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生成与发酵的深层逻辑——网民认知框架对议题结构演变的影响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

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

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作者:毕宏音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01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舆情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理论阐释到咨政应用,由定性分析到数据监测,自少量学科关注到多学科协同,从社会舆情规律一般性探讨到网络舆情规律多维度分析,相关研究无论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都得到了延展,也形成了诸多基本共识。

但同时,在真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互渗日深、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化正呈现相对稳定与变动不居两种形态的当下,如何总結已经发生舆情的共性与规律性,准确掌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变化动态规律,并在实践中提高舆情预测与预警功能,尽可能地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及影响,就是提高网络治理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的关键。

现刊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毕宏音研究员对上述问题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摘要:当前,现代舆情研究围绕网络舆情变动规律,就表征的舆情演化路径、背后的刺激性事件、利益纠葛、复杂主体、管理客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心态与心理、网络舆情空间、互联网技术迭代的影响,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应用等,逐步形成了十大基本共识。

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当下分析轻前期预测、对复杂动力要素的综合研判不足、传统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缺乏对交杂舆情环境的阐释力、静稳的阶段性研究难以反映传播规律的趋势性变化等问题,这亟待从“历史与聚类分析”“多驱动要素分析”“智能兼专家分析”“追踪性动态分析”等多维视角,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动态化规律进行系统性再认识。

关键词:网络舆情;基本共识;动态规律;多维视角[中图分类号]G209[文章编号]1673-0186(2019)01-006-011[文献标识码]A[D0I编码]10.1963l/ki.css.2019.01.00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D。

解构网络舆论生成过程的三个命题——以群体传播为研究视阈

解构网络舆论生成过程的三个命题——以群体传播为研究视阈

络输 出个体 的认 知语 言 ,也建 构着 自身
当然 ,网络空 间也有它 的主流 ,特 帖还是 自主网页 ,网民们 正体验着现实
韵闻知饵 2 0 1 3 年第O 9 期 1 9
新 闻与传播研 究
NEW S RESEARCH
生活 中所无法达 到的 自由状态 。但透过 现 出网络舆论效能转化 的力量。 网络舆论景观 的虚 幻面纱 ,我们看到 ,
① 陈力丹 推敲 “ 舆论 ”概念Ⅱ ] 采写编, 2 0 0 3 ( 3 ) : 5 4 ② 陈卫 星 以传播的名义—— 陈卫星 自选集[ M】 北京广 播学 院出版社, 2 0 0 4 : 1 7 9
知 ,而栖息 于网络群体传播 间的 网络舆 结 构”定义 的过程 ,在人们 意见表达 的 和互 虐……无论何种情 况 ,网络意见 的 论在生成机制 与效能转化过程 中体现 出 所 谓 “ 自由景观”背后 ,舍 去技 术使用 集群 过程充满 了生产结 构所带来 的多次
三个 重 要 特 点 :
愿时言辞有些偏激 ,但 绝大多数公 民的 然并非代表所有 网络舆论 的生成过程 , 理性 的博弈 ,是不 同信 息交 迭不断证伪
三、意见修 正与趋 向 :群体 传播中 态度是 理性 的。 ” “ 华南 虎”事 件虽 西方 自由主义 理论 在发 展中形成了 但其 中表现最 突出的就是 网民理性与非
界过程 中形成 。 网络热舆论 的效能转化 ,是舆论势 于是 ,舆论便在 “ 波 ”的场域扩展和划 道 , “ 虎照”也随即传到 网上 。于是 , 网络就成 为一个 各种证伪 、证实信 息的
见 的 自由讨 论必然趋 向真理却在 网络空
▲ 本 文为河北省 软科学研 究计划项 目 “ 网络舆 情研 判与风险规避研 究”的研 究成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

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1. 引言舆情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个体的态度、观点和情绪的集合。

在现代社会,舆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政策制定和企业形象等。

了解舆情生成和发酵规律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舆情生成和发酵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相关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舆情生成规律2.1 事件刺激舆情的生成通常与某一事件相关。

