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儿科应用举隅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月,食纳转佳,大便畅通。以上方巩固治疗3个月,痊
愈。随诊1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便秘日久,屡服泻药,重伤脾胃。 如李东垣日:“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
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以补中益气汤补气运
脾,升发阳气,以益化生之源;年老阳衰,故加肉苁蓉、 枸杞子、桃仁温阳润肠、通便而收效。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18责任编校:黄辉
生医药堕鏖鍪查
垫Q墨生兰旦筮垫鲞筮!翅
・21・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
胡为俭
安徽省黄山市中医院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带下病病毒性感冒 道综合征水肿习惯性便秘 尿
245000
常。中医诊断:带下;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辨证: 中气下陷,脾虚带下。治疗:补中益气,健脾止带。方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309,黄芪309,白术 109,陈皮109,杜仲109,白芍109,当归109,枳壳159, 山萸肉109,升麻69,柴胡69,附子69,炙甘草59。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5剂,带下明显减少,精 神好转,前方加减继服7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带下乃脾胃气虚,气不摄津,清浊不分。 故带下量多质稀如水状,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征。方中党参、白术、黄
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中气下陷,气不摄液。治疗
拟补气健脾,升提中气,佐固精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黄芪309,裳参159,白术109,升麻69,柴胡69,白芍
109,炙甘草59,当归109,陈皮109,肉苁蓉109,枸杞 子109,桃仁109。服5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 每天定时排便,多饮水及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运
标;与枳壳相配伍,升降和调,肺气降而咳自止;补气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2 3 6 4・
光 明 中医 2 0 1 3年 1 1月 第 2 8卷 第 1 1期
C J G MC M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1 1
【 医 案 医话 】
补 中益 气 汤 的临床 应 用 举 隅
肖 丽春
搞要: 采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治疗疑难病4 例。案例1为持续低热3个多月患者, 经各项检查正常, 西医治疗无效后改中医药 治疗,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2周, 甘温除热, 取得显效; 案例 2为乙状结肠溃疡型 中分化腺癌遣瘘术后, 切 口疝, 切 口Ⅱ / 乙愈合, 患者术后5个月切口仍未完全愈合,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健脾生肌, 切口 愈合; 案例 3 为反复腹痛腹泻患者, 每因饮食不慎而诱 发, 以补中益气汤加固涩之品调治而泻止; 病案4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表现为腹部绞迫难忍, 大便滑脱, 脱肛,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温阳固脱之品, 调治2 0多日腹无绞迫, 大便成形 , 治愈出院。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疑难病
毒 丹合 补 中益 气汤加 减 : 茵陈 1 5 g , 黄芩 1 0 g , 苍术 1 0 g ,
清暑 退热之 品 , 处方如下: 太子 参 2 0 g , 黄芪 2 0 g , 当归
1 0 g , 苍 白术各 1 0 g , 陈皮 6 g , 升麻 6 g , 柴胡 1 5 g , 地 骨 皮
全 麻 下 行 乙状 结 肠 、 直 肠 吻 合 术 +腹 壁 疝 修 补 术 +阑
少, 大便 正 常 , 舌淡红, 苔腻 薄黄 , 脉 细 弦。追 问病 史 , 患 者经 营饮 食 小店 , 长 期熬夜 劳作 。脉 证 合参 , 辨证 当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八味药组成。

具有温中而不伤阴,干补而不呆滞之效…,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例举如下。

眩晕某女,38岁。

患者咽“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2周”于2009年7月8日来诊。

主要症见:头晕目眩,如立舟中,四肢无力,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

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黄芪30g,白术25g,陈皮10g,党参2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5g,白芍10g,炙甘草10g,龙眼肉15g。

连服7剂后病情好转,精神转佳,继服7剂后诸症悉除。

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

本例患者乃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

补中益气汤方中加龙眼肉健脾养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引血上行于脑;诸药共奏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之功效。

面神经麻痹某男,62岁。

患者因“右侧面部肌肉麻痹5天”于2011年1月15日来诊。

患者精神不振,形体瘦小,面色萎黄,倦怠少言,右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右侧眼睑闭合不严,右侧鼻唇沟变浅,曾针灸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

