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开口,就暴露了等级和阶层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等级与阶层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等级与阶层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等级与阶层在文学作品中,社会等级与阶层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主题。

作家通过刻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揭示了社会等级的存在与影响。

这一主题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并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和阶层固化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社会等级与阶层的描写常常从对人物的刻画开始。

通过描述人物的身份、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等,作家展示了社会等级的不同层次。

例如,在《红楼梦》中,史湘云是贾府贵妇人的侄女,她身份尊贵、家境富裕,与底层的仆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人物处于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

除了身份和财富,教育程度也是人物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有上层社会的人物受过良好教育,能够文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而底层社会的人物则常常以方言或不正式的语言表达自己。

这种语言差异是社会等级差异的一种反映。

例如,在《简爱》中,男主角罗切斯特是一位富有的贵族,他的言辞儒雅、文学造诣深厚;而简·爱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孤儿,她的口吻更加平实朴实。

这种差异使得作者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等级与阶层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差异,还展示了不同等级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上层社会通常被描绘为高高在上、享受特权的阶级,而底层社会则常常被剥夺权益,并受到歧视与艰辛的生活。

这种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文学作品中引人思考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通过展现贵族上流社会与普通人之间的对比,揭示了阶级固化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盖茨比努力追求美国梦,却因为出身问题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纳,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种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与机会公正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等级与阶层的描写,作家们希望借此探讨和批判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他们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命运、追求和矛盾,使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等级与阶层的同时,也将读者的思想引向社会正义与改革的讨论。

内容,藏着你的层次(文案)

内容,藏着你的层次(文案)

内容藏着层次
知乎上有个问题:
每天都把琐碎的、负面的、毫无意义的小事拿出来说的人,是什么心理?
有个高赞回答:一个人的语言越狭隘,他的世界也越狭隘。

许多时刻,一个人说话的内容里,藏着他真实的层次。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分享过一件事。

他曾招到一位芝加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并对其寄予厚望。

但这位员工入职没几天,就开始质疑部门经理的能力,并且常在私底下向同事抱怨。

有次吃午餐时,这位员工瞥见坐在不远处的达利欧。

他立刻跟旁边的人说起经理最近在项目上的某些纰漏,并故意提高音量好让达利欧听见。

结果,达利欧不仅对他的讨论充耳不闻,还在事后辞退了他。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一个人的语言,是思想的孪生姐妹。

你说什么样的话,其实也暴露了你的内在。

教育博主宋智鸣曾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年,他以全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中南大学。

因为他头脑聪明,长相帅气,还热爱文艺,在学校非常出众。

但有一次他却无意听到,宿舍里的两个“兄弟”在背后吐槽他。

说他还爱出风头,总是显摆自己,不给其他人留表现的机会等。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甚至他一度怀疑是自己不够好。

直到他去新东方当讲师,认识了周思成和孔炜。

他们每天交流的是怎么教好学生,怎么讲好课,怎么提高自己,后来他们一起成了合伙人,实现了多年以来的创业梦想。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度。

当初自己的自卑和不自信,是因为处在糟糕的人和糟糕的语言中。

宁可保持沉默像个呆子,也不要一开口就证明自己是个傻子

宁可保持沉默像个呆子,也不要一开口就证明自己是个傻子

宁可保持沉默像个呆子,也不要一开口就证明自己是个傻子一、在这个滥情的年代,一声“亲爱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你好,一句“下次请你吃饭”顶多算个谢谢,何必太认真。

二、你说家人爱你,你卧床三年试试,你说朋友很多,你借50万试试,你说不用保健,你换个器官试试,你说你有社保,你住个ICU试试,不要去试,一试全剧终!三、人性,是丑陋的,经不起考验的。

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展现出怜悯之心,但是,往往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四、擦亮你的眼睛,看清这个现实的社会,有用你就是一块宝,没用你就是一根草。

五、不要老是思考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现实就是:大部分女生嫁不了爱情也嫁不了金钱。

跟你小时候思考,上清华还是上北大一样的。

六、别指望别人带给你什么,而是要学会自己为自己创造什么。

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七、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在乎你的落魄,没有人感动你的泪水。

别人只关心你赚了多少钱,别人只在乎你有多少本事。

八、有些话说与不说都是伤害,有些人留与不留都会离开。

学着看淡一些事情,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九、好时蜜糖难分,分时毒药难解。

物是人非之后,谁又是谁的谁,不过八个字:“人心凉薄,冷暖自知”。

十、人生只有当你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话语权时,你才能不顾那些世俗的眼光,你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十一、善良没用,你得漂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物以类聚,人以穷分。

十二、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杯水,喝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则像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

