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系统学概述 剧飒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我猛然推开窗户,心儿扑扑直跳就像打鼓, 一只神圣往昔的健壮乌鸦慢慢走进我房间; 它既没向我致意问候;也没有片刻的停留; 而以绅士淑女的风度,栖在我房门的上面—
— 栖在我房门上方一尊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 栖坐在那儿,仅如此这般。
“民族的片面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 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 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到“越是先进的(超 前的)就越是世界的”
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作心理模式:
1、把握本民族自身的发展历史,开掘和发挥 本民族文学传统的优势;
2、投入跨国界、跨民族的文化碰撞,探寻交 融途径,然后再返回本民族;
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 人,不是典型环境中的人,而是人的原 型,是非典型化的。
传统派与现代派文学两者的区别在于 “人是人还是虫”(克伦威尔)
(三)从文学艺术观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 以表现论为基础的。 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有两种倾向: 1、注重表现; “愈真实愈好”——塞万提斯 “艺术是第二个制造”的现实——达·芬奇 “小说是镜子”——司汤达 “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再现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3、捕捉本民族的历史机会,率先表现人类后 来才会体验到的生活。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艺理论 20世纪以前的作家:写什么 20世纪的作家:怎么写 文学的成功不在于传达的内容如何,而在于
选择的形式如何;文学家的功绩在于以独特 的形式表现时代的情绪,以及把内容转化为 形式。
二十世纪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由大 一统走向了多元化。
“现代的”、“创新的”的内涵。
世界文学史上把这种反现实主义、主张非 理性和自我表现的文艺现象,笼统称为现代 主义文艺思潮。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统编版教材中的小说梳理

二、在以下三个有关小说表达手法的任务中,选择两个完成,并就其 中之一写一则读书札记。
1.被婆家从鲁镇抢回去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 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儿子又惨遭不测, 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鲁镇,从此走向了“末路”。小说中这一类“突发事 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本单元的小说中还有一些这样的突发事 件,试着找出来,并和同学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多元生活画卷、风土民情
➢ 《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 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 村带来的新鲜事儿。
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 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 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 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 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阅读时注意欣赏小 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 的诗情画意。
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高衙内图谋霸 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 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 的反抗。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①阅读时,要 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体会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被 “逼上梁山”的。注意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 塑造人物性格,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 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②窥斑见豹,大致 了解《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
《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带有某种神秘 色彩,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 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①独特的艺术魅力。《促织》的语言 精练而生动②,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隅”至“寻所逐 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腻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 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 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 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 理。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 、动作和心理描写,思考主人公“化 虫”之后的遭遇,体会作品对社会现 实深沉的批判。
第三章 语素研究

第三节
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
语素化问题(非语素音节语素化)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 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第三节
替换法 1.双向替换
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
汉语:英语 日语 口语 汉语:汉族 汉人 汉字
科学家:艺术家 思想家 科学家:科学史 科学城
2.单向替换
啤酒:黄酒 白酒 药酒 啤酒:啤? 黑啤 冰啤 胡裕树认为是一个语素。 有的人将“啤”称为剩余语素。 因为它有表义作用。
第四节 有关汉语语素研究的几个问题
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
例
园、圜 会(合)、会(能) 坊(一声)、坊(二声) 行(xing)、行(hang) 行、走 圆、园
语素 字
1 2 (异体字) 2 1 (同音同形字) 1 1 (多音字) 2 1 (多音多义字) 2 2 (同义字) 2 2(同音异形字)
注意:同一个汉字,有时是语素,有时只是一个音节。 马:马匹 马达 雪:雪花 雪茄 沙:沙丘 沙发
本章习题
1、下列哪些是一个语素?哪些是两个语素?
