关文章或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品质,感受他的伟大。
2. 学生自由选择一篇周总理的文章或诗词进行阅读,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周总理的品质的。
七、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位身边的优秀人物,分析其品质。
2.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篇一:《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
2、通过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物发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邓颖超通过几次对海棠花的描述,来表达对周的深切思念。
2、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情操以及革命情怀的沉淀作用。
难点: 1、如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相识、相知、相爱)。
2、如何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一些标点符号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技巧。
如引号、分号、问号、顿号。
三、教学设想1、让学生自主查找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爱情的相关文章。
2、课堂展开对这些文章的讨论。
3、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以及人生轨迹的探索,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与鼓舞。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先介绍海棠花的有关知识,并展示海棠 1、耐心听讲,观看有关图片,并细心默花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读课文或朗读课文。
2、介绍海棠花的内在品质,把它和某种品2、积极思考海棠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德、精神联系起来。
思考海棠花与人在品质上的相似之处。
3、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和 3、阅读有关周与邓的文章,观看教师展邓颖超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加示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其他资深学生对伟人的了解。
料,加深认识。
4、请学生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课的感受与心得。
5、认真谈心得与体会,接受思想教育。
篇二: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诗句。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春天时西花厅海棠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诗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海棠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和人们对春天的感受。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景与人生无常的关系。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欣赏其他有关春天和花卉的诗歌。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能够默写。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的文章。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默写和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评估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让学生感受海棠花的美丽和作者对海棠花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生长过程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海棠花又开了”这一反复出现的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教师出示海棠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对海棠花的认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在小组内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讲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海棠花又开了”这一句子的深意,探讨作者为何以此作为文章的线索。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描绘事物的生长过程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珍惜美好事物,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文章。
2. 选读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周恩来与邓颖超的资料,如查阅书刊、与长辈交谈、上网等,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
通过反复朗读与探究,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该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
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二、学生讲述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事迹教师补充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作者借海棠花回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同学们在概括的过程中已经大体了解思路,请同学们划分一下段落。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四、分析第二部分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并归纳:个片断:因花而居。
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部分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坚贞。
第二个片断:赏花。
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三个片断:寄花。
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四个片断:花开人已逝。
“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五、分析课文第三部分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9段:二人简单而朴素的结合。
讨论、探究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
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也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个抱定独身的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爱情。
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
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明确:他们都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称“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是两个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六、精选段落和语句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
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
七、小结运用融情于事和直接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抒发的情感。
语言朴素自然,深挚感人。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以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运用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甬道_____________鸿雁_____________在所不惜_____________患难与共_____________不屈不挠_____________浮想联翩_____________果实累累解释下列词语。
中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阔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近字注音组词:瓣慓遇辫缥偶辩飘藕辨瞟隅多音字注音组词:悄恶秘悄恶秘恶二、课内阅读: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
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
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
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
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
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
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会使你有些回味,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请画出第段中对海棠进行描写的语句,并体会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第段中“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文中所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出自何处?诗句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什么来组织全文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对直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中饱含深情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朗读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迁移:深情海棠王晓明宋代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花中神仙”的娇柔之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流露出一片爱花之情。
然而,这爱却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
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
这些海棠树每年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
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
我想,当年周恩来选中这里,定是被这海棠深深地吸引了。
每当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鲜花。
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周恩来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
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于是,一切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
有时,周恩来走到海棠树下,赞叹地说:“海棠是一种非常清香的花,人人喜爱。
”夜空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夫人曾谈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束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
斯诺夫人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了起来。
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
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
真是“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看到这蕴含着祖国亲人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
百忙之中,他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
回国时,他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
邓颖超随即用一张纸做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
人们见了,都以为是一幅静物油画呢!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
直到现在,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
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啊!深情的海棠!为什么说苏东坡的爱花之情“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恩来为什么爱在海棠树下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一句使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