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方法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5课《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滕王阁》教学设计锦州中学语文组刘家毓《滕王阁序》说课稿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语文组刘家毓(东三省语文交流会说课大赛)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对《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古代抒情散文,学习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读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辞藻华丽,更蕴含着儒道和合的深沉哲思,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深入的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追求!(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本文的景美和情美。
能力目标:提高古诗文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所蕴含的的哲思。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儒道和合思想的深层内涵。
二、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和相关图片、音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精心体验。
(2)点拨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习题训练——拓展延伸,加强语文课堂与高考的联系联系,增添语文课堂的实用性。
三、说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导学案,强调以读为主,运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利用导学案预习作者、背景、有关滕王阁秋景的描写。
(2)诵读感知法——在读中品,品种读,培养学生的诵读感知能力。
(3)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总体把握。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高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抒情散文的情感内涵,增强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加强学生对抒情散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XXX
PART FOUR
抒情散文阅读教 学内容和方法
抒情散文的阅读技巧
抓住情感线索:抒情散文通常以情 感为线索,阅读时要关注情感的变 化和转折。
理解象征意义:抒情散文中常常使 用象征手法,要理解这些象征的意 义和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品味语言:抒情散文的语言优美、 细腻,要仔细品味语言的韵味和修 辞手法。
体会意境:抒情散文通常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意境,要深入体会这种意 境的美感和内涵。
抒情散文的阅读实践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深入理解抒情散文的内涵 注重朗读和默读,感受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感表达 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展抒情散文的意境和意象
抒情散文的阅读评价和反馈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 品的阅读兴趣和创 作灵感
抒情散文阅读教学原则
注重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深入体 会抒情散文的情 感内涵,培养情 感感语言艺术,提高 学生的语言鉴赏 能力和运用能力。
促进个性阅读: 鼓励学生个性化 解读抒情散文, 培养独立思考和 创造性思维能力。
XXX
PART TWO
抒情散文的背景 和特点
抒情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抒情散文的定义:抒发作者情 感、表现作者个性的散文体裁, 通常以描写、记叙、议论等方 式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感悟和思考。
高二语文教研计划3篇

高二语文教研计划一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学习状况分析: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必修一、二、三、四、五。
2、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续)(2)《语言文字运用》(3)《文章写作与修改》3、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与提高:(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高考散文鉴赏教学设计教案

高考散文鉴赏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高考散文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此教案适用于高三语文教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具备分析散文的能力,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3.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4. 提高鉴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5. 选拔高考必备散文材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散文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b.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c. 分析散文的方法和技巧;d. 选取散文鉴赏资料。
2.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散文的内涵;b.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思维;c.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散文鉴赏的关键要点,并进行复习梳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教师提供的散文材料,进行散文的阅读,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b. 引导学生讨论散文的定义,并列举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 学习散文的特点和分类:a. 讲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抒情性、记叙性、议论性等;b. 分类介绍散文的主要类型,如散文小品、散文随笔等。
3.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a. 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b. 分析散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4. 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a.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散文鉴赏方法和体会;b.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了解散文鉴赏的一般程序和关键要点。
5. 选取散文鉴赏资料:a. 教师根据考试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高考必备散文材料;b. 学生按照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选定一篇散文进行分析和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抒情和描写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⒊逐渐理清古文鉴赏的思路,养成科学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第二课时:《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上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
第三课时:《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⒊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由于本单元所选课文在内容上和文体上的特殊性,教学中更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内容,体味其中的真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⒈批判地学习,正确地评价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⒉重点学习古代散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课时:《陈情表》虽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却因其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说明
从本次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把握作品蕴涵的深厚情感,领悟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古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领悟古代散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了解古文句式特征,有意识地化用古代经典名句;欣赏各个时期文章的风格特点,品味课文丰富、优美的语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梦游线索并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学习李白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人浪漫主义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想象法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资料: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
