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时期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 唐肃宗是被太监吓死的

历史趣谈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 唐肃宗是被太监吓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唐肃宗是被太监吓死的
导语: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也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于756年762年在位。

唐朝后期,宦官掌权,危害至深,我们了解到唐肃宗居然是被太监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也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于756年—762年在位。

唐朝后期,宦官掌权,危害至深,我们了解到唐肃宗居然是被太监吓死的?这是怎样一个奇特的故事?
李辅国拥立肃宗
唐朝时期,宦官很多,他们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还误国误民。

唐肃宗时期有个很牛的太监,叫李辅国。

李辅国本来是一个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小官,而且是个太监,但是因为服侍李亨服侍的特别好,渐渐的成了李亨的心腹,后来有拥护其称帝,李亨很是信任他,于是封了他的官,还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他。

渐渐的,李辅国就大权在握了,天下的所有事情几乎先通过他再告诉肃宗。

李辅国还专门派人监督官员,对于不顺从他的官员给予打击,他每每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处理国事,还常常谎称是“皇意”。

李辅国权倾朝野,任何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大臣,想见肃宗都必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而肃宗的诏书也要李辅国书名才行。

但是当时没有人敢提出意见,甚至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大臣中还是有人敢提出意见的,他们把李辅国的行为告诉了肃宗,但是在李辅国操纵下,唐肃宗李亨居然把举报者赶出了京城。

这更让李辅国无法无天了,他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太监宰相,但当然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极力反对。

于是李辅国怀恨在心,京朝在肃宗面前诬陷宰相,并且威胁肃宗让自己的亲信取代宰相,最终那位宰相被赶出京城。

李辅国权力越来越大,无法无天,根本不把肃宗放在眼里了,据说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编年史——精选推荐

唐朝编年史——精选推荐

唐朝编年史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执政时期: 公元618年:戊寅,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 公元619年:己卯,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王世充废隋越帝杨侗 公元620年:庚辰,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 公元621年:辛巳,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 公元622年:壬午,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 公元623年:癸未,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 公元624年:甲申,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 公元625年:乙酉,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 公元626年:丙戌,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 公元627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玄奘(602-664)印度取经(627-645);裴矩(557-627)逝 公元628年:戊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 公元629年:己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 公元630年:庚寅,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 公元631年:辛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 公元632年:壬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 公元633年:癸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 公元634年:甲午,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 公元635年:乙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 公元636年:丙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 公元637年:丁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一年 公元638年:戊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二年六祖惠能(638-713)生;虞世南(558-638)逝 公元639年:己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 公元640年:庚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 公元641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625?-680)嫁吐番王松赞干布;欧阳询(557-641)逝 公元642年:壬寅,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六年 公元643年:癸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魏徽(580-643)逝 公元644年:甲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 公元645年:乙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玄奘(602-664)回洛阳着《大唐西域记》;颜师古(581-645)逝;日本大化革新 公元646年:丙午,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 公元647年:丁未,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公元648年:戊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578-648)逝;孔颖达(574-648)逝 公元649年:己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 公元650年:庚戌,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 公元651年:辛亥,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 公元652年:壬子,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 公元653年:癸丑,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 公元654年:甲寅,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 公元655年:乙卯,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 公元656年:丙辰,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 公元657年:丁巳,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 公元658年:戊午,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褚遂良(596-658)逝 公元659年:己未,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 公元660年:庚申,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 公元661年:辛酉,唐高宗李治显庆六年(龙朔元年) 公元662年:壬戌,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 公元663年:癸亥,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 公元664年:甲子,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 公元665年:乙丑,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 公元666年:丙寅,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 公元667年:丁卯,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 公元668年:戊辰,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 公元669年:己巳,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 公元670年:庚午,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公元671年:辛未,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义净(635-713)天竺求经 公元672年:壬申,唐高宗李治咸亨三年 公元673年:癸酉,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画家閰立本(-673)逝 公元674年:甲戌,唐高宗李治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公元675年:乙亥,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 公元676年:丙子,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仪凤元年) 公元677年:丁丑,唐高宗李治仪凤二年 公元678年:戊寅,唐高宗李治仪凤三年 公元679年:乙卯,唐高宗李治仪凤四年(调露元年) 公元680年:庚辰,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公元681年:辛巳,唐高宗李治永隆二年(开耀元年) 公元683年:癸未,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弘道元年)唐中宗李显执政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时期: 公元684年:甲申,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光宅元年 公元685年:乙酉,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元年 公元686年:丙戌,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二年神会(686-760)生 公元687年:丁亥,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三年 公元688年:戊子,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垂拱四年 公元689年:己丑,唐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称制永昌元年(载初元年)周则天皇帝武曌执政时期: 公元690年:庚寅,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691年:辛卯,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二年 公元692年:壬辰,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长寿元年) 公元693年:癸巳,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寿二年 公元694年:甲午,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寿三年(延载元年) 公元695年:乙未,周则天皇帝武曌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 公元696年:丙申,周则天皇帝武曌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 公元697年:丁酉,周则天皇帝武曌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 公元698年:戊戌,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元年 公元699年:己亥,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年 公元700年:庚子,周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三年(久视元年) 狄仁杰(630-700)逝 公元701年:辛丑,周则天皇帝武曌大足元年(长安元年) 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于1960-1962出土 公元702年:壬寅,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二年 公元703年:癸卯,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三年 公元704年:甲辰,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四年,武周纪年结束。

