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青岛老街”系列之九――洋气馆陶路

合集下载

漫步青岛历史老街

漫步青岛历史老街

漫步青岛历史老街作者:张碧琪来源:《商周刊》2024年第11期城市更新不仅要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更要体现文化内涵,而这正是历史城区的天然优势。

历史城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禀赋,成为城市更新开发的着力点。

旧街区改造恢复了老城肌理格局和传统风貌,提升了空间环境品质,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不仅实现了老城的记忆传递,也以文化创新、业态更迭的新方式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发展。

漫步于青岛老城区,焕新的上街里、大鲍岛、银鱼巷,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和景观令人流连忘返,仿佛能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寻时光的记忆,藏于市井间的烟火气更是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

如果你来到青岛,不妨在清晨来老城区逛一逛,呼吸着独属于青岛老城的市井气息,能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你会爱上这样的青岛。

不宽的单行道上车流不慌不忙地行驶,街道两旁的早市、小吃摊、水果店陆续上客,好不热闹。

喧嚣叫卖声中早餐摊里冒出的腾腾热气以及散发的诱人香味,伴着阳光中的鸟鸣和花香,老城区街道韵味悠然、生动鲜活,让人顿感这里的生活质朴无华而又情真意切。

中山路曾经是青岛的荣光,从前的中山路繁华热闹、人声鼎沸,但因城市发展以及东部商圈的兴起一度变得冷冷清清,作为老青岛地标的劈柴院也曾門庭冷落,店铺纷纷关门结业。

而这个“五一”假期,劈柴院却吸引了大批游客,“大火”并非偶然,背后其实是城市更新所带来的改变。

2023年1月,由以打造民俗体验、乡村旅游而闻名的陕西袁家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市南区属国有企业青岛瀚海星空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青岛海源里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劈柴院重新开门迎客,运营方以美食餐饮为核心,结合劈柴院固有特色,通过挖掘本地美食赋能市井生活。

城市更新不仅是“更新城市”的过程,同时也是“更新经济”的过程。

青岛海源里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线上推广总监戴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劈柴院在建筑及硬件设施改造方面按照‘修旧如故’方式保护修缮,为扭转‘宰客’的不佳口碑,我们实施食材统一采购、明码标价、统一收银,以管理监管质量,商户也理解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模式。

青岛老城区漫步行程旅游攻略

青岛老城区漫步行程旅游攻略

青岛老城区漫步行程旅游攻略青岛老城区被誉为“东方的瑞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保留了许多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建筑和风景名胜,如栈桥、德国风情街和天主教圣弥额尔大教堂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青岛老城区的漫步行程旅游攻略,让您在探索这座美丽城市的同时体验到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栈桥区栈桥位于青岛海湾湛蓝的海水中,是青岛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晨曦中,您可以沿着栈桥散步,欣赏到壮观的海景和渔船在海湾上的航行。

傍晚时分,栈桥周边的霓虹灯光照亮了整个海岸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画。

您还可以在栈桥上品尝新鲜的海鲜,体验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

二、德国风情街德国风情街是青岛老城区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之一。

它是一个仿德国建筑风格的步行街,建筑外观保留了德国半木结构的特点,色彩鲜艳且富有欧洲风情。

沿街而行,您可以欣赏到各种小吃、特色商品和艺术品,还可以成为街头艺人的观众或参与到他们的表演中去。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德国的浪漫风情,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

三、天主教圣弥额尔大教堂天主教圣弥额尔大教堂是中国最大的石构哥特式教堂之一,也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教堂外观雄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天主教徒和游客朝觐的圣地。

您可以在教堂内聆听宗教音乐,参加弥撒,感受宗教与艺术的结合。

教堂周围还有美丽的庭院和花园,可供游客休憩和拍照留念。

四、青岛德国建筑博物馆青岛德国建筑博物馆是一座展示青岛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示了德国建筑的模型和实物,以及当时居民的生活用品、照片和文件等。

您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青岛曾经是德国的租借地,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五、胶州湾胶州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距离青岛老城区不远。

