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7-王泛森-如果让我重新读一次研究生
校园话剧剧本《不屈的生命》

校园话剧剧本《不屈的生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校园话剧剧本《不屈的生命》,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话剧剧本栏目!校园话剧剧本:《不屈的生命》(七人校园话剧剧本)人物:主角——艾新女配A——陈思园女配B——许颜女配C——瑶瑶女配其他——小月等男配A——江俊男配B——郭子等场景:大学画室,美术课下课之后(考虑教室照片背景)开幕布景:艾新上,坐在画板前静静地作画。
开场:江俊、瑶瑶、小月、郭子(等)上小月:可算是下课了,画了一整个上午,我的手都快断了!郭子(伸手、笑):我给你揉揉?小月:啐!谁稀罕你那鸡爪~!江俊:嘿嘿,原来郭子你的魔爪,也有蔫了的时候!郭子(走向瑶瑶):谁说的谁说的,来瑶瑶!给哥哥笑一个!江俊(扯住郭子的身子,笑):你小子,胆子不小~郭子(一摊手,从江俊的臂弯里伸脸过去对着瑶瑶):他不让啊!那要不……哥哥给你笑一个?瑶瑶(笑):你倒反过来拖我下水了……咦,那不是艾新嘛。
小月:艾新~!艾新(回头):你们可真热闹,老远就听见你们的声儿啦。
瑶瑶(努嘴):还不是那对欢喜冤家。
小月:我们怎么了!比不得某人和江俊啊,都老夫老妻了~瑶瑶(打小月的头):乱说,我们没什么。
小月:哎呀,还杀人灭口!艾新摇摇头瑶瑶:艾新,都画了一早上了,你还打算继续啊。
艾新:是啊,还是觉得有些手生。
小月:不愧是艾新啊,就是精益求精,我还记得你那幅不屈的生命,那可真是……哎对了,那幅画一定得了一等奖吧!艾新:没听说什么消息。
小月:这样……郭子:无聊死了无聊死了,哎,我说,昨天我刚刚学了一个游戏,我们五个人一起玩怎么样!江俊:你又有什么馊主意了。
郭子:哪能啊,我对这些玩意,那可谓是问泉哪的清如许,学无止尽苦作舟啊!小月:唉……郭子(摸头):呵呵,你们也知道我背不来这些嘛,我就说这游戏哈,就叫做国王说,抽出一个国王,其他人定个数字,国王抽到谁,那个人就必须按国王说的去做一件事,懂了吗?江俊:那么简短的东西,我没兴趣。
第二届军校大学生演讲比赛

军事科学院:尚伟《女儿,别怪我》今年元旦那天,我拨通了南京的电话,想给五岁的女儿送一份新年的祝福,可电话里却传来她轻轻的哭泣声。
我喊着她的名字,她却没有回答。
我的呼唤,也渐渐变成了无言。
我们就这样沉默着,在沉默中传递着彼此的思念,从南京到北京,从北京到南京。
女儿叫思思,生于1994年10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可五年多来,她却很少能沐浴到母爱的阳光。
由于我和她爸爸一直忙于考学和上学,思思一直住在奶奶家。
幸好相距得不是很远,我们基本上能每周团聚一次。
我原以为思思已经习惯了分别,能很快适应我的远行,但是,我错了。
来北京上学后,思思常常沉浸在思念中。
以前,我们曾多次对思思许下"明明就接你回家"的诺言,但是年复一年,这个诺言却一直没有实现。
思思好不容易盼望到爸爸读完硕士、博士,可是爸爸却比他上学时还要忙;于是思思又盼望妈妈硕士毕业,可现在妈妈不仅回不来,而求还要去北京读博士。
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她的世界里,爸爸妈妈总是离得这么远,不能去幼儿园接她放学,不能带她去学琴或学跳舞……可是,作为一名军人,职业和使命注定了我不能不远行,不能不牺牲。
现在,我还无法让女儿懂得,我们研究生队十多年来发表得50多个奖项中,凝聚着我们多少汗水,多少智慧,诉说着我们怎样的忠诚,怎样的无悔,但我相信,将来,有一天,女儿一定会有我这样的妈妈而骄傲,而自豪。
现在,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对她说:"女儿,别怪我。
你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同样都是女儿,我们都属于可爱的中国."南京政治学院:王毅《英雄的坐标》七年前,当徐洪刚的名字从巴山蜀地传遍中华大地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我也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渴望能走进英雄,去探寻英雄的内心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假如我也面对四名手持凶器、穷凶极恶的歹徒,我能像徐洪刚那样挺身而出吗?没想到这里,心头就涌起对英雄无限的敬意。
说起来真是幸运得很。
去年夏天,我和徐洪刚一起走进了南京政治学院。
星空日记微电影

