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准社会交往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功能对等理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功能对等理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ET)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它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在进行交流和互动时,虽然可能使用不同的符号、语言和行为方式,但其功能和目的是相似的。

国外研究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增进我们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1. 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对等性: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中是否存在功能对等性。

一项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文化中的符号、语言和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但人们在交流中追求的共同目标和目的是相似的。

这表明,文化差异并不妨碍跨文化交流,只要我们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性。

2. 具体场景下的功能对等性:功能对等理论还可应用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

有些研究关注不同文化中特定场景下的功能对等性问题,比如谈判、决策过程和团队合作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寻求解决跨文化交流困境的有效策略。

3. 跨文化团队的功能对等性: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团队的合作已成为常态。

一些研究对跨文化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功能对等性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发现,跨文化团队的成功与成员之间的功能对等性紧密相关。

通过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性,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4. 技术与功能对等性:随着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一些研究探讨了技术对功能对等性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享不同文化的经验,从而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5.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最新的国外研究还关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一些研究者试图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和国际关系等领域,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数字化的媒介和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这种通过虚拟平台进行的交往,被称为准社会交往。

准社会交往在拟态环境中发生,拟态环境是指所有通过数字化设备实现的互动和沟通的场所,如社交网络、在线游戏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从而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社交网络。

准社会交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虚拟身份的匿名性、沟通的虚拟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等。

本文将从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准社会交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准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特点准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的互动和沟通,这种交往跨越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准社会交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虚拟身份:在拟态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虚拟身份通常是通过用户名或者头像来代表的,与现实身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2. 弱联系:准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通常是弱连接的,参与者之间没有传统社交中的亲密关系。

这种弱联系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不受传统社交中的束缚。

3. 匿名性:由于准社会交往中的虚拟身份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参与者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不必担心暴露真实身份带来的风险。

4. 虚拟性:准社会交往发生在拟态环境中,虚拟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对方的存在,所有的交流和互动都是通过数字化的媒介实现的。

二、准社会交往的现实意义准社会交往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 社交互动:准社会交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交空间,使得人们可以在拟态环境中进行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交互动。

2. 信息传播:准社会交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平台,人们可以快速地获取各种信息,展开讨论和交流。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近十年来,国外对助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助推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助推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如何推动彼此的积极行为,以及在团队合作和集体行动中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对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述评,探讨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助推理论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助推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劳尔·鲍德里亚和马克斯·哈尔基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在社交互动中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

助推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产生一种“助推机制”,因为他人的积极行为可以促使自己做出积极回应,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助推行为可以在个体层面产生影响,也可以在群体层面产生影响,对于团队合作和集体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助推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助推行为”、“被助推者”和“助推者”。

助推行为指的是促进他人积极行为的行为,被助推者是接受助推行为的个体,助推者是产生助推行为的个体。

助推理论认为,助推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如情感支持、认知帮助、物质帮助等,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1. 助推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助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助推行为的产生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亲近的他人进行助推,这与情感联系和社会归属感有关。

另一些研究则揭示了助推行为的奖励机制,即人们产生助推行为时会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和社会认可,从而强化了这种行为。

这些研究为揭示助推行为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 助推理论与团队合作研究除了对助推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外,国外学者还将助推理论应用到团队合作和集体行动中,探讨了助推行为对于团队效能和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他们发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助推行为可以促进团队内部的合作和沟通,改善工作氛围和团队效能。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近十年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助推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和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述评及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助推理论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影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助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助推,还关注了助推行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他们还结合了神经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了助推行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丰富了助推理论的内涵。

近十年来的助推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

传统上,人们认为助推行为是出于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或者奖赏性动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助推行为可能受到自我利益、社会期望、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2015年一项由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受试者的助推行为受到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的影响,而非单纯的同情心。

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助推行为的动机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近十年来的助推理论研究逐渐从传统的行为实验转向了神经科学的研究。

