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三
语文诗歌鉴赏——整理版(3)

分析全诗情感
•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 说出理由。 •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
2.诗人自身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几 种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 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 格。
提问方式 分析人物形象
• 一般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题步骤:1、人物特点+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
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身份如:英雄、游子、思 妇、隐者等)【总】 2、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表 达技巧)【分】3.情感、作用。 【总】 •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 )等句子塑造了一个( )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方法点拨:1.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1年高三语文二模解析版汇编之诗歌鉴赏(学生版)

C. “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
D. 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14. 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 一项是( )。
A. 叠B. 隐C. 画D. 藏
15. 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
(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闉③。
【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③城闉: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
13. 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3. 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 苏幕遮B. 水龙吟C. 雨霖铃D. 锦堂春
14. 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 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 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 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15. 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14. 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 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 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 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5. 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三)(8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4、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一些常用表现手法
1、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的判词)“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 晴,内含感情的“情 ”。
9、设问与反问
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 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 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 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 让读者去想像。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2024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诗歌鉴赏《宿千岁庵听泉》卷三含答案

2024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诗歌鉴赏《宿千岁庵听泉》卷三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16.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
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15.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
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D项错误。
故选D。
16.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
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
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古典诗歌鉴赏·《诗经》三首

第一章 第二章
同袍 同泽
同仇 偕作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第三章 同裳 偕行
共赴国难
2的、思《想无重 情情衣章 感感》叠 递的诗句 增表最, ,一达爱鲜反 诗曲其明国复意了威的咏递主什武语唱进义么雄言军样特壮的歌色的作是用什?么?它对诗歌
怀同仇敌忾之正气 3、从《无衣》中有我众们志可成以城看之到军春威秋战国时期秦国军 队什么样的精神具面共貌赴?国难之决心
汗青:言书稿史册
鹤归:意旧地重游
结草:喻死后报恩
结缨:喻慷慨赴死
金兰:言结拜至交
锦书:指往来情书
黍离:发国破家亡之悲 罗雀:喻门庭之冷落
梦笔:言才思大进
桑海:喻世事变迁
桑榆:喻人到晚年
折桂:喻中举高升
杜鹃(子规):喻啼血悲歌之痛
精选课件
二、缘境明意
触境 交代特定 的空间与
时间
拓境 借景物人等 意象构筑画 面形成艺术
第一章 如约而待
2的、手《第第法静二三有女章 章什》么在样相 离表的见别现表手赠定达法物情效静上果的女?突出完生特整动点的的是故人什事物么情形?象节这样
姝 俟活城泼隅抒俏情皮主,纯人情公搔含首蓄踟蹰
静女 贻
娈 归
彤管憨“厚我钟”情 悦怿女美 美人之贻
荑
洵美且异
3、《静女》生在动你形面象前的展细示节了描两写个什么样的青年人 的形象? 托物言情的心理描写
显爱国主义之情怀
精选课件
感 受 欣 赏
《邶风·静女》 朗诵欣赏
精选课件
思考 领悟
1、《静女》与《氓》在题材、体裁、 结构上有何异同? 2、《静女》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 点是什么?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 3、《静女》表现了春秋时期对男女 爱情的什么样的追求?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2:诗歌鉴赏(三)(含答案)

专项训练二十二诗歌鉴赏(三)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闻觱篥杜甫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3、抒写家中思妇的孤寂
惆怅。4、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
达对战争的厌恶。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
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楚”,生活安定,每到元宵,都是精心打扮,极态尽妍,游性酣浓;而
“如今憔悴,风鬟雪鬓”,又从忆昔,转为伤今,面对他人的快乐,自 己黯然神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种深沉的国破家亡
的孤寂、哀痛之感油然而生。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花等.)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
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
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
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
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3、抒发长期客居在外、或被贬赴任途中、不得重
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
之情。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亲人、渴望团圆之情。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 “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
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答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
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本小题2分:没有举出边塞地
名(至少一个)扣1分;仅引用原诗句不得分。
答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
候酷寒,怨景色单调。本小题4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3 点得4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点:时间长、调动频(练 兵忙)、气候恶劣、景色单调,1点1分,3点4分)
这首词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今昔元宵佳节的不同境况,请结 合具体语句,说说隐含其中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但此词并非刻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
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境的对比,来抒发深沉 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 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香车宝马”等都是极力 渲染今年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然而作者的心情却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飘泊,潦倒落拓,寓居他乡,只得“谢他酒朋诗 侣”;整个上片都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情境,“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一、诗歌分类
1、按体裁(形式)分:
四言诗 五七言诗 古体诗 骚体诗 乐府诗 其他诗歌 律诗 近体诗(格律诗、 今体诗)
绝句
古 代 诗 歌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2、按题材分:
1、山水田园诗 2、边塞征战诗 3、咏物抒怀诗
4、咏史怀古诗 5、赠友送别诗 6、羁旅思乡诗
7、建功报国诗 8、闲适隐逸诗 9、即事抒怀诗
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 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 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 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
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 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 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
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
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②“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答:①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
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
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
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②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 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5、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
“劳歌”等词语;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
是心理刻画,或情景交融,又或以景衬情。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
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
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 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 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 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 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 禹。
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
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
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
贴切。
4、【“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1、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 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写作内容: 2、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 3、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 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3、【“咏物抒怀诗”的特点与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
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 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 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
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 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 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7、【“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
“建功报国诗” 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
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
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
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
【参考答案】
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 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②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 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6、【羁旅思乡诗的特征】
羁旅诗内容大致有四类:
1、叙写羁旅之苦,行役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 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 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
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
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
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
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