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学案2:3.3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区位1.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自然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2)交通区位(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为什么巴西有许多城市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提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雨林地区,非常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巴西高原上。
城市体系1.城市的地位: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1)为城市自身服务。
(2)为城市自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1)形成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各种联系。
(2)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4.“中心地理论”(1)创立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2)应用:包括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3)内容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市场原则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
③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
④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线?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提示】根据中心地理论,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中心地,其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正六边形。
这个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但不等于说这个六边形内的居民不可以到别的中心地服务区之内接受服务。
【问题导思】1.读教材图2-2-3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分析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分布与地形、降水、河流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从地形看,我国特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从降水分析,我国特大城市多分布在400 mm等降水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大部分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南方尤其显著。
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学案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编制:侯钦磊审核:姚山奇宋晓言苗莉课前准备1.能够运用城市区位因素理论,进行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2.联系中心地理论,说明城市的等级、数目与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3.能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等级分明、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
完成《高中地理同步练习册》P34-P35的要点导引。
课堂突破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思考:邹城选址考虑的因素是什么?邹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邹县县城因峄山之阳缺水而迁到岗山之阳的因利河畔。
因利河,发源于邹城东北部,依着地势,一路流向西南注入南沙河,为两岸的百姓提供生活用水,浇灌沿河的土地,滋养着邹城的万物,因利河,是邹城人民的母亲河。
邹县东南城墙外是因利河,南城门和东城门外都是因利河,在那时,因利河经挖深、修葺、垒堤坝后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有防御功能的人工护城河。
自此,因为有了提供优质水源的因利河,因利河畔就成为邹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邹城境内矿产资源丰饶,品种齐全。
以煤炭、花岗石、石灰石为主,境内藏煤面积3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1亿吨以上,全国特大型企业——兖矿集团和全国最大的坑口电厂——邹县发电厂均在邹城境内。
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了邹城经济的迅速发展。
邹城境内交通便利,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从市区经过,西距济宁机场仅70公里。
邹城旅游资源丰富,孟庙、上九山、峄山、十八趟……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邹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一)合作学习完成以下1~6题,并根据1~5题总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1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是什么?2 如果下图地区分别是渭河谷地和亚马孙河谷地,B和B’哪个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是什么?3 若A 村附近发现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且政府将投资兴建钢铁公司,A 村是否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举例说明。
高一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第1课时)

其次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其次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城市区位【学习目标】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开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根底、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学问分析自己熟识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开展的区位因素。
4.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习策略】运用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学问详细化,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城市区位〞的学问。
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前调研】运用历史学问争论扬州城市的兴衰历史及其缘由。
我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小组合作,研讨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索老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小组内沟通,争论,提出新的疑问。
填写比拟表。
表1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县、县级市公路 铁路 黄河 图例 沿黄城市带图1探究活动2:小组合作,研讨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索老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小组内沟通,争论,提出新的疑问。
填写比拟表。
表3探究活动3:阅读关于武汉市的材料,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开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材料: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水运兴旺。
武汉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有京广、汉丹—襄渝、武麻等铁路线联结。
武汉现已发觉33种矿产,储量最大的是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四周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武汉位于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农业兴旺。
武汉工业根底雄厚,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电子、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近些年,武汉高科技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快速,金融业日益兴旺。
阅读材料、地图分析、争论。
【典例剖析】图1为“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图答复下列问题。
影响沿黄城市带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A.水源B.地形C.交通D.能源【学问构建】【重点图像】【拓展阅读】城市的生态化和特色化现代城市应具备两个属性:一是生态化;二是特色化。
高考地理 冲刺 第21讲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 鲁教版

第21讲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例1 读图,城市布局图有A、B、C、D 4座城市,请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⑴从地形考虑,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地区。
⑵从气候考虑,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处于,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⑶从河流因素考虑,城市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
⑷综上所述, 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命题意图:本题以图的形式,综合考查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解析:我们从图上可分析出,图上弯曲的曲线代表等高线,B 、D 位于200米以下,是平原地区;A 、C 在200米以上,是山区。
从地形因素考虑,平原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的位置可以看出,B 、C 、D 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其中D 距海最近。
从气候因素考虑,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候比内陆地区更为有利。
从河流因素考虑,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A 、C 、D 都沿河分布,但区位不同。
A 位于通航河道的上游起点,C 处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D 位于河口处。
综上所述,D 城市在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因而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答案:(1)B 、D 平原 (2)B 、C 、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D (3)A 、C 、D (4)D探究点二 中心地理论探究点三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例2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读图11回答⑴、⑵题。
⑴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A.2级 B.3级 C.4级 D.5级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命题意图:⑴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的划分,难度较小。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导学案4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2.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特点3. 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4..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二、预习内容(一)、人口迁移阅读P8- 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 •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迁移特点:⑴⑵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路线:⑴⑵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人口流动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B2-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中心地理论