您可以乘船前往胶州湾,感受宁静的海风和壮观的海岸线。

在湾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峭壁奇石、古寨堡垒和沙滩浴场等。

无论是徒步漫游还是参加基础性水上活动,胶州湾都会为您提供难忘的体验。

青岛街巷满分作文

青岛街巷满分作文

青岛街巷满分作文
在青岛土生土长的我,每天以海为伴,每天看着海浪中高耸入云的山峰。

我的身心被潮湿的风、浓雾和永不停息的海浪声浸透,早已习惯了山与海的相遇和碰撞。

街道,只有每天穿梭的青岛老街小巷,百看不厌,对它们情有独钟。

青岛几乎每条街道都蜿蜒起伏。

街随山走,巷随山动,上坡下坡童真,目标目的不明。

那些背街小巷,一步一个脚印,走着走着必然会生出“山河疑惑无路”的迷茫,但当它们掉头走到尽头时,就会有风景的突变。

他们一年四季都坚守着古老斑驳的旧墙和老房子,无论高低,无论翻多少次身,他们始终与汹涌的海岸相连。

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老街小巷,你的表情永远像脚下的路一样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漫步在青岛的老街小巷,在古老的欧式庭院里,色彩斑斓的多花蔷薇悄悄爬出围墙,争奇斗艳,茂密的绿色藤蔓争先恐后地爬上陌生
的围墙,拥抱着仿佛在沉睡的小别墅,炫耀着人间的个性,就连墙上的小草也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在明媚的阳光下。

海风把远处的海浪声吹进小巷,薄雾和海浪声飘向小巷深处.
海边的木栈道是青岛最长的街道,几乎从岛城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沿着蜿蜒的海岸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望着木栈道,“栈桥”越来越虚无缥缈,“八道门”越来越静谧深邃,“诗白锁”里思念亲人的泪水化作了碧波万顷。

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梦像一个仙女。

夜幕降临,红色的夕阳洒落在宁静的海面上,海浪抚摸着红褐色的岩石,人们成群结队地听着海浪,看着蛤蜊,喝着醇香的青岛啤酒,街上的笑声被一抹夕阳陶醉,被满大街的灯光陶醉.。

青岛历史街区街道环境微更新设计策略——以馆陶路为例

青岛历史街区街道环境微更新设计策略——以馆陶路为例

3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24性的规定和政策,地方政府[1]纷纷加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精神需求更高,城市内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承载,由于其历史限制,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

历史街区应当积极融入城市发展中,既要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也要适应城市需求,让历史街区变得更加有活力。

2馆陶路历史街区概况及现状2.1馆陶路概况馆陶路位于青岛市的老城中,是中华路的延伸段,在历史上是青岛市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被誉为是“青岛市华尔街”,在该街道中有很多老建筑物。

随着青岛市经济中心的转移,馆陶路繁荣度也不断下降。

2009年青岛市政府对旧城区进行改造,针对馆陶路规划将其打造成为德国风情街,并且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在该街道中重点突出德国建筑物特点,恢复其历史原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让游客可以直观感受馆陶路的历史文化[2]。

在该项目改造中又引入了德国文化,加入德国特色产业,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旧城区发展,进一步发挥旧城区的作用,实现转型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市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也进一步加强了青岛市和德国政府的合作。

但是与其他城市的历史街区相比,馆陶路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在知名度、特色、吸引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见图1)。

2.2馆陶路现场调研总结馆陶路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老城区的西部地区,与小港和中港相邻,北部与大港相接,周围有四方路历史街区、中山路历史街区、武定路历史街区。

街区距离青岛火车站直线距离为1.5 km,乘车需8 min 左右。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为400 m,整体而言交通较好,总面积达到17.3 hm 2。

摘要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馆陶路作为知名历史街区,有着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青岛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章以馆陶路为具体案例,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究其更新设计策略。

青岛的八条老街道

青岛的八条老街道

青岛的八条老街道在青岛,有很多有故事的老街道,历经百年仍保持着原始风貌,他们是老青岛记忆的灵魂寄托。

一条条老街,记忆了青岛人童年的脚印,经历了青岛城市的变迁。

在都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知道它们还能存在多久,但希望会一直存在下去。

大学路大学路是青岛最早的街道。

最早青岛镇东一条街被当地百姓按这个习惯叫作“东关街”。

胶澳督办高恩洪却利用兵营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于是这条马路又改叫大学路。

现在这条路成了青岛最美丽的街道是之一,街道两边咖啡店众多,没有高楼大厦,夏季到了树荫婆娑。

中山路作为昔日最著名的商业街,中山路曾是青岛的名片,也可以说是青岛商业的母脉。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当时的中山路被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南部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鳞次栉比,是异国风情浓郁的欧人居区;北部华人居区则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里院里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

