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口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 毕业论文
某地区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与空间特征分析

某地区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与空间特征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某地区城市为例,分析人口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结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该地区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城市的人口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增长,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该地区城市的年轻人居多,而现在,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青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背后,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得到了大幅提升,导致人均寿命的延长。
另一方面,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该地区城市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严格,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婴儿死亡率也大幅减少,从而加速了老年人口的增长。
除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外,该地区城市的性别比例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该地区男性比例居高不下,但现在已经趋于平稳。
这也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政策实行初期,父母更倾向于生男孩,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生育男女比例逐渐均衡。
二、空间特征分析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外,该地区城市的空间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繁华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也不断增加。
同时,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市通勤距离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城市扩张的边缘地带。
过去,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市中心居住并工作,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工作地点往往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导致通勤距离增长。
此外,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造成出行时间长和交通拥堵。
其次,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更加明显。
过去,城市内部的不同功能区域混杂在一起,如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的各项功能逐渐分为不同区域。
例如,在市中心,商业区逐渐集聚,而住宅区则逐渐向城市周边延伸。
生态足迹视角下区域适度人口容量预测r——以赣州市为例

生态足迹视角下区域适度人口容量预测r——以赣州市为例陈金泉;王海仓;陈云辉【摘要】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was designed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anzhou in 2012 was calculated.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ecological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population forecast model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are 0.580912783hm2, 1.346704955 hm2 and 0.765792172 hm2.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 is 10470700 in 2020. Compared with the ecological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population calculated by the polynomial curve fitting model will exceed about 1065400 in 2020.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regional moderate population and to reliev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建立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分别对赣州市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与分析,对赣州市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12年赣州市域生态足迹为1.346704955 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0.580912783 hm2/人,生态赤字为0.765792172hm2/人,预测赣州市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为1047.07万人.与预测的生态适度人口容量相比,根据四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预测的赣州市2020年人口总量将超出约106.54万人.届时,赣州市将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据此,为提高赣州市适度人口容量以及减轻人口压力提出几点建议.【期刊名称】《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适度人口容量;曲线拟合【作者】陈金泉;王海仓;陈云辉【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适度人口一般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其大小取决于区域各种自然经济承载力和区域人口对这些承载力的需求水平之间的平衡[1].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适度的人口容量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确定该地区现有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的适度人口容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学者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进行生态适度人口容量方面的研究工作:唐湘玲、包正君等学者分别使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新疆和南京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计算,得出区域生态适度人口容量[1-2];杨莉等学者从生活消费入手,采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青海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3];顾倩加入社会经济因素,综合生态足迹与传统的GDP指标,弥补了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甘蓉蓉等对几种人口预测方法进行比较,显示出与运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相比,回归分析法中选择拟合度较高的回归模型预测人口容量较为合理[5].综上所述,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进行生态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一直处在发展之中.但是将某区域未来一定时期生态适度人口容量与基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人口总量预测进行对比研究尚属首次,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文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发展的经济要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区域生态、人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探求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和谐一致的2020年赣州市适度人口容量,为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1.1 研究区概况赣州市地处江西省的南部,又称“赣南”.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赣州东接福建,南靠广东,西邻湖南,北连抚州、吉安.全市辖12区1市15县,国土面积394万hm2,占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其中丘陵面积2405300 hm2,占土地总面积61.05%;山地总面积862000 hm2,占土地总面积21.89%.赣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9℃,年平均均降水量1587mm,域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赣州农副产品丰饶,水电资源丰富,矿产种类众多.自上个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赣州市人口一直持续快速增长.从1981年的627万人,增长至1991年的720万人、2001年的808万人和2011年的918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28%,且呈较快增加趋势.根据赣州的发展规划,区域未来人口还将持续增加.1.2 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赣州市生物资源数据、能源资源数据来自于《赣州统计年鉴(2013)》、《江西统计年鉴(2013)》,人口和经济数据来自于《赣州统计年鉴(2015)》和《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文献资料.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赣州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测算与分析,对赣州市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进行预测,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20年赣州人口总量,最后将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和预测的2020年人口总量进行对比研究.生态足迹理论由加拿大学者W illiam·Rees教授和Wackernagel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用生物物理量定量测定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足迹和区域内生态承载力,并以此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新型方法.