事件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积累的。

突发性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关注,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长期积累的事件则可能在某一时刻引爆,成为舆论焦点。

2.2 媒体报道媒体在舆情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媒体报道可以放大事件影响力,引导公众关注。

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也会影响舆论走向。

2.3 群体传播舆情的生成离不开群体传播。

当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后,人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和传播,包括口口相传、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

群体传播可以迅速扩大舆情影响范围,形成舆论场。

2.4 情绪共鸣舆情的生成与人们的情绪共鸣密切相关。

当公众对某一事件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容易形成舆情。

例如,在某一社会问题上,如果公众普遍感到愤怒或悲伤,就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声量的舆论。

3. 舆情发酵规律3.1 群体行为舆情发酵通常伴随着群体行为。

在某些事件中,人们可能组织示威、罢工等集体行动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和诉求。

这些行动可以进一步放大舆情影响力。

3.2 剧烈冲突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不同观点之间往往会发生剧烈冲突。

这种冲突可能表现为言语上的争论,也可能演变成实际的暴力行为。

剧烈冲突会加剧舆情的发酵,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3.3 媒体渲染媒体在舆情发酵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渲染,增加事件的曝光度和热度。

媒体的渲染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进一步推动舆情发酵。

3.4 政府回应政府对舆情的回应也会影响舆情的发酵。

政府可以选择积极回应、消极回应或无视舆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案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 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 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 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成逻辑、演化路径与引导效能提升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成逻辑、演化路径与引导效能提升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成逻辑、演化路径与引导效能提升
徐燕华;朱绍昌
【期刊名称】《中国出版》
【年(卷),期】2024()4
【摘要】近年来我国自媒体蓬勃发展,不仅加快了网络舆论的聚合和扩散,也重塑了网络舆论新态势。

文章从主体性、技术性、现实性等方面分析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从酝酿期、集中期、扩散期和衰退期4个方面阐述了自媒体网络舆论的演化路径,并提出了提升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效能的4种策略,即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主体间性与智媒思维相汇合,内容生产与丰富手段相融合,改进算法与主流价值相契合。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徐燕华;朱绍昌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研究
2.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的全过程研究——评《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
3.新时代融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及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策略一直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特点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思考和讨论,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网络舆情生成的原因网络舆情的生成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全世界。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生成速度也大大增加。

2.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平台成为了舆论的发声者和传播者,也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更为容易。

3. 匿名性和传播性强:互联网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容易发布负面消息或传播谣言,而且一条消息在经过多次转发后,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4. 舆情热点事件的挑起:一些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热点事件,可能会在网络上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这就是网络舆情的热点事件。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相比传统媒体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可以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3. 匿名性和不真实性:网络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就使得网络舆情有很大的不真实性。

4. 情绪化和偏激性: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很强的情绪化和偏激性,容易引发用户的情绪化回应,甚至造成一些过激行为。

5. 舆情影响力大: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大,一旦爆发舆情事件,可能会对企业、政府、个人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思考面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各行各业都需要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思考:1. 及时发现和监测:企业、政府、个人等需要及时发现并监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情况,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一旦发现网络舆情,需要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及时发布公开信、道歉声明等,消除负面影响,恢复公众的信任。

一部“术”、“道”兼容的佳作——读《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有感

一部“术”、“道”兼容的佳作——读《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有感

一部“术”、“道”兼容的佳作——读《网络舆论生成机制
与引导规律研究》有感
原松梅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13()3
【摘要】《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通过对大量网络舆情案例及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揭示了网络舆论的形态、实质、成因和效应等,并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路、角度、方法、对策,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决策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视角,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媒体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2页(P133-134)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成机制;引导规律
【作者】原松梅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一部颇具特色的共和国教育史研究佳作——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有感 [J], 金林祥
2.窥探网民心理引导网络舆论——读《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J], 刘霁;
3.领导干部应善于与网络媒体打交道——读刘伯贤新著《网络舆论引导艺术:与领导干部谈识网用网》有感 [J], 詹新惠
4.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读宋寿金著《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茂名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一书有感 [J], 黎济良
5.一部“术”“道”兼容的佳作——读高钢《新闻写作精要》 [J], 俞运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论:网络舆论不能促进民主觉醒

