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 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

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是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高考化学的基础,也是高考化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将以高中化学课本为基础,列举一些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世界的基础1. 化学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是由稳定的粒子组成的,具有质量、体积、密度、可压缩性等基本性质。

第二章: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1. 化学计量基础概念: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关系的学科,包括摩尔、摩尔质量、分子量、计量比等概念。

2.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包括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平衡等概念。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分子结构和性质:分子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2.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呈电性。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学基础概念: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结构、合成、反应规律的学科。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需根据其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同时需要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3. 碳原子的化学键:物质的化学键是由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其中碳原子的化学键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点。

以上仅仅是高考化学必考的一些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点都是高考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学生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刷题和做例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要注重化学实验的学习,通过实践来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高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

3.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

二、化学用语1.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基本符号。

2.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式子。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四、化学计量学1. 摩尔概念: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3.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五、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3.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4.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六、溶液与胶体1. 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等。

2. 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剂与还原剂: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2. 氧化数: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八、酸碱盐与酸碱平衡1. 酸碱的定义:能够释放氢离子或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溶液酸碱性的度量。

3. 缓冲溶液:能够抵抗pH变化的溶液。

九、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

2.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原子团。

3. 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

十、化学实验基础1. 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2. 仪器使用: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安全知识:实验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结束语高考化学知识点繁多,但只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高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高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三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分类知识点。

第一部分:常见物质分类1.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是指不含碳元素或含碳元素但结构简单的化合物。

常见的无机物如水、氧气和氯化钠等。

有机物则是指含有碳元素并且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其中包括有机酸、糖类和蛋白质等。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等。

3.离子化合物和非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电荷的离子组成的,例如氯化钠(NaCl)和硫酸铜(CuSO4)等。

非离子化合物则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的,例如水和二氧化碳等。

第二部分:物质分类的依据1.化学成分物质的分类可以依据其化学成分来进行。

根据元素的不同组合和原子比例,物质可以分为一种元素、两种元素或多种元素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也可以作为进行分类的依据。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和溶解性等。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颜色将物质分为红色、蓝色或黄色等。

3.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

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性、氧化性和酸碱性等。

通过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和试剂的检测,可以确定其化学性质,进而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物质分类的应用1.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聚合物。

例如塑料、橡胶和纤维等。

这些材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化学结构、性质和用途等。

2.功能材料功能材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材料。

例如磁性材料、光学材料和电子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其特定的功能和性质。

3.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指源于自然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物质。

例如蛋白质、酶和细胞等。

这些材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其来源和应用领域。

高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全面汇编

高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全面汇编

高考化学基础知识点全面汇编化学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科目,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汇编的高考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等。

2、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的符号,如 H 表示氢元素。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 H₂O 表示水。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602×10²³。

(3)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是 g/mol。

4、分散系(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等特性。

(3)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不稳定。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1)特征: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4)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2)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在高考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化学,以下将对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1.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1.1.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1.3. 元素的特点和常见元素:金属、非金属、类金属1.4. 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性化合物1.5. 混合物的特点和分类:均匀混合物(溶液)、非均匀混合物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云、元素的原子序数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2.3. 周期表的主要分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2.4. 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关系3. 化学键与化合价3.1. 化学键的种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3.2. 化学键的特点和形成规律3.3. 化合价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方程式4.1. 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分类: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4.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条件4.3. 摩尔与量的关系: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5. 溶液的勾配和溶解度5.1. 溶液的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5.2.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6.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6.2.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化学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反应向左向右的判断条件7. 酸碱与盐7.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7.2. 酸碱反应中的滴定方法和计算7.3. 盐的命名和性质8. 电化学8.1. 电解与电解质8.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电解过程8.3. 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8.4. 电极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定义和测定9. 有机化学基础9.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分类9.2. 烃类的结构和性质:烷烃、烯烃、炔烃9.3. 功能性基团和官能团的概念和常见有机化合物以上就是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2017年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20170531223

2017年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20170531223

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命题趋向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知识归纳】物质的分类、胶体、化学用语等知识的使用、阿佛加德罗常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溶质)、溶解。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烧杯、玻璃棒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溶质质量或体积)、称量或量取、溶解、降至室温、转入容量瓶中、洗涤(2—3次,沿玻璃棒再次移入)、定容(加水到刻度线下1—2厘米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摇匀、装瓶(注明名称、浓度)。

实验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知识网络】1.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最后阶段特别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梳理有关问题。

如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3.化学式、化合价等综合应用5.物质的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等化学常用计量的综合应用网络【考点例析】716 7142818818命题立意:有机物分子式的归纳推断解析:本题有多种做法,比如我们把它分为4循环,每个循环节中,有烯、烷、醇、酸, 26=4ⅹ6+2,也就是说第24项为C7H14O2,接着后面就是第25项为C8H16,这里面要注意的是第一项是从2个碳原子开始的。