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助推行为时大脑的激活情况,这为助推理论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奖赏系统、社会认知系统等部分在助推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还有研究发现,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助推行为,这表明助推行为可能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助推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十年来的助推理论研究逐渐从实验室转向了现实世界。

研究人员不仅关注助推行为的发生在实验条件下的情况,还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助推行为。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助推行为。

他们还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助推行为的态度和表现也存在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助推行为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十年来的助推理论研究在方法上也日益多样化和综合化。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的研究中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当人们在交往中表达诉求时,他们对方的反应是通过提供具有相同功能的回应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一理论在人类沟通和社会交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人际互动过程、情感表达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首先,在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们积极探索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例如,在职场沟通中,研究者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可以解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

通过策略性地提供与别人需求相一致的反馈,员工可以更好地获得承认和满足需求的机会。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还被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

研究表明,通过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回应,心理咨询师可以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盟,增加治疗效果。

其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们试图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他们提出了一些补充或修正的理论观点,以进一步完善功能对等理论。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除了功能对等之外,情感共鸣也是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情感共鸣可以增进双方的情感联系。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文化差异对功能对等的运作方式有重要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情境和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功能对等的实现。

第三,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研究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功能对等理论不仅仅用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还被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中。

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者利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和购买决策。

通过提供与消费者需求相一致的信息和产品,营销人员可以更好地吸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还被应用于教育领域。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最后,国外学者们还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1. 引言1.1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重要性拟态环境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互动行为和环境特征的模拟,创造一种与自然环境类似的人工环境。

在当今社会,人们长时间处于城市环境中,与自然界的联系逐渐减少,而拟态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与自然环境接近的体验,对人们的健康和心理都有积极作用。

在拟态环境视角下,准社会交往现象是指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人们之间会出现一些类似于社会交往的现象,但又不完全符合真实社会交往的特点。

这些准社会交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以及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在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这也能够促进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增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探讨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正文2.1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定义在拟态环境视角下,准社会交往现象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真实社会环境中的交往方式和规则,但又存在明显的虚拟性和非真实性。

这种交往现象往往发生在虚拟世界、网络空间或者模拟环境中,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和合作,但并不具备真实世界中的物质联系和社会责任。

准社会交往现象是社会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它涉及了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准社会交往现象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社会互动方式、交往动机和心理变化,为社会科学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字数:201】2.2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特点1. 多重性:拟态环境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往往具有多重性,即存在多种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准社会交往。

这些准社会交往可能包括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情感表达、身体接触等多种形式,且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可能因个体、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异。

有关准社会交往理论的调查研究

有关准社会交往理论的调查研究
准社会交往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其与真实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交往
有关准社会交往理论的调查研究 ——以中学生为例
2012年6月
目录
1 2 3 4 5
问题提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2012.06 2007.08
问题提出
1、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七成少年儿 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为偶像 的比例只有13.7%,其中科学家占2.3%,劳动模范不足1%。
2012.06 2007.08
2012.06 2007.08
相关关系
李克特量表 孤独量表
Spearman 的 rho
李克特量表 相关系数
1.000
-.178
Sig.(双 侧)
.
.067
相关系数r=-0.178,双侧检验p=0.067>0.05表明两数据所成相关不显著。
2012.06 2007.08
3.性别与准社会程度相关不显著。
2.与人物角色的交流
2000年的《流星花园》和2012年的《宫》里的主角们都成为中学生 追捧的对象。周杰伦,蔡依林以及内地选秀节目出来的平民偶像都成 为当下中学生的梦中情人。其中一部分狂热的粉丝,他们关注明星的
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家人及朋友。
3.交往对象
当我们将传媒人物当作是真实人物进行反应的时候,准社会交往就发生了。 这里的传媒人物包括:节目主持人,明星,虚拟角色和卡通人物等等。
2012.06 2007.08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浅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模式逐渐演变成了线上社交、虚拟交流等新型交往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拟态环境中,人们和机器人、虚拟角色的交往现象变得愈发普遍。