辩论:网络舆论不能促进民主觉醒

网络舆论不能提升民主觉醒谢谢主席,大家好:近年来,网络舆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悄然与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相伴而行。

【定义】正本清源,“网络舆论”是指占较大多数的网民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意见;而“民主觉醒”则是指公民独立、理性思考和积极、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参与意识的逐步形成。

【判断标准】我们要判断网络舆论能不能提升民主觉醒,就要看网络舆论能否促使公众真正认识到民主参与的重要性,对于上述形成过程有无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我方认为,网络舆论不能提升民主觉醒,理由有二。

第一,网络舆论的热点易转移,关注持续时间短,且多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不能促进公民形成独立、理性思考的习惯。

【分点一:热点易转移】今天,各类网络舆论热点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不禁要问,网民们在单个事件或问题上关注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且不说网络舆论的背后可能存在的网络推手、网络公关策划的舆论热点转移,单是网络舆论作为舆论本身具有的随时间减弱的性质就造成了诸多“断头新闻”。

【分点二:意见领袖影响独立思考】此外,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公众往往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愿意和大多数人站在同一边,说同样的话。

所以意见领袖和微博大V的言论总是引导着网络舆论发展。

广大网民常常是不经过细致的思考判断,就直接转发,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

也就是说,一阵风式的舆论关注过后,网络舆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表达意见,其所带来的带来的“运动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持续,且不能使公众从心底真正渴望民主的意见表达,自身意见被舆论裹挟绑架,因而不能提升民主觉醒。

第二,网络舆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出于网民娱乐、非理性的态度,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和舆论狂欢,这并非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

据人民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网民自认心态“不太成熟”;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64.9%的网民认为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网络围观的。

大量的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借社会热点事件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现实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在网络舆论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消解网民固有的认知框架。
第三 ,潜 移默 化介 入 ,纠偏 网 民的认 知 图式 。按 照
心理学的认知图式理论 ,除了当前活跃在意识范围内的
认知 图式外 ,大 多数认 知处 于潜意 识之 中 。价 值观隐 藏 在潜 意识里 ,态 度是潜 意识 的表现 ,很 多时候 它没有 反
应过程,直接就体现在行动上。面对新的信息 ,受传者
定下来 ,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 的 ;二 是 态 度 ,表达 上 婉 转 有 理 ,以亲 民和服 务 的心
吸 引 ,对 于和 它相抵 触 的事实 则会 视而 不见 。这进 一步 加 深 了 大 众 与精 英 、政 府 与 百姓 之 间的 沟 通 障 碍和 隔
阂,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当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时,
所未有的激烈。政府新闻发布和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与 培志、唐胜宏 )
网 民的认 知框 架时 有错 位 、分离 ,权威 、强 硬的话 语体 系缺 乏 亲和 力 、感染 力 ,舆 论 引导效果 并不 好 。新 闻报 道应 该从 以 下三个 方面 来进 行 :一是事 实 ,新 闻报 道不
责 编/ 张 寒 美编/ 于珊
网民常套用这 种话语逻辑和思维来进行简单的性质分 架 ,进行二 次议题 设置 。
类 ,使 网络 舆论朝 着特 定的 方向发 展 。 加 拿大 社会 学家 欧文 ・ 戈夫 曼 ( E r v i n g G o f f ma n) 使 用框 架这 个术 语来指 在某 个特 定时 间理解 社会 境遇 的
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建议
认知框架是影响网民对事件认识 、定性以及发布意 见的重要基础,了解网民认知框架的构成维度和特点,
有 助于对 网络 舆论 进行 良『 生引导 。 第 一 ,了解 网民认 知框 架的 构成维 度和 特 点 ,在纾 解 网 民情绪 的基础 上开 展舆 论 引导 。突 发公 其事件 舆论
仅要完全真实 ,而且报道方法也要尽量公正 、客观 、平
N o v , 2 0 1 5 I P E O P L E 。 S T R I B U N E} 6 5
的 ,他 们在 日常 生活 中的 “ 真宴 ”体验 是在 各种 复杂程 性怨 } 艮 ” 。应 重视个 案的 有效 引导 ,首 先是 化被动 为主 度不 同的框 架下 构造 出来 的 。这 对 网络舆论 的 引导具 有 动 ,保 障处置 的独立 、公 平 、公 正 ,让准确 量刑 的案件
启发 陛 :新 闻媒 体若 想获得 更 多的认 同 ,就 必须 考虑 到 成为 事实 ,增 加集体 记忆 与经验 ,为 网 民今 后的认 知框
时出现的认知空缺。政府和媒体可以在其打开回忆 “ 匣
子 ”之前 提前介 入 ,按照认 知规 律 ,将 突发公 共事件 的

