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具有_柔性结构_的防灾城市的构建_周继军

合集下载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性、方法和挑战。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首先,城市绿地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源和防洪等。

其次,城市绿地可以改善居民的健康和福祉,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减轻城市生活压力。

最后,城市绿地还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景观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

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的绿地潜力评估,包括土地利用、土壤质量、植被类型等。

其次,需要确定绿地系统的功能区划,根据城市的需求和特点,划分不同功能的绿地,如公园、广场、绿道等。

然后,需要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以便实现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和可达性。

最后,需要进行绿地的设计和建设,包括植被的选择、水体的规划和管理等。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如何合理利用土地,保留和扩大绿地系统成为一个难题。

其次,城市人口增加,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增加,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为一个挑战。

再次,城市绿地管理机构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培训人才。

最后,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如何融合不同的资金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相信可以建设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方案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方案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研究推出一批重大行动和改革举措,靠前安排、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格局。

完善城市结构性绿地布局,形成连续完整的网络系统和安全屏障,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市形态结构,让城市融入自然。

二、规划目标“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研究推出一批重大行动和改革举措,靠前安排、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到2025年,城市建设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和防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式基本实现绿色转型,设施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工作稳步推进,设施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渐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体系化水平、设施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安全韧性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的意义、原则以及具体实践。

一、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的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体现在生态保护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心区域越来越缺乏绿地空间,而这些空间正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可以保护城市内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城市中心区域的密集建筑和人口聚集导致了热岛效应的产生,进而增加了城市的能耗和空气污染。

而绿地的引入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和阴凉效应来调节城市气温,减缓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另外,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也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绿地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有利于减轻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而丰富的绿地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多样性的选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应遵循一系列原则,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

在设计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使绿地系统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

同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适宜的植物和景观元素,打造独特而又具有魅力的绿地景观。

其次,注重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城市绿地系统应形成起点与终点的有机连接,并符合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结构。

这样可以形成绿化带,通过生态走廊的连通,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增加城市的生态弹性。

另外,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多功能性。

绿地不仅应作为生态功能的空间承载者,还可以兼具社交、教育和经济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鼓励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

同时,可以充分挖掘绿地的经济价值,通过举办活动、提供商业服务等形式,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
张晓佳;瞿志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0(026)003
【摘要】从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来看,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相关背景研究入手,分析国内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增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以期建立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体系.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具有勾勒城市结构形态,引导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缺少规划控制、绿地锐减等问题,有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多样、类型丰富、易形成规模等发展潜力,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系,以达到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
【总页数】3页(P6-8)
【作者】张晓佳;瞿志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基于可操作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J], 陈文;周昕
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哲学层次的若干思考 [J], 贾高建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若干问题探讨 [J], 刘业平;吴普英
4.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关于重点高中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思考 [J], 王少东;
5.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 [J], 梁俊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第一章测试1.理想绿地模式的代表城市()。

A:波士顿 B:韦尔温 C:莱齐沃斯 D:华盛顿答案:韦尔温;莱齐沃斯2.波士顿绿地系统——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的设计者为()。

A:霍华德 B:Forman C:麦克哈格 D: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答案: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3.下列关于功能绿地说法正确的是()A:核心理念是:将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考虑。

B: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 C: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 D: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答案: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4.Forman和Gordon在《景观生态学》中提出”斑块、廊道、基底”的景观结构基本模式()。

A:错 B:对答案:对5.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希望通过环形绿带的建设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并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相结合()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EG区域绿地分为风景游憩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四个中类。

A:生态保育绿地 B:风景名胜区绿地 C:郊野绿地 D:防护绿地答案:生态保育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A:错 B:对答案:对3.G2防护绿地是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

A:错 B:对答案:对4.城乡规划是政府对规划区内()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并确定各类专门性规划的统一要求;是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

城市绿地体系建设

城市绿地体系建设

城市绿地体系建设一、引言城市绿地体系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绿地体系建设成为各地领导和规划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城市绿地体系建设的概念、意义、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概念与意义1. 城市绿地体系的概念城市绿地体系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布局和组织各类自然与人工构成的公共或私有绿化空间,形成具有一定空间层次结构和功能关联性的整体系统。

它包括公园、广场、街头花坛等人工构筑物以及自然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系统。

2. 城市绿地体系建设的意义(1)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和组织城市绿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降低气温,减少噪音和尘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社交交流的机会,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3)增加城市景观价值:城市绿地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三、现状分析1. 城市绿地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各地在城市绿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些大中型城市通过规划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并加强对自然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和新兴城镇中,由于规划不合理、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着绿地供给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2. 现有问题与挑战(1)供给不足: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开发压力大,在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区域中存在着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

