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201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

农业生态学考研大纲一、考试性质本考试大纲适用于农业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考试旨在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本考试的目标是评估考生对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考试将测试考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知识。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包括农业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理解,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4.农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将考察考生对农业生态系统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包括现代农业生态学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四、考试方式与时间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五、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40分)3.分析题(40分)4.论述题(20分)六、参考书目1.《农业生态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现代农业生态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赣南师范大学2016年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赣南师范大学2016年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2016年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学科简介本学科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发展态势良好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

形成了五个稳定的学术团队,分布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三个二级学科,为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近几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近45项。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达130余篇。

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

主编出版专著2部。

本学科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生物数学、数值计算、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机器学习、不确定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流行病动力系统和种群动力系统、最优化理论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数学物理反问题及矩阵广义逆特征求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我院,近几年,学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该学科拥有Matlab、Maple、Lingo、SAS、SPSS等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及其附属设施等硬件设备,中外文专业图书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百余种。

可为有志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部分研究生选择继续读博深造,大部分到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一部分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二、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1、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620:《数学分析》,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20:《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复试考试科目主要参考书《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主要参考书《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变函数》(第二版),程其骧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注:使用2015年考试大纲。

江西师大生态学大纲

江西师大生态学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731生态学适用专业: 071300生态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名词解释题(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简答题(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等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基础生态学学科中的相关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注重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态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明确:生态学的定义理解: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s 法则、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了解:生存因子的概念与生态因子的分类3.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理解:光的生理有效辐射与光的生理无效辐射、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及其生态学意义、BERGMAN规律;ALLEN规律、约旦规律、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了解:土壤因子的生态学意义、水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火的生态关系第三章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基本概念与数量特征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基本参数、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了解:种群数量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2.种群的增长理解: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的基本概念;种群的不同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及其各参数的含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了解: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寄生、共生等种间关系;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高斯假说;密度效应;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物种间竞争格局分析了解: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4.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理解:等位基因、纯合、杂合、基因型、表型、基因库、染色体突变、自然选择等基本概念、哈迪-温伯格定律与遗传漂变规律、种群两种生活史对策:R—K生存对策理论及其生物学意义了解:物种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5.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机制理解: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密度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6.应用种群生态学理解: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及种群管理的科学方法了解:野生生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恢复;有害生物的科学管理第四章群落生态学1. 生物群落的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了解:机体论学派与个体论学派对群落性质的不同观点2. 群落的种类组成理解: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多度、相对密度、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生物多样性、群落最小面积等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表达公式3.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解:生活型、生活型谱、层片、同资源种团、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等基本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交错区的基本特征;同资源种团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层片的基本特征、中度干扰假说了解: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岛屿化理论4. 生物群落的动态理解: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群落演替、演替系列、次生演替、气候顶极等概念、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单顶极群落学说与多顶极群落学说的区别、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与演替特征;顶级群落的主要特征、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5.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理解: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概念、植被型与植被型组的概念、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群系与群丛的概念了解: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群落的数量分类方法、排序的主要类型、群落分类和排序的区别6.生物群落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理解:陆地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植被的主要类型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考研真题918普通生物学

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考研真题918普通生物学
,
)
( × 分泌腺产生的 。
11、
12、 (
经系统 。( × ) 水螅的神经系统是一种链状神 经 系 统 ,也 有来 自内分 泌 腺 的 ? 自神 多来 素大 的激 物 动 无 脊椎
V )
)
13、
成 4个 单 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 高等植物在 形成胚囊 时 , 1个 ( ×) 3次 核裂而形成 8核 胚囊 。 连续 子 大孢 ,由 孢子 的大 倍体 一 胚 盘从母体 中吸 取营 养 。 器官 胎 的胚 生特殊 物产 14、 胎 生类 型 的动
(
×
)
15、
遗传 因子 的相互交换 交换 是指成对的染色单体之间
。( √
)

16、
⊥ —
个群落全 部个体所 带 的 的全 部 基 因 (包 括全 部等位 基 因 )的 总和 个 基 因库 。( ×
就是
17、
)

分 子进 化 中性 学 说认 为 生物 的进 化 主要 是 中性 突变在 自然 群体 中进
生态金 字塔 :把 生态 系统 中能量 、生 物 量 、生 物 体数 目沿着 营养水平
逐 级递减 的趋 势 画成底 层 宽 、上 层 窄 的锥 体 形 。
5、
遗传漂 变 :在 小 的种 群 中 ,基 因频 率可 因偶然 的机会 ,而 不是 由于选
择而 发 生变 化 。
6、
从脑和脊髓伸 出成对 神 经 ,即 脑神 经 和 脊神 经 ,组 成 了周 围神 经系统 。 生物 自身掌管 时问的钟 ,是 一 种 以生化 过程 为基础 的机制 。 将某特 定 的基 因 ,通 过载 体 或其他 手段 送 入 受体 细胞 ,使 它们在 受体
行 随机 的遗传漂变 的结果 。(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部分)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生态学部分)