本文将从拟态环境视角出发,对准社会交往现象进行浅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拟态环境中的准社会交往现象概述1. 拟态环境概念拟态环境是指模拟真实环境的虚拟环境,一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而成。

在拟态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手柄等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环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还可以构建出一些虚构的场景和角色,使人们能够参与其中并与之互动。

2. 准社会交往现象准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非人实体(如机器人、虚拟角色等)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虽然这种交往并非与真实人类进行的社会交往完全相同,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赋予这些非人实体一定的社会属性,与其进行交往和沟通。

在拟态环境中,人们与虚拟角色、智能机器人等非人实体的交往现象愈发普遍。

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游戏中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助手与智能机器人进行语音交流。

这些准社会交往现象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

1. 角色认同在拟态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对虚拟角色或智能机器人产生一定程度的角色认同。

他们会把虚拟角色当作一个真实的伙伴或对象来对待,与之进行交流和互动。

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在与虚拟角色的交流中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2. 行为自由度与传统的社交交往不同,人们在与虚拟角色或智能机器人进行交流时,通常具有更大的行为自由度。

他们可以在这种交流中表现出自己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一面,或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放松和解放的感觉。

3. 技术中介性准社会交往是在技术的中介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与虚拟角色或智能机器人进行交流时,往往需要依赖技术设备来进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0卷
第1 期




学 院 学

V( ' 1 . 2 0 NO .1
F e br u a r y 2 01 3
2 0 1 3年 2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a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作 者简介 :葛进 平 ,男 ,研 究员。( 浙江传媒 学院 管理 学院 ,浙江 杭 州,3 1 0 0 1 8 )
中 图 分 类 号 :C 9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6 5 5 2( 2 0 1 3 )O 1 — 0 0 9 6—0 5