这导致了绿地供给不足的问题。

(2)空间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城市中,绿地分布不均衡,一些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而远郊区域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多。

(3)管理不到位:在一些城市中,对于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了一些绿地设施损坏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四、发展趋势1. 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未来城市绿地体系建设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城市造成很大损失,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空间安全、预防和减少城市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平衡生态系统等作用,还具有防震、防洪、防火和减轻灾害的功能。

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的简介入手,逐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对如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减灾防灾体系;构建一、城市绿地系统简介(一)概念简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地表覆盖物主体,能发挥生态平衡作用,且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休闲有着积极作用,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系统以自然要素为主,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是必要的粮食储备、副食品供应和居民户外休憩的场所。

它对人类的发展和景观资源的保护起着承载、美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按照主要功能和用地性质分为5个大类、13个种类和11个小类。

5个大类分别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

各种城市绿地按城市生态与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作为城市总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搞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旱、防洪、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截留降水、吸收多余降水等途径可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径流速度。

城市树木的树冠可以截留相当一部分降水,据研究显示,东北红松的树冠可以截留30%-73.3%的降水,陕西油松林可以截留37.1%-100%的降水量。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韧性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韧性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韧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便利等好处,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需要具备韧性,即能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冲击时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而城市绿地系统在提升城市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不仅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空气污染,还能够缓解城市的高温问题,提高城市的适宜度。

绿地还能够净化水体,保障城市的水源安全。

此外,城市绿地还能够提供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些生态功能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冲击,提高城市的韧性。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的社会功能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城市绿地提供了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空间。

绿地还能够提供社交场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些社会功能使得城市居民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城市的韧性。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绿地景观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绿地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城市绿地系统能够为城市创造经济收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这些经济功能相辅相成,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风险和冲击,增加城市的韧性。

然而,城市绿地系统在提升城市韧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绿地面积的不足和不合理分布。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用地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绿地分布不均。

这使得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的抵御能力降低,城市的韧性受到影响。

其次是绿地管理和保护的不足。

由于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绿地管理和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限制了城市韧性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期吉 林 林 业 科 技Vol .36 No .22007年3月JILI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 HNOLOGYMar .2007文章编号:1005-7129(2007)02-0022-03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的构建周继军1,郭美锋2(1.江西省庐山管理局绿化所,江西九江 332900;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城市绿地作为“柔性”空间在城市防灾、避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基于防灾的绿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规划与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柔性结构;防灾城市Planning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a calamity -prevention city with flexible structureZHOU Ji -jun 1,Guo Mei -feng2(1.G reening Institute of Lushan Ad ministr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900,China ;2.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China )A 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 to prevent and reduce urban calamity .So ,this paper gives s omesuggestions those atten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network which has reasonabl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distributes equably and its compensa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lexible structure ;calamity -prevention city收稿日期:2006-12-13作者简介:周继军(1975-),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研究. 我国是个地震分布很广且灾害较多的国家,很多大城市都处在地震带上,早在1994年全国地震减灾会议已将北京列为全国60个处于6级8度地震威胁的城市之首。

随着近现代城市的高密度聚集发展,虽然各种先进的抗震防灾技术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但20世纪至今仍然有数十座城市如唐山市一样被灾难毁于一旦,由此引发的火灾等二次灾害更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这与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硬性”环境建设,而忽视绿地、水体等“柔性”环境建设不无关系。

从宏观层次研究城市的防灾问题,应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置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

1城市绿地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而言,城市绿地是具有防震减灾功能的隐性“韧”环境。

它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是城市中具有避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城市防灾绿地除了具有一般绿地起着美化、生态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

1.1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地及避灾、救灾通道居住区附近的公园绿地使用方便,与居民—22—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实际使用效率高。

当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人们能就近迅速到达这些公园、绿地避难,然后再转移到更大的市、区级公园避难,有效地减少伤亡。

而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则是居民从家里跑到临近的公园、绿地的安全避灾通道,亦是救灾人员能及时、安全到达救灾现场的救灾通道,使城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不至于瘫痪,城市主要生命线系统的基本功能得以维持。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数万名市民在市区的凤凰山公园、人民公园(现为大钊公园)避难。