①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高一级中心地 呈正六边形分布,高一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 服务范围的中心点。 ②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 服务种类多,彼此间距离较远,六边形面积 大,数量少;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提 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彼此间距离较近, 六边形面积小,数量多。 ③在市场最优原则下,高等级中心地的服务 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次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县内城镇和乡村
●江苏省城市体系
等级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建制镇 合计
数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名称
南京、无锡、徐州、苏州 常州、南通、镇江、扬州、淮安、 连云港
4
6
9
94 1144 1212
盐城、泰州、宿迁、江阴、宜兴、 张家港、常熟、邳州、新沂 青口等
厉庄等
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运输 政治 经济基础 历史文化 军事 宗教 科技 旅游 旅游城市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从地形上看,我国特大城市 主要分布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的第三级阶梯上; ☆从降水上看,我国特大城市 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毫 米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城市区位案例分析
①兰州位于黄河流经的谷地,城市形 态呈带状。 ②铁路东西向分布,城市沿着铁路东 西向延伸。 ③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地 形、河流、交通等
B2-2-2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 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交通区位、 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 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了解城市体系的概念。运用中心 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 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什么是区位?
☆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 事物的空间联系。主要是指周围事物 对其有什么影响。 ☆在全面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 影响基础上,采用主导分析法,找出 主要的、特殊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1]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37cb02ede80d4d8d15a4f5d.png)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编写人:蒙多慧 审核人:吴善亮2010-4-8【学习目标】1. 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 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4. 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探究活动1:阅读关于武汉市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水运发达。
武汉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有京广、武麻等铁路线联结。
武汉现已发现33种矿产,储量最大的是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武汉位于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农业发达。
武汉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电子、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近些年,武汉高科技和旅游业发展迅速,金融业日益发达。
(1)在课本“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上找出武汉市的位置。
(2)根据材料分析武汉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城市体系”部分、课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图”,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城市体系?对照课本图,数一数五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各有多少个?有什么特征?(2)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什么不同?(3)上海为什么能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中的核心城市?【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下列位置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是()A.河流的发源地 B.河口附近C.河流干支流的汇合处 D.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2、从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看,通常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A.热带雨林地区 B.气候干旱地区C.气温适宜、降水适度地区 D.高纬度沿海湿润地区3、从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看,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多分布在()A.东部丘陵、河谷地区 B.第一级阶梯C.第二级阶梯 D.第三级阶梯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
[精品]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鲁教版必修二).doc
![[精品]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鲁教版必修二).doc](https://img.taocdn.com/s3/m/c105b09f561252d381eb6ee4.png)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导入新课:阅读分析图2-1-5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屮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那么,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学生思考]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而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非常密集?②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总结]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
②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2-1 “巴黎市区的变化”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总结]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1-5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 “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②请说说有那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回答……:总结]纬度:中低纬度地形:平原,沿海平原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教师提问]那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学生回答……[老师讲解]①铁矿资源丰富②石油资源丰富[阅读]课文知识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总结过度]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矿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学习目标
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主干知识
1.自然因素
(1)水:水对城市的选择十分重要,河流的_______和_______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适宜、_______适度的地方。
(3)地形、地质:城市的分布与地形、地质关系密切,_______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18世纪________以后,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2.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______、_______等城市的兴衰。
(2)_____:首都、省会等地吸引人口分布。
(3)军事:军事中心促进______的发展与政治地位的提高。
(4)宗教:宗教中心会促进城市形成。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
主干知识
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它既是区域的______中心、______中心,又是区域的__________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 由不同、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中心地理论
⑴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______和______的场所。
⑵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_形。
⑶中心地的等级: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___, 职能种类___,数量____,距离____。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主干知识
1.一级中心:______——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职能, 服务范围不仅覆盖整个区域, 其影响还辐射到_____甚至_______。
2.二级中心:______、______——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服务范围主要是________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3.三级中心:______、无锡、常州、______等——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 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四级中心:镇江、______、南通等——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______、______。
5.五级中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城镇和乡村。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如何分析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
2.分析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3. 从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影响?
4. 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为什么巴西有许多城市分布在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
1.你能分析一下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吗?
2.提高城市等级和扩大服务范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 什么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呢?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以山东省为例,简要分析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2.现实生活中完全呈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存在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总结反思
读右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回答4-5题:
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