在对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进行核算时主要包含下面6类土地利用: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碳吸收用地与建设用地[6].2.1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特定区域内生产用于人类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以及吸纳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绝大多数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陆地和水域亦包含在内)[7].生态足迹计量模型为:公式(1)中:EF为研究区内生态足迹面积的总和,ef为人均生态足迹面积,N为研究区内人口数量,ri为第i种消费品或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生产力权重(均衡因子),C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Pi为生产第i项消费项目的相应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平均生产力.2.2 生态承载力生物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地理边界内可供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生态承载力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人口规模,二是人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7].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为:公式(2)中:E C为总的生态足迹面积,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相应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2.3 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其中:Z为研究期始年份即2012年,Y为研究期末年份即2020年,YP为Y年人口总量,WZ、WY分别为研究期始年份和研究期末年份万元GDP生态足迹值,k 为参照已有研究估算出的研究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年均下降值,efY为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标杆值,取值为1.7 hm2/人.2.4 非线性回归模型由于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预测人口精度不够理想,而相对复杂的Logistic模型更适合于中远期人口的预测[8-9],因此文章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四次多项式非线性回归模型,以Origin数据处理软件为平台[10],结合赣州2001—2014年历年人口统计资料,仿真实测出符合实际数据的人口多项式拟合曲线,预测2020年赣州市人口总量.3.1 赣州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测算生态足迹的需求划分为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两个方面.其中生物资源分为农产品、水产品和木材等几类.采用公式(1)生态足迹计量模型,具体结果详见表1.能源资源消费项目以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根据相应燃料种类的折算系数,将当地化石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为相应数量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11].采用公式(1)生态足迹计量模型,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在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的产出并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需要乘以相应地“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从而将因生产力不同而无法比较的土地转化成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均衡土地. 文章采用的2010年均衡因子引自《Living Planet Report 2012》[12-13].产量因子选取依据Wackernagel等对我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此外,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报告的建议[14],在计算研究区内生态承载力时需要将12%的生物多样性面积扣除,以便为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将赣州市生态足迹中的生物资源与能源资源汇总,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表3;采用公式(2)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表4.3.2 赣州生态足迹现状分析生态足迹分析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赣州市生态足迹为1.346704955 hm2/人,2012年赣州市生态承载力为0.660128163 hm2/人,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07921538 hm2/人,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0.580912783 hm2/人.上述计算结果表明,赣州市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虽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0.765792172 hm2,但未超出2010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2.2 hm2,更低于2010年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1.7 hm2,赣州市属于“地方非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区域[15].分析表3和表4可知,赣州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存在着差异,按顺序排列为草地生态赤字为0.388972896 hm2/人,水域生态赤字为0.373710893 hm2/人,碳吸收用地生态赤字为0.156173296 hm2/人,耕地生态赤字为0.138151101 hm2/人,林地和建筑用地不存在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结构中,草地和水域占比达到了近82%.草地生态赤字最大的原因是赣州市家禽牲畜产量很大,但是以农舍圈养为主,用于养殖生产的草地面积很小;水域生态赤字较大的原因是水产品产量很大,但是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有文献可查的2006年赣州实际水资源利用率尚不到5‰[16],由此导致水域利用效率很低.4.1 基于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的人口容量预测根据上文赣州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2012年赣州市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8273458939 hm2/万元.设定研究期内赣州生产活动中资源转化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年均下降值为5.8%,至2020年赣州市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5129728007 hm2/万元.2020年GDP取值依据赣州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至2020年赣州市GDP年均增长10%,即达到3470亿元人民币;根据赣州市十三五规划中“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的要求,预测至2020年赣州市处于“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临界状态,即赣州人均生态足迹接近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1.7 hm2/人.将相关数值代入公式(5)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测算出赣州2020年市域适度人口容量约为1047.07万人.4.2 基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人口总量预测具体步骤:①先将赣州市2001—2014年的人口统计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②通过Origin平台作出两个变量(X,Y)之间对应规律的人口散点图;③通过四次曲线拟合模型对人口散点进行拟合,得出人口拟合曲线;④再由polynomial函数求得四次曲线拟合模型中的各项系数;⑤将各项系数代入至四次曲线拟合模型中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对2001—2014年人口散点进行四次曲线拟合的图形如图1所示,所得四次曲线拟合模型为:利用四次曲线拟合模型(6)对赣州市2015—2020年人口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赣州市2020年人口将达到约1153.61万人.4.3 对比基于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预测至2020年赣州市生态适度人口容量约为1047.07万人;基于四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预测至2020年赣州自然增长人口将达到约1153.61万人.通过对比表明,2020年赣州市人口总量将超出生态适度人口容量106.54万人,这将对赣州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为保证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使2020年赣州市人口总量控制在生态适度人口容量范围内,需对现有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5.1 结论通过计算得出2012年赣州市生态足迹及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值,显示出赣州市存在生态赤字,说明赣州市区域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供给不能满足赣州社会生产的需要,赣州市的发展现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根据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预测的2020年赣州市生态适度人口容量与根据四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预测的2020年赣州人口总量相对比,赣州市2020年人口总量将超出生态人口容量约106.54万人.5.2 建议为减轻人口压力应从增加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减缓人口增速两方面入手,采取以下主要措施:①赣州市林地资源生态承载量达到赣州市生态承载力的54.75%,林地资源是赣州市最主要的生态承载资源.因此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林地资源的保护,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划定林地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依法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控制林地流失,严禁超限额采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发生;②针对赣州市域内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更大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应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③针对赣州市水域利用效率低的情况,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挖掘水资源的开发承载潜力,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④从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考虑,赣州市应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使2020年赣州市人口总量控制在生态适度人口容量范围内.