来诊时主要症见:右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苔白,脉细。

辨证为脾气不足,气虚血滞,筋脉失养。

治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陈皮10g,白术15g,升麻5g,柴胡10g,白附子10g,僵蚕20,全蝎6g,防风10g,钩藤30g,天麻15g,川芎10g。

每日1剂,连服7剂。

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患侧百会、翳风、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双侧合谷穴。

补中益气汤杂病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杂病应用举隅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0 9年 4月第 4 4卷 第 4 期
补 中益 气 汤 杂病 应 用举 隅
俞兵 和 浙江 省杭州 市西 湖 区中西 医结合 医院 浙江 杭 州 3 0 3 1 00 关键 词 补 中益 气 汤 老年 性便秘 慢 性 肾小球 肾炎 成人腹 股 沟斜 疝 眩 晕 医案 头 昏乏力 、腰 酸 肢软之 症 有所 减 轻 ,纳 食增 加 。继 原 方再 服 2 O剂 。三 诊 :诸 症 消 失 ,纳 香 便 干 ,脉 和 缓 有力 。尿常 规 :蛋 白 ± ,颗 粒 管 型 一。为 巩 固疗 效 , 上药 加 工 成 散 剂 ,装 胶 囊 服 ,每 次 6粒 ,每 日 3次 。 3 月后 ,尿 蛋 白连 续 复 查数 次 均 为 阴性 ,随访 4年 个 未再 复发 。
3 成 人 腹 股 沟 斜 疝
为气虚 型 便 秘 。方 以补 中益 气 汤 加 减 。药 用 :黄 芪 、 自术各 3 g 0 ,党参 、火 麻 仁 各 2 g 0 ,当 归 、 肉苁 蓉 各
1g 5 ,陈皮 、柴胡 、升麻 、炒厚 朴 各 l g O ,制 大 黄 6 , g
玄 明粉 ( 冲)3 。2剂 。水煎 服 ,每 日 1剂 ,早 晚温 g 服 。7月 2 二诊 :药后 大便 得下 ,腹 中舒 泰 ,精 神 01 3 转佳 ,原方去 玄 明粉又 续 服 1 O剂 。三 诊 :诸症 消 失 , 大便每 1 2天 1行 ,脉 柔 和 有 力 ,舌 质 红 润 。原 方 ~ 去制 大 黄 又 服 3 O剂 以巩 固 ,随 访 1年 ,大 便 一 直 如常。 按 :便 秘一症 多 因脾 气 虚衰 ,运 化无 力 ,传 导 失
补 中益 气 汤 出 自 《 胃论 》 由黄 芪 、党 参 、白 脾 , 术 、炙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组 成 ,具 有 补 中益气 、升 阳举 陷之 功 ,临 床常 用 于治 疗 脾 胃气 虚 、 气 虚下 陷 、气 虚发 热 等证 。运 用恰 当 ,每 有 良效 ,现