十三、时间会让你看清每一张脸,久伴会让你知道每一颗心。

溺海不止终老,时光不弃青春,烂人不配情深。

十四、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另一面,请不要把他的另一半逼出来。

当脾气好的人卸下底线,你连下跪的机会都没有。

给他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攒人品。

十五、不要幻想依靠任何人,哪怕是爱人,因为爱是可以改变的,依靠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倒下。

美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

美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不论你继承了多少财富,你的工作是否可靠,你的居住条件怎样,你的外观如何,也不论你的私人车道的形状和面积,你家起居室和前廊的摆设,你的饮料的甜度,你吃正餐的时间,邮购什么商品,也不论你上的学校在什么地方,你对它有多少敬畏,以及你读什么样的书报——只要你一张口说话,你的社会地位就暴露无遗了。

“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约翰·布鲁克斯针对现代美国人的生活,把本琼生三个世纪以前的发现换了一个说法。

本琼生说:“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十七世纪的道理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显得更具有真知灼见,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恰恰存在一个尽管不为本琼生所知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唯恐自己的语言冒犯了别人,因而对那些能巧妙地显露等级地位的表达方法心醉神迷,像委婉语、雅语和伪脏话,如“Golly!”(老天哪)但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要准确地讨论语言的等级意味,是相当困难的。

尤其是谈论别国的而非自己的等级和传统,就更是容易出错。

英国人H·B鲁克斯一贝克,在他最近为理查德·巴克的《重访上层与非上层》(1978)一书撰写的上层和下层用语之美国部分中,就错误地理解了美国的等级用语。

掌握这门专业要花费数年时间,能在大西洋两岸都保持精确的听力也绝非易事,后一点已是共识。

因此,布鲁克斯一贝克所谓的上层美国人回避的二十六个表达法便显得错误百出。

例如,他告诉我们非上层人士才说“affair”(活动),而不说“party”(派对)。

可任何阶层的任何美国人都明白,这两个词完全不搭界,讲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af-fair”是指商业性的饭局,比如沉闷的聚餐会或招待会。

如果你打算玩个痛快,你不会去参加“affair”,而是去参加“party”,除非你是去进行“1ove affair”(偷情)。

布鲁克斯一贝克还告诉读者说,贫民阶层才把钱说成“folding stuff”(折纸)。

历史中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

历史中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

历史中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一直是存在的现象。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文明与社会体系中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社会阶层分化与等级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中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阶层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人类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分化的原因可以是经济差异、职业分工、教育水平、族群差异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农民、奴隶等社会阶层的存在就是由于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力分配不均造成的。

相对于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更加复杂,既有财富与权力的差别,也有职业、文化和教育的差异。

社会阶层不同造成的社会格局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分配。

其次,等级制度是社会阶层的表现形式之一。

等级制度通过对不同社会成员的等级排序来反映社会的等级差异。

这种等级差异常常是基于血统、出身、地位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世袭制度就是一种代表性的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的贵族与平民的阶层差距就是由出身和血统所决定的。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世袭制度逐渐消失,但等级制度并未完全消失。

高等教育、名人效应、社交地位等因素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一个人的地位与机遇。

等级制度的存在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争议,不同观点的人们对于等级制度的维护与否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再者,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性是指社会阶层之间的变动和转换。

促进社会流动性,可以提高社会公正与平等,激发个人的努力和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不容易流动,造成了社会的僵化与停滞。

而在现代社会,公平的教育与机会均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

然而,社会流动也可能导致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加剧,一些人的位置被新兴的社会阶层所取代,这也引发了社会动荡与不稳定。

社会流动性需要在保障正义与公平的前提下加以调控。

同时,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八月长安的作品语句摘抄

关于八月长安的作品语句摘抄

关于八月长安的作品语句摘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实习报告、自我鉴定、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学设计、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ternship reports,self-evaluation, early childhood lesson plans, prim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s, other sample article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八月长安的作品语句摘抄1、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阶级与阶层

阶级与阶层

阶级【定义】:相同身份的人群为一个阶级。

【阶级的概念】:就阶级的实质而言,它是个经济范畴。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在中国和在西方,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阶级”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也指社会伦理制度“礼”规定的等级秩序。

《新书·阶级》曰:“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

”《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

“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

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

《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第等。

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和关注,是法国和英国近代史学的新传统。

此前,史学界解释历史变迁的主流观念是: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变动,而这种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支配人们个体理性选择或集体行动的思想动机中去寻找。

法国和英国近代的部分史学家,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的研究证明,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并由此形成了“市民社会”理论和史学的新学派。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理论变革。

他证明,在充分认识社会经济状况的条件下,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

你站在什么层次上 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站在什么层次上  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站在什么层次上,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前几日企业组织了一个培训班,培训班结束的时候,组办部门请我做一个小结,我见有许多年轻人,就送给学员们一句话:你站在什么层次上,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去人们讲究出身,讲阶级,你的家庭成份是什么。

