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生物的遗传 第一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检测与评估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2023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2023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遗传的特性 C.变异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
20
2、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 ( C )
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 B、“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C、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1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亲代传给子代的是
( B)
A、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所含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B、不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所含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C、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也是遗传物质 D、染色体就是 DNA
25
7、克隆牛时,选用甲牛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选用
乙牛(雄性)的耳缘细胞培养,取出细胞核植入甲牛
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到丙牛的子宫中,出生的克隆
牛将( B )
A.肯定是雌性
B.肯定是雄性
C.可能是中性 D.无法确定
26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_遗__传___ 。 2、伞藻嫁接实验表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中, 即细胞核是 遗传 的控制中心。 3、染色体是分裂期细胞内被 碱性染料 染成深色的物质。 4、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含 有 数目相同 且 形态相似 的染色体。 5、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 和 DNA 。 DNA是的 脱氧核糖核酸 简称。 6、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特点是: 由 两条 长链盘旋而成的 规则的双螺旋 结构。 7、 基因 是 DNA 上与 遗传 相关的片段。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伞藻的嫁接实验
伞藻的核移植实验


B



A
伞形帽
B
扫帚形帽
去核
A
伞帽形状是由含_有__细__胞__核__的__假_控根制的。伞帽形状是由__细__胞__核__控制的。 控制伞帽形状的遗传物质位于细__胞__核__内,细__胞__核_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一)遗传现象1.(2019·龙东、鸡西)下列属于遗传现象的是()A.柿树上的果实有大有小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豌豆植株有高有矮D.菊花有白色和黄色(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2.(2019·辽宁辽阳)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3.(2019·湖南湘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生物现象,主要取决于细胞结构中的()A.细胞壁B.细胞质C.细胞核D.叶绿体4.(2019·德州)2018年10月17日河南商丘一工厂发生火灾,现场作业的11名工作人员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事后认领遇难者尸体过程中,用到了DNA鉴定。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一结构中?()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5.(2019·四川广安)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若将一个变形虫切割成甲、乙两部分(如图),能继续发育并繁殖后代的是()A.乙 B.甲 C.甲和乙 D.甲和乙均不能6.(2019·浙江湖州)伞藻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长2~5厘米,有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等结构,可分为“帽”“柄”和“足”三部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伞藻能长到2~5厘米,离不开细胞壁的支持作用B.伞藻的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C.伞藻的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伞藻的“帽”“柄”和“足”是细胞分化的结果7.(2019·湖南岳阳)图一为桃树枝条嫁接,图二为单细胞植物嫁接。

A、B是同种植物的两个品种,其结构都包括伞帽、伞柄、假根三部分,细胞核位于假根内。

A、B形态上的区别在于伞帽不同,去掉伞帽都能再生。

C为A、B嫁接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1)图一嫁接时,确保成活的关键是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

成活后,新长出的枝条与(填“接穗”或“砧木”)性状一致。

(2)图二中的C若嫁接成功,将第一次长出的伞帽剪去后再生出的伞帽与(填“A”或“B”)一致,原因是。

专题四 第1讲

专题四  第1讲

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1.判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归属: ①发生在核糖体中 ③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⑤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⑦酶和ATP ⑨发生G-C互补配对 ②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④以mRNA为模板 ⑥以20种氨基酸为原料 ⑧产物为RNA ⑩发生A-U互补配对
②⑤⑦⑨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1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规则的双 螺旋结构
半保留 复制
具有遗传效应 的DNA片段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代谢过程 构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
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如图1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的部分图解:
该实验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A+ G = ɑ, 则在互补链中 T+ C A+ G 1 A+ G = ,而在整个DNA分子中 = 1。 T+ C ɑ T+ C A + T ③规律三:若在一条链中 = m, 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 G+ C A+ T 中 = m。 G+ C
②规律二:若在DNA一条链中
④规律四:某碱基在DNA中所占比例等于它在每条链中所占比
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离心得到的是脱氧核苷酸长链,Z层
含有2条含14N的链,W层含有14条含15N的链,W层中含15N标记胞 嘧啶数为3 000×15%×7=3 150个;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 为14∶2即7∶1。
【总结提升】与碱基互补配对或DNA复制相关的计算方法
(1)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计算。 ①规律一:双链DNA中,A+G=T+C=A+C=T+G=总碱基的一半。

【八上济南版生物】第四章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八上济南版生物】第四章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案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基础知识全解】知识点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生物的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可以传递遗传信息,使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1、遗传:生物学上把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如母亲有耳垂,儿子也有耳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现象。

2、伞藻的嫁接实验温馨提示:伞藻的假根部分含有细胞核,伞帽的形状、颜色与假根内的细胞核有关。

控制遗传现象的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1、如图,在两种不同的伞藻移接的实验过程图中“?”处正确的结构图是()A. B. C. D.知识点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染色体概念:细胞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特点: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形态相似;正常情况下,不同种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形态有所不同。

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温馨提示:(1)由于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细胞核,所以其染色体的数量为零。

