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运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城市的功能分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

理解三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的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和工具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城市背景下展示开发商的一句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是地段”。

引出城市中区位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喷亲人或朋友买房,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答完后,导出本节课。

首先展示北京不同位置的土地利用方式引出城市功能区。

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并且完成问题:城市功能区形成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合作探究活动一】2.城市功能区的类型此处为【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合作完成以下三个问题:(1)住宅区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应如何判断?(2)工业区布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布局?(3)商业区的组成?形状?分布特点是什么?对于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在有些发达的大城市,建筑物在中心很高,密度很大,活动繁忙,从而导出“中心商务区”。

【自主学习】【知识窗】知识窗部分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以下3个问题:(1)中心商务区的分布特点是什么?(2)中心商务区有哪些特点?(3)聊城有中心商务区吗?了解了主要的城市功能区,安排合作探究二,对城市功能去做一小结。

高中地理_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导入】。

师:上一单元咱们学了人口的迁移与流动,知道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下面咱们看几幅城市风光图片。

老师用课件展示城市风光图片。

师:从今天开始咱们学习与城市相关的基础知识,先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课件显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

【过渡】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城市,后来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自觉课文第31页“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概括城市起源的条件。

老师巡视指导、监督。

老师提问一、二个学生,了解自学情况,而后用课件展示城市起源的过程。

由此过程概括出城市起源的条件: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2、剩余农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与商业的出现,社会组织机构的出现。

【过渡】自从出现城市后,农村就不断地转化为城市,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

下面我们就学习“城市化及其表现”。

老师出示城市化及其表现和学习要求,强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城市化。

师:城市化有哪些表现?用课件出学习要求及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然后让3个学生上黑板展示自主学习效果。

【讲解】利用学生黑板展示的问题分析讲解本节重点内容。

【过渡】我们已经学完了城市化的概念,现实中的城市化又怎样呢?下面咱就学习此问题。

用课件出示要求及图片,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老师引导学生读图,既要读出纵向的差异,也要读出横向的差异。

课件出示表格:1、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提问3人。

2、从空间角度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问2人。

老师要详细讲解特点、差异出现的原因,学生要记笔记。

【过渡】师:由于发达国家走在前面,有人根据它们的城市化进程总结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看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曲线像什么形状?生:像“S”。

师:很对,“S”型曲线。

看幕布,请大家按要求自学课文把这个表格填好,有难度,大家可以讨论商量。

老师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及“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的导学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提问3人检查学习情况,然后出示答案。

高中地理_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第一单元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区域,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单元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有初中地理七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还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等有关内容。

本节学习内容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的回顾应用,也是学习城市区位的知识铺垫。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发展; 2.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图表资料,能讨论和分析城市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人类与自然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特点【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处理预习自测,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城市化的定义、表现和衡量指标学生观看视频材料,老师准备导入。

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引导探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问题活动1 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

生做对点练习2、世界城市化过程的演变规律 [引导学生分读图观察——案例分析——学以致用]绘图体会:画出城市化进程示意曲线,并说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案例分析: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窗分析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探究问题活动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处在哪一阶段?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差异?【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加大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整合提升生做对点练习【思路点拨】该题以我国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人口移动特点。

高中地理_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由此可见,教材较好的达到了课标要求。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本节之前,学生通过对人口迁移的学习,明确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和目的;掌握了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能力基础: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地理规律的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地理图表,绘制简单地理图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总结归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高中地理_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授课人:教学设计:【课题】城市空间结构【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说出城市功能区的一般类型,指出各功能区区位特点。

2、运用实例,结合模式图,分析历史、经济、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调查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其合理与否并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重点】功能区的类型及成因【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衬衫功能分区的影响【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复习前课)小组竞赛复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点来研究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因素,这节课我们将城市看做一个整体,深入城市内部来研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即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原因。

(板书)一、城市功能区(自主学习)1、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2、常见城市功能区有哪些类型?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读图思考)读淄川区规划图思考:1、城中分布最广泛的是哪种功能区?2、工业区分布在淄川的什么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3、商业区分布在淄川的什么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小结)趣味分类游戏形式完成(过渡)一般城市都具有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但在一些功能复杂的大城市还发展了其他的一些功能区。

(读图命名)读图2-3-1北京城市功能区,说出北京市的功能区?(承转)城市的各种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自主学习)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是什么?2、经济因素通过哪些方面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哪种功能区的分化?(探究一)北京市的市中心是什么功能区?为什么不是商业区呢?(探究二)1、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包括哪些?2、综合考虑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城市功能区会如何分布?(读图思考)组一:教师家属楼和鲁泰西厂职工楼职业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组二: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收入水平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组三:旧金山唐人街和回民街民族和宗教信仰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组四:淄川城区规划图——政策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体系图(随堂练习)(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本节基础达标部分。

高中地理_城市体系和中心地理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体系和中心地理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体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区域中的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之一。

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布局规律。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

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2.理解中心地理论。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1.在简单调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2.案例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

2.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心地理论的知识迁移,分析不同地区的城市体系。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入手,建立学生对城市体系和中心地理论的初步印象。

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将学习的范围扩大到某个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和中心地理论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高中地理_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1.以人教版教材为主,设计课前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基本知识,具体如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标志:,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动力:4.意义:(1)带动的发展;(2)带来的变化;(3)带来、、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曲线。

2.阶段和特点【案例参与】阅读案例4,完成34-35页活动部分。

2.活动设计:社会调查——广饶县城区近三十年的变迁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并完成表格。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堂探究案】一、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古称乐安,历史上以农为主,1985年,城区面积约为4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万多人。