《星空日记》观后感在跟车协的团课中,看到这个北大的立志微电影,有好多的感慨。
《星空日记》讲的是一个乡下孩子,从小有一个摘星星的梦想,但却一直被人嘲笑,在现实和梦想中徘徊。
在北大的四年里,他学习了经济学,天文学,俩个完全不同的学系,代表着他的现实和梦想。
纠结徘徊中他渐渐长大,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渐渐一点一点的糅合这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整个微电影中,现实,梦想,爱情,亲情交替,一点一点阐释了北大精神,微电影开头,主人公说自己来北大之前已经成功忘掉自己的梦想,可是果真如此吗?那一段孩童声音的梦想“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
”虽然听上去很幼稚,也有一点点可笑。
可是这却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梦想,一个很朴素却又很伟大的梦想。
可是,毕竟这只能说是一个梦想。
在那个乡下的环境里,没有人会把天文当做是一个职业,更多的只是当成一种笑话。
所以,主人公一直被嘲笑着,而这在父亲知道他要上天文学时体现的一清二楚。
摔书本,摔笔,生气,这也许就是主人公的可悲之处。
十八岁,母亲去世,家里欠债,大学志愿改报经济专业。
那是,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很伤心。
我想,这眼泪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他对母亲的不舍和思念,还有他对梦想的放弃,对现实的屈服。
大学第一年,报到,主人公想,从那时起,不会再让人笑我,北大将是他新的起点。
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做成一张全是对勾的表格,可是在那一张满满对勾的表格后面,我想隐藏的确实一颗空虚全是叉的表格吧。
因为那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样去定义一个人?是他所处的位置?不是!是他前进的方向。
可是方向到底是什么?在北大那个有无数可以随时进去的课堂里,他再一次迷惑了。
“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天文学是我穿不起的品牌”很形象的比喻,却能很好的阐明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梦想真的如此遥不可及吗?王老师和他的第一次谈话中,王老师赞赏了他的梦想。
可是在对于这个梦想被人笑话而放弃的现实,王老师的解释就是,大笑,然后,突然停下。
17岁少年考上研究生 小光辉介绍考研经验

17岁少年考上研究生小光辉介绍考研经验四年前以不到14岁的小小年纪考上中国地质大学的安徽少年王光辉,今年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考研并非心中梦想大三时小光辉曾一度希望大学毕业后就走上社会,到一家IT公司应聘,本来公司的人事主管觉得他知识结构和能力条件不错,要录用他,但老总一看见他就说,太小了,回学校读书去吧!因为应聘时总是遇到这样的答复,没办法,小光辉只好定下心来考研究生了。
小光辉苦笑着说,硕士毕业后可能不想再读博士了,然而担心的是,到时候硕士毕业了也依然是不满20岁的年纪,如果用人单位还是说我太小而不予录用,那我就只好继续呆在学校里读书了。
生活自理不让母亲陪读“许多人认为少年大学生会怎么样怎么样,可我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我和他们一样拥有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小光辉说到这里显得很自豪。
他说他喜欢地大,在地大的四年中,老师和同学给了他阳光般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他很开心。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爱我的姐姐。
”小光辉说起父母亲和姐姐,总是显得很动情。
他说,他每年的费用,包括学费在内,一共是15000元左右,是父母和姐姐一直在支持他,“上研究生后每年光学费就是9000元,花费更多。
”小光辉说,四年前刚到地大念书的时候,母亲曾经希望能够在学校周围租间房子住下来好照顾他,但他没有让母亲这么做。
公布电邮帮助“同道人”记者问小光辉你算不算天才少年时,小光辉说:“我和同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说天才,只能说在某些方面还算过得去。
”他说他语文、英语很糟糕,但数学物理比较好,比大哥哥大姐姐还要强些。
小光辉虽然年纪小,但是有着很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还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同学们都说我过于热心了,呵呵。
”他说,“在考研上我还算有些经验,我愿意在北京晚报上公布我的电子信箱:wangguanghui0927@,考研有问题,可以通过发邮件和我联系。
”小光辉显得很热情。
(作者:韦国华)。
王泛森演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王汎森演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王汎森演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台湾云林人。
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现任副院长。
王汎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多年前,几位关心高中生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育的朋友,发起了一个演讲会,请人来讲中西经典,我也应邀作了演说。
在那次演讲中,我首先提到林肯。
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浅,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讲却极为动人,我个人认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资源是不断地精读包括《圣经》在内的经典。
这些经典深入他的精神层次,除了源源不断地提供许多精彩的养分之外,也形成了一个规模、一个框架、一种内在的雄浑的气氛与节奏,再加上林肯在适当的时候套引经典,使得他的演讲及文字非常动人。
上个世纪芝加哥大学阿德勒教授提倡阅读伟大作品,这件事今天看来已经相当老旧,但是它的意义却从未褪色。
我个人深知讨论经典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么可以成为经典以及如何阅读经典,便可以从无数方面去谈。
这里则只想试着回应一种质疑。
2001年,当我在台湾国科会人文处为了推动“经典译注计划”而举办一系列“西洋经典与现代人生”的讲座时,因为报纸副刊的报道,曾经引起一些注意。
有一位听众打电话到人文处:“都是一些过了时的书,何必这样大张旗鼓?”这个质问促使我们思考:何谓经典?经典是不是一部没有错误、尚未过时的书?一部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许多原因:它的历史影响巨大、它的内容历久弥新,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及普遍的问题,它的词采闪亮惊人,它的思路细密曲折,它的架构雄浑庞大等,不一而足。
可是不容否认的,经典中的一部分内容,经过时代的淘洗,用现代人眼光看来已经错误或过时,为什么人们仍然需要读它?再者,经典是不动的,它如何与人类无限多样的存在境遇,以及人类所关心的翻新出奇的问题发生关联? 正如同一个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处,那么一本书的内容怎么可能既是古代的、又永远是当代的?“同时代感”一定是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相似感”吗? 三十多年前,我曾似通不通地读了神学家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系统神学》,觉得他很想解答这个问题。
电影《青春派》观后感(3篇)