关 注 准 社 会 关 系 的研 究
准社 会交往 和准社会关 系是两个 很难 严 格 区分 的概 念 ,在 最 早 的文 献 中 ,就是 用 准社 会关 系来 定
义准社会交 往 。1 9 5 6年霍顿 和沃尔论文 的第一 页 ,将 观众 和表 演 者之 问好像 面对 面 的关 系直 接定 义 为
西 方 准 社 会 交 往 研 究 新 进 展
葛进平
摘 要 :通过 对西方准社会 交往 研究 的整理和 分析 ,认 为 目前的实证研 究均是 关注准 社会关 系 ;准社 会关系是认 知 、态度 、行为从低 到高 的线性发 展;可 以构建适用 于不 同媒介 、节 目类型和媒 介人 物的准社
会 关 系量 表 。 关 键 词 :准 社 会 关 系 ;准 社 会 交 往 ; 量 表
主持人说 ‘ 晚安 ’ 、‘ 欢 迎明天收看 ’的反馈 ,关注喜 爱 主持人 的休假 ” 等 。这一 研究 虽然 简单 ,但
对 以 后 的研 究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
随着准社会交 往研究 的深入 ,出现 了三个新动 向。首先研究 对象是 准社 会交往或是 准社会关 系 ,其 次是单维度 或是多维度 ,最后是能 否开发综合 的测量量表 。
1 9 5 6年美 国心理学 家霍 顿和沃尔 在 《 精神病 学》 杂 志发表 论文 《 大众 传播 和准 社会 交往 :远距 离
亲 密行为 的考察 》 ,提 出准社会交往 和准社会关 系的概念 ,指受众 对大 众传媒 中的人 物 当作真 实人物 做
出反应 …。大众传媒 中的人物既可 以是 广播 节 目的播 音 员 、电视 节 目的 主持人 、影 视剧 的 演员 等真 实 人 物 ,也可 以是影视剧 中的角色等 虚构人物 ,包 括孙悟空 、阿凡达等非 人类 的艺 术形象 。
到 3千 9百万美 元 。默顿 等人 ( Me r t o n e t c . 1 9 4 6 )对此进 行研究 ,分 析大众传 媒 的社 会心 理效 果 ,提 出 虚拟社 会礼仪 ,即听众个人 与媒 介人物之 间的虚拟友 情 。
但 以后 的研 究越来越 偏重于准社 会关 系 。使 用 与满 足 理论 的研 究 者没 有 区分 准社 会 交往 和准 社 会
交往 。
S c h r a m m ( 2 0 0 8 ) 将 准社会 交往进 一步分 为准交 流和 准社会 进程 。准交 流是 观众 对媒 介人 物互 动 的 主观感受 ,即在媒 介消 费时 ,观 众认为 媒介人 物根据 他们 的反 应 而调整 行为 。虽然 观众 清楚 地知 道 , 这种感 觉是 虚假 的。准交 流非 常接 近 H o r t o n和 S t r a u s s( 1 9 5 7 ) 对准 社会 交往 的表述 ,准社 会交 往类 似 于媒介 人物 调整其 行为 的过程 ,直 接 满足 观 众 。准 社 会进 程 是媒 介 使用 者 对媒 介 人物 的所 有 反应 ,无 论媒介 使用 者是否 感觉到 媒介人 物 为他 们调 整 行为 。即便 媒 介使 用 者 和媒 介人 物 没有 互 动发 生 ,媒 介 使用 者也存 在准社 会进程 。 因此准 社会 进 程 可 以简单 地认 为 是媒 介 使用 者 的个 人感 知 过程 ,这 一过 程
而对媒介人 物 即时 和更长时 间的反 应称 为准 社会关 系 。可 见准 社会 关 系包 含 了准 社会 交往 。对 霍顿 和沃尔 1 9 5 6年研究产 生重要影 响的虚拟 社会 礼仪 ,其本 质就 是 准社会 交往 。1 9 4 3年 9月 2 1日 C B S在 1 8个小 时 的广播 中,被称 为 “ 自由小姐 ” 的美 国著 名 歌星 K a t e S m i t h推销 战争 公债 取得 巨大成 功 ,达
准社 会交往 和准社会关 系是人们使 用 大众 传媒 过 程 中极普 遍 的心 理现 象 ,是 传 播效 果 的重 要表 现
形 式 ,又是产 生其他传播 效果 ( 如 价值 观改变 、广 告劝服 ) 的重要 心理 基础 。1 9 7 9年 L e v y编制 了 7个 陈述的新 闻播 音员准社会 交往量 表 ,通 过定 性研 究减 少 到 4个 ,分别 是 “ 新 闻播 音 员就 像 每天 相见 的 朋 友” ;“ 我喜 欢在房 问 中听到新 闻播 音员 的声音” ;“ 观 众感觉新 闻播音 员就像 每天 聊天 的朋友 ” ;“ 对
准社会关 系 ;而准社会 交往强调 的是 相互作 用 ,表演 者 为适应 观 众 的反 应调 整其 表 演越 多 ,观众 就会
有 更 多 的 反 应 ,这 就 是 准 社 会 交 往 。
准社会交往 和准社会 关 系 是可 以严格 区分 的 ,准 社会 交 往 是观 众 媒介 消 费 时对 媒介 人 物 的反 应 ,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2 0 1 1 年 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一般项 目 《 基于 电视 和网络的准社会 交往 实证研究》 ( 1 1 Y J A Z H 0 2 9 )的研究成 果之一。
第 1期
葛 进 平 :西 方 准 社 会 交 往 研 究 新 进 展
关系 ,但 偏 向于准社会 关 系 。R o s e n g r e n等 ( 1 9 7 6 )和 R u b i n A . M.等 ( 1 9 8 5 )认 为 是受 众与 媒介 人 物 的长期 卷入 ,R u b i n R . B . 等 ( 1 9 8 7 )和 G r a n t 等 ( 1 9 9 1 )认 为是 电视观众 与媒 介人物 的单 向人 际关 系 , R u b i n A . M .等 ( 1 9 8 7 ) 明确指 出观 后 的认 知 和思 考 激 发对 观 后讨 论 和 对 情节 发 展 的 预计 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准 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