(2)观察染色体时要选正在分裂的细胞,因为细胞在分裂时染色质才聚集成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便于观察。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绝大多数生物的体内有DNA,这些生物的遗传信息是由DNA承载的,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研究发现,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内,进入细菌细胞的只是DNA,但是在细菌中却产生许多完整的噬菌体,这个实验充分说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

3、基因(1)概念:DNA上许多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我们把这些片段叫做基因。

高考生物二轮、三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第一讲

高考生物二轮、三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第一讲

链接提升 1.在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失活,而 DNA 因加热碱基对之间氢链断裂而解旋,而当温度降 低时,又形成氢键而恢复活性。 2.作为遗传物质必备的条件 (1)能复制,使前后代具有连续性。 (2)能控制性状和代谢过程。 (3)具有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能。 (4)结构稳定,但又能发生突变。
解旋 _________→ 合成 →复旋;复制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 半保留复制 ___________________。
4.DNA 分子的复制条件:模板( 两 条脱氧核苷酸链)、原料 ( 4 种脱氧核苷酸)、能量、酶等。 5. 染色体 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 线粒体和叶绿体 中也 有基因分布。
回归命题本源
1.DNA 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是 遗传信息 ,决定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 2.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两条链 反向 平行。(2) 脱氧核糖 和 即 A 与 T,G 与 C。 3.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过程:
磷酸 交替连接 构成基本骨架。(3)两链上的碱基以 氢键 连接形成 碱基对,
变式训练 1
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 DNA 作为模板, 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 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 D.若用 32P 对噬菌体双链 DNA 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 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 n 次,则含 32P 的 DNA 应占子代 DNA 总数的 1/2n-1
链接提升 1.RNA、DNA 链的判定 (1)若有 U 无 T,则该核酸为 RNA。 (2)若有 T 无 U,且 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 双链 DNA。 (3)若有 T 无 U,且 A≠T、G≠C,则该核酸为单链 DNA。 2.DNA 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 某 DNA 分子中含某碱基 a 个,(1)复制 n 次需要含该 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 a(2n-1);(2)第 n 次复制,需 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 a·n-1。 2

2023年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同步测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2023年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同步测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男孩,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A. 来自父亲B. 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C. 来自母亲D. 有1/4可能来自母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色盲致病基因用b表示,色觉正常基因用B表示,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色盲的孩子,则妻子的基因为XBXb,丈夫的基因为XBY,其遗传图解如图:.从遗传图解看出,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男孩,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

选择题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性状,下列能够确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杂交组合是()A、高茎x矮茎→全部为高茎B、高茎x高茎→全部为高茎C、矮茎x高茎→高茎和矮茎各半D、矮茎x矮茎→全部为矮茎【答案】A【解析】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在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解:A、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都表现为高茎,矮茎性状没有出现,说明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如用D表示控制高茎的基因,用d表示控制矮茎的基因,则通过这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可以看出隐性性状在子一代的自交中又会出现,如上图所示:故符合题意.B、高茎豌豆与高茎豌豆杂交,后代全都是高茎的,这不能确定高茎性状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故不符合题意.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中既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据此不能确定哪个性状是显性的,哪个性状是隐性的,故不符合题意.D、矮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全部是矮茎的,据此不能确定矮茎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选择题某生物一个体细胞中含有X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A. X→X→XB. X→2X→2XC. X→2X→XD. 2X→2X→X【答案】C【解析】试题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故染色体的变化应该是:X→2X→X.故选:C.选择题用基因组成是BB的水蜜桃枝条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bb的水蜜桃砧木上,所结水蜜桃果肉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 BBB. BbC. bbD. BB 和bb【答案】A【解析】试题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不会出现性状的变异,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砧木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用基因组成是BB的水蜜桃枝条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bb的水蜜桃砧木上”,嫁接成活后所结水蜜桃果肉细胞的基因组成应该是与接穗相同,仍然是BB.故选:A选择题一对白羊的后代有1只白羊和2只黑羊,对此推断正确的是(基因用R、r表示)A. 这一对白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RR、RrB. 这一对白羊再生出黑羊的可能性是25%C. 黑色是显性性状D. 白色是隐性性状【答案】B【解析】一对白羊的后代有1只白羊和2只黑羊,表明白色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基因用R、r表示,则白色的基因型是RR或Rr,黑色的基因型是rr。

下04、遗传的物质基础

下04、遗传的物质基础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位置关系: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DNA是染色 体的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
数量关系: 细胞核内有多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通常有一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遗传信息库
遗传物质的载体


主要的遗传物质


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思考: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什
么特点?
生殖细胞,染色体成单存在
果蝇归的4纳对染:色体
豌豆体细胞内 玉米体细胞内
体细胞中体,细染有胞色7对,体染染色成体色对体存有成在10对对染存色在体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雌蝗虫体细胞内
有12对染色体
资料分析 三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资料分析 四
蛋白质
DNA
DNA分子
DNA 由彼此平行 的两条链组 成
DNA分子模型 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讨论: DNA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 色 体
遗传物质 的载体
DNA ——主要的遗传物质
(双螺旋结构)
蛋白质
讨论题 4
染色体,DNA 细胞核三者 关系图解

