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备选高考试题
2013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2 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1. (2012·河南实验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
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
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
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曲子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本曲的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 (2012·河南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
梦回①林景熙②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
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2013语文高考诗歌专题表达技巧答案PPT精品文档15页

•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比,哀与乐的对比,以昔日对照 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
南与北的对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 对照江水北流。
谢谢!
xiexie!
• (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 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9浙江卷)
•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 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 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 答: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 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 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
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 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 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
品格
•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2广东卷) • 余杭四月 [元]白珽 •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②。 • (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 指出其中一种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复习综合演练_古诗表达技巧鉴赏1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复习综合演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1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朝耕袁中道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能力。
画线句在全词的结尾,以写景来抒情,其表现手法往往是以景结情;再看这两句特点,一问一答,所以答案为“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再看最后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全句写景,却没有一个动词,与“枯藤老树昏鸦”的表现手法相同,属于名词(意象)叠加,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玡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第三句“不知……”是由眼前之景所作的推想,是虚写;第四句“但见……”实写眼前之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的手法,提升了作品的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上传: 占华城更新时间:2013-6-30 17:39:51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己亥岁阅读答案

己亥岁阅读答案【篇一: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古诗鉴赏》课后限时作业(十五))】s=txt>己亥岁感事[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
将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无情的感叹。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1)诗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点明游览时节在深秋;“千里”两字,既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登高望远的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用对比手法,将古寺里青苔满阶、庭院荒芜萧条与小桥下绿水潺潺流动,酒楼盛景依旧相对照,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唐代洛阳为东都。
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
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1)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欣赏。
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寓情于景。
此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以乐景写哀情,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案】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复习综合演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3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复习综合演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3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1)这首词上阕借物言志,用众多诗人常用之“柳”在诗中暗示别离,但纳兰性德所写之“柳”却让读者耳目一新,营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里的柳显然附着了一层作者独特的心灵色彩。
以冰雪之后的柳之“寒”,写出作者那空孤、落寞和冰冷的情怀。
柳本是远人骚客、娈妇、佳人思春之物。
它摇曳、飘荡、飞絮飘花的季节,就足以使人睹物断肠了,更何况那春归无处以后,又面对着冰雨雪霜的摧残,只剩下满树扶疏垂飘的柔枝,映着天上一轮寒月,孤单地站立在午夜以后清冷的中庭。
(2)上下两阕相比较,色调有何变化?请找出体现这一变化的典型词句。
【答案】下阕色调由寒转暖。
词句如“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淮上遇便风》苏舜钦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来源: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绊,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理想。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来源: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颔联融情于景。
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辑录(表达技巧型)教师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型一.写作手法(技巧)(一)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三)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四)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二.答题公式: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或者: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三.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四.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五.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然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
1.(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中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表现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的诗歌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它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3.(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4.(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重山·端午
[元]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