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备—十八届四中全会要点
考研政治时政热点:盘点三位新任中央委员

考研政治时政热点:盘点三位新任中央委员官方消息显示,十八届四中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经济学者型官员马建堂马建堂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1958年出生的他是一名经济学者型官员,也是为数不多从本科未间断一直读到博士的官员。
马建堂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经济系(本科1978年~1982年)、南开大学(研究生1982年~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1985年~1988年)。
毕业之后,马建堂就进入中央部门工作,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所副所长,此后任国资委副秘书长。
2004年,马建堂挂职青海,担任省长助理。
此后,马建堂留任青海,担任青海省副省长。
2008年,马建堂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在国家统计局局长任内,马建堂推动中国统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推动并执行了包括四大工程联网直报、房地产统计改革、工资收入统计改革等一系列统计改革措施。
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承担中央赋予的GDP统一核算任务。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马建堂还曾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以经济学家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为主要贡献人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高票获得2012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宗教理论专家王作安1958年出生的王作安现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长期在宗教理论战线工作。
王作安1979年~198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1983年在中央统战部工作,主要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1987年,王作安转入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室、政策法规司、办公室负责人、主任,兼任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和《中国宗教》杂志社主编;1998年,担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9年9月,担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作安也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
据与其有过接触的宗教学者介绍,王作安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科班出身,撰写、主编过多部宗教方面著作。
王作安还兼任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等职务。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要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要点一、学习内容: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二、学习要点:1.11个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成立两个新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提出一个重大理论观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要做到六个“紧紧围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5.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九处新提法: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15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
十八届四中全会

十大经典问题深化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法制”在党和国家在处理事物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作为考研人,你还应该知道这十大与十八届四中全会相关的十大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称是什么?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般召开几次全体会议?按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一般召开七次全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因为情况特殊召开了九次)。
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七中全会为下一届党代会的召开做准备。
党的四中全会一般什么时候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中全会一般选择在9月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情况特殊在6月召开),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10月20日—23日召开,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时间最晚的一次。
党的四中全会讨论啥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中全会以党建为主题的居多(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其他主题还包括农业问题(十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调整(十三届)、国企改革(十五届)等。
十八届四中全会最大看点是什么?十八届四中全会最大看点是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这在党的中央全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党的历史上,哪些会议曾提到依法治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特别强调民主必须制度化,必须法律化,不能以任何一个人的个人意志转移为转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性路径选择。
法治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政治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点决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进行,并进而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醒我们,应保持相当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
法治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法律区别于一般的科学技术,虽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术性的特点。
此外,一国的法律还体现意识形态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考量。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满足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必须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大局。
法治中国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国情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免费)

全国人大及其 常委会制定的 法律243部
截止2013年底
行政法规680多项
地方性法规有 9000多项 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300年 的立法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法律大 国”。
什
么
是
依
法
治
国
?
依法治国就是 用法律来治理 国家
依法治国就 是人民当家 作主
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 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 法 治 国
中国共产党 领导者 主 体(谁治理) 广大人民群众 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 客 体(治理什么)
依 目
据 的
社会事务
宪法和法律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要
求
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 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法治
人治 含义 特点 结果
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 之上 随意性、多样性 体现的是不平等,造 成社会不稳定
江青:“公安部、检察 院、最高人民法院都是从 资本主义国家搬来的,是 凌驾于党政之上的官僚机 构,几年来一直是同毛主 席对抗。” 1967年12月,人民法院被撤消。 1970年3月,人民检察院被撤消。 革命委员会——“一元化”组织。 群众运动代替了司法活动。 法律虚无主义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3)恢复司法机构,完善工作程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第二阶段(1978—2014)
2. 1992—1999 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 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考研政治常考24个会议内容及意义

2020考研政治常考24个会议内容及意义1、一大时间:1921年7月文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建党,二大立纲)贡献:(1)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2)确定革命对象。
(3)中共诞生,并提出了高纲领。
(4)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
2019考研政治常考会议内容及意义之二大2、二大时间:1922年7月成就: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高纲领。
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意义:(1)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
(2)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
(3)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三大时间:1923年6月成就:(1)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2)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2019考研政治常考会议内容及意义之四大4、四大时间:1925年1月成就: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5、七大时间:1945年4月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八大时间:1956年9月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为我国各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7、十二大时间:1982年9月成就:(1)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十八届四中全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再次,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最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决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五项原则即“五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准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决定》在阐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之前明确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这一强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一是指法律的实体内容符合平等的原则;二是指法律的执行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
如果法律的内容违反了平等的原则,即使被公平地执行了,结果也不会是平等的。
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封建主义法律是公开维护等级与特权的,它不仅使地主官僚阶级可以依据土地多少、官职大小、爵位高低等而享有不同的封建特权,而且使地主官僚阶级、皇亲国戚超脱于法律约束之外,而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君主更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资产阶级在与封建专制主义斗争中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要求废除一切等级和身份特权,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并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后各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一般都有这一规定。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的,其所确立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是以财产占有不平等为基础的,所以,它所强调的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简言之,在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不可能真正享有同资产阶级一样的平等权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个)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5个)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5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6个)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6、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7、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8、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9、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10、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11、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12、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13、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4、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