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7课时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

[随堂巩固]
1.(2009· 山东高考)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 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 )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答案:D
2.(2009· 山东高考)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
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理想 和道德
准则,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 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法家:韩非
(1)思想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 影响。
2.发展: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主要思想: 仁政 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
学说的理论基础;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 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 亚圣 ”; 《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7讲(人教版)

“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 (2天)为人合加一强君权需天人要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提 出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学 说。
•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特点
•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 ②“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 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 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 ④“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 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 2.概况 • 道家学派的__老__子____、庄子;儒家学孔派子的
________、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________; 法家学派的商鞅、墨子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 3.意义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____思_想__解__放___、 ____学_术__文_化____发展思想史道上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2)影响
• 【易混易错】 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董仲舒的 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 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 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题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 础并存局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 成,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
• 1.背景
•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 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 (2天)为人合加一强君权需天人要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提 出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学 说。
•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特点
•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 ②“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 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③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 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 ④“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 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 2.概况 • 道家学派的__老__子____、庄子;儒家学孔派子的
________、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________; 法家学派的商鞅、墨子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 3.意义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____思_想__解__放___、 ____学_术__文_化____发展思想史道上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2)影响
• 【易混易错】 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董仲舒的 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 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 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题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 础并存局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 成,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
• 1.背景
•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 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五 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岳麓版

3.(2015山东文综)《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 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C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 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 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 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 符。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呈现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必备知识
1.“百家争鸣” (1)背景 a.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c.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d.思想文化:出现① 私人讲学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韩非子》 读史提示 (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史料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 张。 (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史料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史料反映了法家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 张社会变革的理念。
问题思考 据史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 国主张? 提示 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 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 变革的治国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 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 时期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 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巧学妙用] 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 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
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
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 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 (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 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 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 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 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 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 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 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 答案 C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三单元第26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ppt

答案:(1)√ (2)×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
(3)√ (4)×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 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 想,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5)× 韩非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 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选择题。 (1)《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 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 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 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张克己复礼
(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 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明清之际的儒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学思想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 思想大一统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简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
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的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1)A (2)D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和要求,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①提出“___仁__政_____”学说,主张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3.13.26 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顺应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 ______自然。
4.韩非与法家: (1)思想主张: 法 、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 君主专制 的中 ①主张______
央集权国家。
变法 ②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 ______革新。
(2)评价: 中央集权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 政治体制
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故选 B 项。
考点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013 年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 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兼爱 ①主张“ ______”“非攻”。
②提倡“尚力”,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手工业者 的利益, (3)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 人们重视了。
3.庄子与道家: 齐物 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 (1)提出了“______” 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的需要。
儒家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②西汉以后,与______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 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 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

