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件(周德庆)第四章Part 3 培养基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周德庆4

微生物学周德庆4

Stages in the conversion of a streptomycetes aerial hypha into spores (conidia)
放线菌孢子丝的类型
Several spore-bearing structures of actinomycetes: Streptomyces.
section2、 Actinomycetes
一、 Definition of Actinomycetes 二、 Basic properties of Actinomycetes 三、 Shapes and conformation of Actinomycetes 四、 Colony characteristics 五、Reproduction of Actinomycetes 六、Important genus
Important members of microbial family
section1、Bacteria
一、Definition of bacteria 二、Shapes and size of bacteria 三 、Bacterial reproduction 四、Bacterial incubation characteristics 五、Some bacteria in production
actinomycete
light microscopy of an actinomycete colony
形态构造示意图
Substrate mycelium(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称基内菌丝。
Aerial mycelium (气生菌丝或称二级菌丝)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形态各异, 产生色素

微生物 第三版 周德庆 第四章 病毒

微生物 第三版 周德庆 第四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的大小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 大; 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是: 纳米(nm, 10-9m)
三、群体形态
1. 包涵体(动、植物细胞) 2. 噬菌斑(微生物细胞) 3. 病斑(枯斑)(植物细胞) 4. 空斑(动物细胞)
病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为病毒的基本结构。有些复 杂的病毒在衣壳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由脂类和多糖组成 的包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
(三)病毒的对称性
(三)病毒的对称性
1、螺旋状对称的杆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MV) 呈直杆状,长300nm,宽15nm,中空内径4nm,由158个氨基 酸组成一个皮鞋状的衣壳粒,相对分子量为17500,总共2130个 衣壳粒,排列成130圈螺旋,核酸核心是单链的RNA,相对分 子质量为2×106,含有6390个核苷酸,每3个核苷酸与一个衣壳 粒相结合,盘绕于蛋白质的中空内径中。
(六)细胞病变效应 (七)其他方法
)血细胞凝集法 )检查血清中病毒抗体
第四节 病毒的种类与分类
植物病毒
大部分属于ssRNA病毒 少数种类才有包膜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 专化性并不强,往往一种病毒可寄生在不 同种、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上
脊椎动物病毒
@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脊 髓灰质炎、肝炎、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 爱滋病以及狂犬病等 @其他哺乳动物中的病毒病也极为普遍,如 猪瘟、牛瘟、口蹄疫、马传染性病毒病和 兔的乳头状瘤等
蛋白质亚基 病毒RNA (衣壳粒)
2、二十面体对称或等轴对称的球状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
9 这是一种动物病毒 9 外形呈典型的二十面体 9 有12个角、20个面和30条棱 9 核心是线状双链DNA (dsDNA 36500bp) 9 只能培养在人的组织细胞上 9 能使宿主细胞形成包涵体 9 衣壳粒总数N=10(n-1)2+2 n为每条边的衣壳粒数 252个衣壳粒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 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功能: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 。 如:加富性选择培养基,抑制性选择培养基
49
50
2.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培养基中加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
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 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 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丙酮酸+P-HPr
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 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
27
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2结合,再
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
磷酸激活,并通过酶2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
到细胞内。
酶2
P-HPr+糖 糖-P +HPr
28
29
以纤代糖 以国代进
42
二、4 种方法
生态模拟 参阅文献 精心设计 试验比较
43
二、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分、物理状态和用
途可将培养分成多种类型。
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

成的培养基,是一类营养成分复杂,难以说
一 )
天然培养基
出其确切成分的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
(NH4)2SO4, NH4NO3等 KNO3等 空气
7
按氮源的不同生物可分为: 氨基酸自养型生物:能利用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 气的生物 氨基酸异养型生物:现成氨基酸
8
3.能源 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营养 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能源:NH4+、NO2-、S、H、H2S、Fe2+等。 单功能营养物、双功能营养物、三功能营养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的培养基》PPT课件