补中益气汤化裁临证举隅

补中益气汤化裁临证举隅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便溏泄 ,面色萎黄 ,手指黄 ,睡醒偶见脸面浮肿 ,小腹 有下坠感 ,饭后腹胀 。舌淡红 ,舌边有齿痕 ,苔白稍滑 , 脉沉无力 。辨为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 ,治宜补中益气 、升 清降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黄芪 30g ,党参 20g ,陈皮 10g ,当归 10g ,升麻 6g ,白术 12g ,柴胡 8g ,炙甘草 5g , 枳壳 10g ,丹参 15g ,酸枣仁 10g , 茯苓 10g 。3 剂 。二 诊 :服 3 剂后已能安稳入睡 ,亦不复半夜惊醒 ;大便稍成 形 ,腹胀缓解 。原方去丹参 、酸枣仁 ,加木香 10g ,砂仁 6g ,薏苡仁 15g ,茯苓 、白术 、枳壳改为 15g ,续服 3 剂 。 三诊 :大便正常 ,腹胀明显缓解 ,唯饭后肠鸣 ,口苦 。原 方去枳壳 、木香 ,柴胡改为 12g ,加黄芩 10g ,续服 2 剂 。 四诊 :诸症皆消 ,嘱以同仁堂香砂六君子丸 1~2 盒巩固 疗效 。随访至今 ,睡眠质量良好 ,其他症状亦未见复发 。
按 “: 胃不和则卧不安”,中气不足 ,营血亏虚 ,不能 奉养心神 ,可致使心神不安 ,而生不寐 、多梦 、半夜惊醒 ; 中气下陷 ,清阳不升 ,则小腹有下坠感 ;脾胃气虚 ,健运 失司 ,可见大便溏泄 ;脾阳失运 ,水湿不化 ,则睡醒偶见 脸面浮肿 ;脾虚推动无力 ,气滞而致腹胀 ;气虚不荣 ,则 见面色萎黄 ,手指黄 。综合分析可知 ,患者病症虽多 ,究 其根本乃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使然 。故方用补中益气 汤 ,复加酸枣仁养血宁心 ,丹参活血安神 ,茯苓 、薏苡仁 健脾利湿 ,枳壳 、木香 、砂仁理气导滞 ;又中气不足 ,可致 气郁不达 ,故加黄芩以清其郁热 。诸药合力 ,庶可收功 。

