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全国一等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全国一等奖

24 《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读课文及掌握字词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正音,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明白得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孔子生活在事变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

尽管他的理想在那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连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二者的异同点;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表现的思想,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由于此刻的90后学生对社会体会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此刻的生活不同太大,学生明白得和同意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明白得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思,把握“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进程和方式目标1.重视朗诵,提高朗诵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朗诵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慢慢培育学生的探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前人勇于冲破现实羁绊,斗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聪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试探,《桃花源记》中所刻画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较,有无相似的地方?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试探“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咱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那个问题。

教材分析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明白得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孔子生活在事变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ppt精品课件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1.4.2321.4.2309:39:3509:39:35April 23,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4月 23日星 期五上 午9时39分35秒09:39:3521.4.23
重点词语
①恶:wù,憎恶。 ②是故:因此,所以。 ③谋闭:奸邪之谋。 ④乱:指造反。 ⑤贼:指害人。 ⑥作:兴起。 ⑦外户:泛指大门。 ⑧闭:用门闩插门。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
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 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 下)。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 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 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 (读ɡ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 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 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4.2321.4.23Fr iday, April 23, 2021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大道之行也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大道之行也

比比谁读得准
天下为公 wéi 选贤与能 jǔ 讲信修睦 mù 矜 “矜”通“鳏”guān 男有分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丢掉标点也能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份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生也不必为己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 (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私藏
1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 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12、外户而不闭 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13、是故谋闭而不兴 奸邪之谋 发生 14、盗窃乱贼而不作。
孙中山先生手迹
大《礼记道》 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 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 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的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 答问的著作。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
《论语》 、《孟子》。
1.读准 2.读通 3.成诵
乱,指造反;贼,指害人。 作:兴起
通译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 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 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 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 到供养。
然而,那是一个中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孔子35岁 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移居齐国。齐国大夫想害他, 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愤 然去了卫国。卫君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只好去陈国。 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卫君爱美色 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逃 到郑国,郑国人称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 楚、吴轮番地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过蒲 邑,孔子被一伙叛军拘留,立了一个假誓才解脱。要去 赵国,听说赵君刚刚杀了两个义人,就胆怯了。孔子迁 到蔡国,不久蔡君被大夫们谋杀。楚国请孔子去,陈、 蔡两国的大夫们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没吃没喝,孔子凄 楚吟诗:“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落在旷野中?” 楚君想封地给孔子,怕他坐大,又打消了念头。落魄的 孔子终归故里,鲁国却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说:天下 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比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文艺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2.背景资料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蜡,读zhà ),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日:“君子何叹?”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内容应该如何理解?课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副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副本
自学指导一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 顺句子
自学指导二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 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
与(jǔ),通“举”,选举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 人。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选举有贤德的、有 才能的人(给大家 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 崇尚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再次朗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背诵。
大道之行也,
,选

,讲

。故



使

,,矜Fra bibliotek、、

,废疾者皆有所养,


。货恶其弃
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
。是故



,是谓大同。
当堂训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 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因此
造反 害人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这是
一、词语积累(音):
与(jǔ)通“举” 睦(mù)
矜(guān)通“鳏” 长 (zhǎng)
二、词分语(f积èn累) (意): 恶(wù)
1.通假字:
与:(举)推荐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意动用法) 外: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本特征的 ?
特征:
天下为公
具体阐述:
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阅读学习中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突破方法:教师、学生、文本、现实四位一体。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现实等方式,让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再结合实际,探究讨论大同社会的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应贯穿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每个学生都必须读得烂熟,背诵如流,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对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助;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想象创新法:设置个别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起兴趣同学们,“大道”这个名词从字面上来说你认为怎么解释?也许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宽阔的道路”“大道理”等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的含义却与这些关系微乎其微,它的含义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想不想知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众多历史人物的出自《礼记》的名篇——《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24课《大道之行也》(5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24课《大道之行也》(53张ppt)

孔子的理想 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启蒙
1、洪秀全 2、梁启超 3、林觉民 4、孙中山
版权所有-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 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 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版权所有-
梁启超(1873-1929) 中 国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政治活动家、 教育家、学术大师。 是位爱国主义者、 世界名人。1890年梁 启超拜康有为为师, 求学于万木草堂, 受康有为的影响锐 意维新。参与“公 车上书”。
版权所有-
丢掉标点也能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份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生也不必为己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六处错误,你发现了吗?
《礼记》 大道之行也
版权所有-
本文选自《礼记· 礼运》,《礼 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 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的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 答问的著作。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
《论语》 、《孟子》。
版权所有-
然而,那是一个中华道统大失落的可悲年代。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孔子35岁 时,鲁国斗鸡引发战乱,移居齐国。齐国大夫想害他, 又返回鲁国。看到鲁君沉溺于美女舞乐三日不上朝,愤 然去了卫国。卫君听信谗言用兵骚扰他,只好去陈国。 路上误被复仇民众围困了五天,又回到卫。卫君爱美色 胜过爱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国,司马想害他。逃 到郑国,郑国人称他是丧家狗。到了陈国,正赶上晋、 楚、吴轮番地攻打,便感叹说,还是回老家吧。路过蒲 邑,孔子被一伙叛军拘留,立了一个假誓才解脱。要去 赵国,听说赵君刚刚杀了两个义人,就胆怯了。孔子迁 到蔡国,不久蔡君被大夫们谋杀。楚国请孔子去,陈、 蔡两国的大夫们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没吃没喝,孔子凄 楚吟诗:“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落在旷野中?” 楚君想封地给孔子,怕他坐大,又打消了念头。落魄的 孔子终归故里,鲁国却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说: 天下 版权所有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与: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
(3)男有分.,女有归分:
(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

通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意思:
(3)可爱者甚蕃。

通意思: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通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大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
6.填空(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矜()分()恶()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讲信修
..睦信:修:
(2)货.恶其弃于地也货:
(3)盗窃乱贼.而不作.贼:作:
(4)故外户而不闭.闭:
10.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1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1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的?
1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1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四书”、“五经”指什么?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大道之行也
(一)
1.(1)yǔmù (2)ɡuān (3)fèn (4)wù
2.(1)“与”“举”推举
(2)“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3)“蕃”“番”多
(4)“说”“悦”愉悦、高兴
3.(1)分:职分归:女子出嫁
(2)恶:憎恶
(3)乱:造反作:兴起
(4)闭:用门闩插门
大同:指理想社会
4.(1)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

(2)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1)西汉戴圣 49
(2)论语孟子礼记
7.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8.mùɡuānfènwù
9.(1)信:诚信修:培养、修致(2)货:财货
(3)贼:指害人作:兴起(4)闭:用门闩插门。

10、(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11、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
美好向往。

12、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3、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4、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15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成语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