唐朝历史时间轴及重大事件

唐朝历史时间轴及重大事件

唐朝历史时间轴及重大事件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历史时间轴上发生了众多重大事件,为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按时间顺序介绍唐朝历史的重大事件。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政治理念和管理制度,在唐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行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唐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公元626年,唐太宗去世,李世民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发生皇位之争,最终以李世民的次子李建成失败而告终。

此事件震动朝野,为后来的皇位继承奠定了基础,使得唐朝的统治延续下去。

公元649年,玄武门之变发生。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执政期间,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变事件。

武则天设计排除异己,掌握唐朝的实际控制权。

这个事件使得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延续了数年的武则天时代。

公元712年至756年,安史之乱爆发。

此次起义由唐王朝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导致唐朝政权削弱,国家陷入动荡。

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次流亡,直到唐德宗继位才得以恢复政权的稳定。

公元751年,唐军在怛罗斯战场被阿拉伯军队击败,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中一次惨败,导致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势力大幅减弱,影响了唐朝对外交通和贸易。

公元713年至716年,唐肃宗在位期间开展了第一次国史编撰工作。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国家史书编纂工作,在编纂历史的同时也促进了历史学的发展。

公元762年至779年,韦编三绝。

唐代宗在位期间,监察御史韦执中编修了《旧唐书》、《新唐书》和《新唐书续表》三部史书,续写了唐朝的历史纪录。

这些史书成为了后世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参考,对后代编纂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800年至820年,文学盛世。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被后世称为唐诗鼎盛时期。

【诗人大全】李亨简介_李亨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亨简介_李亨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亨简介_李亨的资料介绍唐肃宗(公元711-762年)李亨,汉族,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元献杨皇后。

原名李?,曾被封为忠王。

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

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西逃,李亨继位。

李亨在位6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葬于建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生平】唐肃宗李亨,原名李?,曾被封为忠王。

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

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

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

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同意了他的请求。

结果房?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

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

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

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

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资治通鉴唐肃宗咸通元年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肃宗咸通元年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肃宗咸通元年原文与解析唐肃宗咸通元年,原文如下:太宗贞观中,武皇之世,功烈赫赫,营建崇文殿,创立科举制度,临朝称帝,号称开国圣祖。

及至高宗时,虽有独立之勋绩,然才干卓越,治理有方,却因后嗣乏才,致使国家渐渐衰退。

太宗皇帝长子李承宗年为贞观二十二年九月庚子夜即位,逆称唐皇,即是唐高宗,余事陈述无异。

承宗之时,国家经济严重萧条,连年灾荒,社稷岌岌可危。

承皇帝深感国家疾苦,开始着手复兴国家。

他积极推行改革,修缮水利,减免赋税,废除苛捐杂税,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减轻负担,使得庶民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经济状况逐渐回升。

而在外交方面,又有幸派遣睿智的使者出使吐蕃,以外交手段解决了两国之间的争端,维护了国家利益。

承宗皇帝在外交上的尽职尽责,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稳定。

然而,皇帝在位期间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为困扰的是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妄图干涉国家大政方针。