补中益气汤妙用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举隅

补中益气汤妙用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举隅
维普资讯
1 4 0
Chn ̄ c ie fTrdt n lC ie M el ie ieeArhv ̄o a io a hn  ̄ i ccn J
补 中益 气 汤 妙 用 治疗 疑 难 杂证 四则 举 隅
孙 明瑜 .
(. I北京 中医 药大学 2 0 博士研 究生 , 京 00级 北
不用, 荣卫俱虚则不 仁不用 , 肉如 故也
” 。可见 脾 胃一 虚,
营卫气血俱 亏, 则肢 体麻 木不 仁。故用 补 中益气 汤益 气 升 阳, 补中焦脾 胃, 调 振奋脾 胃, 营卫俱 实, 使 经络疏通 , 以荣 得
筋养 肉。 5 体 会
仁 1 g薏 苡仁 1g 苍术 lg 半夏 tg 生姜 1 g 0, 5, O, O, 0 。L曰1剂,
动, 两手 无刀 . 丧失 劳动能 力 。查 : 肩不 能外展、 双 内旋 、 上
举, 肩关节 周围有广泛 压痛 点, 两手肌 萎缩, 握力 明显 减弱 右脉弦缓, 左脉 软. 舌淡胖。诊为肩周炎。据 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 、劳者温 之” “ 立法。补中益气汤加桂枝 1g 白芍 1g 5. 0,
渐加量。
3 从毒论 治的药理基础 张 亭栋等对 白血病过种“ 热毒炽盛” 的疾病展开 了“ 毒 攻毒” 的系统 的继 承、 掘 、 发 整理研 究. 制成癌 灵 1号注射 研 液( 主要成分是砒霜)适 用于各种 白血病 , , 尤对 M 型效果 最 佳, 完全缓解率在 9 %, 1 得到 国际医学 界的承认 【 。有学者 4 J 指 出. 有毒 中药治 疗 肿瘤 大 有可 为。研 究 表 明, 马钱 子 、 雄 黄、 砒霜、 蟾蜍 、 斑蝥 、 守宫、 蝎、 全 蜈蚣 、 喜树 、 狼毒等 毒 攻 毒 中药 及青黄 散、 金锭 等方剂 具有直 接杀伤 瘤 细胞. 紫 促进 分 化, 导 亡 等作用 。肿瘤药理学研 究证实 , 诱 运用 马兜锌 、 桑 白皮 、 夏枯草 、 藻、 布、 慈菇 、 苈 子、 海 昆 山 葶 白芥 子、 爪 猫 草、 生南 星等 中药及导痰汤 、 百合固金汤等 化痰软坚解毒, 能 抑 制肿 瘤 细胞 的 D NA合 成 , 菌消 炎。 抗 提高 机体 免疫 功 能 等; 运用 郁金 、 月札、 山甲、 八 穿 三棱 、 术 、 莪 乳香 、 没药、 不 王 留行、 贝母 、 浙 石见穿等 中药及血府遥瘀场 、 大黄廑 虫丸等活 血散结解毒, 能直接 抑杀肿瘤细 胞, 坏肿 瘤血管。 破 调整凝 血 功能紊乱 , 轻 或消 除高 凝状 态。 减 改善微 循 环。 提高 免疫 功 能、 镇痛 、 消炎、 感染 等 ; 用石上 柏 、 抗 运 白花蛇 舌 草、 叶一 七 枝花、 银花 、 金 芙蓉叶 、 紫花 地丁、 败酱 草、 蒲公 英、 枝莲 、 半 臭 椿皮等中药及五 味消毒 饮、 连 解毒汤等 清热泻 火解毒, 黄 能 抑制 棱酸及 蛋 白质 的合 成, 抗菌、 抗病毒 、 除癌 性毒 素, 消 增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__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__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余于临床之中每遇诸虚劳不足之症,多喜用之,每获良效。兹将多年所得之验案撷取数则,介绍如下。
1 小儿遗尿
高某某, 14岁,2010年2月20日由其母携其来诊。患者自幼遗尿,于两年前寄宿于当地中学后,其症益重,几近每夜遗溺,恐其同学耻笑,乃于每晨先起叠床,不敢示人。其母隔日为其送干净被褥一次,不胜烦劳。先后诊于各大医院,查无所获,自述亦曾服中药百余剂(具体不详),未见寸功。视其形体肥胖,自述80余公斤,精神纳食俱佳,余无不适。验其舌略淡胖,苔薄黄微腻,脉滑略细。诊为脾虚气陷,升提失司。乃疏方:绵黄芪40g,潞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绿升麻3g、细柴胡3g、生甘草6g、台乌药10g、淮山药15g,益智仁10g。嘱其不论效于不效,服满14剂。半年后其母因他病来诊,诉其服药3剂后即效,7剂后已无遗尿,因记余语,再予服7剂,半年来无遗尿一次。
按:此例小儿遗尿案,其虚证并不明显,然小儿之气未充,加之患儿家境殷实(其父乃当地餐饮业之富豪),膏粱之品摄入过多,又乏形体劳累之苦,其中气之虚可知矣。《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中气不足,溲便之为变。”气虚之论既定,处方则无所虑,乃合补中益气、二陈、缩泉三方,无所奇耳。
2 外感发热
李某某,33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个月以来,身重乏力,头痛,流涕,体温37.5~38.5℃之间,恶风,时有自汗,自述平时体质较差,纳食一般,大便微溏。曾诊于当地医院,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点滴数日,体温旋降旋升。查其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两寸浮而细数,关脉略沉。诊为气虚外感之发热。疏方:绵黄芪30g,潞党参12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广陈皮10g,细柴胡10g,生甘草6g,川桂枝12g,生杭芍12g,青防风10g,生姜5片,大枣5枚,7剂。二诊时发热已退,补中益气汤加减再服14剂,纳食转佳,诸症若失。

