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21练 含答案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 选修部分 包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选修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2.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深化了改革开放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冯桂芬是较早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体”的根本在于()A.封建统治制度B.中国传统科学技术C.伦常名教D.重农抑商政策5.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6.“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下列不属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A.历史文化的差异B.国家利益的冲突C.意识形态的对抗D.力量对比的变化7.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单一改革B.战争统一C.社会革命D.民族独立8.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
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题含答案

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题:选择题1.(2014·临沂质检)“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这是哪一政策的宣传( )A.杜鲁门主义B.成立北约组织C.马歇尔计划D.发动朝鲜战争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反对饥饿、贫穷”“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可判断这一政策是马歇尔计划。
2.“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以上叙述说明了(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C.多极化趋势出现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解析:选B 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是指苏联的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扶植西欧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3.(2014·石家庄模拟)学者亨廷顿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
”下列史实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A.联合国的成立与壮大B.德国的分裂与统一C.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D.苏联的建立与解体解析:选B 冷战中因意识形态的对抗而分离、冷战后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的政治实体,只有德国。
故B正确。
4.(2014·永州模拟)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
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解析:选A 从材料“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说明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5.(2014·惠州调研)“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2(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含解析)一、选择题1、(河南高考诊断A卷,2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 A解析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地主兼并土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2、(汕头三模,27)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3、(济南二模,26)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4、(晋冀豫高三第一次联考,7)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答案 B解析 义和团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外来文明的排斥,故A项错误;“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清王朝没有完全放松警惕,故B项正确;转移了斗争矛头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放弃“扶清灭洋”初衷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讲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2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
由此可见( )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解析:A 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开封一模)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
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
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高考历史鸦片战争强化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鸦片战争强化练习及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鸦片战争强化练习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B
6.C
7.C
8.同意。
从背景和西方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看,两次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中国市场并未完全打开;到了1856年,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于是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两次战争的手段看,西方列强都是凭借其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
从结果看,两次战争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被迫签订赔款、割地、增开商埠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
因此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24练 含答案

(训练目标) 1.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两极对峙格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对抗的表现。
3.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小题精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B.在战争中的主要贡献不同C.领土都位于欧洲中心地区D.国内的民族情绪日益高涨2.“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
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
”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A.政治上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3.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
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A.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B.援助西欧复兴经济C.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4.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表示:“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
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
”下列事件体现了艾奇逊观点的是()A.德国被一分为二B.尼克松访华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美国从越南战场撤兵5.1963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世界和平”演说中称,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
此演说()A.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政策B.旨在促进美苏两国间合作C.反映美国的霸权已衰落D.吸取了核战争危机的教训6.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7.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这样评说古巴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
2021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A.王权专制 B.中央集权 C.权力制衡 D.地方分权3.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4.“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6.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A.草市B.交子C.夜市D.商帮7.据史料记载,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昌明、东兴、民生等多家火柴厂设计印制的火花摒弃了昔日“洋火”的帝国标志和王妃头像,以“中国”、“中华”、“舞龙”、“昌明”等醒目的汉字为内容。
中国近代“火花”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中国民族经济已经走向了独立B.列强侵华加剧了中外对抗C.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D.中国近代国家政权的变更8.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历史性变革时代”的证据是A. 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并走向高潮B. 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相继展开C.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D. 民主共和制在各国普遍建立9.从下图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A.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远高于英国B.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C.自明清以来,中国是一个穷国,是贫穷、落后、停滞、悲惨的代称.D..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超过中印,且美国超越了英国10.古代雅典民主实践尽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A.民主的实现方式 B.有限制的选举权利C.民主的基本原则 D.权力的监督形式11.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12.中新网报道,日本大地震后,英国女王闻讯十分震惊,特别向日本天皇表达哀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目标)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重大意义。
2.香港回归的条件、意义。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
小题精练
1.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2.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
”该言论主要强调()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3.“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
4.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
”祖国大陆的此观点()
A.表明了盼望两岸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B.发布后两岸即实现了通航和通商
C.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了方法
D.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5.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
”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
的原则是()
A.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C.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6.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其历史背景不包括()
A.近代历史的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B.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
C.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
D.大陆放弃武力采用和平统一方针
7.1992年8月1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
8.“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
这不能反映()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官方交流日益扩大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大题优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
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1)材料一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结与愿望?造成诗人具有这种情结与愿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
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答案精析
1.C(“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明确提出来的,毛泽东只是提出台湾可以暂时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在台湾问题上,新中国的方针是武力解决,1979年才宣布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B项;D项明显错误,排除;分析材料信息可知C项正确。
)
2.C(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地区虽享有高度自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也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提,故C项为正确答案。
)
3.B(注意题干要求是“本质内涵”,与之符合的是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4.D(“一国两制”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两岸实现了通航和通商是在1980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了方法的是“一国两制”政策,故C项错误;祖国大陆观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原则基础上双方可以谈判、合作,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
)
5.B(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阴谋,正在策划中”“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等,可知中国政府要求维护对香港的主权,同时体现新中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智慧与灵活性。
故选B项。
)
6.D(香港问题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而引起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和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频繁交流,成为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
而在台湾问题上大陆并不放弃使用武力,D错误,符合题意。
)
7.C(“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峡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承认的原则,C项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A错;B项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意义,排除;D项与“当时”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
8.B(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九二共识”是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的,不能体现官方交流的扩大,故选B项。
)
9.(1)愿望: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原因:1949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与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
(2)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方案:“一国两制”。
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3)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