《微生物的培养基》PPT课件
收获何物? 收获菌体?收获产物?产物成分含氮如何?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
一般培养:肉汤培养基或LB培养基; 自然转化:基础培养基; 观察芽孢:生孢子培养基; 产蛋白酶:以玉米粉、黄豆饼粉为主的产酶培养基;
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微生物不同的营养需 要,运用自己丰富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知识来 配制最佳的培养基。
凝固剂必须具有的特点:
a. 不被微生物液化、分解和利用 b. 在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保持固体 状态 c. 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 d. 不因消毒灭菌的高温处理而破坏 e. 配制方便、价格低廉
常用的凝固剂
琼脂(agar)、 明胶(gelatin)、 海藻酸钠(alginate)、
琼脂是最优良的凝固剂,自1880年代开始用 于配制微生物培养基以来,至今经久不衰。
5.鉴别培养基:
用于鉴别某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培养基。 一般通过加入某些试剂,使某种或某类微生物 的菌落发生颜色变化,便于区别。
EMB培养基 伊红 美蓝------苯胺染料,抑制G+菌 低酸下----两种染料结合 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
-----菌落深紫色、菌落表面有绿色金属光泽
鉴别培养基也具有选择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
发酵生产谷氨酸时: 碳氮比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 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产量则大量增加。
培养基的配制4个原则
3、理化适宜 (1)pH (2)渗透压与水活度 (3)氧化还原电位
(1) pH
通常培养条件: 细菌: pH 7.0~8.0
放线菌:pH 7.5~8.5 酵母菌: pH 3.8~6.0 霉菌:pH 4.0~5.8 藻类: pH 6.0~7.0 原生动物: pH 6.0~8.0
实验室一般培养:普通常用培养基; 遗传研究:成分清楚的合成培养基;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6 CO2+12NADPH2+
3. 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 该途径最初在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是存在于某
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 为微生物所特有。
递氢
受氢 发酵
fermentation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1. 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
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 己糖二磷酸途径(hexose diphosphate pathway)
是多种微生物所具有的代谢途径。
五、无机盐(mineral salts) 无机盐主要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源以外的各种重 要元素。 大量元素:P, S, K, Mg, Na, Fe. 10-3— 10-4mol/L 微量元素:Cu, Zn, Mn, Mo, Co, Ni, Sn, Se.
10-6 — 10-8mol/L 无机盐的功能:结构成分,调节因子,产生能源。
六、水(water) 生物体重量的80%左右是水构成的。 水是一种最优良的溶剂,是地球上整个生命系统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2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
即碳源和能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photolithotroph
光能有机营养型 photoorganotroph
总反应式:
1葡萄糖
2丙酮酸+2NADH2++2ATP+2H2O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 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这条途径有多种称呼,见教材103-104页。 在多数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都存在HMP,而且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培养基(medium)培养基(medium,复数media;或culture medium)u定义: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u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且应比例适当!u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灭菌。

u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分离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胞计数;菌种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内容提纲u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u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一)配制培养基的四个原则(二)设计培养基的四种方法(三)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一)配制培养基的四个原则1.目的明确: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2.营养协调: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3.条件适宜:物理化学条件适宜;4. 经济节约: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其对营养物的需求差异很大。

如: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可以由简单的无机物质组成。

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至少需要含有一种有机物质。

当对试验菌营养需求特点不清楚的时候,可以采用‘生长谱法’进行测定。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基的应用目的:是培养菌体还是积累代谢产物?是实验室种子培养还是大规模发酵?代谢产物是初级代谢产物还是次级代谢产物?☆用于种子培养的培养基营养应丰富,氮源含量宜高(碳氮比低);☆用于大量生产代谢产物的培养基:氮源一般应比种子培养基稍低(若发酵产物是含氮化合物时,有时还应提高培养基的氮源含量);☆大规模发酵用的培养基,应重视培养基中各成份的来源和价格,应选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原料,提倡以粗代精,以废代好。