【相关文献】[1]唐湘玲,吕新,薛峰.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适度人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60-164.[2]包正君,赵和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26 (2):84-89.[3]杨莉,温勇,徐铭东.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14(2):35-39.[4]顾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人口容量预测分析——以杭州市域为例[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225-233.[5]甘蓉蓉,陈娜姿.人口预测的方法比较——以生态足迹法、灰色模型及回归分析法为例[J].西北人口,2010,311:57-60.[6]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7]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9-77.[8]李祥妹,陈亮,丁维荣.不同预测模型下西藏自治区人口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2,32(4):58-62.[9]付艳茹.基于MATLAB的人口预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0]孙明珠,贾亚民,王红理,等.Origin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96-98.[11]邱大雄.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2]World W ildlife Foundation.Living Planet Report 2012[R].Switzerland:WWF,2012.[13]曹淑艳,谢高地,陈文辉,等.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8):1336-1344.[14]周静,管卫华.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20):6471-6480.[15]张颖.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47-54.[16]陈朝.赣州生态足迹测算[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37-140.。
赣州市(全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赣州市(全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前言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目录第一节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 (1)第二节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三、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四、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表2: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赣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赣州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近10a江西省城市化质量区域差异时空分析大学论文

近10a江西省城市化质量区域差异时空分析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城市数目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己超过50%。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结构。
然而在现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
我国的城市化过程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城市问题也尤为集中和突出,不仅具有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还出现了如城市布局松散、空间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大等特殊问题。
这些问题必定会影响我国城市化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强调城市“数量”的扩张,更要重视城市“质量”的提高。
以江西省为例,自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有力推动了江西省新型城市化进程,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62%,增长1.4个百分点。
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综合能力承载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问题正日益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对于注重城市数量的城市化率以及注重城镇规模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综合质量,是城市化理性发展的保障。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关注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而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较少,且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研究。
因此,本文在探索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相对全面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质量研究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意义来看,我国城市化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且曾长期盲目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多。
赣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赣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
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第二节赣州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赣州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三、赣州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四、赣州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赣州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赣州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赣州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赣州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三、赣州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四、赣州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赣州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赣州市死亡人口同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赣州市自然增长率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11)一、赣州市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 (11)三、赣州市自然增长率占全国自然增长率比重统计分析 (11)四、赣州市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赣州市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赣州市自然增长率同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赣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表2:赣州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表 (3)表4:赣州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表 (3)表5:赣州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表 (4)表6:赣州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赣州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赣州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表 (7)表12:赣州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表 (7)表13:赣州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表 (8)表14:赣州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赣州市死亡人口同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赣州市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赣州市自然增长率占全国自然增长率比重统计表 (11)表21:赣州市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赣州市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赣州市自然增长率同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江西赣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

江西赣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赣州的巨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江西赣州这些年发生了超级大的变化!
以前,赣州的路可不好走啦,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会有好多水坑,走在路上,鞋子都会湿透。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又宽又平的大马路,汽车在路上跑得可稳当了。
还有啊,以前爷爷奶奶住的房子又小又旧,光线也不好。
可现在,到处都是高高的大楼,房间又大又亮堂。
就说我们学校吧,以前的教室很简陋,课桌椅都破破烂烂的。
现在呢,有崭新的黑板、漂亮的桌椅,还有多媒体设备,上课可有趣啦!
赣州的公园也越来越多了,以前想找个玩的地方都难,现在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好多漂亮的公园玩耍,里面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还有好玩的游乐设施。
赣州变得越来越好了,我真喜欢现在的赣州!