《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总分为50分)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使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骆世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生态学》(2009年,第二版)编制而成,适用于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绪论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及趋势,2.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点,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2.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特点。

(二)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考试内容:1.环境和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种群的概念和结构,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种群的生态策略,3.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演替,协同进化,4.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流,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5.景观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考试要求:1.了解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生物的协同进化和景观的概念和功能,2.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相关概念,3.掌握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中的基本规律,种群的生态策略,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类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考试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2.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3.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结构类型,5.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含义,作物套作与轮作。

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农业的区位理论,2.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田、水体、养殖业、农林立体模式类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食物链的类型,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

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生物课程教学论》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生物课程教学论》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及参考书一、考试时间2小时二、考试题型选择题或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课程性质《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它是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操作的应用性理论科学。

课程旨在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生物学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升生物学教学技能,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教学研究方法。

该课程为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1.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阐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和目标。

3.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并能利用课程标准指导课程与教学相关决策。

4.概述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1.举例说明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

2.解释基础教育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3.结合基础教育中的科学内容主题,拟定指向科学本质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生物学核心素养1.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素养和生物学素养2.阐述生物学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基本组成要素3.能够解释生命观念在生物学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及教学实施要点4.说明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点和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5.解释科学探完在课堂实践中的基本特点。

6.说出生物学课堂上社会责任的适合主题和教学途径。

第四章生物学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理论1.简述“学习”一词的含义。

2.概述教育心理学上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上的含义。

3.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简述概念转变的条件及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教学原则。

5.简述学习科学领域有关儿童科学学习的相关研究,及其对生物学教育的启示。

第五章生物学课堂常用的教学策略1.简述讲授——演示策略的特点并概述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2.简述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3.简述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

4.简述概念图在改进生物学教学方面的作用。

赣南师范大学2016农业工程专业简介、考试科目参考书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赣南师范大学2016农业工程专业简介、考试科目参考书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简介农业工程硕士点依托赣南师范学院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该学位点由脐橙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学院共同建设。

本硕士点设置了园艺工程与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生态修复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和农业工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四个招生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包括20余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从事农业工程化科技研发和成果工程化应用的科技人员75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博士32人。

博士教师毕业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缘结构合理。

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本硕士点导师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持“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熟脐橙果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西九连山潜叶昆虫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与植物优势度和植物谱系的关系”、“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水体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影响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0余项课题,获各类科研经费近500万元。

拥有众多国家自然基金和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在研项目,经费充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大量参与科研和实践应用的机会;学位点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脐橙工程化技术研发的国家级平台,在国内果蔬工程化技术研究中享有盛誉,有分析测试中心、各专业实验室面积近10000m2,中试基地250亩,示范推广中心10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各种仪器总价值5000余万元,为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提供完善的研发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江西省级科研平台也在此落地开花,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工程学位点建设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201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

生物对环境形成的适应与生态型、生态位概念。

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种群
种群概念。

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

种群生命表,生命曲线,种群增长型,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

群落演替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型
生物多样性定义,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群落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关系。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重点了解农业生产中立体种植、立体种养模式,掌握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与农业生产、环保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景观多样性含义,边缘效应与生态学错带形成类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子。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概念。

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

农林立体模式。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含义、类型。

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重点掌握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与次级生产力的途径,掌握利用能流图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程。

第一节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能量概念、来源。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第二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生产力估算。

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

第三节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概念,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制约次级生产力的因子与提高途径。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辅助能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

能量十分之一定律。

能流图与能值分析。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重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与几种重要物质
循环,掌握农业生产中主要污染源的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循环类型。

第二节水循环
水循环特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第三节碳循环
碳循环与全球性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氮循环
生物固氮含义。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与平衡。

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了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农业资源分类及特点,理解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替代,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增值。

第二节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重点掌握信息流、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种调控机制。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资金流基本构成及与能物流关系。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两种调控机制。

第七章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
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理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了解的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农业的含义。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由来、发展前景。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与广泛采用的技术体系等。

第三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的思想由来。

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各种思想。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
农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设计采用:1、线性规划法;
2、系统动力学方法。

标准批准:制定:李兴涛编写时间:20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