• [理解掌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 (1)“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 流派。“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 解。 •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展 开争论。
考纲展示 1.春秋战国 时期的 百家争 鸣 2.汉代儒学 成为正 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 的儒学 思想家 :李贽 、黄宗 羲、顾 炎武、 王夫之 5.中国古代 的科技 成就
备考指要 1.孔子与老子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产生的 深远影响。对比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认识诸子百家 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概括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措 施,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3.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运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认识宋明理学产生 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 (2)从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入手,理解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进一步比较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 (3)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用归类比较的方法,整体把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及对后世的影 响,从而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仁义”“王道 ”“以德服 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为贵,君为轻 性本善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 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 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1.(2008年高考海南卷)“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 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 A.墨翟 B.孟轲 • C.荀子 D.韩非 • 【解析】 题干中一直强调法律的作用,法律运用得好, 则国强胜,法律运用得不好,国家就贫弱,因此符合法 家的思想。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 • 【答案】 D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百家争鸣PPT参考课件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
2021/3/10
——授《课乐:X记XX》
君权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8
2021/3/10
《周礼·考工记》中“前授课朝:XX后X 市(寝),左祖右社”
9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2021/3/10
授课:XXX
10
小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
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
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
的朝代却没有百家争鸣的现象?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一些主要学派的思想对当时时代发展的影响及其对于今天的借
鉴意义 2021/3/10
授课:XXX
14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材料一 齐国在国都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
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稷下学宫出现了 盛极一时的景况。……齐国虽崇尚黄老之学,但不主于一家, 对各家各派兼容并蓄,采取“不治而议论”的方针,使稷下学 宫成为诸子百家争鸣和交流思想的中心。孟子与齐威王、宣王 政见不同,还是受到礼遇,齐宣王曾多次向他问政,甚至像齐 伐燕这样重大的决策,也征求孟子意见。……邹衍本是齐国人, 因不满于齐王,到了燕国,齐襄王当政时,他又回到稷下学宫。
史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 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 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 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 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 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 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一统、一独、一目的”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聚焦重点
重点一
要点1
史论突破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奠基——“百家争鸣”的出现
[史论要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①地位: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道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__
德准则 。 _______
②影响 b.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史料印证]
世界领先,影 响深远;以实 用性科技为 主;明清时期 逐渐落伍,未 产生近代科学
(1)中国古代文 学体裁形式多 先秦诗歌、汉赋、唐 样,流派纷 诗、宋词、元曲、明清 呈,成就辉 春秋战国~晚清 文学 小说分别成为不同时期 煌,影响深远 (前770~1840年) 的文学主流,推动了古 (2)从发展趋势 代文学的发展 上看,具有逐 渐平民化、通 俗化的特征
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
世间的实际问题。 有教无类 ④教育思想:主张“ ________”的教育原则;教学
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
思结合”。 (3)影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老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天 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2)思想 ②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_________”。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要点2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 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孔子和老子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
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 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 体论。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4.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 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 “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 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对其应该辩证的看待。 对于“仁”的观点,我们的评价是基本肯定。儒家思想虽 经历变革,但是“仁”的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
于“礼”的观点,我们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其不适应
社会变革,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正确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 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 学观。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第27课时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 思想大一统
【山东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
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④法家
政治上: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需要。
b.影响 儒家思想 文化上: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与________ 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
a.主张:强调战争规律;利用和创造有利形势; ⑤兵家 重视人的作用。 b.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汉字及书法:汉字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 (1)中国古代书 就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魏晋时 法艺术具有审美 期,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和实用功能 隋唐宋元时期,以楷书、草 (2)绘画艺术: 书、行书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 类型多样、各具 原始社会~ 就非凡 特色;具有“书 艺 晚清(170万年 (2)古代绘画:远古时代诞生, 画同源”、写意 术 前~1840年) 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成熟、魏晋 传神的特征 时期的完善、隋唐时期的高 (3)戏曲艺术: 峰、两宋时期的全面发展到明 历史悠久、魅力 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的历程 长存、剧种繁 (3)戏曲艺术:由原始歌舞发展 多;兼收并蓄、 而来,经历了元杂剧的成熟、 走向世界 清代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是 A.一致的 A.秦 B.相反的 B.汉 C.分离的 C.隋 D.以上都不是 D.唐 (A )
(3)选择: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B ) (4)思考: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 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
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邻国以至西 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 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①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
君权神 ②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 ______ 授 ”,神化并限制皇权。 ___
三纲五 ③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 _______ 常 __”,规范人伦道德。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主要派别 主张: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
a.孟子 ①儒家 影响:孟子的代表作《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 为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主张:哲学观: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b.荀子 人性论:主张“ 性恶论 _______”,治国论:以礼教 为主,礼法并施。 影响: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二、汉代思想大一统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 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 1.背景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 一统事业。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法家思想 形成。 学以及_________
(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4.影响 (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判断: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继承并发扬了儒 家“仁政”思想,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
(2)选择: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一统”之间的关系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1)背景 ③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④文化:私学 ____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同
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a.主张:“兼爱 _____”“非攻”“尚力”“节 ②墨家 用”“节葬”。 b.影响: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 利益: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a.主张:提出“齐物”的观点:提出“逍遥” ③道家 不相胜 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 _______”。 b.影响: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但很多观点被其 他学派所吸收。
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c.法家思想:其_________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判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
会,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
(B )
(2)选择:“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这一观
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
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
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
招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