补中益气汤妙用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举隅

补中益气汤妙用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举隅

李某, 4 男, 4岁 。1 9 9 8年 1月 3日来诊 。双肩 疼 痛 4 年, 加重 3月。夜间常剧痛 难忍, 彻夜难眠, 不得不在户 走
者认为此方适应症颇广, 用于一些疑难杂症, 疗效 颇佳 。 1 小便失禁 阐某, 4 女, 9岁。1 9 9 7年 l 0月 5曰来 诊 。遗 尿 4 0余 年, 自述 7岁时在冰上久坐玩耍受寒. 当夜尿床 . 随继逐渐加 重, 以至滴屎不存 . 完全失控 。多年来 就 压无数 , 久治不 禽, 患者痛苦异常。面色萎黄, 形体 消瘦 . 舌红 苔 白. 脉缓 无力,
但着凉后复发 。续 服 l 6剂则愈 。随访 3年未见复发 。 按: 冰者 , 寒水也。幼年五脏稚 嫩, 久坐冰上, 重伤 肾阳, 肾不温熙, 水寒土湿 , 肝脾下陷, 开阖失 司, 久遗不固, 病缘 中 气大伤, 其温 肾而 不举 陷, 久治不愈。今 补中气 温 肾阳, 故 气
源 , 阳无 实四肢, 清 经筋失于濡养 , 则易感 受风寒湿邪而 生 痹痛 。痛则不用 , 痛则 不通 , 则肌痿 。故治之 于脾, 以补 中益 气汤补脾 胃. 化气血升清阳, 以通些活络之品则病愈 。 佐 4 氟椎病 胡某某, ,5岁 。19 女 4 9 7年 1 2月 1 5日来诊 。1年来颈 部僵硬, 动受 限, 活 伴左上肢 麻木 酸痛 , 经肩 顶 向上臂 侧、 前 臂及腕部 放射 , 逐渐 加重。x线颈 桂摄 片见 4 —5桂 骨质增 生 。舌 暗苔 白, 脉虚弱。诊为颈椎病。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 泽 1g 羌活 1 ;桃 仁 1 g 红花 lg 元 胡 1 g 葛根 1g 5, 0, 5, o, 5. 0 。l曰 1剂, 水煎服 。l 剂即痊愈 。 i ] 按: 颈椎病 中医散 见于“ 痹证” “ 肩痛 等。据 ( 问 ・ 、项 素 逆调论) 云 骨痹 是人当挛 节也 ・ ・ 荣气 虚则不仁 , 卫气 虚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杂志 , 2 0 1 0, 1 9 ( 2 4) : 3 0 4 4— 3 0 4 5 .
[ 3 ] 范瑞强 , 邓丙戌 , 杨志波 . 中医皮 肤性病 学 [ M] . 北京 : 科学 技术
文 献 出版 社 , 2 0 1 0 : 3 0 1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1 2 ) 编辑 : 万 崇毅
余载, 临床 经 验 丰 富 , 常 根 据 中 医基 础 理 论 辨 证 论 治, 运用 补 中益气 汤 加 减 , 治疗 儿 科 证 属 脾 胃虚 弱 、
中气不足、 清 阳下陷者 , 每获 良效 , 现举例如下 。
驴 驴 痧 痧 驴 护
采用 S P S S 1 7 . 0软 件 , 进行 x
床 应 用较 广 泛 , 疗效显著。
关键词 : 补 中益 气 汤 ; 低热不退 ; 蛋 白尿 ; 癫痫失张力发作 ; 医案
中图分类 号 : F , 2 8 9 . 5
文献标识 码 : B
补 中益 气汤 源 于 金代 名 家 李 东 垣 的《 脾 胃论 ・ 内外 伤 辨惑 论》, 是其根据《 内经 》 “ 损者益之 ” 理论 确 立 的著名 方剂 。原方 组 成 为 : “ 黄 芪一 钱 , 甘 草 炙 五分 , 人 参 去芦 三 分 , 白术 三 分 , 当归 酒 焙 干 或 晒 干 二分 , 橘 皮不 去 白二分 或 三 分 , 升麻 、 柴 胡各 二分 或 三分。 ” 原方 是治 疗 气 虚发 热 的代 表 方 , 旨在 甘 温 除 热 。 目前被 广泛 用 于临床 各科 , 且 疗 效显 著 , 尤 其适
1 . 4 统 计 学处 理
2 结果
用 于治疗 脾 胃气 虚 证 、 中气 下 陷证 和 气 虚 发 热证 。 儿 童 的生 理 特 点 之 一 是 “ 脏腑娇嫩 、 形气 未充” , 其 中 以肺 、 脾、 肾不 足尤 为 突出 , 表现 出肺 脏娇 嫩 、 脾 常 不足、 肾常虚 的特 点 。李新 民教 授从 事 儿 科 临 床 2 0
型璺丝
不适 。 3 讨 论


