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课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合集下载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_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_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_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药物和毒物在体内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解毒作用。

一般情况下,肝脏通过细胞内的各种酶解物质来清除体内外的毒物和药物,从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代谢与清除能力降低,药物的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从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因此,了解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损害。

本实验设计了一组影响肝功能状态的因素,并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两种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药物代谢率和毒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镇痛和退烧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而布洛芬则是一种非类固醇抗炎药,常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

这两种药物在肝脏内通过CYP450 酶代谢成为活性代谢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代谢为对乙酰氨基酚的硫酸酯或氨基酚)。

由于不同的CYP450 酶亚型对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产物选择有所差异,因此本实验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来考察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代谢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 配制肝脏细胞液取末日鼠肝脏组织100g,加入生理盐水10倍体积,用高压均质器均质10分钟,离心20分钟,取上清,制备肝脏细胞液。

2. 测定药物的代谢率将肝脏细胞液分为正常组、酒精肝组和药物肝组,分别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放置10分钟。

收取稳定相,加入等体积的醚提取。

离心去醚,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药物代谢率。

将药物肝组的片瓣分别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放置30分钟后,测定细胞的凋亡率和ROS(活性氧化物种)水平,作为药物的毒性指标。

实验结果:1. 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率与正常组相比,酒精肝组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率降低25%,而药物肝组的代谢率降低了49%。

这表明肝脏受到药物的影响时,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率会显著降低。

3.药物的毒性指标酒精肝组和药物肝组的细胞凋亡率和ROS水平均比正常组略高。

说明肝脏功能受损时,药物产生的毒性也会增加。

实验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不同机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

实验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不同机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

实验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不同机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对小白鼠作用差异。

【实验原理】巴比妥类药物为镇静催眠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传入大脑的冲动减少,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并转为抑制进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

现认为此作用也与增强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突触后抑制效应有关。

随着剂量由小到大,戊巴比妥钠可依次产生镇静剂催眠作用。

前者以自发活动减少为指标,而后者则以翻正反射消失为指标。

【实验材料】1.器材:鼠笼、天平、1ml注射器、镊子2.药品:苦味酸溶液、0.2%、0.4%和0.8%的戊巴比妥钠溶液3.动物:小白鼠【方法步骤】取小鼠三只,分别编号为1、2、3号,称重并观察正常活动。

1号鼠由腹腔注射0.2%戊巴比妥钠20mg/ml(0.1ml/10g),2号鼠由腹腔注射0.4%戊巴比妥钠40mg/ml(0.1ml/10g),3号鼠由腹腔注射0.8%戊巴比妥钠80mg/ml(0.1ml/10g)。

给药后观察并比较小鼠的活动情况、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

【实验结果】鼠号体重(g)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翻正反射恢复时间作用维持时间(分)12【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2.个别小鼠未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则观察其是否有镇静作用3.翻正反射消失以1分钟以上为确定标准【思考题】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对临床用药有何意义?(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等量硫酸镁所产生的药理作用。

【实验原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诸多种,其中给药途径的不同可产生很大的差异。

口服硫酸镁因肠道难以吸收,而形成高渗压,使肠内水分的吸收减少,肠腔容积扩大,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产生导泻作用。

注射硫酸镁水解出的Mg+,可特异地竞争Ca2+的作用,引起骨骼肌松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一系列反应。

药理大题

药理大题

1、比较如下:
(1)作用方面:
相同点: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崔吐);胆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
不同点:镇咳:吗啡(有)、度冷丁(无)、瞳孔缩小;(吗啡)(有),度冷丁(无)
(2)应用方面:
相同点:急性锐痛、心原性哮喘
豆素)的代谢,使后者的作用减弱。
②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可使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浆药物浓度提高和药理效应增强。
(2)药物血浆旦白结合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① 药物与血浆旦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增多,易跨膜转运到器官组织发挥作用,如SD易通过血脑
屏障发挥抗颅内感染作用。
②阻断a受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2)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应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① 急性锥体外系运动障碍 表现三种形式: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②迟发生运动障碍(长期用药出现,停药后不消失)。
(3)过敏反应:皮疹、皮炎、微胆管阻塞性黄疸、粒细胞减少。
②强心甙中毒引起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③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
2、 (1)降低自律性:通过抑4相Na+内流或Ca2+内流,或促K+外流而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这一现象与Ca2+内流增多有关,因此钙拮抗剂对之有效
(3)改变传导性停止折返:增强膜反应性取消单向阻滞或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发展为双向传导阻
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
(2)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汗腺>呼吸道腺>胃腺。
(3)眼: ①散瞳:阻断虹膜括约肌M受体。
②眼内压升高:散瞳,虹膜退向四周边缘,前房角间隙变窄,阻碍房水回流。