1.2灾害发生时的防火带及噪音、有害气体的隔离带一定面积的城市公园、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蔓延,防止飞火燃烧,阻隔噪音和有害气体的传播,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减少火灾损失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城市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高,缺少具有防火功能的绿地空间,一旦发生大面积火灾,从建筑里逃生出来的市民将发现自己还是处于浓浓大火的包围之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引发了65.85hm2面积的火灾,烧毁了7377间房屋,但是许多大火烧到公园和公共绿地前就熄灭了,这显示了公园、绿地阻隔火灾的功能。

1.3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救灾物质的集散地、临时医院所在地及灾民的临时住所较大面积的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发生灾害时是理想的救灾据点,可作为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救灾物质的集散地、临时医院所在地及灾民的临时住所。

公园、绿地内的景观、游戏设施、水体和树木为居民的避难生活提供了方便。

1.4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公园、绿地中的开敞空间,在灾害发生时可以用来作为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

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熊猫环岛南侧两平台是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在灾害发生时可以马上启用空中运输通道。

2我国城市基于防灾的绿地建设现状及问题 虽然我国城市公园绿地极少考虑防灾的需要,缺少应对灾害的必备辅助设施,但在城市的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仍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3年建成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具有完备的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其后北京市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还将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多处公园绿地改造成具有防灾功能的防灾绿地,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min内即可到达。

这说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逐渐认识到防灾绿地的重要性,其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将防患于未然,降低城市的灾害风险。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仍然没有建立具有完备的防灾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基于防灾的绿地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2.1规划中重视不足,管理中保护不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而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不够重视,致使城市的防灾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网络系统。

目前我国城市还没有建立起像日本“防灾公园计划”那样完备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只是在城市的周围或城市局部地段建设了呈带状或片状的防护绿地,而且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自然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而且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及监管不力,甚至还随时有可能被侵占。

2.2公园绿地中缺乏防灾设施在2003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建成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防灾公园,更不用说具有完备的防灾设施。

在公园、绿地中,既没有应急避难标志牌,也没有防灾、救灾中必须的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设施和应急广播等防灾设施。

3基于防灾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措施当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绿地对防灾的重要作用,开始在拥挤的城市中心地带结合城市改造有意识地建设一些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

为了城市的安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将防灾与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优化城市防灾绿地的空间布局,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柔性结构”—23—的防灾城市。

3.1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成均衡分布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形态上都具有防灾、减灾的功能。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就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城市绿地做出科学的系统布局,使其在城市各区域均衡分布形成网络,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

只有城市绿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才能保证一旦灾害发生,人们即可迅速疏散到绿地,同样亦为避震抗灾、救灾争得了宝贵时间。

3.2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日本“防灾公园”体系中既有广泛分布于居住区内部的面积只有1hm2大的供居民暂时避难的近临公园,也有面积达10hm2甚至50hm2的分布于城市各城区或城市中心的供市民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甚至还包括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和城市特殊地段的安全卫生防护绿地。

大小不同的绿地能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广泛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面积由小到大的层级结构合理的防灾绿地网络。

出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城市的防灾绿地建设必然会受到城市发展现状影响,不可能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

因此,各城市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在城市中建设或大或小的公园、绿地,形成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防灾绿地网络。

3.3建立城市绿地的补偿机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建立城市绿地的经济补偿机制,作为防灾绿地面积相对稳定的保障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绿地被随意侵占,导致城市生态平衡的失调,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由此导致的城市防灾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

为此,有必要建立城市绿地的补偿机制,有多少绿地被侵占相应地应当开辟相同面积的绿地,使新老绿地的诞生与消亡呈现一种等量置换的关系,以确保绿地在城市中的均衡分布以及有足够的面积,担负起防灾功能[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城市或新城区完全可以使城市绿地被破坏的少而新建的多,逐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3.4根据公园、绿地大小级别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公园、绿地的规模决定公园、绿地在防灾中的地位。

而防灾设施是公园、绿地具有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根据公园、绿地的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公园三级防灾据点。

三级防灾据点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它们所配备的防灾设施也不同。

总面积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应该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设施、应急广播等防灾设施。

而总面积0.1hm2以下的临时防灾公园主要用作避难者临时避难或作避难的道路,各个家庭或单位的避难者在临时防灾公园集合后向固定防灾公园或其他紧急避难所转移[2]。

参考文献[1]曹麻菇.“零增长率”一种在城市防灾设计中值得重视和商榷的概念[J].建筑学报,2002,(6):52-53. [2]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50-5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