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后记

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后记作者:王忠新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确定各篇作品教学重点,再次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扩大知识积累,深入赏析教材内容,学会实践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一、选修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当前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陕西高中新课改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可是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很多教师把必修和选修一样对待,教师常常困惑课时少,教不完。
既然选修课已经走进了高中课程,并付之于实践。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必修与选修课堂实施的差别来。
直白的说就是:必修课要有必修课的上法,选修课要有选修课的上法。
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体现二者的差别,没有表现出二者的特色,那么这所谓的新课程结构只不过是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选修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课程要实现的目标是扩大积累,深入赏析、实践运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针对选修课程不同的教学系列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而设置的。
几年来,尽管听过很多专家对于新课改的解读,也观摩过不少新课改示范课,但是总的感觉是:要么重于理念解读,操作性不强;要么教法随意设计,缺乏指导性。
于是自己在教授选修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旨在探索选修课的教法,从而实现选修课程希望实现的目标。
在教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认真研读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系列制定的课程目标。
其主要内容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自主疏通文意,扫除文言障碍。
2、学习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合作交流,难句探究。
2、自主探究学习本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识其人1、猜谜识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______。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2、苏洵的故事: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他少时不爱学习, 二十七岁才始知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 胸有文思,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通文意活动安排: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不会翻译的疑难语句,每一小组指定一位负责人,组织讨论,若最后还有不会翻译的语句,每组选一句最难的语句,由负责人起来交流。
示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使后省略宾语,可译为自己。
为……所: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如果凭着如此广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又自取下策跟从六国败亡的旧事(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相较之下还不如六国了。
(三)整体感知:明内容活动安排:用删减比照法研读语段文字。
大屏幕提供删改语段,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有什么变化?孰优孰劣?播放幻灯片: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方法研究作者:任娟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并重”,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实践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没有抓住不同类型文言文的特点具体分析。
高中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要抓住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
文言上,以文带词积累字词;文章上,根据语体学抒情方式;文学上,在炼字中分析复杂情感;文化上,挖掘内外文本背景完成生本对话。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抒情散文教学文言文学文化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古代散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必修一到必修五分别是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
编者之所以这样编,除了关注选文本身特点,也希望在不同的版块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古代抒情散文相比其他几册难度较大,“抒情性”本身较为抽象,师生难以把握。
古代抒情散文这一板块选文分别是《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逍遥游》,这四篇文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意蕴不同,加深了教学难度,是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较为难啃的“硬骨头”。
古代抒情散文虽然难学,但是有自己独特的亮点,比如古代抒情散文抒情性强,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露,这部分文章打开了学生走进古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提供了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契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同时,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典雅优美,意蕴深厚,是赏析古文韵味的重要资源。
不论是教材的编制还是师生需求,我们都可以发现古代抒情散文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比如:忽略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
方法和内容是统一的,脱离内容谈方法是不可行的,我将立足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结合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内容,对古代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1.情感的复杂性古代抒情散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文中可见作者的心路历程,或纠结,或矛盾,或自我劝服,或自我排遣。
情感抒发的非单一性和含蓄性造成情感的复杂性。
理解古代抒情散文需要一定的敏感度。
以《陈情表》为例,《陈情表》中李密写给晋武帝时感情是复杂的。
首先,李密本身信仰“忠臣不侍二主”,效忠前朝的他内心深处是不想再做官,但皇命不可违,他怕晋武帝怀疑自己归顺的衷心,此时的李密处境狼狈、内心忧惧。
其次,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层层逼迫让李密进退两难,甚至影响了李密正常生活,作者内心深处有着不满。
再次,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在祖母病笃之际要感恩祖母对自己的“躬亲抚养”。
最后,害怕晋武帝以为自己以尽孝为借口,所以李密细心交代家里所有情况,表明自己确实是不能离开。
前两种感情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不能让晋武帝明了的,所以李密以“孝”作文章,极力渲染“孝”和真情,感人至深,掩盖真实的想法。
四种情感的交错可见情感的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层层剖析,并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些复杂情感的。
2.抒情方式的多样性抒情方式的多样性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又一特点。
通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选文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古代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的选择与文体、作者的行文风格、作者的性格、经历等都有关系。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逍遥游》,四篇文章文体、语体都不相同。
如《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庄子的作品以“汪洋恣肆”闻名,他的抒情不像陶渊明含蓄质朴,不像李密娓娓道来,像是一个看透万事的智者充满哲辩的思维抒发情感,在抒情中做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超乎常人的想象和夸张、寓言式的讲述道理、环环相套的比喻都是为抒情服务。
《滕王阁序》中,青年才俊的王勃,面对满座高朋,用一系列典故融入自己情感。