家里有钱,出身地主、资本家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现在的人们讲收入(成功),讲阶层,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层,你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自己能挣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出身,这是父辈们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处于什么样的阶层,这是自己决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进入了高收入的阶层,而又让一些人进入了低收入的阶层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些人走向了成功,而有些人没有走向成功呢?这实际上与一个人的竞争力优势有关,或者说与一个人站在什么层次上有关。

一个人能不能走向成功,或者说比周围的人更快地走向成功,并不在于他能做什么,甚至不在于面临什么样的机会,而在于他相对他人有没有竞争力优势,有竞争力优势,你就可以先行一步,抓住机会;没有竞争力优势,有机会也难以抓住。

一个人相对他人有没有竞争力很重要。

有时我们并不看重一个人有没有能力, 而看重一个人有没有本事。

而有没有本事就意味着你相对他人有没有竞争力优势。

有能力说明你能做事,但不一定能成事,有本事说明你能做事也能成事,能成他人不能成的事,这是本事。

那么,竞争力优势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你的品德、能力和关系这三个方面。

品德代表一个人做人的层次,能力代表一个人做事的层次,关系代表一个人成事的层次。

你的层次高,说明你做人做事和成事的能力比他人要强,你也就比他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比他人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说,品德、能力和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竞争三角力(见下一篇博文《成功,来自你的竞争三角力》)。

你拥有什么样的品德、能力和关系决定你相对他人拥有什么样的竞争力。

那么“站在什么层次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你的品德、能力和关系层次相对你周围的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是高一个层次还是低一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一开口,就暴露了等级和阶层
作者: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10期
◎河南人、东北人惹了谁?
郭德纲的相声里,特别爱开这样的玩笑:街头,一位穿着人时、美艳动人的金发女郎,突然转头,飘出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姐,恁长类真齐整!”于是满堂捧腹大笑。

还有,网友们调侃的姚晨模仿福建人和东北人玩儿成语接龙:心心相印——印(认)贼做父——父(互)相伤害——害(还)想咋地!
首先,严正声明,我们从来不认为,哪一种方言生而就应该被调侃或者嘲笑,相反,今天我们想揭示的正是这种调笑的背后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娱乐圈的全民港台腔或者春晚小品30年不改的棒子茬粥味儿吗?
其实,口音歧视与等级刻板印象,绝非中国独有。

历史上,为了寻觅向上流动的机会,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往往模仿上层口音。

但20世纪后期,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上层开始主动增加下层口语词汇,一些人专门请了教师,调整自己的高贵口音。

◎“欲入上流,先仿其音”
口音歧视由来已久。

古罗马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西塞罗,出生于罗马东南一百公里外的Arpinum,西塞罗对此非常避讳,极度推崇罗马城里贵族口音的拉丁语,盛赞其为“没有错误、无比悦耳”,而评价乡下口音极其“粗鄙”。

在古代中国,同样有颇多有趣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北方南渡的士族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中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

”颜之推的意思很明白,闺秀家家的,要是说一口糙话,将来怎么见人?
更有意思的事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为了打击士族,武则天起用了不少寒门出身的酷吏,他们的寒门口音相当受鄙视,士大夫阶层纷纷撰文取笑。

《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侯思止出自皂隶,言音不正,以告变授御史。

时属断屠。

思止谓同列日:“今断屠,宰(鸡云)圭(猪云)株(鱼云)虞(驴云乎)缕,(俱云)居不得(吃云)诘。

空(吃)诘
(米云)弭(面)泥去。

(如)儒何得不饥!”侍御崔献可笑之。

思止以闻,则天怒谓献可日:“我知思止不识字,我已用之。

卿何笑也?”献可俱以鸡猪之事对,则天大笑。

释献可。

这位侯官爷的方言之土,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吧。

近代以后,有声传媒的流行,使口音的重要性突显。

不少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口音费尽心机,尤其是政客。

传媒高度发达的英国,政客的口音造成的影响被无数倍地放大。

撒切尔夫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在英国政坛崛起。

但她一口林肯郡口音的土话常遭到无情的攻击。

有评论员恶评她像“一只从黑板滑下的猫”。

当时,撒切尔夫人已年过50,不得不请了皇家国立剧场的发音教练为她纠正口音——效果很不错,天资聪颖的撒切尔夫人几年后就摆脱了林肯郡土话,开始以一口英国上层流行的RP音纵横政坛。