2014年,城区面积超过1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7万人,工业总产值1300多亿,广饶县再次跻身中国百强县市排行榜。

【思考】广饶县城区附近三十年来生产方式、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结】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学以致用】阅读教材图2.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读图绘图】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时期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比例 5.1 5.2 6.4 7.8 12.6 20.8 29.2 38.1 47.6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1)分析世界城市化发展变化特点?(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分析)(2)预测未来世界城市化的趋势?2、城市化的演化规律【合作探究1】结合上图和教材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讨论并完成下表。

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合作探究2】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化?【学以致用】读图 2.26,讨论:中国的城市化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快速发展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目前处于哪个阶段?3、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活动参与】读图2.23,完成活动设问,并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高中地理_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对于城市功能区这个词学生或许感到陌生,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对工业、商业等各种活动有感性认识。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试验班,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和读图能力较差,可通过多读图来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一、教析分析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对城市相关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始终。

本单元主要阐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城市的区位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本节使学生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城市体系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落脚点。

对高一年级的同学,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通过引导学习,逐渐培养学习通过分析,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世界局势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能以某一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以及在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区位因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讲述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图片导入,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如此密集,而撒哈拉沙漠上却杳无人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区位与城市城市体系。

【板书】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二)教学环节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例如:梁山一中的区位。

学生回答2、城市区位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图,提出问题(1)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2)有什么共同因素?[板书]一、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市体气候),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农部地区地势低平,主要为平原,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且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教师进一步启发]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

为什么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城市就多呢?[学生回答]人都是愿意生活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自然区条件优越的地方,人就多,人口密度就大,人口多城市也就多[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这些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中,有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

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

它们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分布[板书]1.自然因素河流活动一:展示“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1)图中城市分布有什么共同点?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有什么作用?(2)武汉重庆宜宾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3)上海广州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除了干支流交汇处以及河流入海口处容易形成城市以外,在河运的起点和终点也非常容易形成城市,比如赣州。

陆上交通的过河点位置,例如南京,对促进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古代战争片攻打城池的场面,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城市都有护城河呢,这些护城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工挖掘的。

护城河对城市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军事防御职能,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总结]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②另一方面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③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活动二:展示渭河谷地和亚马孙河谷地示意图,分析,B和B’哪个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板书] 气候展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以及世界主要城市分布与纬度关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城市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湿度的地区。

[ 总结 ]①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②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地势高的高寒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城市规模和密度均小。

[过渡]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因素,除了河流、气候,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呢?读图“我国大中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图”[板书] 地形分析:为什么大中城市多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学生回答……[ 总结 ]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②平原地区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方便。

思考:巴西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巴西地处热带的的闷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

活动三:若A村附近发现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且政府将投资兴建钢铁公司,A村是否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学生回答……[板书] 矿产[教师提问] 那你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吗?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煤城:鹤岗、大同、抚顺铁矿城:鞍山、包头、攀枝花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国北海油田开发而兴起)练一练[ 总结过渡 ]经过刚才的讨论和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河流、气候、地形、矿产、地质等。

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没其他的方面呢?[ 学生回答] 交通、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

[ 引出问题 ]怎样理解交通对城市的重要性?活动四:目前,该地正在修建一条铁路,建成后C村会发展为城市吗?为什么?随后会给A和B分别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讲解 ]城市的商品,物资,资金,信息,人员集散都需要交通。

[板书] 交通举例:石家庄发展为省会与交通有着密布可分的关系[过渡]交通线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的衰落,比如说扬州和济宁,展示扬州济宁地理位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扬州,济宁这两个城市发展减慢下来的原因。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京杭大运河的淤塞2、京沪铁路的建成3、海上运输的发展给学生介绍,扬州,济宁可能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梁山北关新修建的铁水联运码头,由山西运来的煤,到梁山以后直接走水运运到南方。

[过渡]除了交通以外还有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等对城市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板书]社会经济因素展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因何种因素起源,进而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因这种因素起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因政治因素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巴西利亚,堪培拉,华盛顿等,因军事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嘉峪关,山海关等,因为宗教的新建起来的城市有拉萨,梵蒂冈,耶路撒冷,麦加等,因旅游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比如桂林。

因科技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等等。

[达标练习]通过辽宁在清王朝时期的地广人稀,到现在拥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

[ 讲解 ] 那么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 回答 ] 减弱因素:军事,宗教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三)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还有交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资源等,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四)布置作业完成同步学习相关内容八、板书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2、自然因素⑴河流⑵气候⑶地形⑷矿产资源⑸地质条件3、社会经济因素⑴主要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资源等⑵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减弱因素:军事,宗教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九、课后反思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城市区位”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讲人在讲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时,这部分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部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而且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学习基础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活动探究法。

可以将相关资料准备好,引导学生看图及资料,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并学以致用。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想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看在于提高课堂效益,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既保证教学的最大效果,又不造成师生负担过重,这是我最为年轻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研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灵活性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先用一个问题,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了城市化,你们还记得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吗?图片导入,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如此密集,而撒哈拉沙漠上却杳无人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第一课时《城市区位的选择》。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我选择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并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找同学完成问题,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获取信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部分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的分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分析、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进步,教师给与指导和肯定,这一部分完成效果较好。

(二)强化信息,提高教学的可控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教学内容,就是接受、处理、存储和输出教学信息。

在学习城市区位的选择之后,我给学生展示一道练习题,有学生分析完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地理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质疑反思,由我来解决疑问,完后由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主要知识梗概,教师给与补充和总结,学生完成效果较好。

(三)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马卡连柯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长的时间,而是如何利用很少的时间。

因此,在课堂的45分种的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教学的最有速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向主攻目标进取,做到张弛有度。

总结:在每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