竺 : 竺
2 . 2 不 良反 应
两 组 患 者 用 药 期 间 均未 出 现特 殊
湿疹 是 由多 种 因素引 起 的一种 具有 明显 渗 液 的
皮肤炎症反应 , 皮疹呈多形性。从发病机制上看 , 湿 疹 主要是 由较 复 杂 的 内外 激发 因子 引起 的一 种 迟发 型变态反应 J 。中医学认 为, 亚急性湿疹病 因病机
连芩凝 胶 治疗 亚急 性湿 疹值 得在 I 临床 上推 广 。
参 考 文 献
[ 1 ] 王华 , 李桂 双 , 龙剑 文 , 等. 青鹏软 膏治疗 皮炎 湿疹 的临床 观察
[ J ] . 中国皮肤性病 学杂 志, 2 0 1 1 , 2 5 ( 5 ) : 4 0 4— 4 0 5 .
为禀 赋不 耐 、 风湿 热 邪 客 于 肌 肤 , 或 因脾 失 健 运 、 湿 热 留连 , 以致 湿 热 互 结 、 肌 肤 失 养 ] 。复 方 连 芩 凝 胶 由黄 连 、 黄芩 、 苦参 、 地肤子 、 蛇 床 子 等 组 成 。其

[ 2 ] 李炬. 除湿止痒软膏 治疗湿疹 l 临床疗效 观察 [ J ] . 现代 中西 医结
江 西 中 医药 2 0 1 4年 1 2月 第 1 2期 总 4 5卷 第 3 8 4期
补 中益气汤儿科应 用举 隅
★ 陈会 李 新 民 ( 1 . 天津 中医药大 学
天津 3 0 0 1 9 3 ; 2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天津 3 0 0 1 9 2 )
摘要 : 补 中益 气汤 系金代 李 东垣根 据《内经》 “ 损 者益之 ” 理论确 立的方剂 , 是 治疗气虚发 热的代表 方 , 主要 用 于治疗脾 胃虚 弱 证、 中气下 陷证和 气虚发 热证 。儿童“ 脏腑娇嫩 、 形 气未充” 的 生理特点 中, 以肺 、 脾、 肾不足 尤为 突 出。补 中益气 汤在 儿科 临
41 ・
J I ANGX I J OURN AL OF T R ADI T I ONA L C HI NES E MEDI CI NE
1 低 热
有 胃下垂 病史 , 且 舌淡 红 பைடு நூலகம் 苔薄白, 乃 脾 胃虚弱 , 气虚 下陷, 气血 生化 不 足所致 。现代 医学认 为 , 蛋 白尿是
7 1 . 1
用; 地 肤 子具有 清热 利 水 止 痒 之 功 效 。现 代 药 理研 究证 实 , 其 具 有 抗组 胺 、 抗 菌 作 用 。诸 药 合用 , 具 有 清热 解毒 、 燥 湿止 痒功 效 。本 临床研 究显示 , 观 察组 的疗 效优 于对 照 组 , 且 无 明 显不 良反 应 , 因此 , 复 方
实, 其 主要成 分 苦 参 碱 具 有 抗 过 敏 、 杀 灭 微 生 物 作
两组 评 分 情 况 , 见表 2 。两 组 间有
效率 经 x 检验 ,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X =5 . 6 9 , P<
痊愈
2 6
显效
3 8
好转
2 3
无效

有效率 ( %)
中, 黄连 具有 清热 燥湿 、 泻 火解 毒之 功效 。现 代药 理
检验 , P< 0 . 0 5为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2 . 1 治疗 情况
0 . 0 5) 。
表 2 两组 治疗后 总体疗效评价 ( n= 9 0 , 例)
组别
观 察 组
研究 显示 , 黄 连 中 的主 要 有效 成 分小 檗 碱 具 有 抗 炎 及广 谱抗 菌作 用 ; 黄芩 亦具 有清 热燥 湿 、 泻火解 毒 之 功效 。现代 药理研 究 表 明 , 黄芩 中的黄芩 素 、 黄芩 甙 具有 较强 的抗 炎 、 抗变态反应、 广 谱 抗 菌作 用 ; 苦参 具有 清热 燥湿 、 祛 风 杀 虫 之 功 效 。现 代 药 理 研 究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