信息及相关知识巧妙地植入网民的认识中,寓思想性于
知_ } = 只 J 『 生,寓教育 i 生 于服务『 生 之中。厘
( 本文 为2 0 1 1 年度 国家社科 基金重 大项 目 “ 突发公共 事件舆 情
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 平台建设研究 ”结项成果之一 , 项 目编 号 : 1 1 & Z _ D 0 2 5 ; 项 目负责人 : 官建文 ; 本文执笔 : 官建文、李黎丹 、 王
信息和观点在不同媒介间的流动非常频繁,因其认知、
心 态 、出发 点 、利 益链 条不 同 , 话 语体 系 间的争夺 也前
受众已有的认知结构一
已有的信息 、知识和观念 , 否 架提 供案 件积 累 ;其 次是 形成记 录经验 教训 的主题 案例
则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可 。
库 ,以便依据成功的个案应对经验及不成功的应对教
训 ,预想 到 网民 的认 知 、心态 、出发 点 、利 益链 等在本 次突发 事件 中的可 能表现 ,调 整应对 措施 ,用事 实与 证

第二 , 做 好个 案处 置 ,突破 固化 的认 知框 架和情 绪 模式 ,阻 断 同类事件 触发 的链条 。群体 性事件 、重 大司
法刑事案件 、贪腐事件等突发公其事件 ,如果处理不
套 特 定 的 期 望 。 戈夫 曼 认 为 ,个体 的主 动 性 是 有 限 好 ,网民的负性 情绪和 认知 就会 不断积 累 , 强化 “ 结构
到消解 。 并对社会的向心力构成伤害 。成见系统一旦固
实 ,告诉受众想知道的 ,并且让受众能够相信你所说
态 ,切合 网 民的利益诉 求 , 把 重 心放在解 决 问题上 ;三 是 技 巧 ,善 于 借 力 使 力 ,借 用 网 民 、意 见 领 袖或 社 会
人士 话语 ,根据 事件 进展 、新发生 的事 实 ,构 建 隋感框
里提 取足够 的能 同化新 信息 的认知 图式 ,以此 来填补 一
的生成和演化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 ,建立在事件性 需要进行识别、判断和选择时,主体必须主动从潜意识
质 、历 史经验 之上 的 网 民认 知框架 决定 了 网民面对 突发 公 共事件 时 的心理 和情 绪 ,影 响着 舆论 引导 的效果 。突 发 公共 事件 应对处 置 的机构 和人 员 ,以及承 担介入 作用 的媒 体 ,应 该熟悉 网 民的认 知框架 ,尊 重认 知规律 ,以 适 应谋改 变 ,构建 符合 网 民认 知规 律的舆 论 引导 框架 。 在 网络 空 间中 。政府 、媒 体 和其他 活 跃意 见领 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