答案:C例2. 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l.5 mol H2和0.5 mol 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 A B.一定条件下,2.3 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 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 C.1.0 L的0.1 mol·L-1 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离子数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解析:A项,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为产物,错;B项,反应后不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都失去0.1 mol电子,正确;C项,S2-离子水解,其数目小于0.1N A,错;D 项,CCl4为液态,不适用于气体摩尔体积,错。

高考常用化学知识点

高考常用化学知识点

高考常用化学知识点化学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以下将介绍高考中常用的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同类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以及某种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 氧化物和酸:氧化物是含氧元素和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其中氧是负离子以满足价电子排布规则。

酸则指的是能够产生H+离子(质子)的物质,常见的有盐酸(HCl)、硫酸(H2SO4)等。

二、化学反应1. 平衡和不平衡反应: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各自位置上的物质的质量相对比例可以分为平衡和不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质量上的比例是固定的,不平衡反应则相反。

2. 物质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产生的过程。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等。

三、离子与电子1. 离子的形成和离子键: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离子键是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

2. 内外层电子的规律:建立在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元素的外层电子的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如,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组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四、原子结构和化学键1. 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和氧是化学元素中的两个重要成员。

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氧原子有八个质子和八个电子。

2. 化学键和分子: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形成的,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分子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五、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比例和物质的数量。

它由化学式、反应条件和反应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或溶液)组成。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

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命题趋向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 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知识归纳】物质的分类、胶体、化学用语等知识的使用、阿佛加德罗常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溶质)、溶解。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烧杯、玻璃棒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溶质质量或体积)、称量或量取、溶解、降至室温、转入容量瓶中、洗涤(2 —3次,沿玻璃棒再次移入)、定容(加水到刻度线下1 —2厘米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摇匀、装瓶(注明名称、浓度)。

实验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知识网络】1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溶隸 胶体等也是混合物)最后阶段特别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梳理有关问题。

如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 类。

3•化学式、化合价等综合应用戸元素符号L ___________ ■联系到元素周期表 -化合价判断一L 氧化还匱育程式配平时计算电子得失 「硅酸盐转换成氧化物形式^七学式变换I —-育机物通式变换~复杂物质的1H 略表不(如碣化煤表示成NaR )分类角度 反应类型 表示方法 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 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 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单线桥法、双线 桥法)半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中的电 极反应)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分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反应程度大小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 可逆符号 按热效应分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5•物质的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等化学常用计量的综合应用网络L 纯净物L 单质金属单质涉及到同秦异形体概念氧化物无机物(可从不同 角度另类)(可从不同 角度分类)(可从不同 角度分类)聽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厂离子型氢化物 —共价型氢化物氢化物—可从不同 角度分类)•有机物E 帑及至!I 同易异构体概奈(可从不同 角度分类》【考点例析】1 2 3 4 5 6 7 8 9 10 GHk CH 6 GH 6Q GHQ CnGH GH 6Q GH8Q C 4H B C4H0A.C 7Hi6B.C 7H14QC.C 8H18s命题立意:有机物分子式的归纳推断解析:本题有多种做法,比如我们把它分为 4循环,每个循环节中,有烯、烷、醇、酸,26=4 x 6+2,也就是说第24项为GHuO,接着后面就是第 25项为QHw,这里面要注意的是第一项 是从2个碳原子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化学计量命题趋向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知识归纳】物质的分类、胶体、化学用语等知识的使用、阿佛加德罗常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溶质)、溶解。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烧杯、玻璃棒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溶质质量或体积)、称量或量取、溶解、降至室温、转入容量瓶中、洗涤(2—3次,沿玻璃棒再次移入)、定容(加水到刻度线下1—2厘米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摇匀、装瓶(注明名称、浓度)。

实验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滴定管或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知识网络】1.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最后阶段特别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梳理有关问题。

如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3.化学式、化合价等综合应用分类角度反应类型表示方法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单线桥法、双线桥法)半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中的电极反应)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分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反应程度大小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可逆符号按热效应分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5.物质的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等化学常用计量的综合应用网络【考点例析】1 2 3 4 5 6 7 8 9 10C2H4C2H6C2H6O C2H4O2C3H6C3H8C3H6O C3H8O2C4H8 C4H10716 7142818818命题立意:有机物分子式的归纳推断解析:本题有多种做法,比如我们把它分为4循环,每个循环节中,有烯、烷、醇、酸, 26=4ⅹ6+2,也就是说第24项为C7H14O2,接着后面就是第25项为C8H16,这里面要注意的是第一项是从2个碳原子开始的。

答案:C例2. 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l.5 mol H2和0.5 mol 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 A B.一定条件下,2.3 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 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 C.1.0 L的0.1 mol·L-1 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离子数为0.1N AD.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解析:A项,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为产物,错;B项,反应后不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都失去0.1 mol电子,正确;C项,S2-离子水解,其数目小于0.1N A,错;D 项,CCl4为液态,不适用于气体摩尔体积,错。

答案:B例3.工业上将氨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铂一铑合金网发生氨氧化反应,若有标准状况下VL氨气完全反应。