《赣州的新模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赣州的变化。
以前,大家出门多数是走路或者骑自行车,速度可慢啦。
现在呢,好多家庭都有了小汽车,出行方便极了。
我听爸爸说,以前买东西要去很远的集市,东西的种类也不多。
现在,到处都有大超市,里面什么都能买到。
赣州的桥也变多了。
以前过河就那么一两座桥,现在有好多座大桥横跨在河面上,又漂亮又壮观。
以前,大家联系靠写信,一封信要好久才能收到。
现在,有了手机,想和谁说话,马上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赣州的变化可真大呀,我相信未来还会变得更棒!。
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的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经历着时序变化和空间的扩展。
本文将带您回顾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展示它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与初期发展众所周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起源。
我们以某城市为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当时,这个地方只是一片原始森林或荒野,没有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
人们在这里开始定居,建立起最初的居民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城市的初期发展主要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中心。
第二章:城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座城市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工厂和工业企业的兴起,使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工业区和居民区相继建立,城市的空间开始扩展。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高层住宅和办公楼相继兴建。
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大,新的城区和郊区不断涌现。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第四章:城市的绿化与生态环保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开始注重绿化和生态环保。
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绿色空间不断增加,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和美丽。
同时,城市的环保措施也在不断加强,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创新在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创新。
科技的进步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化、数字化等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空间的创新和优化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文化和教育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魅力。
结语: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经历了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分析

人口老龄化时间演变
01
人口老龄化趋势
02
人口老龄化阶段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 年人口数量和比例持续上升。
江西省目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但 正加速向中度老龄化迈进。
03
人口老龄化速度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未 来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人口老龄化空间演变
城市与农村老龄化差 异
利用江西省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调 查,对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 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 客观、准确地描述人口老龄化的 实际情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对江西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 和演变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更直 观地展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 过程。
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 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揭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 影响机理。
江西省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老龄化 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的 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区域不平衡性
不同地区间的老龄化程度存在差 异,赣北、赣南、赣中的老龄化 程度相对较高。
空间分布特征
江西省老年人口分布呈现出较为 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主要集中 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 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定期健康检查和健康评估, 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疾病。
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
鼓励适龄婚育和优生优育
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宣传,鼓励适龄夫妇积极婚育,提倡优生 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时空演 变及影响机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人口的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3)1.1中国及赣州市人口现状 (3)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3国内外对人口时序变化及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 (4)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4)2.1赣州市的概况 (4)2.2研究方法 (5)第三章赣州人口时空变化分析 (5)第四章赣州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 (6)4.1人口密度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 (6)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7)5.1 结论 (7)5.2 展望 (7)参考文献 (8)致谢 (8)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为了国家各方面都能够规范而有序的发展,研究人口的空间结构以及时序变化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就以赣州市人口为对象,采用地统计学、GIS、系统聚类等多种科学方法对其时序变化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赣州市人口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和空间结构特征。
Abstract:As we all know,Our country i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For countries to standardize all aspects orderly development,Study of popu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 change became an important task.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anzhou city population as an object,Using statistics and GIS, system clustering and other scientific methods to its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nzhou city population has significant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第一章绪论1.1 中国及赣州市人口的现状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由于1973年以来广泛开展以及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使得我国人口发展进步显著,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一是有效遏止了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使得资源环境所受压力大大减小,除此之外,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了人口抚养比(即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多占人数和劳动年龄多占人数的比值)相对较低的40年左右黄金时期,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另外,还有效的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对我国以及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二是使得我国人口成功的完成了低自然增长、低死亡、低出生的巨大转变。
自成功实施人口政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减少量近4亿,使得总人口数推迟4年达13亿,这对中国人口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这也使得世界人口总数推迟4年达60亿。
]1[实现了中国成为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达低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这个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将提早半世纪达到人口零增长。
三是人口素质方面显著提高。
中国作为典型高死亡、高出生模式的国家,也同时也是高婴儿死亡率以及人口死亡率人口大国。
