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其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功能键,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用具】计算器、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超市购物(活动目标:通过游戏“魅力猜猜猜”引出计算器。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王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玩一个“魅力猜猜猜”的游戏,请根据我的提示,猜一猜这是什么物品?(1)(提示一:这是一种日常用品;提示二:古代的人们在购买商品时经常用到它;提示三: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提示四:它是一种计算工具。

“算盘”)(2)提问:还想玩吗?(提示一:这是一种日常用品;提示二:他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提示三:它诞生于上世纪;提示四:它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2.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预设:生1: 在商店里,那些售货员使用的就是这种计算器。

生2:在家里,我妈妈每天计算当天的收入、支出都是用的计算器。

生3:我见过我爸爸用手机也可以当作计算器。

生4:在电脑里的打开“程序”/“附件”就有计算器。

生5:在我妈妈的单位里见过。

因为我妈妈是干会计的,今天我带的计算器就是她借给我的。

……师:能说得尽么?计算器的使用已经是十分普遍,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神奇的计算器》。

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器活动二:认识计算器(活动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当老师,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年级上北师大《神奇的计算工具》陈丽娟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56

四年级上北师大《神奇的计算工具》陈丽娟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56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教材分析《神奇的计算工具》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

内容简单但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体验使用计算器的优势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多于同伴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了解和掌握。

五、教法与学法及教具准备教法:1.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同探究。

2.直观演示法。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学会计算器的除加减乘除之外的一些按键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计算器、PPT课件、自制教具学生:电子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让我们来一组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对!3×7=2120+18=3845÷9=523×3=69207×34=703823456×508=11915648师:怎样能快速算出24387×508呢?生:用计算器小结:对了,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没有计算器,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2、出示计算发展史图片3、关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的好伙伴,经济实惠、体积小、携带方便。

在计算器上有哪些部分是你已经了解的?板书:0~9ON或ACOff如果没有off键,说明你的计算器会自动关机+-×÷=·如果学生仅介绍此,老师再介绍:M+数字键开机键关机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小数点键存储键MRMC/两次MRC师:看来大家对计算器非常了解,不过当我们将按键输入数据后,会在什么地方知道答案呢?生:显示屏师:按键、显示屏是计算器的两部分,会用吗?一起来试试吧!通过:1000-29×31这道题产生矛盾,为学生演示正确做法先压29×31=899压M+再用1000-899再压MR4、课本第36页第一题836+569=416000÷128=782×534=756+685-298=3363×21÷57=438×36-1734=小结:运用计算器两个要点,正确输入和合理选择。

一节由“会”到“不会”的数学课——“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与思考

一节由“会”到“不会”的数学课——“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与思考

“神奇的计算工具”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器,从中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能使用计算器正确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混合运算。

正式上课前,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拿着各自的计算器,和小伙伴一起计算着、交流着、惊呼着……上课的铃声虽已响起,可他们丝毫没有安静下来的意思,还在不停摆弄着计算器,有的计算器还时不时发出报数的响声。

我知道,此时此刻孩子们一定有很多发现要与同伴分享。

那这节课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此时,计算器报数的声音再次响起,我灵机一动:就从让计算器“静音”开始吧。

镜头一:在静音中认识功能键师:孩子们,你们都会使用计算器吗?生:(异口同声)会。

师:真的会吗?生:(异口同声)真的会。

此时,不知谁的计算器又发出了报数的声音。

师:既然大家都会使用计算器,现在请同学们关上你们的计算器。

话音一落,有的同学轻车熟路地按下“OFF”键;有的把开机键往另外一个方向轻轻一拨,关掉了计算器;有的则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找不到关机键,情急之下,取下了计算器中的电池,勉强关机……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关上计算器的?生:我是按下的“OFF”键。

生:我取下了计算器上的电池。

…………师:知道吗?关机键仅仅是计算器上的一个功能键,计算器上还有许多功能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和我一起认识了开机键、关机键、清除键、存储键等,并且知道了它们的基本功能和用法。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少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到计算器有这么多功能。

思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学习之前,不同的学生对计算器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怎样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呢?根据当时的课堂现状,我们从关机静音开始,这样既调节了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让不同的学生找到各自的学习起点。