DNA 色 体
细胞核
单眼 黑眼
控制生物性状
包基 含因
遗 传 信 息 的 DNA 片 段
观察与思考
如果用一根丝线来 代表DNA分子,在 丝线上用红、橙、 黄、绿、蓝等颜色 涂在不同的区段 上。这些不同颜色 的区段表示什么?
不同颜色的区段表 示控制不同性状的 基因。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 间的位置关系
细 胞 核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科:生物教学内容:遗传和变异课后习题解答与提示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复习题】(课本第6页) 一、填充题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噬菌体侵染细菌 2.DNA 、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二、判断题 1.× 2.× 三、简答题答案: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 与蛋白质等分开,并且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 的作用;要实现这一设计思路,应具备的技术手段关键是细菌的培养技术和DNA 与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是: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实验九讨论题】(课本第6页)1.答案: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血细胞,而沉于试管底部的鸡血细胞的细胞核才有DNA ,所以提取鸡血细胞中的DNA 时,要除去血液中的上清液。

2.答案:步骤1和步骤3两次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步骤1中向鸡血细胞溶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浓度低于血细胞内细胞液浓度的溶液,这样,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水分子会大量渗入血细胞中,使血细胞胀破而得到DNA 。

而步骤3中加入蒸馏水是为了使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达到DNA 溶解度最低时的NaCl 浓度(0.14 mol/L ),这样,由于氯化钠浓度的下降,DNA 的溶解度不断减小,DNA 分子就可从氯化钠溶液中析出,从而得到实验所需的DNA 。

3.答案:DNA 的直径约为2nm (m 101nm 9-=),而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是肉眼可见的(约0.1~1mm )(因DNA 分子表面还有大量的杂质),其直径比DNA 的直径大得多,故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的粗细并不表示一个DNA 分子直径的大小。

【旁栏思考题】(课本第2、4页)1.提示: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新陈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生物的遗传
第一讲 遗传的物质基础
1. D 解析 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

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使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这属于基因重组。

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由于S型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2. C 解析 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A—BU、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G—C碱基对,再根据其他碱基的排列顺序可以推知,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C,即胞嘧啶。

3. A 解析 通过分析“以乙链为模板转录致病因子”可知,该药物与致病因子结合,即与乙链的mRNA的结合,干扰mRNA的表达,从而阻止该致病因子的表达过程,因此该药物的序列为A项所述。

4. A 解析 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有部分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与细菌分开。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5.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核糖体由a、b两部分组成,肽链合成前后两部分是分开的。

c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mRNA,从图中可以看出,越向右肽链长度增加,因此核糖体沿着mRNA向右移动。

d为多聚核糖体,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合成的e为多肽链,需要经过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有完全功能的蛋白质。

6. B 解析 任何细胞生命活动都需要ATP供能,所以1~6个细胞中都能合成ATP水解酶,应该对应基因为2。

功能越相似的细胞,含有的蛋白质种类越相似,表达的基因越相似,所以b、e细胞的功能最为相似。

4种脱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不同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

分析图中,a~g细胞来自于同一生物体,所以细胞内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7. D 解析 环状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每个脱氧核糖都有两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

DNA分子以2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1链的3'端开始延伸子链,外链充当1链延伸时的引物,这一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

断开后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

DNA分子含腺嘌呤300个,所以胸腺嘧啶也为300个,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均为700个,在第三次复制过程中,DNA分子数由4个增加到8个,即第三次新合成4个DNA,故共需鸟嘌呤700个×4=2 800个。

8. D 解析 图中①过程是转录,发生在分裂间期或不分裂的细胞,该过程需要RNA 聚合酶催化。

②过程是RNA的加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需要RNA酶的催化作用。

③过程是翻译,因为合成的是促甲状腺激素,故在垂体细胞中进行。

④过程是肽链的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需要消耗ATP。

9. ABC 解析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分裂,故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现象。

通过对细胞中不含单体时的染色体计数,能推测DNA复制的次数,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复制时染色体只有1条链含有标记,第二次复制后就有部分不含有标记了,如果含标记的是N,N/染色体总数=X,复制次数应是
1/2n=X,n是复制次数。

通过检测细胞中DNA链上3H标记情况,可以推测DNA的复制方式,如果复制多次后仍是部分DNA的两条链都含标记说明是全保留复制,如果只有1条链有标记说明是半保留复制。

细胞中DNA第二次复制完成时,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带有3H标记。

10. BC 解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和RNA,其能够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遵循中心法则。

DNA能够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进一步通过翻译完成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NA病毒中只有DNA,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DNA复制、转录、翻译,故其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11. (1) A—T(和T—A) (2) 转录 启动子 核糖与磷酸 磷酸二酯键 (3) 原有终止密码变为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 (4) 正反馈(或反馈) (5) 抑癌(或程序性死亡或凋亡)
解析 (1) 在RNA中没有T。

(2) 由图可知,C为转录,D为翻译。

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

(3) Z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是P21蛋白的1.25倍,故在翻译
Z蛋白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已变成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

(4) 内源saRNA能增强该基因的表达,是该基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促进该基因的表达,是正反馈调节。

(5) 抗肿瘤需要激发的基因是抑癌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