并转移n个电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可表示为A.11.2n5VB.5V11.2nC.22.4V5nD.22.4n5V解析:本题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考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计算能力。

NH3被催化氧化转化为NO,转移电子数为5,由题意可得5VL/22.4 L·mol-1×N A=n,解之得N A=22.4n/5V,答案:D。

例4.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的是【解析】A项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A正确;B选项中的小苏打其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B错;C中的复方氢氧化铝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铝,它可以中和胃酸,是常用的抗酸药之一,C正确;D选项中漂白粉的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但其用于漂白和杀菌消毒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D正确。

【答案】B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解析】A选项中天然植物油常温下呈液态,其成分是各种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不溶于水,但是是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溶沸点,A不正确;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但是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B不正确;C选项中的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有可能其水解产物一致,如甘氨酸与丙氨酸反应生成的二肽有两种(一种是甘氨酸提供氨基生成肽键,另一种是丙氨酸提供氨其生成肽键),但这两种二肽水解生成的产物都是甘氨酸和丙氨酸,C不正确;根据甲醛发生聚合的反应原理,乙醛也可用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但很少用,而氯乙烯是加聚反应的单体,乙二醇是缩聚反应的单体,D不正确。

【答案】D【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结论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Al与浓硝酸不反应C 将一小块Na放入无水乙醇中产生气泡Na能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D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粉末变红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解析:运用常见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A项,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浓硫酸将蔗糖中的氢、氧原子按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21脱去,并且与C反应产生CO2、SO2等气体,浓硫酸体现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项,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Al遇到浓硝酸发生钝化,该钝化过程中包含化学反应;C项,钠放入无水乙醇中,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D项,水蒸气与灼热的铁粉发生反应生成Fe3O4和H2,Fe3O4粉末呈黑色。

答案:AC点拨:知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能力: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能力。

试题难度:中等。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解析:依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其具体用途。

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A对。

石英的主要成分为SiO2,而SiO2可与氢氟酸反应生成SiF4和H2O,不能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B错。

生石灰只能用于干燥中性或碱性气体,不能用于干燥Cl2,C错。

AlCl3为共价化合物,熔融AlC l3不导电,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D错。

答案:A点拨:知识:氨气、二氧化硅、生石灰、氯化铝的性质及应用。

能力: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题难度:较小。

3.下列各项中物质的类别不正确的是( )A B C DAl2O3Si Na2O2Na2SiO3两性氧化物单质碱性氧化物硅酸盐解析: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氧气,C错误。

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难度较小。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近期媒体报道的某白酒中的增塑剂是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物质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可用“84”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解析:A项,白酒中的增塑剂对人体有害;C项,“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

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难度较小。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2Na2O2+2CO2===2Na2CO3+O2B.2NaHCO3===Na2CO3+H2O+CO2↑C .4Fe(OH)2+O 2+2H 2O===4Fe(OH)3D .Cl 2+2KBr===Br 2+2KCl解析: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一种,A 项满足条件;B 项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 项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同时属于化合反应;D 项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同时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类别,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难度较小。

6.等质量的镁在足量的(1)O 2、(2)N 2、(3)CO 2、(4)空气中燃烧,生成固体物质的质量从大到小顺序正确的是( )A .(1)(2)(3)(4)B .(1)(2)(4)(3)C .(2)(3)(4)(1)D .(3)(1)(4)(2)解析:假设Mg 有1 mol ,在氧气中反应生成MgO 增重16 g ,在氮气中反应生成Mg 3N 2,增重283g ,在CO 2中燃烧生成MgO 和C 增重22 g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 、Mg 3N 2和C 三者的混合物,增重质量介于283~22 g ,纵观答案所以固体质量从大到小为(3)(1)(4)(2)。

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物质反应,考查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

7.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 .硫酸、纯碱、石灰石B .氢硫酸、烧碱、绿矾C .石炭酸、熟石膏、醋酸钠D .磷酸、乙醇钠、苛性钾解析:A 项,纯碱属于盐;B 项,烧碱为NaOH ,属于碱,绿矾为FeSO 4·7H 2O 属于盐;C 项,石炭酸为苯酚,不属于酸;D 项,乙醇钠不属于碱,苛性钾为KOH ,属于碱。

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考查考生对物质区别的理解能力。

难度中等。

8.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因此可用作耐火材料B .某些金属化合物灼烧时有特殊的颜色,因此可用于制造烟花C .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因此可用于刻蚀玻璃D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可用于漂白有色布料解析:A 项,氧化铝是高熔点的物质,正确;B 项,焰色反应的应用之一为制造烟花,正确;C 项,刻蚀玻璃的原理是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正确;D 项,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错误。

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难度较小。

9.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B .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C .SiO 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其性质稳定,不溶于强酸、强碱D .焰火的五彩缤纷是某些金属元素的性质的表现解析:A 项,NO x 会形成“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B 项,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的分散系为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为浊液;C项,SiO2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反应,但能与强碱(如NaOH 溶液)反应;D项,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