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
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
综合 表述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 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PA R T. 0 1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熟悉 文体
添加标题
转承句——承上启 下,过渡,承接上 文,引出下文;
添加标题
中心句——点明中 心、揭示主旨;
添加标题
点睛句——点明全文 中心,统领全文;句 子含义深刻,耐人寻 味,读后能给人以启 迪。
添加标题
情感句——从字面上看 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 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 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 解。
3.修辞技巧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
富。
3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增加
语势,增强说服力;抒情,可淋漓尽致 。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
气氛
5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
感。
6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感染力强。
审题,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
第二步:分析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要。
(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 秘莫测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 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 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 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 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他的琴 声,神奇地领悟他弹奏出来的情 思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指导课件(共40张PPT).ppt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 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 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 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 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 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 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5、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 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 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6.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 影响?(6分)(全国卷)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 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 美德得以传承。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2、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 林徽因《窗子以外》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 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 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 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 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 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 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 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 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 色线条。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第一篇: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能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二、能掌握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能完成一定量的对应散文阅读。
四、能积累一定量的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高考复习散文专题 (课件25张)

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
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
代里,温饱是最大的事,乡村中的许多事都是围绕着温饱而来的,人们通过土灶做出 饭菜,维持着生命。同时,土灶也是一家人的中心,将一家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例: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 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一语 双关,既指客观外界的实际天气情况,又暗示了人事的不幸遭遇。把握句意要由表及 里,先说出句子本身的表层意思,然后指明其深层意蕴。 (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例: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 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
(4)详略繁简。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5)段落特点。
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 直抒胸臆。
二、句段结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 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 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c.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徐鲁募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
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募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
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
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
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
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
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
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
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
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
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
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
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
鸟声洗耳,溪声洗心。
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
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
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合起来有三百多亩。
散文高效复习01:一文双练 黄河入海

散文高效复习01:一文双练黄河入海(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河入海叶梅①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②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③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
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
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④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⑤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
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⑥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
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
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⑦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又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 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 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 命题类型, 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 ”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 富有表现力, 所以, 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 不能孤立的看, 要联系上下文, 联系文章的主题, 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 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 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 清新自然, 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 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 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 内容要点概括, 理解词义、句意, 鉴赏形象、技巧, 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 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 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 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 可以艺术加工, 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 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散文内容要点概括》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散文内容要点概括》专题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深巷里的老墙梁衡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
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
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
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
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
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
风雨如刀,岁月如锥。
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
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
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
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
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
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
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
不,比画展更好看。
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2、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4、解题钥匙(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对文章脉络的考查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2、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4、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三、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一)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考题形式:写出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如09年南通中考试题第14题。
解题钥匙:对语言的赏析可从推敲词语,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
(二)词句含义及作用
1、字词含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
4、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铺垫、对比、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题目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概括情节、揭示主题、提供线索、烘托气氛、设置悬念等作用。
阅读文章要善于从文章标题入手,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解题思路:(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七、开放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八、对表达方式作用的考查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
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
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
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
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
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