堂皇 堂而皇之
第三节
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
二、语素与音节的界限 2、音译词
词语中本身就包含几个语素:捷克斯洛伐克 音译加意译:俱乐部 音译加类属义注:卡车 啤酒 半音译半意译:冰淇淋 3、重叠词(重叠式名词) 语素的重叠:爸爸 妈妈 姐姐 娃娃 星星 宝宝 音节的重叠:猩猩 饽饽 蝈蝈 蛐蛐
4、拟声词
总结:“单说”指可以单独成句,“单 用”指可以单独成词、在句中单独运用。能 单说一定能够单用,而能单用则不一定可以 单说。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言
本章介绍本书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并简要阐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学和文学创作的基础知识
本章介绍文学的定义、本质和特点,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基础知识,包括表现形式、创作手法、文学风格等。
第三章: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本章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以及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以及小说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包括情节编排、人物塑造、描写手法等。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本章介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以及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批评方法、文学派别及其代表作品等。
第五章: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
本章介绍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相关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家、明清小说等。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
本章介绍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相关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郁达夫、茅盾、巴金等。
第七章:文化与文学
本章介绍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承载文化,包括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变革和文化传播等。
第八章: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本章介绍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构思、写作技巧、创作难点攻克、写作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第九章:文学与社会
本章介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和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包括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和文学对社会发展的反映和推动等。
第十章:文学与生活
本章介绍文学如何影响和渗透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文学的情感表达、文学的伦理与人性探索、文学的启示作用等。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

3
2.7最佳解释 推理
4 2.8哪些表达
不是前提、结 论或论证
5
2.9道德、情 感和逻辑
2.10理解论证 的技术
2.11评估论证
本章学习目标 3.1模糊
3.2歧义 3.3抽象
3.4定义术语
3.5论文写作
01
本章学习目 标
02
4.1断言及 其来源
03
4.2评估断 言的内容
04
4.3评估信 息来源的可 信性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批判性思维涉及许多方面,其中一项就是:考虑行动的可能结果。 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的特征是:它的真或假不取决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在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 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被称作信念偏差(belief bias)。与此密切相关的认知偏见 是确认偏差(confirmationbias),这是指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更多权重的倾向。 哈姆雷特的一句名言“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很好地表达了道德主观主义。 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其中,前提(premise)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一个论证中可能 含有多个前提。被前提支持或证明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conclusion)。 主观断言(subjective claim)。主观断言的真假与人们认为它为真还是为假不无关联。 这种认为只有自己才会被意外和现实所制约而外人不会的倾向叫作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这样一种观念,即真理与特定文化的标准有关。
06
4.5广告
05
4.4可信性 与新闻媒体
本章学习目标 5.1修辞力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
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
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
而Make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
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
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
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
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
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哦-香雪》ppt课件