常见的培养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H2O 1000ml。

放线菌(高氏1号):淀粉20g,K2HPO40.5g,NaCl0.5g,MgSO4·7H2O 0.5g,KNO31g,FeSO40.01g,H2O 1000ml。

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干麦芽粉加四倍水,在50℃--60℃保温糖化3-4小时,用碘液试验检查至糖化完全为止,调整糖液浓度为10波美度,煮沸后,沙布过滤,调pH为6.0。

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NaNO33g,K2HPO41g,KCl0.5g,MgSO4·7H2O 0.5g,FeSO40.01g ,蔗糖30g,H2O 1000ml。

2. 营养协调u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u浓度过高——微生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u浓度过小——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u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u各营养要素之间比例(10倍递减规律)0>C+能源>N源>P、S>K、Mg>生长因子H210-110-210-3 10-410-510-6u碳氮比(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及代谢物的形成与积累,故常作为考察培养基组成时的一个重要指标;u速效性氮(或碳)源与迟效性氮(或碳)源的比例。

碳源中的碳原子的mol 数氮源中所含的氮原子的mol 数C/N 比值=例:谷氨酸生产中C/N =4/1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C/N =3/1 时,菌体生长受抑制,而谷氨酸大量增加。

碳氮比(C/N )碳氮比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NH 3 >CO(NH 2)2 >NH 4NO 3 >(NH 4)2CO 3 >(NH 4)2SO 4含氮量(82%)(46%)(35%)(29.2%)(21%)在同样重量时,在以下各氮源中含氮量以氨为最高,尿素次之,硝酸铵和碳酸铵更次之,而硫酸铵则最低。

(1)pH值☆磷酸缓冲液:pH 值从6.0~7.6之间K 2HPO 4+HCl KH 2PO 4+KClKH 2PO 4+KOH K 2HPO 4+H 2O☆加入CaCO 3作为备用碱CO 32 –HCO 3 –H 2CO 3 CO 2+H 2O +H +–H ++H +–H +☆培养基中所含氨基酸、肽、蛋白质等物质也可起到缓冲作用。

u渗透压等渗溶液适宜微生物生长高渗溶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低渗溶液细胞吸水膨胀,直至破裂大多数微生物适合在等渗的环境下生长,而有的菌如Staphylococcus aureus则能在3 mol/L NaCl的高渗溶液中生长。

能在高盐环境(2.8~6.2mol/L NaCl)生长的微生物常被称为嗜盐微生物(Halophiles)。

水活度定量涵义为:在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汽压纯水蒸汽压a=该溶液的百分相对湿度值w(ERH,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范围的a w值在0.6~0.998之间。

培养基中常用还原剂降低E h :巯基乙酸、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

定义:又称氧化还原电位,是量度某氧化还原系统中还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趋势的一种指标。

一般以E h 表示。

u 各种微生物对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的要求:好氧微生物:+0.3—+0.4V,(在>0.1V 以上的环境中均能生长);厌氧微生物:只能在+0.1V 以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0.1V 以上呼吸、+0.1V 以下发酵。

测定氧化还原电势除用电位计外,还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指示剂刃天青(resazurin )进行间接测定。

在无氧条件下呈无色(E h =-40 mV );在有氧条件下,其颜色与溶液的pH 相关;(中性——紫色;碱性——蓝色;酸性——红色)在微量氧时,它呈粉红色。

刃天青以粗代精以野代家以废代好以国代进以简代繁以氮代朊以烃代粮以纤代糖以废代好1. 生态模拟2.查阅文献3. 精心设计4.实验比较1.生态模拟调查所培养菌的生态条件,查看“嗜好”,对“症”下料——初级天然培养基。

例如:用肉汤、鱼汁来培养细菌;用果汁来培养酵母菌;用润湿的麸皮、米糠培养霉菌;用米饭或面包来培养根霉;用肥土来培养放线菌等。

2.查阅文献查阅、分析文献,调查前人的工作资料,借鉴人家的经验,以便从中得到启发,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培养基配方。