由于这种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也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独特格局。

广西路广西路是中国青岛市最早建成的道路,是青岛老市区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是青岛老城区地下水管道的起始点。

该路东起龙口路,与江苏路、日照路、青岛路、莒县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蒙阴路等马路交汇,西抵泰安路上的火车站。

德国占领时期的名称是亨利亲王街(Prinz Heinrich Straße),日本占领时期改名为佐賀町,今天街道两侧还保留不少当年的德国建筑。

馆陶路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靠近胶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各国许多驻青机构最初都是先在这里涉足。

20世纪初,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馆陶路,建成了洋行一条街。

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沂水路沂水路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一条很短的小马路,全长只有300多米,西起总督府广场,东到江苏路,德国占领时期的名称是地利街,日本占领时期改名为赤羽町,沿路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美丽的德国建筑,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就是当年德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向东是英国和美国驻青岛的总领事馆以及一批高级别墅。

带你走过青岛资料

带你走过青岛资料

带你走过青岛带有浓重德国建筑风格的青岛火车站,可以说是青岛市的地标建筑了,建筑浓缩了青岛的近代历史,看着这座建筑,就可以感受到青岛别样的异国风情和小资情调。

站在火车站广场,东南方向有一座带有塔楼和外走廊的两层楼房,是车站旅馆旧址。

延泰安路北走,到湖北路时右拐,经过一条小巷,就是称为“赃官巷”宁阳路,因以前住过几个贪官得名。

前行不多远的青岛市公安局,主体建筑是建于1904年的青岛警察署旧址。

整个建筑不等层,正立面前后错落。

虽然是威严的警察署,建筑却以花岗石和红砖交替,形式很活泼。

中部有高30米的钟楼,是青岛市五大钟楼之一。

前行到中山路,左转中山路一号,为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最初为会员制俱乐部。

延太平路东走,太平路31号青岛市第一座欧式商务型大型旅馆,建于1899年。

1914年日本侵略青岛后成为青岛大饭店,是闻名全国的商住旅馆。

目前是栈桥宾馆,门口有孙中山塑像。

太平路青岛路口有一座十分抢眼的老建筑,这就是原德华银行。

它的造型以文艺复兴风格为基调,参照了德意志公用建筑的威严浑厚。

四周有宽敞凉台前卫穹形廊。

建筑材料除采用青岛特产花岗岩以外,屋顶采用了黑色铜皮这种罕见的材料。

前行到江苏路口是原路矿公司旧址。

德国侵略青岛时组织工人开采煤矿。

太平路12号,一座金碧辉煌的中国古典民族式建筑为初建于1467年的天后宫,也是青岛市区现存历史最早的庙宇。

目前为青岛民俗博物馆。

继续前行到常州路口,常州路23号为欧洲人监狱旧址。

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欧洲古堡式监狱建筑。

这座监狱有一个圆锥形塔顶,整体造型如中世纪古堡,透出一种威严和阴森。

墙体为红色的砖墙,窗户向所有监狱的窗户一样很小,装有铁栅。

这里将被改造成监狱博物馆。

由小径穿过院落,在僻静处有一座朴素的建筑。

这是可以容纳100多人同时做礼拜的清真寺,原为德国邮政代理处,建于1898年。

由常州路走到广西路左转,经过军队驻地。

向西前行,广西路5号,为德国神甫姬宝路住宅旧址,9号,一座欧式建筑旧址。

青岛馆陶路22号

青岛馆陶路22号

青岛往事:馆陶路22号
暨【青岛取引所】
取引所为日文汉字,为证券与物品交易场所之意。

青岛取引所为日本官办,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始建于1920年,历时5年,耗资银元484000余。

金票 116000余.建筑面积18276平方米,是当时代亚洲体量最大之证券交易场所, 1944年6月取引所宣告解散。

1946年3月该建筑为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部驻地,司令丁治磬(国民党中将)。