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 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 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 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第1段)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线索”“好处”“作用”之类的文字。
(1)找出线索: ①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开头和 分析 思路 结尾。
(2)线索的作用:①情节方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方面,突 出人物性格;③主题方面,突出主题。
①如何找出线索。小说线索有很多种类型,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
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9段) 正面描写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人物形象分析
(4)“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 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 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 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 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 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 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8段) (侧面描写)
胆小、恐惧、视野狭窄
(2)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 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 凤娇受了委屈。”(第38段)动作描写
细心、善良
(3)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 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
第三单元情节梳理课课件1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前任务
每组负责一篇课文,组员合作 交流,完成以下任务:
1、利用学生平板查阅并梳理本 单元四篇小说原著的完整情节, 进行课堂展示解说。
2、以本组负责的课文作为“一 本好书”剧目推荐表演片段,设计 一张推荐卡。
学习支架:
《老人与海》剧目表演片段推荐卡 片段标题(自拟) 推荐理由(节选内容在全篇中的意义
课后作业
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剧 目,设计一段落幕词,不 超过50字。
谢谢欣赏
任务一:窥探小说全貌,梳理情节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组成果展示2:展示剧目推荐卡,明确节选意义。
《大卫·科波菲尔》剧目表演片段推荐卡
片段标题 推荐理由
孤儿谋生
该部分情节中大卫经历双亲离世,继父霸占 财产并施加虐待,是大卫人生最艰难困苦的 阶段,小小的大卫正式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 独自谋生,是全篇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继续忏悔,感化女主
求婚女主,遭受拒绝 女主嫁人,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复活
女主流放,男主跟随
任务一:窥探小说全貌,梳理情节人物
《复活》组成果展示2:展示剧目推荐卡,明确节选意义。
《复活》剧目表演片段推荐卡
片段标题
法庭重逢
推荐理由
课文节选部分为男女主人公多年后的重逢,是 男主人公精神复活之路的起点。
多年之后,法庭相见,昔日贵族放荡之举,毁
) 剧目宣传语(50字左右)
任务一:窥探小说全貌,梳理情节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组成果展示1:梳理主要情节
尚未出世,父亲去世
母亲改嫁,继父虐待
遣送离家,相识增多
重回家中,惨遭虐待
母亲病逝,孤儿谋生
大卫出逃,投靠姨婆
大卫求学,成长毕业
坠入情网,走入婚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i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加和性原理可以表述成“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即:
W Pi
i n
表示整体没有产生涌现特性,相应的对象是非系
统的集合体。
上面各种表述的特点是系统已经给定,不问他如何产
生和演化,只考察已产生或演化完毕后呈现出来的系统特
征,通过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异同,揭示整体涌现性。
涌现的产生机制
第3章 系统学概述
主要内容:
系统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基础科学理论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涌现的产生机制
涌现的刻画
涌现的实验研究
系统科学的钱学森框架:
系统论
系统论属于哲学范畴
系统学
系统学属于具体科学,是基础科学,不直接指导 工程技术,无需考虑实际应用问题
技术科学层 次系统理论
直接指导工程技术,考虑实际应用
导。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整体涌现性的表述
令W记系统整体,由n个部分组成,令 式化表示为 W> 或更简,i=1、2…,n,以∑记求和运算,则亚试命题可形
P
i
n
i
1+1>2
严格的说,此并非涌现原理的科学表述,只能算作 一种形象的比喻
涌现原理的正确表述:
从定性方面看,整体具有部分及其总和所没有的新的
涌现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数值实验日益显示出具有社会实践的基本品格,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实验方式,为研究复杂系统涌现现 象提供了普遍可用的实验研究手段,计算机数值试验 正在演变成为社会实践的第四种基本形式。
1.整合产生涌现性,结构产生释放性,二者相反 相成,有所屏蔽,才能有所涌现 2.涌现从定量的角度来刻画是否合理?
非线性相互作用
差异的整合 等级层次结构 信息作用 环境选择
1.非线性相互作用
系统整体涌现性的来源,归根结底在于系统组分之间, 层次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涌现是组分之 间、层次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互动互应所激发出来 的系统整体效应。 相互作用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现实世界存在的相互
属性或行为模式,用部分的性质或模式不可能全面解