正直忠良之士不得施展抱负,国家的未来几乎置于宦官们的控制之下。

这种情况让皇帝感到棘手,他知道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削弱宦官势力。

因此,在这一年,唐肃宗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他集结了一批忠诚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改革机构,创立了政府的改革措施,以削弱宦官势力。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立法规范,并增设了一些机构,以监督和平衡权力分配。

这使得宦官的权势受到了限制,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唐肃宗并非只是一位聪明的政治家。

他也是一位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的皇帝。

承宗斥资重建儒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国子监,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士人。

这些人才在后来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唐肃宗咸通元年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一年,他面对内外困难,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复兴国家。

他的改革措施和重视文化发展的作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肃宗的治国之道是其他皇帝可以借鉴的典范,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议论文的格式。

唐肃宗李亨大事年表,肃宗李亨一生概述

唐肃宗李亨大事年表,肃宗李亨一生概述

唐肃宗李亨大事年表,肃宗李亨一生概述肃宗李亨(公元711年~公元762年)在位时间:公元756年~公元762年曾用年号:至德、乾元、上元谥号:不详庙号:肃宗安葬地:不详公元711年,居玄宗第三子李亨出生。

公元738年,李亨因年长被立为太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李亨在灵武60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公元757,睢阳守将张巡和许远在坚守一年有余之后.最终因粮尽援绝失陷。

同年,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

公元758年,郭子仪等大将率20万大军攻讨安庆绪,结果在安阳被叛唐的史思明打得溃不成军。

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并在洛阳称帝,从此失去与唐朝相抗衡的实力。

公元762年,李亨病死。

李亨能做皇帝,并且得到大多数官员和百姓的支持,只不过是他本来就是太子,唐玄宗当皇帝当得大久了,再加上唐玄宗当政的后期,朝纲紊乱,官员贪污行贿之事日盛,人民不堪困苦,这时候有个新君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些希望,于是急病乱投医,逮着李亨就不放了。

但这李亨确实没有什么本事。

当皇帝的期间除了与安史叛军屡战屡败之外。

就是将当太子时的怒气一股脑撤在自己兄弟的身上,不带兵与叛军作战,反而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剿灭兄弟永王起兵勤王的部队,而且还开了宦官专权的先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被宦官吓死。

活该!争位称帝宠信宦官李亨作为唐玄宗36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应该是很难有机会被立为皇太子的,毕竟唐玄宗做皇帝的时间大长,宠过的妃子又多,即是被立为太子,也很难熬到登基的那一天。

唐玄宗最初立的太子是李瑛,他的母亲张丽妃原是倡妓。

后来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宠爱,又生了寿王李瑁。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做皇太子,武惠妃指使人诽谤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图谋不轨,再加上自己在枕头旁边把风一吹,竟让唐玄宗在一天之间连杀三子。

这时李瑁做皇太子的呼声是日渐增高,没想到这武惠妃害人并没有利己,不久也被三个皇子给索了命去,李瑁的太子梦就这样化为泡影。

历史趣谈:李辅国简介:唐朝肃宗时期当权宦官李辅国生平

历史趣谈:李辅国简介:唐朝肃宗时期当权宦官李辅国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辅国简介:唐朝肃宗时期当权宦官李辅国生平导语:李辅国简介: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

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

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

安史李辅国简介: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

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

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

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

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

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

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

李辅国四十余岁时始掌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入东宫侍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时,潼关失守,唐玄宗奔蜀,静忠从太子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参加随从将士杀杨国忠的兵谏,又建议太子分玄宗麾下兵北至朔方,以谋恢复。

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为肃宗。

静忠因功擢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改名辅国。

李辅国后随肃宗回到长安,封郕国公。

当时宰相和百官除常日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皇帝。

李辅国还设置了“察事厅子”数十人,侦察官员活动,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传讯。

京兆府、县地方官和法司审判案件,皆由他决定。

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施行,属臣无敢非议。

当时宰相李揆对他执子弟之礼,呼为“五父”。

唐玄宗返回京师后,被尊为太上皇。

李辅国怀疑太上皇左右有拥护玄宗复位的阴谋。

在上元元年的时候,他迫使迫太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而玄宗亲信高力士等人则被贬谪或罢官。