现代中国的政坛,人们也注重遮掩口音上令人难堪的联想。

如成长于大院的特殊子弟,虽然讲北京话,但会控制口音中儿化音出现的频率,以和平民百姓的北京土腔拉开距离。

电视采访更能说明口音的社会压力——接受采访时,多数官员无论如何也要憋出普通话来。

◎从模仿上层到学习下层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却出现了一个稀奇的变化——原本高高在上被众人模仿的上流社会,开始模仿平民口音。

英语世界上层口音的代表——女王音就很明显。

每年圣诞节,英国女王都有面向全国的致辞演说,伊丽莎白二世已演说超过50次,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她使用的都是典型的英国王室口音。

近期,则越发向她的臣民靠拢——最显著的变化:trap的元音/ze/越来越接近/a:/,前者是高贵的贵族用法,后者则偏向平民。

女王的子孙们也是如此。

威廉王子结婚时,已经有人指出他口音中的“贵气度”尚不如出身平民的凯特王妃。

哈里王子的口音也很不堪,简直和伦敦小地痞差不多。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出身上流家庭,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从小就说一口上流口音。

但他和撒切尔夫人一样,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口音——只是方向与撒切尔夫人相反,开始模仿各种下层口音和乡村土语。

美国也有类似的现象。

相对旧大陆,美国的社会基础较为平等,并未形成欧洲式的贵族阶层,社会阶层流动也相当剧烈。

它的上层社会属于美国东北的新英格兰地区,那些最初来到新大陆的英国新教徒们,
其家族在美国生活的历史有三四百年之久。

他们被称作“波士顿婆罗门”,历来是波士顿社会结构中最高的一层。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波士顿婆罗门也很简单——听口音。

波士顿婆罗门们有自己独特的口音,在波士顿四百年历史中,这种口音始终是上流社会的重要标志。

20世纪后期,波士顿婆罗门口音却遭遇了一场大危机,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不但一般的波士顿人无心模仿,不少波士顿婆罗门,尤其是有志于投身公共事务的人,也极力避免被人听出。

粗糙统计,今天仍使用这种口音的人数不到千人。

现任美国国务卿克里就出身于一个波士顿婆罗门家庭。

1980年之前,他的讲话录音都是纯粹的波士顿婆罗门腔调,从政后,他渐渐抛弃了波士顿婆罗门口音,而学了一口美国普罗大众的通用美腔。

前总统小布什则做得更绝,能一整套地改造自己的形象,出生于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他,放弃继承本来高贵的波士顿口音,而选择了成长所在地德州口音,生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南方德克萨斯州牛仔。

◎口音背后的政治学
大众传媒的扩张,以及不断完善的民主形式,让口音问题变得非常微妙——说到底,口音的改变是一个取悦于人,向固定阶层靠拢的过程。

20世纪初之前,英美民主仍局限在较高的阶层,政治家并不需要向民众展示自己的形象。

本质而言,下层模仿上流口音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更加聪明、优雅、可信,从而让自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他们对于上升的希望,都寄托在眼前这些谈吐优雅、世代高贵的贵族身上。

20世纪80年代之后,权力的天平发生改变,政治家们不得不在无处不在的媒介中,至少在明面上讨好民众,所以他们改变了长期沿用的口音。

尽管上流口音往往和聪明、优雅、可信、富裕等特质联系在一起,但它同时是冷漠和距离感的象征。

使用更为贴近下层的口音,能有效地获得选民的好感。

二战后,西方传统阶层的分布受到冲击,跨阶层交往频繁。

出身上流社会的人需要和各类阶层打交道。

投票式民主制度下,政治人物取得占据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下层的支持尤为重要。

因此,出身上流社会的卡梅伦、布什、克里等人要把自己的上层痕迹抹去,不惜打造粗鄙的西部牛仔形象。

中国的口音取向更多是地域性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就体现得非常明显:衣着光鲜的正面人物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北方口音出现于农民、保安、清洁工、民工等角色,至于各种南方普通话,多为“小男人”“娘娘腔”“骗子”所使用。

人们会将地域的经济、文化、政治实力排名带入到口音的等级中,形成心照不宣的刻板印象——假如听到某福建腔的人在电话中跟你讲述一个宏大的商业计划,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挂断电话。

同样,正式的学术会议中若出现赵本山式的东北腔会令人立刻对该学术会议的质量产生严重的怀疑。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和香港商人长驱直入,粤语受到普遍青睐。

而21世纪后,大陆的投资占比越来越大,不少香港人也调整舌头,学习普通话变得更加实际。

但是,受中国政治因素的影响,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口音却长期在荧屏中占据高位。

主旋律电影中,不管其他配角家乡在哪里,都只能讲一口没有个性的普通话,只有个别领导人,会潇洒地跳出规则外,一口方言贯穿始终。

(摘自微信公众号“群学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