释整体的性质和模式。 从定量方面看,涌现原理的正确表述为“整体不等于
W p 部分之和”,亦即:
i n i
其中分为两种情形:
其一是正非加和效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即 W pi 另一种是负非加和效应,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即
W pi
3.等级层次结构
简单系统只有组分和整体两个层次,把组分整合起来 即可径直获得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这样的涌现性必 定是平庸的。 复杂系统从组分层次到整体层次的涌现不可能经过一 次整合就完成,需要经过多次逐级整合,逐级涌现, 才能完成从元素质到系统质的飞跃。
等级层次结构
总之,层次是系统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等级层
定量方法基于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系统具有一组能够明确定义,可以精确观测的特
性量。 第二,诸特性量之间存在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的 第三,关系系统的结构、属性、行为、状态等质的规定 包含在这些特性量的关系中,因而可以把系统的定
性描述归结为定量描述。
在刻画一个系统的种种特性量中,最主要的有输入量、
输出量和状态量三种,通常使用的定量描述方法主要有 一下两种: (1)输入——输出方法 (2)状态空间方法
(三)构成论和生成论相结合的系统刻画
要强调的是,不可把两种描述体系对立起来,构成论
描述的系统有生成问题,生成论讨论的系统也有构成
问题。构成论和生成论各有所长,功能互补,对于刻 画系统都不可缺少,如能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涌现的实验研究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以及围绕计算机而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共同催生
5.环境选择
系统生成、发展、演化中的整合不限于组分之间,还 包含系统与环境的整合,使系统和环境建立稳定有序
的互动互应关系。
环境提供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并施加一定的限制 和压力,对系统的生成、运行、演化进行评价和选择 作用,迫使系统以适应环境为标准来整合组分。 环境在塑造系统的同时也在或多或少的被系统改变着, 进而又改变环境对系统的后续塑造。系统和环境是互 相塑造的,在互相塑造中寻找平衡点,以求达到共生 共荣。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科学的界定: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或整体性的科学 系统科学要区分两类整体,一类是加和性整体, 即非系统,不具备涌现性;另一类是非加和性 整体,即系统,具有涌现性。就是说,系统科 学并不研究一切整体和整体性,他只研究非加
和性整体,或整体涌现性。
系统科学的概念:
概言之,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系统整体涌现性的 基础科学,其科学任务是以涌现的观点研究系统现象 和系统问题,揭示系统产生涌现性的条件、机制、规 律、原理,制定刻画涌现的基本方法,建立关于涌现 的一般理论体系,给技术科学层次的系统理论提供指
次原理是系统学以及整个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从生论观点看,了解等级层次结构也是系统研究的 基本问题。要注意的是每个具体系统层次的划分都 是具体的、相对的,只需要划分到元素层次,不必 考虑元素也被当做系统时的更深层次。
4.信息运作
对于系统的生成、维持、运行和演化,信息起整合力 和组织力的作用,无论是组分之间和层次之间的整合, 还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都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运 作实现的。 所谓的信息运作是指信息的采集、发送、传输、加工、 存取、增殖、积累、控制、利用、转录和消除等,系 统的生成、维持、运行和演化都包含大量的信息运作。 因此,研究系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是考察有 关的信息运作。
2、从刻画系统的定量特性入手
(一)构成论的系统刻画
1、从直接刻画系统的结构入手
设A={x︱x具有性质p}为一多元集合,R=
{r1,r2,„}为A中元素所有关系构成的集合,则A与R一 起确定了系统S,S=<A,R>.图、群、格等数学结构均可用 来刻画某些系统的结构。 从数学的一个方面看,系统的特性可以区分为拓扑
涌现的刻画
所用数学模型 • 确定论描述 • 非确定论描述
建模遵循的系统思想 • 构成论 • 生成论
系统的描述方式
(一)构成论的系统刻画
把系统看成是既定的,即组分是给定的,系统经
已形成,通过考察组分之间的关联方式(结构)以建 立数学模型,借研究模型来了解系统整体的状态、特 性、行为、功能及演化,这里又可分为两类: 1、从直接刻画系统的结构入手
无论是状态空间法,还是输入—输出法,关键是建立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大体有两类,一种是依 据基本科学原理建模,一种是唯象方法。
(二)生成论的系统刻画
圣塔菲学派用命题“多来自少”或者“复杂来自简单” 来表述生成论,在复杂性研究中,就是考察复杂性如 何从简单性中产生出来,复杂事物如何从简单事物中 产生出来。 生成论更科学的表述应是“有生于微”系统生成的起 点是那种以极少量物质能量载带和传送的信息核。 科学的刻画系统生成,第一步是确定作为生成起点的 那个微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步是考察从微到系统整 体的生成过程,揭示将涌现出哪些整体特性及这些特 性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了大规模数值计算这种社会行为和社会职业 ,超级计 算机和计算机系统已被当成一种新型实验室。 用基于计算机的模型描述复杂系统,通过数值实验获 取对象系统新的数据资料,基于数值实验结果的观察、 分析而提炼概念和理论,再通过数值试验对理论进行 检验,修改模型,再加上计算机等,如此循环往复已 成为复杂系统研究过程的基本程式。
特性和非拓扑特性。在不少问题中,研究者所关心的主
要是系统的拓扑特性,非拓扑性可以忽略不计。
2.从刻画系统的定量特性入手 系统的结构和某些深层次的系统特性原则上难以做
定量刻画,而行为和状态一般易于做量化处理,把对象
看成以若干特性量为要素构成的系统,用数学模型描述 特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对系统做定量刻画。
作用都是非线性的。只要有相互作用,就会有涌现现
象,但线性相互作用只能产生平庸的涌现,非线性相 互作用才能产生非平庸的涌现性。
2.差异的整合
涌现的前提是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系统内部 的种种差异。
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会直接转变为涌现,需经过必要的
整合或组织而形成一定的系统,才能产生涌现。涌现 性是系统的整合效应,即结构效应或组织效应。 整合和组织还包括整体对组分必要的限制和约束,这 是系统产生涌现性必要而且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