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精品】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第六单元第一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跟踪检测 鲁教版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选择题1.(2017·广东茂名模拟)下图所示各区最适宜居住的是()解析:C图显示盛行风为西南风,图中工业区位于偏东方位、居住区位于西部,同时二者之间还有绿化带隔开.这样居住区不会受到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较好,最适宜居住。
答案:C(2017·河南六市模拟)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2~3题.2.根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3.根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解析:第2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
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第3题,从该地铁站6~21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9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量人员离开此地;在18~21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
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文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3.郊区城市化就是城市郊区化。( × )
【分析】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 ,是一个人口、产 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规模膨胀,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当 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是城市化进 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 ,是逆城市化 的表现。 4.城市化仅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没
有影响。( × )
【分析】城市化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而且对人
文地理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类型及从
事产业、信息和交通通达度、文化观念等。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 )
【分析】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
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相应的经济
发展中 中期 国家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师生互动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是合理的吗? 【提示】目前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现象发达 国家也曾经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即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也不
是尽善尽美的,如市中心的环境问题、交通拥挤问题等。
【典例1】(2011·浙江文综)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 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 平表。完成(1)、(2)题。 国 家 甲 90 乙 83 ( 丙 66 ) 丁 32
国家类型
目前速度
后
果
发达国家
趋缓
逆城 出现郊区化和_____ 市化 现象 _____ 规模膨胀 、 大城市_________ 城市数量剧增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1:6-3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课件

(3)采猎文明时期, 山林 、河湖沿岸、 海滨 等地因为接近天然的“食物仓库”,成为早期乡 村聚落较理想的场所。农业文明时期,便于耕作 的 平原 地区,因适宜耕作而形成了更多的乡村 聚落。
(4) 战争、 行政 、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 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如传统的家族 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 同姓相聚的乡村 聚落。
治理 对策
理 对 策
依靠
市规划以约束力 科学技术力量 ,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深化探究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
合理布局大
大 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 使城市环境 气污染较重
气 尘;工矿企业排放的 质量日益下 的企业,实
自然 污 烟气;汽车、飞机、 降,危害人 行集体供暖,
环境
染 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 排放出的尾气
们的健康
建立绿化隔 离带
问题
水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
影响人体健
建立污水处 理厂,实行
污 生活污水、城市地面 康和动植物 污水限量排
染
径流
的繁殖
放制度
社会 环境 问题
固体废 弃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难 度,扩大失
业队伍
工业生产发 展、建设规 模扩大、源自 民消费水平果,最不可信的是
( D)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
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2)根据调查实验结果,研究小组提出降低城市 洪水频率的建议,合理的有(双选) ( AD ) A.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完善排水系统 B.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在老城区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以留有充分的绿 化空间 D.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现有水面的保护治 理
2019版高中地理《金版教程》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2-2-2

第2部分 人文地理——重在运用
第 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一、城市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 城镇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2.驱动力 驱动力 推力 (乡村) 拉力 (城市) 含义 因素 使人群离 人口增长快,对 土地 压力 开乡村的 大;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 因素 吸引人群 的因素 缺;自然灾害等
2.影响地理环境 (1)合理城市化影响: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 的压力。 (2)过快的城市化影响:形成 环境污染 和社会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 绿色交通 , 减少城市各 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 种良性循环。
[2015· 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 日本、 意大利 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 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 比重最小的为( ) B.30%~40% D.60%~70% A.20%~30% C.40%~50% 期间( ) B.人口增长率增大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板块二 考点深度研析 高频探究 知能演练
考点 1
城市化的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1.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 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 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 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 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第6单元第1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考纲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看现象判进程特点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进行考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绘制分析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进行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表现理解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城市用地状况变化,进行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进行考查主要的城市化问题解释城市热岛、内涝现象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进行考查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联系水循环、大气环流等内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划分特点工业革命前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工业革命后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出现了“科学城”“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特别提醒]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
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②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易误点拨]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 人 口 的 增 长读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比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4.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5.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3)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6.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增长模式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等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鲁教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课件:6.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含答案)

主干知识 自主排查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 大小
大
小
人口 比重
起步早,城市化
原因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水平高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主干知识 自主排查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农业人口 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 地区, 农业活动 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城市人口 增加 ,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 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 扩大 。 (3)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推动: 社会经济 的发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 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 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 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 的功能和内涵。
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
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以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 世纪 5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
时间
7突破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019届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实用课件:6.2城 市 化+课件(72张)

发展中国家
【知识链接】 区分城市化的几个相关概念
表现
成因
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迁 往城市,农力
图解
表现
成因
郊区 城市化
人口、工业、 商业等从城市 中心向郊区迁 移
市区人口激 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图解
逆城 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 村和小城镇迁 移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__阻_塞__、交通事故、__停__车_问__题__等
城市化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主要表现
发展中 多表现为__住__房__紧__张_,存在 国家 贫民窟和棚户区
发达 国家
__市__中_心__区__衰落,以及穷人 集中、缺乏住房,形成 ___贫__民_窟_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问题
城市建设 用地功能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衡量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
产业结构
工业生产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对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1)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_加__快__。
()
2. 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①工业化初期阶段
②工业化中期阶段
③郊区化阶段
④逆城市化阶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结合图中三个年份的企业 总数,从图中读出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的占比,然后 计算出各个年份的企业数量,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由 图可知,2004年之后,企业占比郊区最高,中心城区占比 最小,故可推知,该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郊 区化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1.(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
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017·湖南师大附中检测)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下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
读表,回答2~3题。
注:(1)
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2.2002~2012年间( )
A.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慢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3.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解析:第2题,城镇化年均增长1%即为快速城镇化,故A项错误;城镇化率快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B项正确;中国城市化各项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较快,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从举家迁移比率可知,农民工举家在城镇生活的比例很低,故D项错误。
第3题,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化率,所以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答案:2.B 3.C
(2016·江西六校模拟)“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
班。
(“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
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
“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
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
)据此回答4~5
题。
4.下列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5.“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第4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与逆城市化有关。
第5题,由材料“潮汐车道”概念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答案:4.D 5.A
(2017·衡水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7.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A项错误;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项错误;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项错误;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项正确。
第7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B项正确;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A、C两项错误;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地区,D项错误。
答案:6.D 7.B
(2017·南京一调)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减少
B.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C.城市化速度趋缓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9.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故可知非农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化速度趋缓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第9题,丁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说明该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致使该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8.B 9.B
(2017·嘉峪关模拟)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单位:mm),回答10~11题。
中心区( )
A.降水量少B.硬化地面增加
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
11.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解析:第10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硬化地面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减少。
第11题,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可以影响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而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影响不大。
答案: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
材料二
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0年的变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的“城市病”。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注记等提示,从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和世界城镇化率的比较、城市数量和规模等方面总结变化特点。
第(2)题,城市病主要包
括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等。
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上升速度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
13.(2017·上海市十二校联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3月,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十个城市(如下图)。
监测结果显示,所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舟山三个城市完全达标。
(1)描述图中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分布规律。
(2)简析海口、拉萨空气质量达标的原因。
(3)试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从我国不同方位、海陆位置、地形区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
第(2)题,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和区域自净能力。
第(3)题,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首先应尽量减少大气污染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再就是提高城市内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能力。
答案:(1)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原地区。
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
(2)海口地处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利于净化大气;风力较大,空气流动性好,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重污染企业较少。
拉萨地处高原,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少。
(3)将污染大气的企业外迁;大气污染企业避开盛行风上风向,或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市规划保留入城的“通风口”,便于污染物扩散;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