3.精心设计设计、试验新配方各项因素的比较或反复试验优选法或正交试验设计法工作量很大4.实验比较u不同培养基配方的选择比较u单种成分来源和数量的比较u几种成分浓度比例调配的比较u小型试验放大到大型生产条件的比较u pH和温度试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配料溶解调pH 过滤分装灭菌包扎摆斜面无菌检查贮存二、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1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类群来分①细菌培养基②放线菌培养基③酵母菌培养基④霉菌培养基★-2 根据培养目的来分①种子培养基(seed culture medium)是为保证发酵生产获得大量优质种子而设计的培养基,特点是营养较丰富,氮源比例较高。

有时为使菌种能迅速适应后面的发酵条件,还有意识地加入发酵培养基的基质。

②发酵培养基(fermentation medium)用于生产预定发酵产物,一般以碳为主要元素,碳源含量往往高于种子培养基。

大规模生产时,原料应价廉易得,还应有利于下游的分离提取。

味精生产菌北京棒状杆菌AS1299的一级种子(用摇床培养)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玉米浆 2.5~3.5%尿素0.3~0.5%K2HPO40.1~0.2%MgSO40.05%二级种子(1200升发酵罐)培养基配方:以水解糖3%代替葡萄糖3%,其他成分相同。

★-3 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来分①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也称作chemically undefined medium。

②合成(组合)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也称作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③半组合培养基(semi-defined medium)天然培养基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也称作chemically undefined medium。

利用化学成分还不完全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物质(如肉汤、蛋白胨、麦芽汁、酵母汁、豆芽汁、玉米粉、牛奶、血清等)制成的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的优点:营养丰富、种类多样、配制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是成分不清楚、不稳定,不适宜做精细的科学实验天然培养基只适合于一般实验室中的菌种培养、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培养和某些发酵产物的生产等。

合成(组合)培养基合成(组合)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也称作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例如,培养细菌的葡萄糖铵盐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真菌的蔗糖硝酸盐培养基(即察氏培养基)等。

组合培养基的优点:成分精确、重演性高。

缺点:价格较贵、配制较烦,且微生物生长比较一般。

组合培养基仅适用于营养、代谢、生理、生化、遗传、育种、菌种鉴定或生物测定等对定量要求较高的研究工作中。

半组合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semi-defined medium):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份,以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的需要。

如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严格地讲,凡含有未经特殊处理的琼脂的任何组合培养基,因其中含有一些未知的天然成分,故实质上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半组合培养基。

★-4 按制备后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来分★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脱水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定义: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其中不含任何凝固剂。

特点:菌体与培养基充分接触,操作方便。

应用:常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以及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生理代谢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

u 定义:天然固体营养基质制成的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琼脂1.5~2%)而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u 应用: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等方面的研究。

可依使用目的不同而制成斜面、平板等形式。

u 种类:u 固化培养基:常称固体培养基。

u 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血清培养基、无机硅胶培养基。

u 天然固态培养基u 滤膜专用于化能自养菌的分离和纯化对含菌量很少的水样进行过滤、浓缩和计数.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 medium)•定义: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7%的琼脂构成的培养基。

在小型容器中倒置时不会流出,剧烈震荡后则呈破散的状态。

•应用:常用来观察细菌运动的特征,以及进行菌种鉴定和噬菌体效价测定等方面的实验工作。

脱水培养基u也称预制干燥培养基。

指含有除水之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使用时只要加入适量水分并加以灭菌即可。

u其优点是成分精确,使用方便。

理想凝固剂应具备的条件v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液化;v不因消毒灭菌而被破坏;v在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内保持固态;v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v透明度好,粘着力强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凝固剂——琼脂琼脂的特性v琼脂是由红藻门石花菜、江蓠等藻类中提取的胶体多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