1948年1月扩充升格为国民党第11绥靖区, 司令刘安祺(国民党一级上将).1949年,该建筑为解放军青岛警备司令部驻地,司令员谭希林(开国中将)。

1950年改为青岛海军基地筹备委员会(此为北海舰队前身)。

1952年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在此成立。

1960年北海舰队成立后,馆陶路22号改为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

20世纪80年代对外出租后又闲置10余年,屋顶多处大面积塌陷,木质腐朽,全面漏雨,室内植物沿墙体疯长,盘根错节,墙壁基本脱落。

植物与人为破坏,致该建筑千疮百孔,部分房屋坍塌,触目惊心。

2014年4月份通过对外招标,使该建筑得以重生。

根据改造计划,这座近百年的老建筑将被改造成集博物馆、艺术馆、影视文化及主题式酒店于一体的文化场所。

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作为实物性文化载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势必会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民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处所,也会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文
化生活提供完善服务的窗口,因此,尽早维修保护好这座老建筑,也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对发展当地文化和旅游具有特殊意义。

走街:馆陶路,青岛的“洋行区”

走街:馆陶路,青岛的“洋行区”

馆陶路,青岛的“ 行区”Look for Exotic Architectures in GuanTao Road寻找青岛的异国建筑(三)撰文/杨国姣 摄影/王凯进入一条老街,一条风格与周遭环境大相径庭的老街,一条被时光做旧,又被时光翻新的老街,一条让人恍惚此时正身处何时、何地的老街。

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吴淞路、上海路、广东路与之相交。

因为靠近胶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德国驻胶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在这里“安营扎寨”。

夏天的馆陶路,树木郁郁葱葱,在茂密的树叶中隐藏着高高耸立着的黑色欧式路灯,像是一位位穿戴整齐的骑士彻夜守护着这条街。

馆陶路平日里是那样安静,安静到只能听到微风吹动树叶婆娑,偶尔路过的公交车上也人流稀疏,行人们与自己的影子作伴,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闭上眼睛,时间仿佛就在此时停止了流逝。

这样一条氛围宁静的街道,有谁能想到它曾是上世纪20年代热闹的“凯撒街”,享有“青岛的华尔街”之称。

上世纪20年代的馆陶路,布满了德华银STREET VIEW 走街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现为中国工商银行。

这条街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建筑面积18253平方米,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所设计,始建于1920年,历时5年建成,耗资不菲。

整栋建筑恢弘大气,建筑东侧入口主体部分为六根花岗石科林斯廊柱,直达三层楼高,顶部列两个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馆陶路12号 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STREET VIEW走街个小弯顶,两翼一二层为矩形壁柱,三层为双柱式壁柱。

取引所为日文汉字,为证券与物品交易场所之意。

青岛取引所为日本官办,是当时亚洲体量最大之证券交易场所,1944年6月取引所宣告解散。

现在的馆陶路22号经过修缮,内部将被改造为集餐饮、文化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空间。

馆陶路虽然已褪去当年繁华,但百年光阴的沉积给这条街道孕育了不可替代的专属气质,现如今,老街被打造成“德国风情街”,无疑为这条老街注入了新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行青岛老街”系列之九――洋气馆陶路
走在中山路的时候,还是一阵喧哗,但只要踏进馆陶路半步,所有的市声就像被绿树作成的屏障给隔在了外边。

作为中山路往北去的延续,馆陶路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幽静雅致的,中山路所有的繁华或衰落都与它毫不相干。

这种道路的气质是由它“曾经沧海”的历史和特色决定的,从它早期“皇帝街”的名字就可见出一种贵族特有的非凡气质。

罗马式的廊柱、灰暗的墙壁、高大的梧桐树,还有风格迥异的欧式和日式老建筑,馆陶路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上海的衡山路。

但与衡山路酒吧一条街特有的“灯红酒绿”比,馆陶路的朴素更有一种“绚烂归于平淡”的历史凝重感。

在人们没有高层建筑的概念前,馆陶路曾经高楼云集,集中了英、美、法、德、葡、日等国的六十多家外国企业和办事机构,洋气得就像是现在东部密集的写字楼大厦,曾被喻为青岛的“外滩”。

