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教师文档-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解析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能提升课Ⅰ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社会政治是以道德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因素:②统治者极力推进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③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2.政治因素: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封建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
②他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大动荡,王朝更替,出现权力真空,是当时思想的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5.外来因素: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二)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贽〔zhì〕---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①人物简介:〔1〕生活时代:明朝中后期。
独具个性。
〔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②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③主张⑴挑战理学正统地位。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并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⑵挑战孔子儒学正统地位。
⑶,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⑷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黄宗羲①简介A.参加抗清斗争 B.失败后,隐居著述②代表作:《明夷待访录》③思想主张:A.a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33.顾炎武①简介:亭林先生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②参加抗清活动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②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③主张:A.政治:a..批判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第3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4.下列关于唐甄及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揭露批判专制君权,反对神化帝王 B.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深刻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D.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
)
唐甄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
着眼于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
[答案] C
第40页
返回导航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3)政治理论上 ①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 三纲五常 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 无道之君 治的长期黑暗。 ③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其关键在于“正君心 ”。 , 所以才导致了政 ”, 将儒家价值化为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 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 欲”是什么关系?
(4)理学经典上: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集为 《 四书 》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 3.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 维护 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标志: 心学 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已经完成。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新人教版)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经典练习】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韩愈和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③北宋士大夫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①创立者: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②内涵: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
③表现:“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2.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陆王心学和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发明本心”,直接体悟理。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 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 大公哉!
(1)批判“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须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正统观念:重农抑商
思想正统观念:儒学正统(宋明理学) 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李贽 一、活跃表现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三、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 碍思想更新
“八股文”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 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 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 路。
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 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 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1)“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1.思想主张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2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对应学生用书P118)1.(2011广东文综)“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2011课标全国)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选C。
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乡野之间,是非不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应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这实际上是否定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强调百姓对国家的责任。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强调百姓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跟否定君主专制无关。
“天下为公”指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
因此C项是最接近题干意思的。
4.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解析:选C。
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再根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判断该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5.(2011天津文综)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7.(2011江苏单科)“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观点: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 ;郡县 官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 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的经历、主要活动
人物 黄宗 羲 顾炎 武
经历 都参加 过抗清 斗争; 经历了 明清王 朝的更 替; 王夫 都隐居 之 著书。 唐甄
代表作 主要思想主张 影响 明夷待 为天下之大害者,对君主 访录 君而已矣。 专制的 日知录 反对“私天下” 猛烈批 天下郡 的君主专制; 判; 国利 反对独治,提 有利于 病书 倡众治 《宋论》 抨击孤秦陋宋, 近代民 批判君主专制 主思想 产生。 《潜书》 “凡帝王皆贼”, 大胆批判君主 专制
春秋 战国
仁、礼、 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仁政、君 轻民贵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 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
西汉
魏晋南北
受压制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独尊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 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 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 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
历史新攻略总复习课标课件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思想活跃局面
汇报人:XX 2024-01-13
目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原因 • 儒家经典在宋明理学中地位及作用 • 佛教道教在宋明理学中融合与碰撞 • 西方思想传入及其对中国思想界影响 • 总结: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意义和
批判传统思想
士人阶层对传统思想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 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的 思想。
追求民主科学
士人阶层开始追求民主和 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主张和 思想。
03
儒家经典在宋明理学中地位及作用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解读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03
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融合
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如心性论、宇宙观等,形 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强调天理、人欲等概念,将儒家伦理与佛道 心性修养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思想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人 应该通过修炼心性来恢复天理。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内 心就是天理的所在。
宋明理学家认为,通过对事物的深入 观察和思考,可以认识天理和人性, 进而达到道德的完善。这一观念体现 了儒家注重实践和思考的精神。
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经典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仁爱”、“礼义廉耻”等,对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
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意义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性的结合,提倡内心的自省和实践,对于培养人的品德、 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宋明理学还注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