有怀才不遇的典故,如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借他们的人生失意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有少年得志、渴求知音类典故,如班超、宗悫、谢玄、司马相如等故事,表现人生失意状态之下的苦闷心境和渴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这种融情与典的抒情方式与骈文的文体特征有关,也体现了作者的才华横溢。
3.生本对话的抽象性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回应,其基本形式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的自我对话和学生的自我对话。
生本对话就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
古代抒情散文的立足点是抒情性,情感本来就具有抽象性、微妙性、含蓄性,相对来说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在生本对话中,古代抒情散文较之于其他类型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性。
首先,情感本身就是抽象的。
古代记叙散文留给读者的是情节曲折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古代议论散文留给读者的是作者的具体可感的观点;人物传记留给读者的是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些类型的古代散文作者想表达的东西都是具体可感的,生本对话比较容易。
但是古代抒情散文就不一样了,情感本来就是抽象的东西,加之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就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婉转,不仔细研读文本就不能发现文本蕴含的一些微妙的情感。
其次,一个人的情感本来就是复杂的,由于考虑到读者因素,当作者将情感用文字表现出来时情感的原生态就受到了一些影响,比如《滕王阁序》王勃面对参加聚会德高望重的宾客,王勃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是在文章中他的想法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来,于是就将情感隐含在典故里含蓄的表达出来。
最后,古代抒情散文时代久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信仰,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这也造成学生对古人情感的难以理解。
比如《陈情表》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不理解“不事二主”的儒家传统,就会片面理解,只感动于李密的孝心,不能看见李密的真实想法。
二.古代抒情散文教学出现的问题1.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和其他类型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样,古代抒情散文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只关注“文言”忽略了“文章”“文学”“文化”等因素的统一。
不可否认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孤立讲解字词让学生丧失对文言文的兴趣,造成了文言字词的碎片化。
积累文言字词要革新方法,要侧重学生在文言语感、语境中对文言字词的把握。
文言文的教学理应做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四者的融合做的并不完美。
文言层面,孤立讲解文言词,造成字词碎片化;文章层面,仅仅教给学生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忽略文章整体性;文学层面过于功利化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文学性;文化层面缺乏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能发扬民族精神。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本来是一篇文章在四个方面价值的体现,但是每个方面都不是独立存在,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四者的水乳交融。
2.忽略“古代抒情散文”特点、忽略人文性、“文言并重”落实不好的原因是忽略了“抒情性”这一特点。
古代抒情散文关注的是作者思想情感和主观感受,它有对具体事件的记叙和描绘,但不像古代记叙散文那样有扣人心弦、贯穿全文的情节;它有画面和意境,但不像山水游记散文那样着重对景物精致的刻画,更侧重的是画面和情感的水乳交融;它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哲理性,但不像古代议论散文那样侧重立论角度和论证的逻辑;它能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但它不像古代人物传记那样通过人物主要事件突出人物闪光点,它更多是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展现其人格魅力。
它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文辞优美、具有哲理性、意蕴性、洋溢着诗情画意。
所以,古代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可能是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塑像、写景方法、挖掘人物闪光点,而是立足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二字,根据不同文体风格寻找自己的切入点。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抓住抒情散文的特点,带引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感受情感的微妙,体会文章韵味,将古代抒情散文上出独有的特色。
同时,古代抒情散文教学忽略了人文性。
这里的“人文性”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注重人文性,也指古代抒情散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
古代抒情散文最能体现人文性,他注重古人的内心体验,抒发的是古人的真实情感。
学生本应在课堂和古人进行情感对话,从而得到精神的共鸣、心灵的滋养,但是实际教学中一言堂的方式剥夺了学生与古人精神交流的权利,没有启迪学生思维,没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忽略了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没有考虑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更没考虑到古代抒情散文的“人文性”特点,致使学生毫无兴趣。
三.古代抒情散文教学要抓住其特点1.文言:以言带文积累字词文言字词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传统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是教师将文章中重点字词挑出来给学生讲解,这样的方法虽然高效但是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的韵味,也使得字词积累碎片化。
“以文带言”积累字词的方法有学者已经提出,但是在抒情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具体的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积累字词可以结合情感语境氛围进行积累。
以《陈情表》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文章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会回答“诉祖孙苦情”-“感皇帝恩情”-“诉为难之情”-“望体谅之情”。
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每段情感选取相应文本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字词积累。
比如在“感皇帝恩情”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充满感情泛读,然后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感恩皇帝?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皇帝授予李密官职,那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哪些字词是可以看出皇帝授予官职?”学生就会找出“拜”“除”,这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学过的关于授予官职的文言字词。
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个背景下把所有含有“授予官职”的文言字词串起来,避免了词语积累碎片化。
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面对皇帝的任命,李密的态度如何,从哪些词语看的出?”学生可能会回答“感激皇帝,但是又不得不拒绝”可能会找到“圣”“沐浴”“猥”“陨首”等词,教师在点拨下学生就明白“圣”“猥”等都体现了李密赞扬朝廷贬低自己,诚惶诚恐的心情。
“猥”是自谦之词,“沐浴”是古今异义。
这样学生即理解文章情感,又积累了文言字词,学生在理解具体文本下积累的字词印象深刻,在师生问答互动中也避免了课堂呆板沉闷。
2.文章:根据语体学习抒情方式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经历会有不同的语体特征。
如陶渊明的写作风格是质朴自然,《归去来兮辞》的抒情方式是在画面的描绘中抒情。
这篇文章作者描绘了很多画面,这些画面构成了意境,在意境里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情感。
比如第二段描绘了作者刚刚归家时的画面。
描绘了作者归家时欢快热闹的画面:长久未归的作者竟像一个小孩子样高兴的手舞足蹈,一路笑着小跑着往家的方向,一群可爱的孩子看见久违的诗人,蹦着跳着出来迎接,院子里留下一片欢声笑语。
他手里牵着较大的孩子,怀里抱着年幼的孩子,乐呵着走进屋子。
妻子微笑着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热乎乎的饭菜,诗人举起酒壶给自己斟酒,放眼院子里熟悉的一切,感到亲切而愉快。
这样的一幅温馨热闹的画面跃然纸上,这种轻松的氛围流露着爱的温情,作者归家的心更是对这温情的追寻,此时作者深深陶醉在这爱的温情里。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画面中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抒情方式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