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总长度1000余米。

旁边有胶济铁路穿过,离青岛火车站和大港站都非常近,而青岛港近在咫尺,距海关也
非常近,馆陶路不论从功能还是地理方位来说,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馆陶路又和堂邑路、莱州路、市场一路、市场二路、市场三路交错相通,对当时青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后因洋行云集,成为“洋行一条街”。

至20世纪30年代,这条路被称为“青岛的华尔街”并和上海的外滩相媲美,已经成为青岛经济的“金融贸易中心”,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建设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这段时期也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的时间。

这里是青岛近代港口贸易发展最早的区域,最初作为城市向北延伸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日本侨民生活区,后逐步形成以日本银行公司为主的外国金融贸易聚集区。

馆陶府附近的街巷分布有大量历史公共建筑,街坊内部以里院和别墅居住建筑为主。

街区日占时期建设的大量公共建筑最具特色,建筑形成于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亚洲的初期,是山东地区混凝土和平屋顶建筑的先驱。

从馆陶路东侧的老梧桐树下穿进去,常常会不自觉地拐进一些比这里还幽静的老路,有东阿路、宁波路等连青岛人都不熟悉的小路。

虽然是一条条有名有
姓的路,但这里几乎没有一个与经商有关的门面,集中的全是一些大杂院和老式楼房问杂的居民区,里边的房子是日本式的结构,有木地板、有拉门,住起来还算冬暖夏凉,但每个房子的阳光似乎都不充足,多少使人的心情有些阴郁。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很满足,这里的幽静和便利是他们想要的。

?^陶路(曾叫西泽街、叶樱町)上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925年的“青岛取引所”,它是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很有名的建筑。

“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

在旧中国,“青岛取引所”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它的证券厅在解放后被改造为一座有600个观众席的剧场;期货厅被改建为可进行排、篮球比赛的体育馆。

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

馆陶路上的银行有:日本的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后期),法国的万国储蓄会。

其中正金、朝鲜、汇丰、麦加利4座银行大厦,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风采。

馆陶路上有4家日本轮船公司,规模最大的是大连轮船侏式会社,1937年拥有56只船,总吨位达19万吨,经营着几十条国际航线,“大连青岛上海”航线
由青岛丸(4017吨)、奉天丸(3974吨)、大连丸(3748吨)经营。

萧红、萧军当年由大连来青岛,再由青岛至上海乘的就是这家公司的班轮。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大公司,在青岛分社的船却不多。

另外还有山下汽船侏式会社、东亚海运株式会社。

馆陶路上的日本跨国公司还有三菱株式会社及铃木洋行、日棉实业株式会社、木下公司、山东起业株式会社、东洋拓殖会社、钟渊商事侏式会社、汤浅洋行等。

馆陶路上的英商怡和洋行是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和记洋行、太古洋行也是大型企业,还有颐中烟草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等也在馆陶路上设办事机构。

太古洋行除经营进出口业务外,还有自己的船队。

美商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的跨国公司,青岛的分公司及加油站设在馆陶路上。

仁德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在馆陶路20号。

鲁克洋行、美隆洋行、美丰洋行等美商企业也都在馆陶路上。

丹麦宝隆洋行是丹麦的跨国公司,青岛分公司在馆陶路28号,丹麦驻青岛领事馆也在这里,驻青领事同时兼任洋行的经理。

外国企业云集的馆陶路上,中国人曾开办了一处国货商场,但后来被日本人买下建了日本商工会议所。

日本人还在馆陶路上开了一家“青岛学院”(今青岛十
中),中日学生都收,下设商业学校(后迁至单县路)和实业学校。

馆陶路上,中式代表性建筑是齐燕会馆,日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没收,改作了兴亚俱乐部。

馆陶路上的苦名建筑中,取引所在抗战胜利后作了青岛警备司令部,隔壁的日本商工会议所作了国民党军队中军官组织的“励志社”。

解放后,这两处建筑都被人民解放军海军所用,取引所曾是军人俱乐部。

现在是许多影视公司的摄片基地。

原来的朝鲜银行,现在是某银行的一处营业厅;大连汽船会社曾是“招商局”,又曾是外轮代理公司;日本邮船会社,曾是馆陶路长途汽车站,旧址已经拆除;三菱会社曾是青岛纺织工业局;正金银行曾作为信托局,后为青岛房地产局;麦加利银行曾作为青岛百货批发站。

麦加利银行正式名应译为“渣打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