电影《青春派》观后感(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电影《青春派》观后感(3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这次本店铺为您带来了电影《青春派》观后感(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读后感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读后感读《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有感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地读了季老先生关于大学生活的一篇文章: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很好奇,心想着季老这样的人物,大学里还有什么遗憾不成?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通读了整篇文章,季老说“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这个伪命题,他曾反复思考过很多年,曾一度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二是仍然要上,而且还要“重操旧业”,仍做一个梵学学者。
虽然这个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似乎也无补于国计民生。
最终,季老还是选择了后者,学仍然要上,书依然要念,路依旧要走。
确定了要再上大学这个选择后,季老回顾了他大学时代令他收获最大的两件事:一是在准备论文时,季老用了三年的时间翻书读报,整理资料。
为了不让自己的“辛苦”被辜负,季老费了很长时间在论文前加写了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既体现了文采又说出了辛劳,一举两得。
可是在杳无信讯的几日之后,教授找到季老,对他说“这篇导言统统都不要,全是些华而不实的空话,别人要是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
”季老当场觉如晴天霹雳,打的他说不上话来。
可在反省后却深觉教授这一棍打得好,一生受用。
二是论文完成之后,学位也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包括引用的书报、杂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这让当时的季老内心烦腻,三年摘录的资料不是三个月,哪里那么好找,却也只能耐着性子、硬着头皮,一本一本借,一本一本查,一个字一个字审核。
后来季老发现,德国(国内大学毕业之后季老去德国深造,上文所讲两件事都发生在季老德国学习时期)就是有这样的传统,一本书要一个研究室的人来校样以保证不出错,真是“愚”之致也啊!文章的最后季老说,若有年轻人问他有什么话对他们讲,他就说这两点。
读完文章之后我有一瞬间缓不过神来,脑子里许多念头飞过。
文章中季老虽只说了两件事,可却藏着千千万万件事的影子。
季老思考要不要再上一次大学,就像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思索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是最捷径,是否性价比最高,是否最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对自己最大裨益......很多人常常会后悔,特别是在受到挫折,处于逆境时,他们总觉着当初若是弃A选B结局定能大相径庭,指不定自己“咸鱼翻身”!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选择而是态度。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季羡林:假假设我再上一次大学季羡林:假假设我再上一次大学假假设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常识越多越对抗,我真实心有余悸。
一个是依然要上,并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
后一个主见终究占了优势,一向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
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路途,对己,对人,都还有点优点罢了。
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几乎像天书,如同无补于国计民生。
可是世界上全部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释教经典的研讨,并且取得了光芒的成果。
这一套偏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如同有某种联络。
其间音讯耐人寻味。
咱们不是提出了宏扬祖国优异文明,发扬爱国主义吗?这一套天书确实能同这两句标语挂上钩。
我举一个详细的比方。
日本梵文研讨的权威中村元博士在给我的散文集日译著《我国常识人の精力史》写的序中提到,我国的南亚研讨原来是适当落后的。
可是近几年来,突然呈现了一批中年专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著作,让日本学者有趁火打劫之感。
这是几句十分有意思的话。
实际上,我国梵学学者同日本同行们的联系是十分友爱的。
咱们一没有攻,二没有争,仅仅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
有了一点成果,日本学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觉得曩昔对我国南亚研讨的点评过期了。
我觉得,这里边既包含着宏扬,也包含着发扬。
怎样能说,咱们这一套无补于国计民生呢?话说远了,仍是回来谈咱们的此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拟长的:在我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取得学位。
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便是在国外学到的。
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爱好,但苦无时机。
到了哥廷根大学,总算找到了时机,我几乎如虎添翼,到现在现已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
假设马克思不急于呼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假设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成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
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作业是我一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自己有兴趣及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
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
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
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
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
”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
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
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
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
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我常说英文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 是寻找,而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
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
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成为一体的。
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
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
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
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
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
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
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学位论文),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
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
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结构严谨、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
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全力以赴去尝试。
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求完美。
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