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政府对卫生健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极力投资,使得该状况得以有效改善,迅速提高了人口受教育水平。
在这几十年内,中国成功的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了人力资源大国,并且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是关键的机遇时期,此外还是人口安全所处的高风险期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重要转型期,因此对人口的发展来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难免的。
首先,持续上升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以及始终未决绝的就业大难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有着偏高的性别比以及持续上升的流动迁移人口使得社会和谐压力增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和谐不稳定。
其次,我国人口过多问题将长期面临。
不得不承认,我国人口现在正以低增长的形式在发展,并且在未来的30年里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更加减慢。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加上人口增长的作用,人口总量在长时间内将仍保持增长形式。
再次,迅猛增长的老年人数量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育水平下降以及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在未来将发生重大转变,即重度老龄化将取代轻度老龄化。
这一结果下产生的巨大数量老年人将很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施加巨大压力。
此外,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也将是迫在眉睫,并且任务艰巨。
总之,中国人口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已成为了发展问题。
自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人口问题便是我国长期需要面临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只有坚持以低生育水平为基础,着重培养人口素质,改善和调整人口的结构才能促进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与社会全面进步。
赣州有着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曾于宋代辉煌至极,如今享有全国三十个名城之一的美名。
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江西省南部,成为江西省人口之最并且所占面积之最的地级市,全市大约900万人中有95%以上的为客家人,因此赣州是我国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此外,赣州市辖1个市辖区、15个县、2个县级市,全市户籍总人口数在2010年达879万,其中830万常住人口,约占江西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占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大约占据江西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到2012年底,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总数已达78.9万,建成区面积多大89平方公里。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我国现在虽然处于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时期,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迁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文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人口问题的影响逐渐增大。
由于人口数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于是对于人口学的研究一直是不可姑且的,其意义更加不可估量。
就1994年联合国于人口与发展的大会上指出的人始终处在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心可看出人口的预测、研究以及控制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2[,人口问题在21世纪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关注的难题,对于我们脚下地球多能承受的负荷是有限的,为了整个系统以及阶级人口能够平衡发展,人口研究、预测以及控制成了必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口是地区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资源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受人口数量的影响,准确的进行人口预测是保证我国能够进行社会决策、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制定相关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也是能够保证合理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制定区域经济的重要科学依据]3[。
赣州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将建设干越、赣闽产业合作区,并且赣州将加强与厦漳泉、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贸联系,以打造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新局面]4[,可见赣州经济在迅猛发展,于是为了配合赣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其人口问题便迫在眉睫。
本文以赣州市人口所具有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赣州市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1.3 国内外对人口时序变化以及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关于人口时序变化以及空间结构的研究随着经济发展之迅速和人口增长之快速已成为了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国热点问题之一。
就时序变化而言,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其研究,张秀英等于2013年采用GM(1,1)模型对东北三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左永君等于2010年对乌鲁木齐市人口时序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预测;李永浮等于2006年对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进行了预测;李青翠等于2007年利用GM(1,1)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拟对烟台市未来4年人口进行了预测等等。
就人口空间结构研究而言,其研究成果也众多,李恒凯等于2011年在地里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人口时空分布进行了模型;宋程前昌等人于2009年对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以及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刘楝子于2008年对重庆市的“一圈两翼”战略中其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王宏艳于2008年对人力资本空间集聚的机理、过程以及效应进行了研究等等。
由于各国对人口研究的关注,使得其硕果累累,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对于人口的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迅速。
第二章赣州市的概况及研究方法2.1 赣州市的概况赣州市作为江西下辖的地级市之一,位居江西城市第二,通常被称作赣南地区,赣州以东与福建龙岩和三明相接,南至西南与广东韶关、河源以及梅州相邻,西临湖南郴州,北靠江西抚州、吉安,地处东南海地区并往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成为我国内地通向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根据新城市的规划,可以分为六大片区,其分别是水东片区、开发区片区、赣南大道片区、章江新区、河套老城区以及峰山片区。
其中,章江新区将是赣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会将其规划建设成居住、商务、行政、文化及博览等集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区,使其成为新赣州的文化、商业、贸易、行政、居住金融娱乐以及体育中心,最终成为赣州的中央商务区。
赣州主要的经济指标已经保持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成为江西第二个挤入全国百强城市的地级市。
2.2研究方法2.2.1地统计学发运用地统计学知识对人口空间的研究主要采取地统计学中的协方差函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在检验某一空间变量的观测值时看其是否与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显著相关联]5[。
若毗邻的两点上值同时表现高或者低,便可以称这位空间的正相关,否则为负相关。
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于地理统计学中较多,发展到如今已有多种指数,但是最主要的指数只有两种:Geary 的C 指数和Moran 的I 指数;其中协方差又可以称作方差,是用来对区域化随机变量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表述的参数。
2.2.2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科学方法,其将所分类的对象放置在一个m 维空间中,分类标准是空间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即亲属程度,聚类分析能够根据样本的特征将该样本在性质方面亲属度的不同将其自动分成多种分类结果]6[。
在聚类分析中亲属程度的测量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间存在的差异程度,一般是通过观察看其是否明显不同于其他个体;二是通过个体间存在的相似度来判断。
在对赣州市人口的研究中采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其人口状况有较高相似度的区域分为一类型,而类别不同则人口状况差异大,此外,还可以对其进行地区差异导致的人口状况不同的分析。
2.2.3 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经过各国长期对人口的研究,其衍生出了很多针对人口预测的方法,例如:时间序列法、劳动平衡法、人口年增长法、GM (1,1)灰色模法等等,本文主要采用时间序列法对赣州市人口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