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doc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doc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余一中胡立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片段和“重走长征路”活动的视频片段, 最后视频显示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的一段话:“本世纪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深刻的影响世界前途的事情了。

”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时隔七十周年,仍然有这么多人深情向往着长征?长征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了解长征、探究长征、体验长征、重走长征路”。

学习过程:一、了解长征、探究长征(一)长征的原因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有谁能告诉我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15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数量也发展到了十多万人,红军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大的“围剿”。

投影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巢”敌我实力对比表》指导学生分析。

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实力对比领导人战略战术结果第一次10万4万多约2.5:1毛泽东制定和执行了符红军胜第二次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30多万7万多约4:1朱德、周恩来第五次50万8万多约6:1博古、李德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等。

红军长征说课.

红军长征说课.
•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步进行: •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需要5分钟)我首先请同学们欣 赏配乐诗《七律· 长征》(多媒体播放,同时配上长征的有关图片)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首诗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你 们知道诗词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学生容易答出 红军长征。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 险阻?表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军长征。 通过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 314,315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 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它4个 班差生面大. • 3、其他资源 可作为本课资源的还有图片、网络资源、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① 学生能描述出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 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 • ③ 通过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 ①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 通 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红军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 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3、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大约需要3分钟)引导学生主要从两 方面进行总结. • 4、体会长征精神:(大约需要5分钟)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 艰苦历程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 长征精神?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 长征精神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 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 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 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作者:贺万明矣长贵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年第11期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观,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毛泽东的风采,激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1.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

(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

(板书课题)[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长征》教学设计及点评

《长征》教学设计及点评

者与组织者, 也要做学 生智慧达成的评
价者。
极 大考验 。 , 因此 这是 中国革命 的一个 重要的转 折时期。 学生分析 学生 的年 龄特 点和认 知特 点: 高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 了解 和掌握红军 标:
的内容 。
教学设计 总体 教学 设 计思 路是 : 充分 利用
控 制动 态地图行 走的位置 , 在长征途中 曾出现的重要的战役 、 会议地 点可暂停
行 走, 学生 了解此处 的内容 后可继续向 前 。 过这种 方式, 通 为学 生创设一 个重 “ 长征路的情 境。 走”
图1
看录像 背后隐藏的问题 , 学生看 出 问题
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解 决 问题。 样处理可以更好地激 发学生的 这 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 难点。
势 的迅 速发展 引起 了国民党 反动派 的 极 大仇 恨 , 了扑灭 革 命, 为 消灭红 军, 蒋 介石 调 集大 军对 革 命 根 据地 连 续 发动 了五 次大 规模 “ 围剿” 由于中央 。 左倾错 误主张, 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 , 红
军被迫 长征。 长征 途 中能否摆 脱 敌人
个学习小组, 教师 布置 各组课前预习任
[ 整合点3 息技术还原历史, 】 信 学生 重 “ 长征路, 走” 感受长征艰辛。 第二 , 了解 长征的经过 。 通过 课件
言的场景。 然后提 出问题: 两段录像 的 “ 主要 区别是什 么? 么发生了变化? 什 遵 义 会议 最 大的成 果是 什么? 位变 了 地 又会 带来 什 么变化 呢? 红军有 什么 对
过程 与方法目 通过 历史事件 和 标:
维方式上由感 f思维向理 『思维过渡。 生 生 学习者在 学习本课 之前应具备的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洛阳孟津城关一中吴艳平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二、教法学法1、教法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法和学法依据(1)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一课,关于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来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红军的长征路线2遵义会议3从红军长征的艰苦中体会长征精神二,教学过程我主要从5个教学环节来讲授这一课。

1导课 2学生自主学习 3分组交流,点拨释疑 4知识拓展,合作探究 5课堂小结(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十送红军》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情趣,听完后提问;你知道歌曲里唱的与那件事有关吗?(长征)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放导学提案,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自主看书,独立完成学案。

因为本课的核心事件就是长征。

所以学案内容围绕长征帮学生理清,它的前因,过程,后果。

(三)分组交流,点拨释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生生合作对答学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组内互帮互助解决,再有不懂的问题,提交课堂,由老师解决。

这一过程中老师巡回点拨对重点加以强调。

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强调两个重点 1长征路线。

让学生重走长征路,对照课本82页红军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出发地,时间和路线。

告诉他们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事件就是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这时博古等人坚持左的军事路线仍执意要去敌人已布下重兵的湘西,危急时刻毛泽东站出来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支持,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行军路线图归纳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观看红军长征中经历的一件件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强调的第二个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主要有三个知识点:时间,内容,作用。

强调内容上主要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赵巍英(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小)评析:马兰(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尤艳玲(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注:○表示利用电视光盘录像执教教师课堂实录,□表示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表示执教教师暂停电视录像,△表示执教教师播放电视录像画面。

]一、课堂实录○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电视老师和几位学习伙伴,他们将和我们一起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会给我们很多帮助,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听电视老师会给我们说些什么?△□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倔强的小红军吗?还记得草地上金光闪闪的鱼钩吗?还记得泸定桥头那场激烈的战斗吗?你们对长征有哪些了解?谁能说一说?□生:我在课外查找的资料: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等十一个省。

∥○生:(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师:看来我们同学在课下搜集了很多资料,让我们去听听学习伙伴还知道哪些?△□生:(学习伙伴汇报)□师:是的,长征这段经历一年时间,纵横十一个省,跨越二万余里的伟大征程,在我国现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心潮起伏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长征》。

□○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一起看录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那段激动人心的旋律,看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中。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红军战士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同走长征路。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也来读读书吧。

□○生:(读词语“磅礴、泥丸、岷山”,识记本课生字“丸、礴、岷”)□师:同学们,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有两个不明白的地方。

第一个是红军经过的“五岭”是哪“五岭”?还有一个是岷山在什么地方?○生:我不明白“三军”是什么意思?○师:让我们认真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

第12课 红军长征 说课稿

第12课 红军长征 说课稿

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实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准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所以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课程人文教育核心的观点。

此外,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长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 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水平与方法:①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水平,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②通过度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

③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并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中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军长征评课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赵诗应《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

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三、一点小建议课文结束后、在总结阶段,引发学生么们的思考,可结合当今的形式而设计讨论:长征是什么?今天还需不需要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没有长征精神的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让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篇二:《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

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

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

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5.不足之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唱读严重。

篇三:七律长征评课稿评胡向阳的《七律·长征》一课张颖本学期有幸聆听了胡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胡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胡老师出示有关长征的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胡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

胡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第二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胡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在理解“寒”字时,胡老师事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又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巧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

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

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

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篇四:七律长征评课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