此环节的实施,把学生对计算器笼统的认识引向关注计算器具体功能键的认识与使用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初步感受到计算器的神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第三单元乘法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内容:课文第 35-36 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设计教案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

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认识计算器。

①有0、1、2、3、4、5、6、7、8、9这些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

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

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运算符号键。

③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

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开机键吗?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或者利用清零键——AC键)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神奇的计算工具》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本章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器的功能,提高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基本操作以及计算器的使用规则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器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使用计算器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操作不熟练、对计算器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计算器基本操作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计算器的使用规则,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简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2.难点:计算器的使用规则以及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2.运用示范法,教师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练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若干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

2.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运算,激发学生学习计算器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神奇的计算工具》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神奇的计算工具》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神奇的计算工具》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程序框图完成简单的计算。

2.能够自主使用计算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3.能够较为熟练地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1.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完成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通过程序框图理解程序流程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积极性。

2.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2.程序框图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难点1.程序框图的理解和运用。

2.实际问题与抽象数学公式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计算工具的使用教学内容1.认识计算工具,并使用计算工具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进行简单的测量并统计结果。

教学步骤1.老师给学生展示计算工具。

2.老师分发计算工具,并讲解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自主完成测量并使用计算工具统计结果。

第二节:程序框图的理解与设计教学内容1.讲解程序框图的定义和作用。

2.教学程序框图的绘制方法,并演示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

3.让学生自己设计程序框图,并在小组内演示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

教学步骤1.老师宣布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并进行简单的引入。

2.讲解程序框图的定义和作用,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使用程序框图的必要性。

3.演示程序框图的绘制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讲解程序的运行过程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4.让学生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并设计一个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程序框图,并演示程序的运行过程。

5.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面前演示程序框图的运行。

第三节:实际问题与抽象数学公式的联系教学内容1.以实际例子为背景,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公式。

2.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步骤1.老师介绍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假如我们要制作一件T恤衫,我们需要多少布料?2.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公式。

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一」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概念,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

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

并通过实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反思:虽然在三线的区别上学生能说清楚,但对于联系,很多学生就感到模糊。

基本上学生只能知道三种线都是直的,没有学生能够说出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预设的不够。

课后回想觉得,应该先画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出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同时再配以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二」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中的第一课时“沏茶”问题。

教科书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

这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时需要做的各项事情,以便于学生对最优方案的探索,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经历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3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3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与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课时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⒈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计算器的开机键是(),关机键是()。

A. OFFB. CEC. ON/C⑵计算器上的四则运算键有()个。

A. +-×÷B. +-×C. +-×=⑶计算器上的数字键有()个。

A. 11B. 9C. 102.计算接龙(用计算器完成)。

⑴237+155=( ) +3195= ( )-2944= ( )×27=⑵9120÷95= ( )×38=( ) ÷19=( ) ×36=3.想一想,试一试。

用2、0、3、5、8这五张数字卡片组成最大的五位数和最小的五位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他们的差与和各是多少?4.括号里可以填几?算式积的范围75×()3000 ~ 400048×()8800 ~ 98005一种国产电子计算机。

6秒完成3600万次计算。

1分钟完成多少次计算?答案:1.(1)C A (2)A (3)C2.(1)392,3587,643,17361(2)96,3648,192,69123.最大85320 最小20358 差649624. 40到53;184到2045. 3600×10=36000(万次)【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是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以下是关于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一
1、用计算器计算是这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

计算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它已融入了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所以我把一些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教学环节省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的用法。

设计这四个层次题目的价值何在?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

像第⑥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可以直接输入;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这两个键。

另外提醒学生计算器并不能保证计算一定正确,正确计算的前提是要正确地输入数字。

2、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的智慧才是天下
最伟大的力量!”
3、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节课可以说是作了有效的尝试,但在介绍数史资料时还可挖得再深一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若能加以估算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器操作的正确性,反馈时的实效也会大大提高; 四年级数学《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二《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

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

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

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
429×203、2940÷28×84。

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

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

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

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

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

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

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让学生用计算器来算,可计算器却显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

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显示“溢出与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