肝脏功能状态的不同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初步探究

肝脏功能状态的不同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初步探究

肝脏功能状态的不同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初步探究普建宏单位:化学与坏境保护工程学院制药工程1002班摘要原理:戊巴比妥钠主要在肝内代谢失活,肝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其药理作用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即入睡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

四氯化碳对肝脏有较大毒性,是建立中毒性肝损害动物模型的常用工具药,可借以观察肝功能损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通过制造小鼠肝损害模型,观察肝功能损害对戊巴比妥钠作用的影响。

方法给肝脏功能状态不同的小鼠灌胃注射0.25%戊巴比妥钠药液,比较肝功能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对其的影响。

结果:肝损伤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与肝正常组小鼠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损伤组小鼠翻正反射较正常组提前受到麻醉抑制。

关键词戊巴比妥钠小鼠肝损伤模型翻正反射个体化用药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为白色、结晶性的颗粒或白色粉末,具有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无镇痛作用。

为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中效戊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口服易吸收。

脂/水分配系数39,迅速分布全身各组织与体液中。

易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

主要在肝脏代谢失去活性,并从肾脏排泄,只有约1%左右从唾液,粪和胆汁中排除,蓄积作用较小。

[1] 为此,我们采用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功能损害模型和正常肝功能小鼠,观察戊巴比妥钠在不同的肝功能状态下对其的效应差异,初步探讨肝功能状态差异下对临床个性化用药的参考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注射器,灌胃器,秒表。

1.2 试剂 1%四氯化碳,0.25%的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均有西南民族大学药理实验室提供。

1.3 实验动物三只雄性昆明种白鼠,体重(18.00-22.00) g,由西南民族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具有实验动物检疫合格证1.4 实验设计与方法选取四只正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肝正常组和肝损伤组〕,每组两只,用苦味酸标记。

肝损伤组在实验前1H皮下注射1%四氯化碳制造肝损害模型。

造模一小时后各组小鼠灌胃注射0.25%戊巴比妥钠溶液0.4ml.分别记录各组小鼠从给药后到出现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即入睡的时间〕。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2肝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肝功能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肝脏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药代动力学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等过程,其中代谢是通过肝脏进行的。

肝细胞中含有大量的代谢酶系统,参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

肝功能不佳时,代谢能力降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方法:1.动物麻醉采血:本实验采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和肝损伤组。

肝损伤组大鼠通过静脉注射四氢吡啶10mg/kg诱导肝损伤。

不同组别大鼠采用人工麻醉后胸骨下动脉插管,使用注射器采集动脉血,留取足够的血量供后续检测使用。

2.药物给药:健康组和肝损伤组大鼠分别给予注射药物。

按照药物剂量计算给药量后,通过胃管将药物溶液灌入大鼠胃部,保证药物能够完全吸收并参与代谢过程。

3.血药浓度测定:在药物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内采集大鼠的动脉血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4.数据分析:将不同组别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肝功能对药物影响的差异。

实验结果:健康组和肝损伤组大鼠在同样的药物给药下,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

AUC(曲线下面积):肝损伤组大鼠AUC值比健康组大鼠高2倍,说明药物代谢降低,体内药物浓度上升。

Cmax(峰浓度):肝损伤组大鼠峰浓度比健康组大鼠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更广。

以上结果提示:肝功能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有重要影响,当肝脏功能下降时,药物代谢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肝脏功能状态对药物代谢和疗效的影响,对于肝功能不佳的患者需要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和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下降。

药理学实验课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课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深浅及频率。
整理版ppt
4
[结果]
组别 鼠号 体重 给药途径 剂量 表现
正常组
1
2
肝损害组 3
4整理版pptFra bibliotek5[讨论]
[结论]
整理版ppt
6
[注意事项]
1、实验室温度若在20℃以下,需给小鼠保暖。 否则动物会因代谢减慢不易苏醒。
2、实验室要安静,否则不利于小鼠睡眠。 3、肝损小鼠要单独放在一个鼠笼里。
药理学实验课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方法药理学实验设计药理学药物总结药理学实验报告药理学实验教程药理学实验与指导药理学设计性实验微生物药物学实验课
药理学实验课
药理教研室
整理版ppt
1
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 影响
整理版ppt
2
[目的]
1、了解肝损害模型的制造方法。2、观察肝功能状 态对巴比妥作用的影响。
[原理]
戊巴比妥主要经肝脏代谢而消除,肝脏功能状态的 不同对其消除的速率不同。四氯化碳可使肝细胞坏 死,造成肝功能障碍。
[材料]
动物:小鼠(18~22g)
药物:0.3%戊巴比妥钠整理溶版p液pt 、10%四氯化碳溶液3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小烧杯
[方法] 1、肝损伤模型:实验前24h皮下注射10%四 氯化碳溶液,0.2ml/10g体重。 2、分组:正常组和肝损害组每组2只鼠。 3、4只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3%戊巴比妥钠溶 液0.06ml/10g。 4、观察指标:活动情况、翻正反射、呼吸
[思考题]
1、分析肝脏功能对药物有何影响? 2、肝脏功能状态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整理版ppt
7

