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强调“格物致知”B、程朱理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C、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D、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北宋时期,理学最初是由程颢、程颐提出的,强调“理”的客观性B、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理学,进一步强调“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C、明代中期,心学成为主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D、清代,理学式微,儒家思想逐渐向经世致用转变3、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天理”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只重视道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B.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传入无关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D.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得益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发展5、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了“理”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论?A、王安石B、朱熹C、王守仁D、李贽6、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程颐B、程颢C、张载D、邵雍7、题干: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对理的追求。
B.理学认为儒家思想是最高道德准则,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C.理学认为宇宙本原是理,道德伦理也是由理构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具有永恒性。
D.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8、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较大?()A.韩愈B.朱熹C.程颐D.范仲淹9、题干: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了注解和阐述,这一行为在宋代哲学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A.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内涵B. 促进了儒学的复兴C. 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阶段D. 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学习典范 10、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A.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理气二元论C. 性命论D. 格物致知11、宋明理学中,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2、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代表人物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13、《宋明理学》一书中,关于朱熹的理气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理为实体,气为理的显现B. 气为实体,理为气的表现C. 理和气都是实体,彼此平等D. 理为气之本体,气因理而存在14、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以下哪项不是其核心观点?A.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B. 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认为心是万物本源D. 提倡“即心即物”15、【题干】宋明理学中,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张载D. 王阳明16、【题干】宋明理学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张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盛行的一种思想体系。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3宋明理学练习.

三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解析: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南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主张之一是()。
A.把人与天地的本原合而为一B.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C.率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解析:程颢和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都是“仁”,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周敦颐的基本观点,B项是张载的思想主张,C项是唐代韩愈的主要观点。
答案:D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解析: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因之而不能变”,说明他强调等级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永恒性,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解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内心反省的意境,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具有内在一致性,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王守仁宣扬的观点没有关系。
答案:C5.(2011·上海单科)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且与生俱来,而“致良知”的目的就是遏止伪善流行,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王守仁“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观点相悖,C项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直接相关,D项与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没有关系。
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直接原因是( )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答案 B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答案 B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答案 A4.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排除③,选B项。
5.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 B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答案C2.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活动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儒家思想注重气节、品德,主张人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应当宠辱不惊,消除欲望。
答案C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答案C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题意。
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答案C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1.下列叙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发展情况的是A.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C.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出既“贵儒”,又“尊道”D.佛教也吸收了儒学的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2. 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5.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6.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7.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最终保留传统主流思想的地位,主要是因为A. 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B. 儒家思想内含有的“兼容”精神C. 南北朝时期强调“贵儒”D. 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0.唐代儒家经典标准的读本是A.《六经》B.《春秋繁露》C.《五经正义》D.《四书章句集注》11.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宋明理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宋明理学一、1.有学者以为:宋朝实行自在、开放的政策,大大激起了中国的发明肉体和进取肉体,在政治、经济、文明、思想等方面都发明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提高。
可以说明以上结论的是〔〕A. 分化相权、增强皇权B. 经济重心南移C. 儒学走向思辨化D. 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2.«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假定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熹强调的〝理〞是〔〕A. 逾越时空的肉体实体B. 伦理品德的基本准那么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D. 追求幸福的物质愿望3.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以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实际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A. 正确提醒了宇宙的本原B. 具有朴素唯心主义思想C. 包括着自然迷信的理念D. 与西方迷信具有分歧性4.中国现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缺乏恤。
〞此评论针对的是〔〕A. 〝人之性恶〞B. 〝三纲五常〞C. 〝欲壑难填〞D. 〝存天理,灭人欲〞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A. 宣扬〝知行合一〞B. 否认孔子思想C. 支持〝格物致知〞D. 强调主体看法6.酉官父姆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任者,过时那么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停止考核。
丁忧时如任务需求,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则〔〕A. 表达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 增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厉考核C. 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想D. 说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利之上7.宋明时期官方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品德条约、互助条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数化而厚习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
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及答案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选择题1.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唐宋时期中国人对待外来文明,一向可谓兼容并蓄。
当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时,当时儒学大师的态度是()A.放弃儒学B.创造一种新思潮C.平等对待儒、佛、道三教D.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解析结合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有关知识可知D项最佳。
答案D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高考要求学生根据试题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问题,适当体现学科渗透,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题以对联中双关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
朱熹是南宋儒学大师,正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理学”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极大发展。
答案B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民为贵hellip;hellip;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解析A、B、C、D四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
朱熹将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答案D4.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A.朱熹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解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单元第2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时作业] 命题报告考查点难易度简单中档稍难程朱理学 1、2、
3 4 11 陆王心学 5 李贽及其思想 6 7 三大进步思想家 10 9 8、12
一、选择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 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天理”,故选C。
答案:C 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理学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与题干要求一致,选C。
答案:C 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
之间的人际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朱熹认为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明显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论述封建伦理道德,选A。
答案:A 4.(20 10•宿迁模拟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削职为民。
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娶再婚老婆的做法是违背这一规范的,理学明确反对寡妇再嫁,认为这不符合“天理”。
答案:B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
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材料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选B。
答案:B 6.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 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同时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时期,③④明显错误,选C。
答案:C 7.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
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 ) A.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触”即抵触、不和。
这是因为李贽极力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选B。
答案:B 8.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 A.彻底否定儒学 B.对孔孟个人和理学的否定 C.摆脱理学僵化模式的束缚 D.建立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他们批判儒学主要是为了摆脱理学僵化模式,并不是否定儒学。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答案:C 9.(2010•粤西北九校一模)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见右图),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温家宝总理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 ( ) 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民主的含义。
民主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
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与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历史概念。
因此,A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 10.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 甲:“亲
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甲是王阳明、乙是黄宗羲、丙是董仲舒、丁是顾炎武,选D 。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王守仁《传习录》材
料3: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
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
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
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材料3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
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相同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第(1)问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
结合起来回答。
第(2)问利用材料并联系教材中关于王阳明的内容回答。
第(3)问应主要从内容及实质两方面分析。
答案:(1)格物致知。
“穷理”。
(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唯心主义观点。
其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3)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12.(2010•
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人物言论概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请回答: (1)完成上述表格。
(2)据材
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4)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归纳、理解能力。
第(1)问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即可。
第(2) 问注意三人
言论的核心。
第(3)问应考虑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
第(4)问“私欲”、商品经济使人们对工商业有更高的评价。
答案:(1)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理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寻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都肯定人的私欲。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
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4)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
“工商皆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