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概要

合集下载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摘要: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

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加之经济全球化,确立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优势,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开始形成。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

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称霸,挑战,遏制正文:一.冷战后美国战略企图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基本目标是获取全球事务的"领导权".尽管冷战后美国几届政府基于不同的国内外环境对其全球战略做出了一定调整,但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即实现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全球霸权,并未改变。

事实上,美国的霸权主义深深植根于其历史、文化和传统之中,是美国民族独有的历史经验的产物和价值观的延伸,也是美国安全的需要和美国国内民主政治的折射。

91 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也不过是以一种更隐蔽更具欺骗性的方式来延续和巩固其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推行美国霸权主义为核心的全球战略。

实质是为了迎接后冷战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促进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

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

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作者:林湘如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1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其防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总和,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对苏联的总战略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遏制,通过建立冷战联盟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通过进行军备竞赛,追求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惜使用武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地区战争获取利益,美国一直认为自身的民主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比其他国家优越,除了军事的对立,还加强政治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企图通过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派通过和平演变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该国的外交战略和国防战略。

冷战后至今,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即冷战结束初期的第一次调整和小布什上台后的第二次调整。

一、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第一次安全战略调整发生在冷战结束初期,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使得遏制战略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

由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转向冷战结束初期的“接触”战略;安全环境发生变化,使美国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

面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众多理论的争鸣,老布什政府选择了在强调以传统安全方式为主的战略手段的同时,开始采用非传统安全方式;向多边主义倾斜,以确保美国优势地位为战略目标。

其“世界新秩序”战略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总纲,它虽带有过渡色彩,也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这种主张在实践中并不顺利,出兵索马里后来证明是失败的,老布什“世界新秩序”战略构想很快随其任期届满而成为历史。

但是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目标,粗略的勾画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轮廓,标志着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冷战后战略构想的开始。

战后国家安全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克林顿政府的安全战略理论在继承了老布什政府的大部分理论的基础上,一上任便开始着手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大纲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1.地区防务战略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3.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4.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5.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二、美国军事战略范畴的拓展三、冷战结束至今美国重大的军事活动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K02:美国军事战略从一开始的实战战略发展到冷战时期的威慑战略,再扩展到冷战后的预防性防务,如营造安全环境、军事外交、结交盟友、军事力量的展示等,这种趋势是一种逆向的发展K03: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共有五次重大的军事活动,包括第一次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正文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

1.地区防务战略1993年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针对不确定性威胁和各地区不同情况,发挥单边行动、多边协定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这一战略主要是针对地区挑战者的威胁,而不是与大国进行全球对抗。

“地区”,是指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防务”,是指美国进行战争的能力。

因此,这一战略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进攻性,使得蜇伏20年的美国军事力量重新活跃于全球。

但这一战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美国到底要打几场战争?美国的军事力量到底要扩张到什么程度?于是美国开始反思,该战略缺少“灵活”,军事武器的数量是不重要的,关键要灵活运用。

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1995年3月,克林顿执政时期,在吸取了美军介入索马里内战受挫的教训之后,美国提出“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参与”,是介于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之间,主张美国在国际社会继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时,保持灵活性与选择性,以便进退自如。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由此拉开了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