《实验实训指导书》(药理学)

《实验实训指导书》(药理学)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术实验目的:1、掌握基本操作,锻炼动手、动脑能力;2、更好地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3、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内容:一、药理实验的基本目的与要求二、实验动物:1、动物的选择;2、动物的标记与捉拿、固定方法;3、动物的取血方法(尾尖、眼眶静脉丛、摘眼球、断头);4、动物的给药方法(灌胃、腹腔、皮下、尾静脉);5、动物的麻醉方法;6、动物的处死方法。

三、实验设计基本原则。

实验步骤: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目的与要求药理学实验课在药理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与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也是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做到下列事项:1. 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复习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时:(1)实验分小组进行,实验前分工明确,实验时密切配合;(2)确定实验仪器、药品、动物与实验指导相符时,将实验器材妥善安排,正确装置、保管;(3)实验操作按步骤进行,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4)注意爱护动物、节约实验药品;(5)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肃静、清洁。

3. 实验后:⑴各组同学将实验动物处死,实验台擦干净,将实验方盘送回准备室;⑵值日生搞好实验室卫生,将死亡动物送至指定场所;⑶整理实验结果,经分析思考作出结论,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老师。

实验报告的书写1.题目2.目的3.原理4.材料:实验动物,器材,药品5.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扼要描述出来;6.结果:要求真实、清楚;7.讨论: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异常或失败的原因;8.结论: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应带有提示性质。

肝功能不全(药学)课件

肝功能不全(药学)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黄疸、出血倾向等 。
诊断
肝功能不全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 检查等。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02
肝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物吸收减少
肝脏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吸收减 少,血药浓度降低。
代谢酶活性降低
肝脏中的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 所,肝功能不全时,代谢酶活性降低 ,药物代谢减慢。
代谢产物排泄障碍
肝脏是药物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肝功能不全时,代谢产物排泄障碍 ,可能导致药物蓄积中毒。
药物排泄的影响
排泄速率减慢
肝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排泄速率减慢,血药浓度升高。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肝损伤,调整治疗方案 。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吸收速率减慢
肝脏功能受损时,药物的吸收速率减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
药物分布的影响
分布容积改变
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分布容积可能发生改变,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改变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肝功能不全时,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影响药 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进而影响药物的分布。
药物代谢的影响
病因及病程了解
了解患者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病程, 有助于判断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预防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期间的监测
肝功能指标监测
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 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 ,及时发现肝功能损伤,调整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实验前24h皮下注射10%四 氯化碳溶液,0.2ml/10g体重。 2、分组:正常组和肝损害组每组2只鼠。 3、4只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3%戊巴比妥钠溶 液0.06ml/10g。 4、观察指标:活动情况、翻正反射、呼吸
深浅及频率。
.
[结果]
.
药理学实验课
药理教研室
.
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 影响
.
[目的]
1、了解肝损害模型的制造方法。2、观察肝功能状 态对巴比妥作用的影响。
[原理]
戊巴比妥主要经肝脏代谢而消除,肝脏功能状态的 不同对其消除的速率不同。四氯化碳可使肝细胞坏 死,造成肝功能障碍。
[材料]
动物:小鼠(18~22g)
药物:0.3%戊巴比妥钠溶. 液 、10%四氯化碳溶液
组别 鼠号 体重 给药途径 剂量 表现
正常组
1
2
肝损害组 3
4
.
[讨论]
[结论]
.
[注意事项]
1、实验室温度若在20℃以下,需给小鼠保暖。 否则动物会因代谢减慢不易苏醒。
2、实验室要安静,否则不利于小鼠睡眠。 3、肝损小鼠要单独放在一个鼠笼里。
[思考题]
1、分析肝脏功能对药物有何影响? 2、肝脏功能状态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