生活常识分享。

肃宗李亨(二)(公元762年)

肃宗李亨(二)(公元762年)

肃宗李亨(⼆)(公元762年)⼗⼋唐朝-22.10.6.9 肃宗李亨(⼆)(公元762年)肃宗⽂明武德⼤圣⼤宣孝皇帝讳名李亨( 711年2⽉21⽇-762年5⽉16⽇,《旧唐书卷⼗•本纪第⼗•肃宗》),是⽞宗李隆基的第三个⼉⼦。

母亲是元献皇后杨⽒。

李亨最初的名字是李嗣升,被封为陕王(⽞宗先天元年九⽉⾟卯廿五,712年10⽉29⽇;2岁)。

开元四年(正⽉丙午廿九,716年2⽉26⽇),李嗣升任安西⼤都护(6岁)。

性情仁......下⽂含有敏感词,删去开元⼗⼋年(六⽉丙⼦廿三,730年7⽉12⽇),奚与契丹侵犯边境,⽞宗便让肃宗李浚(19岁)任河北道⾏军元帅,派御史⼤夫李朝隐等⼋个总管的军队⼗万⼈去征讨(通鉴作“帅⼗⼋总管以讨奚、契丹(率领⼗⼋个总管的军队讨伐奚和契丹)”)。

任职⼆载,李朝隐等在范阳北边打败奚与契丹,肃宗李浚(21岁)以统帅之功晋升为司徒(⽞宗开元⼆⼗年六⽉丁丑初六,732年7⽉2⽇)。

开元⼆⼗三年(735年),⼜更名为李玙(24岁)。

开元⼆⼗五年(四⽉⼄丑廿⼀,737年5⽉25⽇),皇太⼦李瑛被废黜死去。

次年(⽞宗开元廿六年六⽉庚⼦初三,738年6⽉24⽇),肃宗李玙(李嗣升、李浚,27岁)被⽴为皇太⼦。

官吏们举⾏册封典礼,仪式中有中严和外办的警备礼仪及穿绛纱袍的礼仪。

肃宗说:“这是天⼦的礼仪。

”于是下令让公卿⼤⾂商议。

太师萧嵩、左丞相裴耀卿请将“外办”改为“外备”,绛纱⾐改⽤朱明服,肃宗才同意(通鉴云:“故事,太⼦乘辂⾄殿门。

⾄是,太⼦不就辂,⾃其宫步⼊(按照过去的制度,太⼦要乘车到殿门⼝。

这时,太⼦不乘车,从东宫步⾏⼊殿)。

”)。

开元⼆⼗⼋年(⽞宗开元廿七年(739年)九⽉),⼜更名为李绍(28岁)。

天宝三载(⼆⽉⾟卯廿七,744年3⽉15⽇),再更名为李亨(34岁)。

安禄⼭来京朝见(⽞宗天宝⼗三年正⽉⼰亥初三,754年1⽉30⽇),李亨(44岁)看出他有反相,请求⽞宗论罪诛除他,⽞宗不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肃宗时期
(文章来源:历史风云:)
唐肃宗时期
公元756-762年,至德元年(756)-至德三年(758)乾隆元年(758)-乾元三年(760)上元元年(760)-上元三年(762)宝应元年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吐蕃趁唐内乱之机,出兵攻陷青海湖以南七军三城;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由于陇右唐军被内调平定安史之乱,吐蕃趁机攻陷鄯州;安禄山派史思明进攻太原,被李光弼击败,前后斩杀七万多人;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安庆绪派尹子琦攻唐睢阳之战,睢阳城坚守11个月后陷落;九月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杀敌六万人;十月唐军收复洛阳;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唐攻安庆绪围邺之战,遭史思明的偷袭,60玩唐军全线溃败;不久,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洛阳再次失守;
公元9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攻河阳城,被李光弼击退;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李光弼攻克怀州,擒安太请;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李光弼进攻洛阳失败,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与史朝义叛军在洛阳决战,叛军战败,史朝义逃亡幽州。

吐蕃趁安史之乱相继攻占了陇西秦、成、渭、河、兰诸州和陇西以北的原、
会而二州及河西诸地,切断了安西北庭与内地的联系。

唐玄宗和唐肃宗在13天内先后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