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

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

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

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

布什的政策
典型的牛仔作风 单边主义:推出《京都议定书》、单方面 宣战、强硬外交、明确果断 减税进行到底:加大两极分化 部分社会福利计划和教育私有化 战争经济:大幅度增加军事开支和提高军 人待遇 保护家庭和传统宗教价值
布什成功连任
布什还是克里:两中不同的发展方向和 战略、两种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美国社会的分化:独立选民25%趋于下 降,集团化日益明显 分裂的社会可能造成矛盾进一步尖锐, 并促使选举人制度改革:社会呼唤第三 力量作为缓冲(7500万联邦竞选基金) 两党制容易造成社会分化
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
冷战的胜利者还是两败俱伤?
在和平中大获全胜(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 方式、政治、经济、军事)(与苏联比较) 经济科技方面受到日本欧洲的严峻挑战; 综合国力下降明显;
联合国的作用:北约与八国集团是否取代? 有没有对手?:俄罗斯是昨天的敌人,中国可
能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美国没有敌人。“防止 出现新对手”—美国国防部的安全报告题目
布什成功连任原因
反恐领导人、个性魅力(强硬作风); 经济恢复增长、市场表现强劲; 注重传统价值:宗教、家庭(反同性婚姻、反堕胎、宗教政
治化与意识形态化)
生存底线提高后人民更爱国、更注重个人奋斗、更强 调传统精神价值,民主党保护穷人的口号越来越失去 作用; 克里的家庭背景:祖父母是犹太人科恩(制鞋商)、克里的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美国的政治霸权、世界警察; 以德制人与以德示人; 中国对美战略的一张牌; 反霸与国际责任与世界义务 没有美国会更安全吗?霸权稳定论与霸 权后稳定理论(国际机制理论)
美国内政方面的变化
里根经济学是否走过了?高财政赤字(达
摩克利斯剑)、高负债、高外贸赤字
经济贸易领域的反攻:“美国反攻日本” 经济安全第一:经济安全是美国国家第一安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平衡地区力量:美国将继续平衡地区力量,应对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大 国的出现。这可能包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 以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
5、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还将继续应对亚太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提供援助等方式,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的变化。美国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和所带来 的影响上。
2、加强区域合作。美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多边安全机制,以应对地区威胁。
3、强调军事存在。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增加军事预算、 部署先进武器系统和加强与地区国家的联合军演。
然而,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严格的许可证制度 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机会,影响其竞争力。其次,网上备案虽然提高了透明 度,但也增加了企业的行政负担。最后,限制出口可能导致关键技术难以在全 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政府应采取以下对策:
1、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许可证制度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的行政 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
4、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的利益,包括贸易、投资、军 事存在等方面。为了维护这些利益,美国需要调整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以确 保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得到有效保障。
四、未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 战略走势
未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走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与盟友的合作:美国将继续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 全威胁和挑战。通过军事同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提高美国的地区 影响力和地位。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陈耀华[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的对外战略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一、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1、关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与调整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

但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国家或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几乎都要涉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

[1]钟振明则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

[2]王缉思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

1989年乔治·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1]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第32页。

[2]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1]2、关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霸权主义这个概念通常被用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Leabharlann 冷战的胜利者还是两败俱伤?
在和平中大获全胜(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 方式、政治、经济、军事)(与苏联比较) 经济科技方面受到日本欧洲的严峻挑战; 综合国力下降明显;
联合国的作用:北约与八国集团是否取代? 有没有对手?:俄罗斯是昨天的敌人,中国可

能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美国没有敌人。“防止 出现新对手”—美国国防部的安全报告题目
全;经济安全委员会;十大新兴市场评估与外 交重点;政府官员成为最大推销商;经济外交 重要性 布什的经济安全观?
影响美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国内 因素
美国的利益集团:军工、农业、金融 劳工集团 人权集团 宗教保守主义意识 理想主义观念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美国国家利益的非国家化
大型利益集团日益紧密、庞大,垄断能力越来 越强,越来越全面彻底地瓜分国家利益;---旋 转门理论、政治癌症---民众越来越多地卷入国 内外大事件中,爱国主义情绪增强,国内利益 分化与矛盾加剧。 移民大量增加与集团结社趋势加强,将美国国 家利益不断国际化;---霸权主义趋势加强,爱 国主义加强。 主要集团:金融集团、军工集团、农业集团、 医疗集体、司法集团、石油能源集团、汽车集 团等

美国移民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没有自己的种族可言, 英国清教徒稍微占优势,德语曾经显成官方语 言。 1820-1980,155个国家的移民超过5000万来到 美国,1850 年爱尔兰移民潮,20世纪初犹太人 移民潮,美国爱尔兰后裔比 爱尔兰本土人多, 犹太人比以色列多。黑人比大多数非洲国家人 多。 彩色大拼盘:英国人后裔占15%,德国人后裔 13%,黑人占12%,所有人都是少数民族。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美国的政治霸权、世界警察; 以德制人与以德示人; 中国对美战略的一张牌; 反霸与国际责任与世界义务 没有美国会更安全吗?霸权稳定论与霸 权后稳定理论(国际机制理论)

美国内政方面的变化

里根经济学是否走过了?高财政赤字(达
摩克利斯剑)、高负债、高外贸赤字
经济贸易领域的反攻:“美国反攻日本” 经济安全第一:经济安全是美国国家第一安

美国综合国力(上)
硬国力;2.6亿人(第三),938万平方公里领土(第四),气 候温和,土壤肥沃,47%土地适合农耕,森林、淡水、石油、 煤铁等资源丰富,GDP长期世界第一。 教育与科技:大学教师83万多,俄国47万,日本28万,德国 21万,中国40万,英国9万。大学生比例世界最高,公共教育 投资世界第一,教育费用占GDP6.8%,日本5.0%,德国 4.5%.6000所不同类型的大学.科研经费世界第一,比日本高50%. 贸易:进口占世界15.97%,出口占12.56%. 军事:1939年33.5万人,1945年 1200万人,1997年140万,军费占世 界40%以上. 应变能力强:人口教育程度高,流动性强,社会结构灵活. 金融储备: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货币地位、海外资 产、吸引外资数量长期世界第一。 政治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完整、庞大 地缘政治经济优势:两洋、水、资源、对手、外围势力

需不需要盟国?
美国的国际地位(上)
乐观派:单极世界论 小约瑟夫· 奈:“用综合国力的标准衡量,美国的大国地位 并未衰落。”--《世界箴言》1990年3月。 国家安全助理罗伯特· 盖兹:“我们没有挑战者,如今,没 有人对仅有一个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及其领导地位提出疑 问。”--《华盛顿时报》1991年5月8日。 专栏作家查尔斯· 克劳萨莫:“冷战结实以后不久形成的世 界不是多极的,而是单极的,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庸置疑的 超级大国美国。```多极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出现,但是现在尚 未出现,今后几十年也不会出现。”---《外交季刊》1991年 春季号。
冷战后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及 其对外交战略调整
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上升还是下降? 内政方面的变化:经济安全第一? 外交战略的变化:哑铃战略还是反恐? 克林顿的政策:新经济? 布什的政策:单边主义?富人的奴隶? 新总统的政策?

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孤立主义传统---华盛顿---西部大开发 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门户开放政策---针对中国等地区和霸权 主义欧洲的新对抗手段;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开始争霸 全球主义---领导世界
美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全球主义独霸世界仍然是基本目标 有选择的干预政策(克林顿)仍然不能不 完成全球称霸目标 20年战略机遇期:美国、中国 怎样制约四大力量?传统地缘政治基本观点 哑铃战略(布热津斯基):北约战略新概

念(1999/4新干涉主义);日美防卫新指针 (1999周边事态法)

国际恐怖主义成为新注脚:要么支持、要么
反对
哑铃战略
四大潜在对手集中两端; 1999年北约战略新概念:各种各样人道主义 灾难(民族、宗教、边界、领土等原因所 致);扩大的基础和理由;联合国执行实施 力量缺失;一箭多雕(打压俄战略空间、推 行西方价值观念、严密控制新欧洲、保留驻 军、未来成为国际主导力量); 1999年日美防卫新指针:周边事态法、地区 安全、TMD计划、高清晰度卫星监视; 利用南亚冲突:三角格力

国防部长威廉· 配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军事与经 济强权,美国必须领导,必须为世界指出方向。”--《外交 事务》1996年6期。
美国的国际地位(下)
《21世纪不属于美国》 中、日、俄、法等国的基本观点 罗伯特· 吉尔平:霸权不可能长期存在, 美国的霸权仅仅在30年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克林顿 塞缪尔· 亨廷顿

美国综合国力(下)
相对优势被逐渐削弱:经济、军事、非传统安全、文化 冲突、欧元等新兴国际货币; 产业空心化明显:虚胖水分,GDP中有大量服务业,如 司法、治安、医疗类。 重创新不重生产、重利润不 重竞争、重物不重人。 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恶化;特里芬难题 经济增长缓慢; 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过度消费,储蓄下降; 财政状况恶化; 贫富差距大; 精神颓废、进取心不足。 多元格局制约美国; 国家利益的非国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